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咸丰十年),太平军彻底摧毁了包围天京多年的清军江南大营。乘胜前进,顺利地攻取了常州、苏州等地,进而占领嘉兴。辛酉十一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又长驱入浙,攻取金华、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清两江总督何桂清,江苏巡抚薛焕,署江苏布政使吴煦,江苏按察使杨云松等,纷纷被迫逃避于上海一隅之地。这些地方大僚顿时感到如天倾地塌,从此大事去矣。但是,当他们稍形镇定之后,就又不和太平天国善罢干休了。他们紧急策划,再事蠢动,一方面积极鼓动“中外会防”,企图借助外国侵略者的武力打回苏州,攻打南京,达到完全消灭太平天国的罪恶目的,另一方面,也在上海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太平天国辖区的武装叛乱,企图与清军里应外合,同样也可以彻底颠覆太平天国政权,同样也可以达到完全消灭太平天国的目的.
一、进行颠覆活动的都是些什么人
清政府在江浙进行颠覆活动,参加的人很多,既有督抚,也有士绅,既有文官,也有武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具体地说,也可以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薛焕系统,一个是李鸿章系统,两个系统也有一些交叉。属于薛焕系统者,以江苏巡抚薛焕(薛焕,字觐堂,四川兴文人。举人出身,捐纳知县、知府。历任苏州知府、苏松太道、江苏布政使。)为首,其次还有署江苏布政使吴煦(吴煦,字晓帆,浙江杭州人。出身幕僚。历任松江府海防同知,苏松太兵备道,为早期买办。),候补知府吴云(吴云,字少甫,号平斋,浙江吴兴人。历任通判、镇江知府、苏州知府。为薛焕办理厘捐、招抚等事。),知府杨徽猷(杨徽猷,字子芳,广东人。清方驻永昌代表。),江南团练大臣庞锺璐(庞锺璐,字宝生,江苏常熟人。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光禄寺卿、工部侍郎。时为江南团练大臣。),前永新县知县华翼纶(华翼纶,字荻秋,江苏省金匮县(今无锡)荡口镇人。团练首领。),常熟知县周沐润(周沐润,字文之,河南祥符人。),元和县令冯树勋(冯树勋,字小云。清方驻周庄代表。),候选训导张瑛(张瑛,字仁卿,号退斋,江苏常熟人。曾办理上海总局支应,驻永昌代表。),副将冯日坤(冯日坤,广东人。原为江南大营军官。同治元年被李鸿章杀于上海。),镇海卫千总黄凤喈,千总张应显等。薛焕还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抚局”,专办对太平天国进行颠覆的活动,即以吴云与代理苏州知府杨靖(杨靖,字绶臣,直隶固安人。出身举人。)总司其事,该“抚局”中又挑选“慎密精细文武委员绅董共二十余人。”(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以下简称“档”):《薛焕折》(咸丰十一、八、一批)。)
属于李鸿章系统者,以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福建延建邵道。)为首,其次还有常镇通海道道员潘鼎新(潘鼎新,字琴轩,安徽庐江人,出身举人。曾为知县、同知、知府。),总兵程学启(程学启,字方忠,安徽桐城人。曾参加太平军。后叛去,参加湘军。同治元年归李鸿章指挥。),淮扬水师总兵陈东友(陈东友,曾参加太平军。后叛去,为清淮扬水师总兵。),副将郑国魁(郑国魁,安徽合肥人。本为巢湖帮盐枭。曾参加太平军。后叛去,投入清军。),游击周兴隆(周兴隆,湖南常德人。)等。
二、充当清方内应者都是些什么人
