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益阳县石笋乡南隅氵志溪河畔瑶华山麓的益阳县一中,它的前身箴言书院,系清朝咸丰时湖北巡抚胡林翼所创建。
胡林翼(1812-1861),益阳泉交河人。字贶生,号润芝。道光进士。咸丰六年(1856)升任湖北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黄州(今黄冈)迫近武昌时,惊忧成病,呕血而死。其后皇帝赐封“文忠”,世称胡文忠公。
道光十二年(1840),江南乡试。胡林翼以翰林院编修充任副考官。因正考官文庆携长沙举人熊少牧入闱代为阅卷,事属违例,引起江南士子大哗。文庆因此获罪褫职,被发往新疆,胡林翼亦因失察而受进士除名和降级处分。初入仕途,当头一棒,胡林翼从此心情郁郁,家居五年,寄情山水,结交乡民,有终老林泉之意,无再入仕途之心,并想以家财创办书院,用文化泽及邑人。为择书院地址,他亲往桃花江、碧云峰等胜地名山察看,又常与友人商议,然亦未能定夺。其时,有精通青乌术(堪舆之术)者夏先范(亦益阳人)正奉胡林翼之命勘察墓地二处,一以葬其父宫詹公,一为自己百年之后藏魄之所。夏先范芒鞋布袜,登山涉水,遍及益邑求之。暮年之后,夏复命曰:“十五里有石笋山,结阴穴富贵悠久,结阳穴可出词林。胡曰:“阴穴葬吾父,阳穴可为书院。”书院地址,遂定于斯。诚然,此处背靠瑶华山,面临氵志溪河,后右有拔地而起的石笋,后左有聚民而居的黑石村,前右是石马潭,前左是棋盘石,均有古老而美丽的神话传说,更增添了此处的神秘色彩。瑶华山古木参天,滴清流翠;氵志溪河蜿蜒穿行,溅玉飞珠;对面群山起伏,由远而来,如群龙翘首。茂林修竹,天光云影,山姿水色,交相辉映,风景优雅。瑶华象围椅,群山如笔架,院前小山,恰似书案。于此处创办书院,令人有天造地设之叹。
箴言书院始建于何时,众说不一,即如史籍,亦不统一:有始于咸丰三年(1853)者,有始于咸丰十年(1860)者,有始于同治元年(1862)者。据益阳县一中部分教职员工证实,他们所见当年主室中梁上书有“咸丰三年修建”六字,则系一八五三年,观胡林翼弥留之际对同僚留下“吾死,诸君赙吾,惟修书院,无赡吾家”的遗言,则似乎在一八六一年之后。然现存益阳县一中档案室里的曾国藩所作《箴言书院记》和胡林翼所作《箴言书院后记》的碑刻,均成于咸丰十一年,即一八六一年。由此可以推知,箴言书院应是奠基于一八五三年,动工于一八六〇年之前,一八六一年胡死时正在修建之中,历时三年多,至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落成。
胡林翼在《箴言书院后记》中写道:“林翼读先宫詹弟子箴言书,谨追述先宫之志,作箴言书院于邑治之南。”是为箴言书院得名之由。
据史书所记,中国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之时,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的繁盛则在清代。清代设立的书院有七百八十多所,连同复兴、改造的书院,共有一千九百多所。可见箴言书院的创办,实属应运而生,合乎当时的潮流。但胡林翼并非为潮流所裹挟,而是有其明确的办学目的。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尤以南方为盛。道光三十年(1850)有贵州苗民起义和湖南新宁李源发起义,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更使清廷震惊不已。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并以此博得清廷常识的胡林翼,深感要对付农民起义,除用兵镇压外,还需培养一批适应朝廷需要的人才,通过他们对百姓施以纲常纲纪教育,来安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这就是他创办书院的目的。他在《箴言书院后记》中写道:“今自四方盗贼起,疆事日益坏,而俗日益衰,天下扰攘兵革之间,而学士殆于废业。然人不知学,则乱之生将无日矣。将欲弭天下之乱,终必自正学术培人才始。”
为了防止书院成为私人反对官府的工具,清朝的书院绝大多数都掌握在政府及其官员的手中。箴言书院虽为私人出资创办,但胡林翼为清廷高级官员,山长亦是胡林翼所任命或认可,实际上已官学化了。
箴言书院的办学目的,还体现在其学程上。还在书院创办之先,已由湘乡探花、箴言书院第一任山长王龙文篇写了《箴言书院学程》,包括经、史、立身、治事、为文五门。清代的学术思想和学风,在清初已有由明返宋,即由尊王(守仁)、湛(若水)转而尊程(颢、颐)、朱(熹)的潮流。这股潮流进一步发展,遂产生由宋返,甚至于返周、秦,直达孔孟的趋势。箴言书院学程正体现了用儒家思想和封建规范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培养人才这一基本特点。
然而,由于鸦片战争,西洋人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洋近代科学不断传入中国,所谓“欧风、东渐”一些人的思想渐渐改变,古董旧学已难于完全占领书院阵地,不得不在力持正宗外,注重一些经世致用之学,故箴言书院学程中的“治事”一门,就包括了军事、地舆、政治。农桑四类书目。
箴言书院约在光绪年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改为箴言学堂,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改为益阳县第二高级小学,抗日战争时期迁来育才中学,一九五四年改为益阳县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