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湘軍悍將李續賓最早在湘鄉練團說起
湘軍的發源地在湘中大地。(清)湘鄉縣地域近三分之二今屬湘中婁底。鹹豐二年(一八五二)十二月,湘上、中、下三裏團丁赴省防禦,湘鄉團丁正式稱之為「湘勇」。鹹豐三年七月,羅澤南、李績賓正式立名湘軍於江西南昌。湘軍中產生的十大巡撫、總督,有八位屬今婁底市籍。
所以湘中婁底是湖南中部一顆燦爛的明珠,更是湘軍的發源地。
紫鵲界的田、大熊山蚩尤文化、梅山龍宮、湄江的風光、鄉間的侯府、更有那「女傑之鄉」的美譽在中華大地飄揚……
婁底創造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似乎有了相當的文化品牌。
筆者沉思,總覺得能使湘中婁底名揚世界,還缺少了點什麼。當今大地,三湘四水,響徹震耳的是文化湘軍、體育湘軍、電視湘軍、出版湘軍、湘軍食府、湘軍酒……,但這些大都與婁底人們無緣。
然而,翻開被歷史淹沒的一頁,一個半世紀以前一脤撼天下的湘軍,卻是源於湘中大地。
今婁底清時一半屬湘鄉縣
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湘鄉知縣李玠重新編查都坊,將全縣分成十二個鄉,鄉以下劃分都(坊),計四十四個都三個坊。都以下再分區,區下分牌。由都總、區總、牌頭等地方行政官員,分別管理。
由於湘鄉縣「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二百四十裏」,根據湘鄉的地形,旋又有上裏、中裏、首裏(下裏)之分。
首裏(下裏)轄:
迎恩一坊、悅來二坊、景慶三坊、東鳳一都至鶴山十五都。習慣上稱下十八裏(都、坊),由湘鄉縣令兼管。
中裏轄:
宣鳳二十都至和安三十五都。習慣上稱中十六裏,設永豐縣丞署,由縣丞管理。
上裏轄:
碧溪十六都至勝岩十九都、錦石三十六都至敦行四十四都。習慣上稱上十三裏,設婁底巡檢司,由巡檢管理。
一九五二年湘鄉縣析縣後:
上裏的三十七都——四十都,為今婁底市屬的婁星區轄屬。
上裏的三十六都、四十一都——四十四都,為今婁底市屬的漣源市轄屬。
中裏的二十都——三十五都,為今婁底市屬雙峰縣轄屬。
首裏的一——三和一——十五都以及上裏的十六都——十九都,為今湘鄉市轄屬。
清康熙三十五年湘鄉縣的行政區劃,經過三一一年的變遷,今分屬於兩市一區一縣即湘鄉市、漣源市、婁星區、雙峰縣之中了。
(清)湘鄉縣地域近三分之二今屬婁底,今婁底地域的一半屬(清)湘鄉縣。
李續賓最早在湘鄉練團
李續賓(一八一八——一八五八),字如九,一字克惠,號迪庵,湘鄉縣上裏崇信四十三都(今漣源市荷塘鎮古樓村西山組)人。