充当清方内应者,亦可分类列举如下:1.内奸类:有江南文将帅李绍熙(李绍熙,又名李少卿、李兆熙、李文炳,广东嘉应人。在上海经商,曾为上海小刀会起义首领之一。后叛投清方,参加江南大营,官至道员。江南大营溃败,在苏州投降太平天国,封敬天安,任江南文将帅管理昆山县事。),浙江省文将帅何培章(何培章,又名何培英,何信义,广东人。曾参加江南大营,为五品蓝翎候选县丞。后与李绍熙一起投降太平天国,官至忠莱天将。),赤天安董政勤(董正勤,安徽合肥人。本为巢湖帮盐枭。曾被清政府收编。投降太平天国后,封天豫,镇守常熟。后发动叛乱,为太平军击毙。),抚天豫徐佩瑗(徐佩瑷,字少,苏州齐门外永昌泾人。团练首领。曾为清朝道员。投降太平天国,封抚天侯,升抚天豫。),镇天燕费秀元(费秀元,又名费玉、费玉成,江苏元和周庄人。枪船头目。曾为清军都司。投降太平天国,封镇天燕。)等。2.叛徒类:有听王陈炳文(陈炳文,安徽巢县人,曾任朗天义、天军主将。),比王钱桂仁(钱桂仁,又名钱百顺,钱得胜、钱安邦。安徽桐城人。曾指挥太平军、捻军防守临淮。其兄钱百春亦曾参加太平军,后又投降清军任守备。钱姓宗族极力怂恿他效法其兄,投降清军。他早已与薛焕联络投降事宜。),会王蔡元隆(蔡元隆,湖南岳州府毕容县人。咸丰四年参加太平军。当时16岁。投降清方后改名蔡元吉,号巽伯。),归王邓光明(邓光明,湖南省人。曾任殿前又副掌率。),纳王部永宽(郜永宽,亦写作郜云官,湖北省人。与慕王谭绍光结怨甚深。程学启、郑国魁许以二品武职,他即与汪安钧、周文嘉、张大洲等杀害谭绍光献出了苏州。未及三日,郜永宽等亦被李鸿章杀死。),宁王周文嘉(周文嘉,一说为两湖人,一说为江西人。历任绫天安、绫天义、忠绫朝将,曾镇守浙江绍兴。),忠谨朝将熊万荃(熊万荃,湖南长沙人。封巍天豫,任忠殿左同检,协守苏福省,累升谨天燕、谨天义至忠谨朝将,降清后改名熊建勋。),跳天福骆国忠(骆国忠,字良卿,安徽凤阳人。),以及太仓守将钱寿仁(钱寿仁,安徽桐城人。以太仓投降李鸿章,改名周寿昌,所部被改编为昌字营。到处与太平军为敌,官至记名提督安义镇总兵庄勇巴图鲁。)。3,动摇类:佐王黄和锦(黄和锦,先守无锡,后守常州。常州失陷,被清方俘虏处死。),苏福省天军主将汪宏建(汪宏建,曾任勋天义兼苏福省文将帅总理民务。)等。
三、清政府的颠覆活动
咸丰十一年上半年,避居上海之江苏巡抚薛焕与署江苏布政使上海道吴煦,已经准备使用150000两白银陆续发交苏州永昌练首徐佩瑗,“并加给谕单,许以事成破格奏保,请赏官阶、勇号、翎顶、银两”。团练武装中,仅徐佩瑗人即已联络“枪船”一万数千只之多。他们之间互通声气.密切勾结,随时准备对太平天国实行里应外合的颠覆之计(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以下简称“档”):《薛焕折》(咸丰十一、八、一批)。)。镇江方面的署江宁将军巴栋阿,西宁镇总兵冯子材,署常镇通海道江清骥,候补知府许美身,苏常镇太团总、兵局董事汪本钊等也已经与永昌练总徐佩瑗,荡口练总华翼纶等串通;太平天国方面,镇守昆山之李绍熙,镇守常熟之钱桂仁,镇守常州之余探海,镇守江阴之黄耀昌等也“均已决意投诚”(档:《巴栋阿冯子材折》(咸丰十一、八、十批)。)。他们曾经密谋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行动,计划由清军分别水陆分头出动,其中之一支清军开往高资等处,担任阻击由天京出援之太平军;一支清军由靖江进逼江阴;一支清军由镇江进攻丹阳,一支清军掌握于上海,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支清军由荆州将军都兴阿、总统水师黄岩镇总兵黄彬拨战船五、六十只驶入福山海口;还准备派一支清军进攻六合、江浦,进行牵制活动;同时,江南团练大臣庞锺璐也暗约各州县之团练武装随机应变,进行配合(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以下简称“档”):《薛焕折》(咸丰十一、八、一批)。)。计划极其庞大而周密,气势汹汹,似乎一口气就要把太平天国吞没了。而薛焕却患得患失,几经权衡,深感“逆首陈坤书极其狡悍,附从之贼甚众,急切难以下手,”(档:《巴栋阿冯子材折》(咸丰十一、八、十批)。)要一举颠覆太平天国,还需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薛焕、巴栋阿等这次大规模的颠覆计划,经过认真斟酌,终于未敢付诸实施。但他们的颠覆活动却仍在秘密进行,在常熟方面,由葛继洪与董正勤联络;在无锡方面,由余治与配天义黄煦(原名汪煦)联络;在江阴方面由赵玉堂与厘天豫朱姓联络;在嘉兴方面,由黄风喈与何培章联络,相当猖狂(王尔敏:《淮军志》第56页。)。
