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政治家的洞察与笔触
作者:亚垣
【摘要】美籍华裔政论家薛君度教授的文集《人物,政治与外交》(香港三联书店,1991年6月,220页),从评论辛亥革命的研究开始,以讨论当前的国际战略新局势结束,时间横跨一个世纪,内容既分析了中国以及世界某些重大变迁与改革,亦论及一些国家的政要和外交。
  美籍华裔政论家薛君度教授的文集《人物,政治与外交》(香港三联书店,1991年6月,220页),从评论辛亥革命的研究开始,以讨论当前的国际战略新局势结束,时间横跨一个世纪,内容既分析了中国以及世界某些重大变迁与改革,亦论及一些国家的政要和外交。全书文章34篇,文体不同,时空跨度广阔,但读起来却使人兴味盎然,其奥妙在于作品充满着一位国际政论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娓娓动人的笔触。

薛君度对辛亥革命研究的贡献,是早为学界公认的事。在本书开首的4篇文章里,我们可以概略地看到这种贡献主要在于:

一、考订并重新评价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指出海峡两岸以及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三、提出辛亥革命对今天的启示作用。

中苏关系,不仅是中国外交事务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政治外交舞台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至中期,薛君度被邀3次访苏,写下了几篇相当有见地的论文和纪行。这几篇文章不但分析中苏分歧的由来和发展,并精辟地指出解决中苏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过去对苏联的态度,分裂以前,一面倒,苏联总是对的;分裂以后,总是不对的。这种极端立场和关系,外交上没有弹性,其实是值得检讨的。所喜中国领导人,现在能准备在独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苏联恢复友好正常关系,相信是可以恢复和维持的。

这种看法,已为近年历史证实是对的。另外,作者在访问苏联时的耳闻目睹的感受,确实是一些难得的记录。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民主化”浪潮和苏联的改革,苏联几十年来所实行的一套已逐步成为历史的过去。所以,可以这样说,作品中有关苏联的描述,现已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参考文献了。

亚太地区新国际战略与中国的关系是本书后半部分的重点内容。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事。而亚太地区的形势,中苏、中美关系趋向缓和和正常化,使世界形势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尤其是1989年苏联和东欧的剧变,改变了世界战略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之下,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在国防上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在国内继续实行开放政策,要特别注意双边关系、亚太安全体系;无论在外交和内政方面,都要坚持中国自己的特色。

《人物,政治与外交》虽然不是一部专题著作,但纵观全书,仍可以看到作者把观察的基点放在中国方面,即在很大程度上,作者是以一位华裔学者的立场来写作的。他虽不是中国公民,但却有着很深的中国情怀。他热切地希望中国统一、进步和繁荣。然而,作者又是以一位政论家的严谨态度来写作的。他无论在论辛亥革命,还是谈中国的开放改革、天安门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立场。他赞扬中国政府的成功,也鞭辟其弊病。

以分析“大三角”——中、美、苏关系为作品的一条主要脉络是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色。诚然,作者并不是在每篇作品中都论及这种关系,有的是分而述之,如中国的开放政策,苏联的改革等等。但是,你若把这些内容和专题论述“大三角”的文章放在一起思考,肯定会悟出作者安排这本书内容的匠心。

薛君度教授对国际与中国时政精湛的分析,除了他许多个人的优越条件之外,还因为他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与中、美、苏的政界要人常有接触,因而对许多重大的事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只要我们读一读附在书后的《作者年表》,就可以窥其端倪了。

(有载于《黄兴与辛亥革命》2005年6月版)


下载全文:
 
来源:《大公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