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探析
作者:孙翔
【摘要】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他把孝悌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友为家庭之祥瑞”;身可在外,孝思常存;兄弟之际,惟爱以德,在扬弃传统孝道的同时终身实践之,形成了既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孝思。针对现代家庭伦理重心下移、“倒孝”现象严重的实际现状,曾国藩的孝悌伦理无疑有可借鉴之处。
  曾国藩,一位历史上颇有争议的晚清大儒,他极为赞同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的观点,加之深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优良传统的影响,他认为孝悌伦理乃是立家之本,他常告诫其兄弟子侄要“以孝立身,敬亲爱亲”,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孝悌”是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在其家信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孝友”内容的达到数百封之多,这是其平生奉行“孝友传家”准则的最可信的见证。

  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曾国藩视孝友为家庭立足、和睦、延续之根本,在其“三致祥”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孝致祥”。在他看来,孝友之家首条就是对长辈要奉养和敬爱,子孙对老人是否孝敬是得到吉祥还是遭到祸殃的最为灵验的事情。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便生机盎然,其乐融融。早在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就曾写信给诸弟说:“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若诸第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听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他指出:“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二、身可在外,孝思常存

曾国藩作为晚清大儒,他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他认为一个人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但对父母的孝是永远不能丢弃的。仔细阅读曾国藩的家信,但凡给长辈的家信总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开头是孙男或男或侄“跪禀”祖父母或父亲母亲或叔父母“膝下”或“万福金安”,结尾则多是“××谨禀”或“××谨呈”等。这虽是一种格式用语,但也足见远在千里之外的晚辈对长辈殷切的孝心。在其祖父病重期间,他给几位弟弟写信到:“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受,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在他得知父亲因过多躬亲家事而身体不适时,马上写信说:“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邻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男愧居官位,服役以兼数人,而大人以家务劳苦如是,男实不安于心。”并再三嘱托诸弟代父劳苦,尽早尽孝,以宽解父亲的疲劳。曾国藩除了自己竭力尽孝以外,还教育兄弟子侄:“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

  三、兄弟之际,惟爱以德

曾国藩对诸弟的情感和教育,都是围绕“德”进行的,他爱兄弟以德,不爱之以姑息,并且指出:“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在其家信中他说:“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弟。何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者,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者,是弟之罪。”从这些情真意切的表达中可见曾国藩把教诸弟进德视为己任,“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由是观之,曾国藩爱兄弟以德,并没有将德幻化,而是将德与孝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具体化、实在化,他要求诸弟从日常生活用度之间去践行孝。曾国藩在给其兄弟的家书中谈到,如果自己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言,他说:“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由于曾氏家族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家族中尽管人丁繁多,但家庭和睦异常。“余于家庭有一欣慰之端,闻妯娌及子侄辈和睦异常,科一、三、四有姜被同眠之风,甲三、五等亦爱敬兼至。此足卜家道之兴”。

  四、曾国藩孝悌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朱贻庭教授认为,探讨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应注意现代家庭伦理的“原源之辨”。此“原源之辨”对于曾国藩孝悌伦理的现代价值的探讨同样适用,上文对曾国藩孝悌伦理思想较为全面的梳理是“源”,而我国家庭在其结构、功能、伦理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变化是“原”,面对现代家庭领域出现的种种伦理现象和问题,曾国藩孝悌伦理的“源”无疑是一种可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挖掘其现代价值,有助于解决现代家庭巨变“原”所出现的问题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第一,爱戴父母,尊老敬长

在曾国藩孝悌思想中,他首先继承了传统孝的最基本的精神,即对父母孝养的观点。他一生为官在外,不能亲身侍奉父母,深感愧疚,但他从没有忘记对父母的孝思,在给其诸弟子侄的信中,一再嘱托他们要孝养长辈;尽管他为官之初,经济非常拮据,但仍不忘给祖父母、父母及叔父母寄甘旨之需,并叮嘱好服用之法;置袍褂以保冷暖,并告知收藏之法和穿着之方;延医药问健康等,他的这些孝养之法,体现着人类天伦之爱的至性至情,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随着现代家庭结构逐渐走向核心家庭,家庭关系民主化及家庭观念的变化,对曾国藩的“孝”需要加以创造性的转化,损其当损,益其当益。他的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必须加以肯定。不同的是,现代家庭是权利平等的成员通过血统关系联合起来的不同年龄的集体,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因此,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孝,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孝,是亲子人格平等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它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亲子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老人得享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这就告诉人们,作为东方之美德的孝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过时,它依然是天下为人子者最基本的德性。

第二,长爱幼敬,同甘苦,共患难

传统儒家认为,在夫妻、亲子及兄弟三种主要家庭关系中,只有兄弟关系持续时间最长。兄弟之间基于相同遗传基因,从小便处于同一个家庭之中,长期的共同生活、娱乐、劳作培养了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认同心理和亲密情感,而同居共财的生活模式更强化了这种认同心理。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兄弟关系及其对家庭和睦的影响。从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把兄弟之情看得非常重要,他爱兄弟以德,不爱之以姑息;他教兄弟读书明理、孜孜不倦;他以身垂范,自树榜样。他不厌其烦地告诫家中主持家事的四弟曾国潢,千万切记勿伤兄弟间的和气,以保曾氏家族的长盛不衰。从家信中可以看出他对诸弟感情之深、心胸之广、气量之大,令人感服。

家庭内部兄弟关系是一种平辈关系,具有较多的平等因素。用以规范父子关系的“孝”,其“内衍”即是规范兄弟姐妹间的伦理关系“悌”,因此古人以“孝悌”为仁之本。悌的具体内容即“兄友弟恭”,就是说兄长应该爱护弟幼,弟幼应当尊重兄长,兄弟和睦友爱,家庭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因为父子冲突,社会不允许因此而离父别居,解散家庭。夫妻冲突可以导致双方离异,但在传统社会中,妻子的离去并不意味家庭崩溃。只有因兄弟冲突而分家,才真正标志着一个家庭的解体。曾国藩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曾门长子的他在早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几个弟弟的教育上,并认为自己对长辈的孝就体现在教导诸弟上,从道德文章到为人处世,从饮食起居到身体安康,无论是在官在军,无一不在他胸臆中,他谆谆告诫家中诸弟:“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他把“贵兄弟和睦”与“贵体孝道”一起看作是力挽家运的良策。但由于兄弟乃平辈关系,相互间不存在绝对服从的纲常制约,因而比其他家庭关系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一旦出现应“互相箴规而惩改之”。

在现代家庭中,兄妹同胞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当然,我们今天提倡的同胞友爱,不同于曾国藩以长幼秩序为前提的友爱,而必须贯彻平等的原则,更不能有性别歧视,重男轻女,既然一母同胞,男女同具骨肉深情,同样应该友爱相处。一人有难,大家支援,一人有喜,阖家同乐,兄友弟恭,姊爱妹敬,这样就可以促进家庭关系的融洽,增进家庭生活的幸福。


下载全文:
 
来源:《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