到了咸丰十一年十一月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大部队正激烈地进攻浙江杭州,以护王陈坤书为首的太平军大部队正过江“扫北”,留在苏州的太平军大半都是李绍熙、熊万荃的心腹,于是,李绍熙、熊万荃、徐佩瑗、徐佩瓀等就认定“密约举事”的良机已到(吴云:《两轩尺牍》卷12,第29页。),吴云等人亦深恐李鸿章率淮军开至上海,他们辛苦经营之颠覆大功难再显现,甚望“得有小小效验”,遂由徐佩瑗亲至上海向江苏巡抚薛焕当面恳求,说明“正可乘隙进攻,必能得手”,同时也提出条件,必先筹军饷十数万两以备临期举事之各项经费。而薛焕却认为仍须持重,决意复绝。徐佩瑗因而滞留上海达十余日之久,向薛焕再三恳求,不达目的不止。薛焕周围也有人以杭州危迫立论,认为在苏州发动叛乱,也就是“伐魏救赵”之策。薛焕与浙江巡抚王有龄有深交,闻之动心,乃决定批拨白银20000两,使徐佩瑗速回苏州发动叛乱.徐佩瑗匆匆购办军火,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离开上海,至十二月初五日回到永昌,约定于十二月十九日发动武装叛乱。徐佩瑗得意忘形,“齐集民团,添募枪船,逐日冠带点名”,闹得无锡、昆山、苏州等广大地区人心惶惶(吴云:《两轩尺牍》卷12,第29页。)。而李绍熙、熊万荃此时却已被调往杭州,迟迟不能返回苏州配合行动,使得吴云等人呼天抢地,忧心如焚(《两轩尺牍》卷12,第32页。)。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太平军已经攻克杭州,忠王李秀成率得胜之师迅速赶回苏州。徐佩瑗等感到不妙,立即“麾枪船,散民团,声势一时瓦解”(佚名《蠡湖乐府》第12页。)。忠王李秀成通令太平天国各处关卡,凡永昌徐氏船只过往,“一概拿解”。几天之后,又通令各处关卡,“谓徐某之剃头赴沪系为采买军火解往杭州,……早经禀明办理,……徐氏船只仍照常放行。”这种反来复去的情况,显然是李秀成鉴于熊万荃、钱桂仁、李绍熙等拥兵三、四万人,不可轻易动手,仍需从长计议了(《两轩尺牍》卷12,第30页。)。然而,不久之后,李秀成还是派遣逢天义刘肇钧率部进驻昆山,接着李秀成也亲临其地,将李绍熙及其死党魏芸清等一起处死,才算告一段落(王韬:《瓮余谈》卷7,第19页。)。
同治元年,李鸿章率所部淮军进驻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在使用洋枪、洋炮对太平军猖狂进攻的同时,也继续施展其颠覆太平天国的鬼蜮伎俩。淮军人员多为安徽北部各州县籍贯,太平军中亦多皖北人,李鸿章即充分利用这种同乡关系来对太平军进行分化瓦解。太平天国南汇守将淋天福刘玉林本为清军军官,战败之后混入太平军中,素与清朝桐庐县知县徐兆森熟识,徐兆森即利用这个关系潜入太平军军营说降(档:《李鸿章片》(同治一、九、九批)。),刘玉林即与什天安吴建瀛等10000多人向淮军将领潘鼎新、刘铭传等投降(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1第16页。)。接着,又因钱桂仁、骆国忠、董正勤等密托程学启求降,李鸿章又派与钱桂仁等早已相识之水师游击周兴隆潜入常熟城内策划,与永昌团练头目徐佩瑗等约定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再度发动武装叛乱。李秀成闻讯于十一月二十二日由天京赶回苏州,立即召见钱桂仁(陶煦:《贞丰里庚甲见闻录》。)。钱桂仁前往苏州之后,骆国忠等感到事机已经败露,乃提前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夜间以常熟投降清朝,并出兵攻杀镇守福山之太平军达数百人之多,夺去福山、许浦、徐六径等处(《朋僚函稿》卷3第31页。)。太平天国太仓守将钱寿仁也同时投降清朝,改名周寿昌(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2第51页。)。徐佩瑗于十一月十四日进入苏州组织叛乱,其同谋犯忠殿朝将胡振绎适赴常州未归。徐佩瑗在城内守候数日,即被慕王谭绍光拘留不放。十二月初二日,徐佩瑗之弟徐佩瑛“因苏城伪朝将胡振铎,伪主将汪宏建,伪天安蒋金禄,伪国天燕刘姓及戴、张、陶诸人各有统下人在内接应”,即组织队伍企图强攻苏州,将徐佩瑗劫出。但徐佩瑛的队伍刚一出动,很快就被慕王谭绍光打得落花流水(《近代史资料》总34号,第45页。)。太平军乘胜进攻,终将永昌老巢攻破。徐佩瑗另一胞弟徐佩瓀奉李鸿章之命赶回苏州,收容败残枪船勇丁,编入李鸿章统率的巡湖营水师,随同程学启、李鹤章等对太平军作战(《近代史资料》总34号,第90页。)。至同治二年十一月初十日,谭绍光亦将徐佩瑗提出禁所加以枪决(《近代史资料》总34号,第70页。)。此时周庄枪船头目费秀元已死,其子费金绶继领所部,亦被李鸿章编入巡湖营水师,在水师提督黄昌岐指挥之下对太平军作战(陶煦:《贞丰里庚甲见闻录》。)。在清军逼近苏州城时,太平天国叛徒郜永宽等又通过郑国魁、程学启向李鸿章乞降,并与汪安钧、伍贵文、周文嘉等将慕王谭绍光残杀,向清政府献出了苏州城。