李續賓從練團到湘軍悍將,授浙江布政使,加巡撫銜,是繼羅澤南沒後,第二任湘軍統領。鹹豐八年十月,兵敗三河,李續賓、曾國華(湘軍幫辦)所帶領入皖部隊六千餘人覆沒,(羅李湘軍共二萬餘人),李自縊而死,曾國華身首離異。清廷追贈李為總督,縊「忠武」。
李續賓練團,最早始於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次年夏天,經李續賓往返湘、邵兩縣十餘次,事始成。《李續賓年譜》稱:「湘鄉團練自保始此」。
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湖南各縣又患盜,特別是臨廣西邊境劫殺甚尤。湘鄉各裏都以練團自強,李續賓在裏設團練公所,精研兵事,並解鄉人糾紛。
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夏五月,新寧李沅發倡亂,將犯寶慶,邵陽教喻彭洋中(今雙峰青蘭人,李續賓之次兄李續家之好友),致書李續賓,請幫同辦賊。李續賓「召募農家丁壯,……教之擊劍」。並「約新寧兵,夜搗其巢,李沅發走死,既滅賊,公委兵遽歸」。「自賊起至滅,不過兩月」。此為湘鄉上裏團練、出縣征戰之始。
咸豐元年:寇警日迫,鄉人懼,公益治團以鎮之。撰《孫子兵法易解》,以《孫子》為主,以《左傳》《國策》《通鑒》證其義,而出之以俗語,俾團長及鄉人講習。
十月,王公勛(王勛,字人樹,即王鑫之兄——引者)來視公,益講求練團事。公曰:「以正人心為主,以固人心為先。」曾君廣星《與宗甫山書》曰:「練團之法,鄉人三丁出一報名,團長將姓名、年貌、箕斗、戶鄰皆註於冊,各備一械,守望相助。有事則鳴鑼以集之,無事則各自執其業。凡事畢,則父老公議其賞罰,其名冊則團長收之。所捐之費,以供行事伙食及刀矛炮火之用。」此事吾裏始於李光祿公(即李續賓之父李振庭,李續賓三河之役戰死後,朝廷特加「光祿大夫」封典,故稱「李光祿公」——引者),而忠武公(李續賓縊號「忠武」——引者)成之者也。(《李續賓年譜》)
道光末年及咸豐初元,湘鄉民間的「團練自保」,起於當時有名望的鄉紳及家族,目的是「守望相助」而「以靖井裏」。
李續賓在鄉練團,是湘鄉上、中、下三裏最早者。
赴省防禦之團丁稱「湘勇」
咸豐二年十二月,太平軍陷武昌,湖南巡撫張亮基檄湘鄉知縣朱孫詒募湘鄉練勇赴省防禦。朱孫詒乃舉羅澤南、王鑫、羅信南分領所練之勇共千餘人,至省城防禦。
曾國藩《湘鄉昭忠祠記》雲:
鹹豐二年十月,粵寇圍攻湖南省城,既解嚴,巡撫張公亮基檄調湘鄉勇千人,至長沙備防守。羅忠節公澤南,王壯武公錱等,以諸生率千人者以往。維時國藩以母憂歸裏,奉命辦團練於長沙,奏請見調之千人束伍練技,以備不時之衛。由此吾邑團卒曰湘勇。
湘鄉之勇以三百六十人為一營:羅澤南統中裏之勇稱之為「中營」;王錱統首裏(下裏)之勇稱「左營」;羅信南統上裏之勇稱右營。是時,湖南各縣練成之勇尚有楚勇(新寧)、寶勇(寶慶)、瀏勇(瀏陽)、辰勇(辰溪)等,湘鄉之勇正式稱之為「湘勇」。即是此時。
