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胡元倓先生传略
作者:明德中学校友会办公室
【摘要】胡元倓先生,字子靖,号耐庵,湖南湘潭人。公元1872年9月9日(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八月初七日)生于几代书香家庭。祖父胡湘字筠帆,曾任广东南海知县。父亲同寿字同生,伯父锡燕字蓟门,都是广东著名学者陈澧(兰甫)的弟子,兄元仪,元玉又是湘阴郭嵩焘、湘潭王闿运的门生,并各有经学著述。
  胡元倓先生,字子靖,号耐庵,湖南湘潭人。公元1872年9月9日(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八月初七日)生于几代书香家庭。祖父胡湘字筠帆,曾任广东南海知县。父亲同寿字同生,伯父锡燕字蓟门,都是广东著名学者陈澧(兰甫)的弟子,兄元仪,元玉又是湘阴郭嵩焘、湘潭王闿运的门生,并各有经学著述。先生受家学的薰陶,又经常向王闿运等名家请教,所以经史学也颇有根底。尤其对姚江学派很感兴趣,信服王阳明知行学说,认为“存诚”是立身治事的根本,因此,晚年自号“乐诚老人”。

1899年,先生二十七岁,选为丁酉科拔贡,在科举上用过工夫,期望通过考试成名立业。然而,先生青年时代,正是中国急剧地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深渊的年代。先进的知识分子,痛感民族危亡,努力寻求救国的道路。1897年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及南学会,鼓吹新学,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大都卷入新学的热潮之中,先生也深受其影响。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使先生深感奇耻大辱。

1902年,湖南巡抚奉命选派生员出国留学。先生不顾守旧派的反对毅然废弃举子业,与陈夙荒、何炳麟、朱剑凡等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班学习。在日留学期间,先生考察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认为得力于教育的发展,又对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创办庆应义塾,储才建国之举十分钦佩。在留日学生爱国思想的影响下,先生深感甲午、庚子两役创痛至深,决心以教育救国,培养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

1903年初,先生自日本归国,路过泰兴,与任知县的表兄龙璋商量兴办学堂。两人志同道合,认为只有兴学才能救国。随即邀龙璋回到长沙,与宁乡刘作楫及龙璋的兄弟龙绂瑞先生商议,决定创办明德学堂。请龙璋叔父刑部侍郎龙湛霖为总理,由先生任监督,集资两千余元为开办经费,租赁左文襄祠为校舍,呈请湖南巡抚批准,招收中学生甲乙两班,于3月29日(旧历三月初一日)正式开学。创立了湖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学。

子靖先生创立于明德这所新式学堂,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开办不到一月,章士钊担任主笔的上海《苏报》于4月21日的“学界风潮”专栏中刊载:“湘潭胡子靖孝廉,自东归与龙待郎之子萸溪,创设明德学堂。教员得人,规模亦甚整齐,其主义在养成军国民资格,观已开办,将来必有成效可睹”。

同年秋,先生至上海、杭州等地聘请教师,恰逢黄兴、陈天华、张继等革命志士从日本归国,于是邀请黄兴等来明德主持速成师范班。黄兴来明德后,与张继、周震鳞、苏曼殊、王正廷等教吹民族思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义教育学生。印发陈天华所著《猛回头》、《警世钟》,宣传革命。明德学堂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在省城颇有影响,屡次遭到王先谦等一班守旧官绅的诬陷,学堂几次濒于危境。先生又与龙璋、龙绂瑞商量,另办经正学堂于西园龙宅,一旦明德被查封,便由经正替代。

1904年2月,黄兴、张继等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11月,起义事泄,清政府派兵搜捕黄兴。黄兴从明德学堂走避西园龙宅。先生见事情紧迫,立即会见臬司兼学务处总办张鹤龄,从容申述:“诸事我均与闻,君如须升官,吾之血即可染红君之顶子(清一品官服饰),拿我就是,”张鹤龄为先生的至诚精神所感动,当即表示:“此狗官谁愿做?此刻看如何保护他们。”于是,先生与龙绂瑞设法营救黄兴脱险,逃出长沙。

1906年,明德学生宁调元与革命志士禹之谟发动省城各校学生,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向清政府示威。事后,先生筹集路费、购好船票,掩护宁调元出走。同年,明德学生魏宗铨又与刘道一、蔡绍南、龚春台发动萍浏醴三县几万人起义,声势浩大,湖广总督张之洞移文要逮捕先生。许多人为他担忧,先生处之泰然。

黄兴决志革命,先生十分钦佩,他曾对黄兴说:“养成中等社会,实立国之本图,唯其事稳而难为。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则磨血之人也。”1911年,武昌起义,黄兴率起义军坚守武汉,局部战斗虽然失败,而清王朝大势已去。先生祝贺黄兴说:“胜败是军家常事。以前,你们少数人革命,所以难成功。自从黄花岗起义后,全国人心都趋向革命,自然能够成功了。”民国成立,黄兴拟推荐先生任教育总长,先生坚持办学不愿做官。

明德开办,经费非常困难,全赖先生筹措。他经年奔波,北出榆关,南下金陵,或往旧都,或赴浔汉,甚至远涉南洋。先后找了翰林谭延闿、上海道袁树勋以及湖南巡抚赵尔巽、端方等官绅,请求支援,募得经费,用来建筑校舍,购置仪器、图书、使明德从无到有,逐渐树立规模。1921年,他到达汉口,与夫人聚会刚三日,听说学校经费紧张,教员自动减薪,维持学校。他不顾寒风大雨,急忙搭船赶往南京筹款,送他上船的俞慎初先生见此情景,不禁热泪盈眶。