此外,李秀成发现熊万荃的不轨行动,即将他调离苏州,使他驻防浙江之平湖、乍浦等地(《太平天国》(5)第300页。)。而熊万荃的内奸活动仍不因对他的调动而停止,他在浙江继续向镇守海宁之会王蔡元隆散布悲观论调,说太平天国之胜利已经无望,及时降清才是上策(《太平天国》(6)第716页。)。至同治二年十一月,熊万荃还是以乍浦投降清朝,同时投降的还有平湖守将陈殿选。李鸿章还说已准太平军嘉善守将陈占榜投诚,嘉兴守将廖发寿“亦有降意”(《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6页。)。李秀成的女婿蔡元隆(《朋僚函稿》卷4第15页。),镇守浙江海宁。清朝官员进行颠覆活动,在通讯联络中使用隐语黑话以保守机密,即以“海宁”为蔡元隆的代号(《两轩尺牍》卷12,第7页。)。又经过熊万荃对他的煽动,潘鼎新札谕开导,他也表示要发献城,而李鸿章则认为“蔡元隆狡黠难信”,告诫潘鼎新:“彼不降,切勿招揽,果降,亦不拒绝。”(《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8页。)蔡元隆于同年十二月,又向已革宁绍台道道员张景渠乞降,为张景渠所接受(沈兆元:《随军目睹武功纪略》。)。同时派人向浙江布政使蒋益澧乞降,蒋益澧亲至海宁受降(《太平天国》(6)第652页。),蔡元隆更渡江拜谒浙江巡抚左宗棠(左宗棠:《左文裹公奏稿》卷8,第4页。)。镇守浙江桐乡的忠莱天将何培章(张景渠:《烬余诗草》卷2,第20页。),本为江南大营之幕僚,候选县丞(《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61页。)。江南大营溃败,他与李绍熙在苏州投降太平天国(王韬:《瓮余谈》卷7,第18页。),被封为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开朝勋臣莱天福兼浙江省文将帅(《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62页。),再升为忠莱朝将(光绪《桐乡县志》卷20、《咸同间兵事》第4页。)。同治元年正月,密函在上海之友人黄凤喈乞求联络(《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61页。)。时任镇海卫千总之黄与吴云为旧识,吴云给黄办了一张署江苏布政使吴煦签发前往湖州侦探军情的札子,黄至乌镇见了何培章;何培章称他可说降嘉兴守将陈炳文(《两轩尺牍》卷12,第6页。),并立即具备投降禀帖一份,请黄转呈吴云、吴煦等人(《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561页。)。后来,他又武力强占了桐乡县城(光绪《桐乡县志》卷20、《咸同间兵事》第1页。)。同治三年正月,张景渠率清军至屠甸寺,何培章即正式投降了张景渠(张景渠:《烬余诗草》卷2,第20页。)。浙江石门守将邓光明,早在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克杭州之后,他就护送浙江布政使林福祥等前往上海,林福祥在上海为他在清朝官方“代陈衷曲”,未能如愿(《左文襄公奏稿》卷8,第56页。)。他在苏州,曾经大力支持永昌团首徐佩瑗(《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213页。)。到了石门,又大力保护富户沈庆余(《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210页。)。同治二年,在余杭战败,“垂死复苏,奔回石门”。清军到达石门,他“令其党伙出城就抚”,然后又亲至杭州向左宗棠部投降(《左文襄公奏稿》卷8,第56页。)。杭州守将陈炳文,早在咸丰十一年镇守嘉兴的时候,就向吴云表示“情愿投诚”,薛焕答应他投诚后奏请恩奖二品顶戴花翎(《吴煦档案选编》(2)第180页。)