湘勇援贛 湘軍立名於南昌
王錱左營留湘,專事湘南之防務。羅澤南增勇三百人,共一千二百人。從長沙出發,號為「湘勇」,未立營名,亦未立哨隊。但據彭洋中鹹豐八年所撰的《湘勇原流記》曰:「羅澤南領中營,廩餼生李杏春、團長李續宜佐之;易良斡領前營,團長羅信東佐之;謝邦斡領右營,團長李續賓佐之;康景暉獨領左營;楊虎臣獨領後營;羅信南獨領親兵;王錱留剿郴、桂土寇。」以羅澤南、朱孫詒統領。隨行者街有侯補道夏廷樾、庶常郭嵩燾及楊昌濬、蔣澤澐、羅鎮南等人。
豐三年七月,湘勇駐軍南昌得勝門外七裏街。太平軍來攻,羅信東、羅鎮南、易良幹、謝邦翰戰死。湘勇兵士亦有八十一人死於是役。由是,羅澤南將所餘一千一百人拆為兩營。羅澤南部稱玉字中營,李續賓代領右營(右營營官謝邦翰戰死,羅信南因其弟信東戰死,亦告歸奉親),每營三百六十人,此七百二十人餉於官。餘四百人號曰「餘勇」,由羅澤南、李續賓募餉食之,「餘勇」隸屬於李續賓。王錱部留在湖南,仍稱左營(實不相屬,王錱已自成一軍,史稱「老湘營」,其營稱「旗」,曾國藩統領的湘軍營以下稱「哨」)。玉字中營和右營,對外正式稱為湘軍,湘軍之名,實始於此。
十月,湖南衡陽、郴州盜賊大起。巡撫駱秉章檄湘軍回援。玉字中營又改稱中營,右營依舊稱,並刊發木印二枚,始定旗色:中營紅旗、右營白旗。留湖南的王錱之軍則為五色旗。
湘勇援江西並定名為湘軍,凱旋歸來,湖南團練大臣曾國藩檄羅澤南為湘軍統領,李續賓為總營務。
從辦「團練自保」,到湘鄉知縣檄辦團練及到省防禦,從湘勇出征江西到定名湘軍,這是湘鄉縣的湘軍之源流。
羅澤南、李續賓、曾國荃在湘軍中的地位
湘中歷來流傳一句話:「湘鄉有三九,打遍天下無敵手。」羅澤南,湘軍內部書寫密信時,稱其為「雄九老闆」;李續賓字如九;曾國荃排行寬九,人稱「九帥」,湘軍「吉字營」的創建者,後「吉字營」發展到擁有五萬雄兵。此「三九」可說是湘軍的靈魂。
鹹豐八年十二月,湖北妄撫胡林翼《祭李迪庵文》文曰:
曾公倡議,乃起戎行。惟羅惟謝,與公頡頏。
率其子弟,赴難豫章。初戰不利,謝公先亡。
臨淮代將,西平視師。吉水廬陵,延望公麾。
公麾既至,所向披靡。遂由衡桂,至於巴陵。
既定湖湘,進克鄂城。縱橫掃蕩,三千餘裏。
半壁山顛,十萬賊壘。公所步兵,五百人耳。
前鋒始交,勝負莫測。公師躍入,十蕩十決。
岸赭江紅,飛毛灑血。採石順昌,詎足擬此!
湘軍之雄,自公伊始。
胡林翼祭李之文,實際上也是對前期湘鄉湘軍戰史的一個總結。曾國藩倡議,羅澤南、謝邦翰、李續賓即一起募勇。謝邦翰戰死南昌,李續賓代為營官。剿匪衡桂,援贛援鄂,嶽州大橋,半壁山大捷,寫下了湘軍的戰史。「湘軍之雄,自公伊始」。
至同治八年六月,曾國藩作《李忠武公神道碑》,文曰:
公諱續賓,字迪庵,湘鄉李氏。湘軍之興,威震海內。創之者羅忠節公澤南,大之者公也。
「大之者公也」,豈不與胡林翼十年前所說的「湘軍之雄,自公伊始」相應乎!