先生任明德校长三十八年,先后为学校筹款数十万元,建造校舍二十余栋,图书,仪器设备为全国中等学校之冠。1932年建成一座高四层的教学大楼乐诚堂,堂皇壮丽。而先生自己甘心淡泊,不治私产,住在校门侧的三间旧屋里。书房中挂着一幅王闿运为他写的横幅“虽九死吾犹未悔,"和一幅赵启霖写的对联“坚苦勗毅力,勤勉医灰心。"

先生办学,有永无止境的气慨。明德学堂成立后,除了中学本科之外,又开设了几期速成师范班,以适应当时各地兴办学校急需师资的要求;开办了初小、高小班,以保证中学学生来源;开设了理化、博物、东语(日语)、法政、商业、银行等专修科,培养各方面人才。民国成立后,又创办明德大学于北京。

1917年,先生又与朱剑凡、杨树达等联名向湖南省政府呈文,倡议筹办湖南大学,并任筹备委员。湖大于1926年成立,至1929年7月,省府聘先生任湖南大学校长。任职后,先生极力谋求湖大的发展与提高。任职一年,为湖大整理宿舍,修筑道路,规划筹建图书馆、大礼堂及科学馆。并亲自奔走京沪,增聘有名望的教授,还请分庚款以充裕学校经费。又主持制订了一整套规章制度。正式颁布省府通过的《湖南大学组织大纲》,改科为院,建立了我省第一座正规大学。

1937年,先生又为明德中学争得一笔庚款,在长沙河西三叉矶购置了大片山田,准备兴建新校舍,扩大明德学校规模。这时他已六十五岁。

先生很重视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认为这是办好学校的主要环节。他说:“学校里只要教员整齐,学生便乐于受教”,所以,除了筹款外,就是极力聘请好教师。明德开办时,理科师资最缺,他聘请了两位日本教师,又请陈介先生任日语助教。一学期之后,陈先生要出国留学,请辞职。先生再三恳请留任,并当众长跪不起。陈介为至诚所感,慨然允诺,留任一年。凭着这个“诚”字,三十多年中,先生为明德请到了许多品德高尚,学问优长,热心事业的名教师。有著名的诗人苏曼殊、吴芳吉,生物学家辛树帜,历史学家罗元鲲、周谷城,音乐家黎锦熙、张曙,化学教师郭德垂、袁鹤皋,语文教师李肖聃、周世钊,英语教师喻子贤、陈剑秋,数学教师陈鹿平、曹赞华、杨少岩,体育教师夏义可、陈奎生,地理教师文士元、谢国度,画家刘寄踪等都在明德任教多年。他的学生任邦柱、劳启祥、魏先朴、谢祖尧、钱无咎、俞慎初、何公望、刘永济、傅任敢、曾约农、胡安恂、刘朴、邬干于、廖六如、杨伯峻、管竹等也能秉承师命,回较任教,有的长期或一辈子在明德工作。名师出高徒,明德的毕业学生,绝大多数都考入著名大学,成为优秀人才,学校也因之享有盛名。“北有南开,南有明德”,驰誉海内外。

子靖先生渊源家学,他自己以存诚为立身治事之本,也以这种精神来教育学生。明德开创,先生就提出“坚苦真诚”四字为校训,并请龙璋为校训作了释词,勉励学生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恪遵校训,学做人,求知识。又集古代一些学者的名言警句为《修身约言》分赠学生,写成对联悬挂学校,以收潜移默化之功。

明德学校在解放前共办了中学、小学、师范、各种专科、预科183个班,毕业学生七千余人。据不完全统计,毕业深造后,任大学教授、副教授的有三百余人,任工程师、医生和各种科技工作的人数更多,遍布国内外。一所普通中学能够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子靖先生“养成中等社会人才”的志愿,凭着他的磨血精神,终于实现了。

子靖先生有一句名言,“我是伺候学生的。”他处处为学生着想,爱护如同亲子弟。毕业离校后,他照样关怀,为他们谋职业,找出路,济困扶危。许多学生遇到困难,一找老校长,总会得到解决。先生在兄弟中行九,他的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为九师。他以自己有许多优秀学生而引为自豪。

民国成立后,当局者不少为他的旧交或学生,要得一高位,非常容易,但他既不加入国民党,也不去做官,专心致志去办教育。抗日战争时期,以无党派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

1940年11月24日,先生在重庆逝世,享年六十有九。1946年,归葬长沙岳麓山云麓宫云西南侧。明德董事会遵先生遗命,推胡迈先生继任校长。

胡子靖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湖南许多热心教育的人士朱剑凡、陈夙荒、禹之谟、徐特立、王季范诸先生,都效法他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湖南教育事业,尤其是私立学堂素称发达,办学蔚然成风,胡子靖先生首倡之功,载之史册,不可磨灭。

先生关于办学,治学之见解论述,散见于明德师生之回忆录。先生著有《耐庵言志》诗集四卷。其夫人王韵卿诗《晚晴集》一卷。子三人:胡牧、银行家,胡毅、大学教授,胡微、音乐家,均曾就读明德。


下载全文:
 
来源:《长沙文史资料》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