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谭嗣同:积极的自杀者
作者:王建军
【摘要】人一般都是怕死的。据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说。中国的很多死刑犯临行前都被人把裤腿扎上。以防其大小便失禁。可见,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但积极的自杀者却克服了这一巨大的精神障碍。
  人一般都是怕死的。据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说。中国的很多死刑犯临行前都被人把裤腿扎上。以防其大小便失禁。可见,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但积极的自杀者却克服了这一巨大的精神障碍。

中国前现代历史上最后一位令人感佩、折服的积极自杀者要算是谭嗣同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能逃的都逃了,谭嗣同(见左图)却“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梁启超劝他走时,他以“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故事中两位中国先秦和日本近代史上的积极自杀者为榜样,坚持“死易。生难”。被捕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至于谭嗣同不走的理由,李敖在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中是如下解读的:“我们这些兴风作浪、煽风点火的若全都跑了,没一个人敢牺牲,这成什么话!这怎么对得起人!所以我谭嗣同非死不可。非先死不可!”到“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从容就戮。呜呼烈矣”!(梁启超语)所以,像谭嗣同这样的间接自杀才真是“轰天撼地”,万古流芳的。

20世纪转型期的社会震荡是造成中国文人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也可能是中国文人自杀最多的一个世纪。1926年,有才华的作家王以仁跳船而死:1927年端午节前两天,大学者王国维投昆明湖;1929年,曾作为茅盾小说原型的青年作家顾仲起跳黄浦江;1933年,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跳船;文学评论家陈笑雨投永定河;作家李广田溺池;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投井:北大诗人戈麦投水:重庆诗人胡佳文投海。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文人连自杀都爱投入水的怀抱。

“文革”期间是文人自杀的一个高峰,有新月派诗人陈梦家,《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散文家杨朔,翻译家傅雷,史学家翦伯赞和吴晗,杂文家邓拓,诗人闻捷。剧作家田汉,小说家赵树理、孔厥、陈翔鹤、彭柏山,文艺理论家以群,美学家吕荧,文艺评论家邵荃麟、侯金镜、陶然,著名报人储安平(失踪)……至于老舍的自杀就更不用说了,这真是中国文人的一次重创。

“文革”之后,中国文人的自杀也并未中断:诗人海子、陈泮(诗人江河之妻)、方向、顾城、徐迟,作家三毛,文学研究者胡河清,文艺批评家吴方,哲学家宋祖良等也相继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国内的文人如此,国外的文人也不遑多让,只是在数量上不及中国这么“壮观”罢了。国外20世纪前后自杀的文人,中国人较熟悉的有:杰克•伦敦、海明威、茨威格、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叶赛宇、马雅可夫斯基等人。

其中,20世纪自杀的中国文人中最受人关注也引起争议的有两位。一位是20世纪之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大学者王国维。对于他的死因有各种分析和猜测,有失子之痛、师友反目、体弱忧郁、事业挫折、债务纠葛等各种说法,但陈寅恪、梁启超的说法可能更能代表他“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心灵伤痛”。

另一位自杀的文人是20世纪末移居新西兰激流岛的诗人顾城,他的死过于血腥。死之前,他曾因养鸡的问题和邻居发生争执,法院判他败诉,他就拿着刀在鸡舍里一通乱砍,然后把几百只鸡的脑袋装在一个塑料袋里交给社区官员,官员们当场吓得四散奔逃。之后,他又到山坡上砍树发泄,砍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又用斧头把妻子砍死,然后自杀。这种暴戾的死法实在不像文人所为。

戊戌变法失败后,能逃的都逃了,谭嗣同却“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梁启超劝他走时,他以“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故事中两位中国先秦和日本近代史上的积极自杀者为榜样,坚持“死易。生难”。被捕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至于谭嗣同不走的理由,李敖在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中是如下解读的:“我们这些兴风作浪、煽风点火的若全都跑了,没一个人敢牺牲,这成什么话!这怎么对得起人!所以我谭嗣同非死不可。非先死不可!”到“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从容就戮。呜呼烈矣”!(梁启超语)所以,像谭嗣同这样的间接自杀才真是“轰天撼地”,万古流芳的。

20世纪转型期的社会震荡是造成中国文人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也可能是中国文人自杀最多的一个世纪。1926年,有才华的作家王以仁跳船而死:1927年端午节前两天,大学者王国维投昆明湖;1929年,曾作为茅盾小说原型的青年作家顾仲起跳黄浦江;1933年,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跳船;文学评论家陈笑雨投永定河;作家李广田溺池;鸳鸯蝴蝶派的周瘦鹃投井:北大诗人戈麦投水:重庆诗人胡佳文投海。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文人连自杀都爱投入水的怀抱。

“文革”期间是文人自杀的一个高峰,有新月派诗人陈梦家,《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散文家杨朔,翻译家傅雷,史学家翦伯赞和吴晗,杂文家邓拓,诗人闻捷。剧作家田汉,小说家赵树理、孔厥、陈翔鹤、彭柏山,文艺理论家以群,美学家吕荧,文艺评论家邵荃麟、侯金镜、陶然,著名报人储安平(失踪)……至于老舍的自杀就更不用说了,这真是中国文人的一次重创。

“文革”之后,中国文人的自杀也并未中断:诗人海子、陈泮(诗人江河之妻)、方向、顾城、徐迟,作家三毛,文学研究者胡河清,文艺批评家吴方,哲学家宋祖良等也相继选择了这条不归路。

国内的文人如此,国外的文人也不遑多让,只是在数量上不及中国这么“壮观”罢了。国外20世纪前后自杀的文人,中国人较熟悉的有:杰克•伦敦、海明威、茨威格、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叶赛宇、马雅可夫斯基等人。

其中,20世纪自杀的中国文人中最受人关注也引起争议的有两位。一位是20世纪之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大学者王国维。对于他的死因有各种分析和猜测,有失子之痛、师友反目、体弱忧郁、事业挫折、债务纠葛等各种说法,但陈寅恪、梁启超的说法可能更能代表他“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心灵伤痛”。

另一位自杀的文人是20世纪末移居新西兰激流岛的诗人顾城,他的死过于血腥。死之前,他曾因养鸡的问题和邻居发生争执,法院判他败诉,他就拿着刀在鸡舍里一通乱砍,然后把几百只鸡的脑袋装在一个塑料袋里交给社区官员,官员们当场吓得四散奔逃。之后,他又到山坡上砍树发泄,砍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又用斧头把妻子砍死,然后自杀。这种暴戾的死法实在不像文人所为。


下载全文:
 
来源:《大河文摘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