綜上所述,胡林翼、曾國藩所指的湘軍都是羅、李湘軍,羅澤南是「湘軍之母」,李續賓對湘軍壯大出力最大(湘軍的第三任統領即李續賓之弟李續宜)。曾國荃則攻克南京,封為伯爵,戰功最大。三人的籍貫均屬今湘中婁底範圍內。
督撫半天下 全國共十人
(1)鄂、皖撫李續宜:李續宜(一八二三)——一八六三)字希庵、號克讓,湘鄉上裏崇信四十三都(今漣源市荷塘鎮古樓村西山組)人。少時與兄李續賓,均師從湘中名儒羅澤南。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擢安徽巡撫,復調補湖北巡撫,旋又命移撫安徽。
(2)雲貴總督劉嶽昭:劉嶽昭(一八二四——一八八一)字藎臣,湘鄉縣上裏四十二都楊家灘(今漣源市楊市鎮)人。同治五年升任雲南巡撫,七年升任雲貴總督。
(3)浙江、廣東巡撫蔣益澧:蔣益澧(一八二五——一八七四)字薌泉,湘鄉縣上裏壺天十八都(今湘鄉市壺天鎮)人。同治三年任浙江巡撫。同治五年調任廣東巡撫。
(4)陝甘總督楊昌濬:楊昌濬(一八二五——一八九七)字石泉,號鏡涵,湘鄉縣上裏豐東三十七都西陽(今婁底市婁星區西陽鎮上元村)人。縣學生員,羅澤南弟子。
同治八年十一月,署浙江巡撫。光緒六年,署理陝甘總督。光緒九年,擢漕運總督。光緒十年,中法戰開,幫辦福建軍務,改任閩浙總督。光緒十四年,調任陝甘總督。
(5)陝西巡撫劉蓉:劉蓉(一八一六——一八七三)字孟蓉,號霞仙,湘鄉四十都東善裏(今婁底市婁星區茶園鎮)人。同治二年七月授陝西巡撫。
(6)新疆首任巡撫劉錦棠:劉錦棠(一八四四——一八九七)字毅齋,湘鄉縣七
都山棗(今湘鄉市山棗鎮)人。光緒元年出關,六年授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十年新疆建省,首任巡撫。
(7)巡撫銜、贈總督李續賓:(見前,此處從略)
(8)「湘軍之母」、贈總督羅澤南:羅澤南(一八〇八——一八五六)字仲嶽,號羅山,隱號雄九,湘鄉中裏二十九都石牛(今雙峰縣石牛鄉灣洲村)人。
羅澤南與李續賓初在縣辦團練,鹹豐三年七月立湘軍於南昌,總統湘軍。四年八月攻佔武昌,授寧紹台道,九月,克田家鎮,加按察使銜。五年春,加布政使銜。六年三月再攻武昌,槍中左額,三月初八傷重而死。追贈總督,諡忠節。
羅澤南身為湘軍統領,為湘軍中最早戰死的主帥之一。其學生、部下後任總督、巡撫、提督、總兵者多達百數十人。他在湘軍中有不可動搖的「湘軍之母」之譽稱。
(9)兩江總督、湘軍主帥曾國荃:曾國荃(一八二四——一八九〇)字沅浦,號叔純,行寬九,湘鄉中裏荷塘二十四都(今雙峰縣荷葉鎮)人,湘軍「吉字營」的創立者。同治元年三月,詔授曾國荃浙江巡撫,仍留攻金陵。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國荃率湘軍攻克金陵。上諭:「浙江巡撫曾國荃,以諸生從戎,隨同曾國藩剿賊數省,功績頗著……著賞加太字少保銜,錫封一等伯,賞戴雙眼花翎。」九月,曾國荃奉旨明孝陵致祭,諮請曾國藩奏建金陵湘軍昭忠祠。十月,開缺回籍。
同治四年七月,上諭:「山西巡撫著曾國荃補授。」曾國荃以病難速痊,疏請開缺。
同治五年正月,上諭:曾國荃「調補湖北巡撫」。
光緒元年正月,曾國荃奉旨入京,十五日,上諭「陝西巡撫著曾國荃補授」。二十日,奉上諭改授河東江道總督。
光緒二年八月,上諭:「曾國荃補授陝西巡撫。」次年二月赴任。時山西適逢「丁醜奇荒」,曾國荃撫晉,救治饑民八百餘萬人。
光緒八月四月,上諭:「兩廣總督著曾國荃署理。」
光緒九年十一月,曾國荃奉旨進京,六十生辰,得賞禦書「藎勛繁祉」匾額一面。
光緒十年正月初四日,奉上諭署理禮部尚書。初六日,到禮部衙門任事,兼辦南洋通商事務。八月奉到上諭:補授兩江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
