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修身齊家之方,待人處事為官之道,值得後人深思學習。
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曾國藩,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內閣學士兼禮部、兵部侍郎、直隸總督、兩江總督。西元一八五三年,太平軍進犯湖北,曾國藩協助湖南巡撫辦理團練,並召募湘軍成為清廷剿滅太平軍之主力;一八六四年督率湘軍由其弟曾國荃所部挖開地道炸開城門,攻進南京,搜殺三日夜,太平軍死十萬人,收復南京,洪秀全服毒自盡,太平天國滅亡。同治皇帝以曾國藩「籌策無遺,謀勇兼備,知人善任,調度得宜,著加恩賞太子太保銜,錫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其弟曾國荃亦封賞為一等伯。曾家兄弟一躍成為名垂千古的封疆大吏,成就其非凡的一生及千秋功業。一八七二年病逝南京,謐號「文正」,後人尊稱為「曾文正公」。
在外鉅細靡遺,稟報長上
曾國藩立德立言立功之一生中,可由其留世的家書內,看出其如何治學、修身、砥礪志節、待人接物;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成其座右銘「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偉大志向。筆者研讀其來往家書內容,最為後世傳誦樂道者,乃其〈治家格言〉部分教導子弟如何修養居敬、主靜、謹言、有恆、勤勞、戒奢、謙卑之德行,以彰顯曾家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親睦鄰的中國固有倫理道德規範下之傳統書香世家。
在稟報長輩家書中,內容除例行請安問候外,舉凡家居生活、讀書、工作情形、戒水煙、留鬍鬚等,鉅細靡遺;亦要求來信詳細敘述家中狀況。舉二段內容即可見之:「丫環因其年已長,其人太蠢,已與媒婆兌換一個彼此不找一錢。此婢名雙喜,天津人,年十三,貌比春梧更醜略聰明。」連婢女之容顏都要稟報,可能出門時堂上父祖有所交待,不可僱用美貌婢女以免影響家居生活,是否如此不可考。「每接家信常嫌其不詳,以後務求詳明,雖鄉里田宅婚嫁之事,不妨寫出,使遊子如仍未出里門,各族戚家尤須一一示知幸甚。敬請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又由於曾父熱心鄉里,好管閒事,常受託至地方官署關說請託,而曾國藩怕影響其官聲,請求老父勿與官府交往及關說,在其家書中發現二封:「嚴厲生(湖南湘鄉縣令)取九弟(國荃)置前例,理應寫信謝他;因他平日官聲不甚好,故不願謝他,不審大人意見如何?我家現為鄉紳,萬萬不可入署說公事,致為官長所鄙薄,即本家有事情願吃虧,萬不可與人構訟,令長官疑為倚勢淩人,伏乞慈鑒。」又要叔父母轉達規勸父母「又聞四弟六弟言,父親大人近來常到省城,縣城曾為蔣市街曾家說墳山事,長壽庵和尚說命案事,此雖積德之舉,亦是干預公事。姪現在京四品……,凡鄉紳管公事,地方官無不銜恨,無論有理苟非己事皆不宜與聞……,無論何事望勸父親總不到縣,總不管事,雖納稅正供,使人至縣……。」其心態及做法可為現代公務員的借鏡。
要求子侄奉行八字八本三不信
對於致諸弟家書,則語氣較嚴峻,內容為多方面,最有名家書乃〈治家格言〉中要求眾弟妹子姪奉行的「八字八本三不信」,八字為「考寶早掃,書蔬魚豬」,早起掃地清理環境,讀書,祭祀祖先,敬奉顯考,寶者親族鄰里時時周旋,賀喜吊喪,問疾濟急,人待人無價之寶也。
曾國藩認為家中栽種的蔬菜不茂盛是家道衰敗之兆,家運會影響子弟官運及其志業;又子弟們不可驕佚,須立志猛進勿恃才傲物,不准坐轎,不准非人,侍奉父親和睦族人,「要除驕傲之氣,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諸弟不好好收拾乾淨,此是敗家氣象,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以為子孫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食鴉片之漸矣。」「家中婦女不可閒坐在家,農忙之餘須做女紅,製衣作鞋,醃菜等,養成勤勞習慣。」「新婦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織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孝敬以奉長上,溫和以待同輩,婦道之最重要者,但須教之以漸。」八本: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身以戒惱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三不信則是不信地師、不信醫藥、不信儈巫。然其本身癬疾多年,則遍求名醫,時好時壞,皆未斷根。
為官之道,清慎勤廉謙勞六字
晚年曾國藩膺任封疆大吏之後,其致諸弟家書則以指導為官之道,待人處事之方。「吾年來飽閱世態,實畏宦途風波之餘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一切有關係衙門者似不與聞為妙,弟(國荃)於縣城省城均不宜多去,不可稍露圭角於外,至要至要。」滅太平天國之後,曾家兄弟統領大兵,被指漢人擁兵自重,權蓋一世,功高震主引起滿臣疑慮;加以曾國荃攻陷南京,太平天國留下之金銀珠寶去向不明,流言蜚語。曾國藩自知官場險惡亟思抽身。「余家目前鼎盛之際,餘忝竊將相,沅弟(國荃)所統近二萬人,季(國華)所統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幾家,況弟半年以來七拜君恩,近世似此者曾有幾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亦盈時矣,管子云:『斗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余謂天概之無形,仍假手於人以概之,吾家不待天之來概,人之來概,吾與諸弟當設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清、慎、勤,廉、謙、勞,確有可下手之處。」並主動裁軍且數度上書告病,後曾國荃如願開缺返鄉,然朝廷仍重用曾國藩處理煩雜之國事。同治十二年二月初四午後,散步署西花園,子紀澤從之,曾國藩連呼足麻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與世常辭,家中留下親筆日記卅四卷、家書廿八卷、尺牘五八卷,甚為後人懷念。其家書中留下許多治學修身齊家之方、待人處世為官之道,值得吾人深思學習。
曾氏家書,教育子弟之書
感嘆現今社會治安敗壞,青少年犯罪嚴重,傳統之家庭教育幾乎蕩然無存,父母對兒女過度溺寵,造成子女價值觀嚴重偏差,輕者我行我素,害人害己;重者危害社會國家。讀曾氏家書希對《清流》讀者在教育子弟方面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