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修身养性的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陈静
【摘要】曾国藩修身养性人格教育理念,以“八德”为主要内容,以“日课”为主要方式,以“厚重”为主要形式。曾国藩人格教育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对于如何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一宗宋儒”的曾国藩,所推崇的理想人格,鲜明地继承了宋儒的思想特征。特别是对于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倡导的修身养性的道德品质,他更是推崇备至,认为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他始终强调修身养性是一切学术事业的基石。这一点从曾国藩家书与个人行为中均可得到印证。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诸弟》的信中曾提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的指示,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由此可见,曾国藩已将修身养性与事业发展,乃至于家庭兴衰联系在一起。曾国藩在教导家人的同时,自己身体力行,恪守修身养性之道,以自身实际行动阐释修身养性的真谛。他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早年和朋友经常相互交流修身养性之事,对自身要求极为严苛,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在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误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甚至不惜辱骂自己,将自己比作猪狗,为了达到监督、鞭策的作用,还经常将自己的日记交给友人传看。总之,曾国藩的人格教育理念中关于修身养性的独到见解,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为人立身处世、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基本原则,对于今天我们探讨如何做人、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具有不朽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曾国藩修身养性主要内容——“八德”  曾国藩在自修求强的过程中,对修身养性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将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德”,即“勤”、“俭”、“刚”、“明”、“孝”、“信”、“谦”、“浑”。  首先,“八德”蕴含着诸多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人格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道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优秀的道德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凝结和伟大创造,直到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八德”中蕴含着诸多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并在曾国藩的诠释中,为道德人格培养增加了更多内涵与可操作性。“八德”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突出表现在“勤”、“俭”、“孝”三字上。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曾多次论述“勤”,并把“勤”放在了“八德”之首。“勤”指勤奋,尽力去做,不断去做。曾国藩认为,“勤”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标准,“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无论居家、居官、居军,皆以勤字为本。”曾国藩认为,要想真正做到“勤”,必须从五方面做起,即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勤就由最初的刻意限制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其成功也就成为顺其自然之事了。“俭”指节约、节俭。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有关此方面的言论极多,甚至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他曾言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由以戒奢侈为要义。”认为,“俭”有诸多好处:家运兴盛在于俭,安身立命在于俭,子弟贤孝在于俭,运势长久在于俭,清正廉洁在于俭。他自己身体力行,终身布衣粗食,可谓当时官场之楷模,人称“一品宰相”。“孝”指侍奉双亲。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论述了儒家的孝悌之道。他在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致诸弟》信中写道:“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耸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做工时所代圣贤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曾国藩在继承儒家传统“孝道”基础上,提升了“孝道”范围,将个人立身修行,忠心为国的德性,皆视为“敬爱吾亲”的孝道。因此,曾国藩这里所倡导的“孝”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所限,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其次,“八德”凝结了诸多儒家思想精华,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曾国藩作为“一宗宋儒”对于传统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人格理念,不是盲目、无选择的全盘吸收,他只注重传承传统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人格理念中合理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了许多自己独特的理解。“八德”中“信”与“谦”二字的提出,便是最好的印证。“信”指诚信、忠恕,即儒家伦理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诚信理念。曾国藩一生将“信”看得非常重要,他在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给李鸿章信中写道:“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改变。”后又在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日记中写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即使在给家人书信中,他也不忘将“信”字告知,在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信中谈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服神钦,到处人皆敬重。”“谦”指谦虚谨慎,即儒家学说中“慎独”境界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谦谨是曾国藩成其大业、修成大儒的秘诀之一。他认为,“谦”能戒傲,谨能避失,所以受用无穷。他一生中要求自己谦谨,随从谦谨,家人更须谦谨。  第三,“八德”体现了湘湖文化的主要特色,是湘湖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湘湖文化一直以其强硬风格著称,曾国藩生于湖南,长于湖南,是一员地地道道的湖南性格的儒将,他的人格理念的形成,也深受湘湖文化影响,可以说他的诸多人格理念思想都带有湘湖文化的特色。“八德”中最能体现出这种湘湖文化特色的首推“刚”字。“刚”指意志坚毅。曾国藩十分推崇刚强、坚毅的性格,他在给曾氏诸子弟信中曾反复强调:“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对于如何坚持刚强的血性,他并不主张一味蛮干,应当做到基本的两条,即“从自修处求强”,“能自胜者谓强”。他认为,认真刻苦地修炼自己,坚决强毅地战胜自己,凡事不轻言放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曾国藩修身养性主要方式——“日课”  曾国藩不仅注重修身养性内容的诠释,更注重修身养性方式的选择。他非常注重把握每一天修身养性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他以“日课”的独特形式概括出修身养性的具体操作方法。所谓“日课”,即十三项功课:(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人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3)早起。黎民即起,醒后勿沾恋。(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旬外为人。(5)读史。二十四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6)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7)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8)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9)谨言。刻刻留心。(10)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11)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12)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13)夜不出门。夜间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曾国藩“日课”表中安排极为全面,从早到晚,从养德到养心,都有相关约束标准。“日课”的重点是培养习惯,将修身养性从日常做起,从细节做起,无疑为修身养性增添了更多的可操作性。从今人眼光看,这种“日课”也许存在诸多不足,但就其严格程度,对于自我教育、自我培养来说仍然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曾国藩后期组建湘军,位高权重之时仍能保持操守,便主要都得益于早期此种“日课”的修身养性方式的锻炼。  三、曾国藩修身养性主要形式——“重厚”  曾国藩认为,修身养性,不应只停留于内在修养、德性的提高,外在行为举止也应当表现出一定的修养,即做到“重厚”。所谓“重厚”,是指举止端庄,认真严肃,心存仁义,不狂言乱语。曾国藩对此颇为看重,在给曾氏诸子弟书信中曾多次谈到这一问题。在给曾纪泽书信中提到:“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之后给曾纪鸿书中又指出:“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人德之甚也。”在曾国藩看来,行为举止上之所以做不到“重厚”二字,原因在于内在修养与德行不够,而外在形式的不注重,不以“重厚”约束自身行为,又会进一步阻碍德行的增进。长此以往,修身养性必将停滞不前。曾国藩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一生修身养性力争做到内外兼备。他在仕途中的起起落落,险渡难关,并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之荣誉,在一定程度上,皆得益于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内外兼备。
下载全文: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