。同治二年十一月,李鸿章已知移守杭州之陈炳文闻李秀成有回粤之志,甚不愿从(《太平天国资料汇编》(2)第941页。)。同年十二月,陈炳文遣其族兄陈大桂至苏州向李鸿章乞降,李鸿章为了照顾左宗棠的关系,使陈大桂至左宗棠处求降(《太平天国资料汇编》(1)下第94页。)。陈炳文也密遣艮山门外监军朱春至左宗棠军营求降。左宗棠派仁和举人朱汝霖等办理此事。适康王汪海洋部进驻杭州,逮捕朱汝霖等杀之。陈炳文大为震悚,逃离杭州(《太平天国》(6)第642页。)。后来,他还是在江西金谿投降了清朝政府(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叛王表》。)。杭州守将钱桂仁在苏南时已经通过程学启向李鸿章表示投降,只要淮军进至昆山境界,他就可以行动(《朋僚函稿》卷2第9页。)。后来,他率部1000余人辗转进入了杭州。左宗棠率湘军进攻,他再次谋叛,因人多事泄,经汪海洋捕杀甚多,又未敢轻举妄动。左宗棠攻破杭州,他终于还是“跪伏道旁,泣求免死”(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8,第50页。),投降了清朝政府。当时,太平军的阵脚早已大乱。这使得长期经营颠覆太平天国的罪恶活动的李鸿章兴高采烈,眉飞色舞,他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得意地写着:“敝乡人陷在忠党(案:指忠王李秀成所部)最多,来归(案:即叛变投敌)者相望于路!谓贼(案:诬指太平军)情人人欲散,忠逆亦不自恃。”(李鸿章:《朋僚函稿》卷1,第42页。)
四、几条经验教训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起义,历来的策略都是软硬兼施,剿抚并用。清朝政府对太平天国起义也不例外。清朝政府以上海为基地,在江浙地区的颠覆活动之所以能够给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恶果,固然是由于清朝政府拚命挣扎,见缝插针,对太平天国进行恶毒的分化瓦解所致,但从总结太平天国的经验教训来看,也可以看出以下三个方面,太平天国也确实给敌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一,太平天国取得了苏州、杭州等广大地区,开拓了领土,取得了粮食供应,对后期太平天国的大局起了重大作用,但对这一地区的地主团练如徐佩瑗、费秀元之流未能彻底解决,反而使这些反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坏人钻入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了事实上的反革命的桥头堡。
第二,太平军彻底打垮清军江南大营,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这对太平天国革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江南大营的清军如李绍熙、何培章等部均摇身一变,原封不动的成了太平军,李绍熙、何培章也都成了太平军的重要将领。这些人两面三刀,反复无常,在太平天国革命形势不利的时候,又纷纷倒戈叛变,又变成了清军。
第三,在革命高潮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的农民群众大量参加太平军,壮大了革命队伍,但太平天国原有的广东、广西老兄弟,没有能力亲密无间的团结后来参加革命的人。清政府早已在太平军的队伍中挑拨离间,制造两广人与两湖三江人的不睦,在革命进入低潮之后,就愈演愈烈!李鸿章的淮军,多为安徽北部的人,太平军李秀成部也有很多是原来在皖北活动的捻军,李鸿章等充分利用同乡关系对太平军进行瓦解,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总而言之,农民革命的太平天国,受到时代的局限,阶级的局限,在当时无法彻底消灭地主阶级,也无法消化投降过来的敌军,也无法真正团结自己的队伍,这些弱点在革命低潮中就充分暴露出来,给敌人提供了可乘之机,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