光緒十六年十月初二日,曾國荃薨於兩江總督任上。追贈太傅,諡忠襄。
(10)兩江總督、湘軍統帥曾國藩:(此處略)
以上出自湘軍的十大巡撫、總督,當時的上裏、中裏占了九位。現在的湘中婁底占了八位(解放後上裏的壺天十八都劃歸了下裏,蔣益澧當屬今湘鄉市人)。並且,這九位總督、巡撫,大都出自「湘軍之父」曾國藩、「湘軍之母」羅澤南創建的「羅李湘軍」初期之營官,以後他們分兵獨成一軍,相繼成為湘軍的主帥。下裏(今湘鄉縣)只有劉錦棠出自「老湘營」,且光緒年間才首任新疆巡撫。湘軍的兵制是「兵為將有」,可見湘軍的主體是在今婁底市屬的雙峰、婁星區、漣源市範圍內。
提鎮遍全國 清史多留名
提督是清代各省軍隊的司令官,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區司令員。據同治十三年《湘鄉縣志》載:提督竟達一百八十二人。最著名者有中裏的胡中和、朱南桂、彭楚漢、朱惟堂;上裏的蕭慶高、蕭慶衍;下裏的劉松山、蕭孚泗等。
總兵(鎮)四百零七人,副將、參將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以上提督、總兵均出自羅、李湘軍或者湘營,他們在上、中裏又占絕大多數,所謂「天下將帥出湘軍」,也可說「天下將帥出湘中」。怪不得曾國藩在《湘鄉昭忠詞》中曰:
東南數省,莫不有湘軍之旌旗……一縣之人,征伐遍於十八行省,近古未嘗有也。
「無湘不成軍」,實指「無湘鄉人不成軍」。今天的正確表述應是:「無湘中(包括湘鄉市)人不成軍」。
《清史稿》立傳者四十四人:今雙峰縣十三人:曾國藩、曾國荃、彭毓橘、羅澤南、李祥和、胡中和、曾國華、曾紀澤、曾貞幹、朱南桂、王紹曦、鍾近衡、鍾近濂。
今湘鄉市十四人:劉錦堂、蔣益澧、蔣凝學、陳湜、張運蘭、王錱、王開化、張詩日、劉松山、蕭孚泗、何勝必、易良幹、郭鵬程、鄒上元。
今漣源市十四人:李續賓、李續宜、劉連捷、李光久、劉嶽昭、蕭啟江、蕭慶高、蕭慶衍、周寬世、劉騰鴻、劉騰鶴、李杏春、蕭意文、謝邦翰。
今婁星區三人:劉蓉、楊昌濬、羅長裿。
湘軍中如此眾多的歷史人物,誰又能看到一本關於湘軍與湘中、或婁底、或雙峰有關的書籍呢?但在老農口中,倒還是可聽說到:楊家灘的劉家軍(劉騰鴻家族)、蕭家軍(蕭啟江家族)、周家軍(周寬世家族);荷塘的李家軍(李續賓家族》;茶園山的劉家軍(劉蓉家族)、西陽的楊家軍(揚昌濬家族)、雙峰的曾家軍(曾國藩家族)、朱家軍(朱南桂家族)、胡家軍(胡中和家族)、趙家軍(趙三元家族)、李家軍(李祥和家族)等等的故事在口頭傳說,以上故事的主人,均屬湘中婁底大地產生之人,不過漸漸地被人們淡薄遺忘而己。
湘軍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
不可否認,湘軍是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一支強悍的部隊。但它的士兵卻都是樸實的山農。它的將帥乃至營宮,絕大多數書生將兵,進士、舉人、秀才領導的這支部隊,既有鐵的紀律,又繼承了傳統文化中某些優秀的精華。毛澤東主席於一九二六年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授課時曾說:
洪秀全起兵時,反對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利用這種手段,撲滅了他,這是洪秀全的手段錯了。
現在客觀地看太平天國,它在南京建立的也是一個封建王朝,它大大小小的王封了二千七百餘個。「兩者相害取其輕」,至少,湘軍集團是可以研究的。
(本文原刊「曾國藩研究」第廿二期,全文略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