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忆祖父陈犹龙与宋教仁
作者:陈功凤
【摘要】宋教仁在上海被刺后,祖父怀着极度悲感的心情留下的这幅发自肺腑的悼词,据我所闻和他遗留给我的“右给我后人”等资料与亲友的回忆,以及历史资料的记载、家乡人们的传说,都是事实,没有夸张。
  “国家观念不犹人,有卓见,有远谋,一向主持悉中理;

肝胆论交谁似我,亦乡情,亦友谊,此来哭奠最伤神。”

宋教仁在上海被刺后,祖父怀着极度悲感的心情留下的这幅发自肺腑的悼词,据我所闻和他遗留给我的“右给我后人”等资料与亲友的回忆,以及历史资料的记载、家乡人们的传说,都是事实,没有夸张。

祖父与唐才常、谭嗣同是两湖书院的同窗学友。庚子之役前,曾回家乡母校——漳江书院,帮助宋教仁、胡瑛、覃振、孙迪卿、田荆华等,加入富有山堂。庚子之役后,流亡日本,发起组织“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又助孙中山、宋教仁力排保皇派势力,筹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帮助组建中国同盟会等。

祖父叫陈谠,又曰尚阝,名犹龙,字陶溪,别号桃溪、涛痴,派名玉林。1870年7月3日(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五日)生于桃源北门坪(今漳江镇渔父居委会)。曾祖父叫陈枝友(字余三),早年经营杂货,俗称“货郎担”,渐有积累,置良田十来亩,家境逐渐宽裕。曾祖母王氏,生祖父兄妹四人。祖父居三,少年入漳江书院就读,考取秀才,又补廪生。在武昌两湖书院继续攻读,准备走仕途之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竟被蕞尔小国所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祖父深感愤慨,随从两湖书院回归故乡,积极宣传民族危亡和救国的道理,更广结江湖侠士。桃源知县得知这一情况,认为是大逆不道之举,召至县衙公堂追问。祖父毫不畏惧,持理力争,知县恼怒,谋褫革其衣襟,祖父当堂拍其案抗辩,那位知县竟瞠目无词可对。此后,祖父背井离乡,四处奔走,继续联结豪侠,组织革命力量,谋求救国之路。

1899年,祖父再次赴武汉,结识同仁志士,恰遇同学唐才常从上海来,正谋组织正气会,试图救国。相遇畅谈时局国事,同愤学友谭嗣同等六君子变革图强而遭杀害。唐又向祖父详细介绍了他在日本与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联系和活动的情况,并支持组织正气会,扩充军力,效法日本复幕举动,保光绪皇帝复权等等。两人深感志同道合,分别联络会党,发展会友,随改“自立会”行动宗旨为周旋于革命与保皇两派之间。

祖父回湘,到常德设客栈,建立秘密联络点,在桃源、慈利、澧州一带,积极发展会员。同年重阳,他活动桃源会党首领杨吉陔,在武陵县河洑山上发展了宋教仁、胡瑛、覃振等为富有山堂会员。祖父又邀随东洋人丰东海,头上伪装一根发辫,到慈利活动,扩充势力。次年,自立会组织了“自立军”,利用清朝发展新军的时机,活动、策反武汉及长江流域的新军,吸收富有山党会员,发展会友,联结哥老会等江湖豪杰,吸收日本浪人,组成左、中、右、前、后等五军(我祖父充任自立军左军统带),谋定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九日,分兵五路同时起义。祖父亲往湖北麻城等地活动,还与当地绅士、坐办李干侯等,散发富有票,组织力量,聚众点名,打造刀械,造制号衣,储备米粮,运进外洋军火,分途在湖北、河南一带发动饥民,开堂放标,借闹教为名,发动群众,谋劫军火。他将组织发动的情况用暗语给唐才常写了一封汇报书札:

田公大鉴:杰病甚,黄医束手,于望日后渡江养息。病根半由办事劳瘁,半由转饷维艰。顷得渔翁相助,略更泪章,裁汰冗散,壁垒一新……众司事闻令弟将来巡阅,人人磨拳厉掌,拟于令弟到时,恭请大阅,约计劲旅二千之谱(就此间而言,新堤不计),均鹄立本镇,翘企倍至……

当时“北京已破,皇上及那拉诸人,仓皇而窜”,正是起义的大好时机,而依靠海外募款的经济接应不及时,准备工作尚不到位。料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反常态,趁自立军起事之前,即派兵围剿总部,唐才常等20余人被惨杀。此时,我祖父在麻城聚队伍佯扮送葬出柩。棺内尽藏军械、火器。他自己身着僧衣,骑着大马,走队伍前。出城门不久,大批清兵追上进击。祖父的队伍寡不敌众,当即溃不成军,他自己几经周折脱逃。其时,清廷鹰犬布防各地,他处境艰难,才被迫离境转至澳门,继续为会党担任联络江湖豪杰及日本浪人,一直坚持到澳门机关停止工作。又再往新加坡,欲运动邱炜菱(即菽园),哪知邱已有异志,不与接近,祖父只得流亡日本,旅留东京百科学校。

到了日本,祖父发现梁启超等自立军一些头目如秦力山、戢元丞、朱廉溪等都寓居东京,随即与他们会聚,共同商议。因起事前康有为、梁启超假“勤王”之名义,向海外华侨募款,数逾百万,结果仅电报一项就用掉十万元,而汉口总部却因经费不足而迁延失事。祖父等人向梁启超交涉,要求清算帐目。梁启超后避居横滨去了。此后,保皇党的信誉扫地,祖父他们也不再讲“勤王”的事了。

在国内,张之洞奉朝廷旨意,致电湖南巡抚,对自立军“……实力分途追剿,搜捕首要,务须歼擒,附和者缴票免罪,务拔匪根”。直到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清廷仍四处悬榜捉拿我的祖父。从清朝廷通饬的《自立军匪头目,照汉口搜获信逆簿》逆札抄录:“陈谠,即陈犹龙,一名陈尚阝,号桃痴、亦号桃溪。湖南桃石县廪生,伪职统带中国国会自立军左军,办理麻城、襄樊及河南一带之事”;通缉各府州县:“若妥办拿获秦力山、陈谠……每名赏银一千元。”桃源县衙律令即行,派遣衙役,到我家中搜查。扑了空,又不甘心,将我的曾祖父枝友和我的祖母禧沪荣捉了进去,逼迫他们交出我的祖父来,或交待祖父的去向。祖母没得实供,知县升堂用刑,“掌嘴”40板,脸被打得红肿,仍无实招,才将她假释放。

祖母是满族人,她的哥哥在清朝当大官,她不去求人,携带着我的父亲伯华,逃往洞溪(今寺坪乡)。衙役以为跟上了线索,赶往洞溪,又要捉拿我的父亲。幸得亲友及时帮助转移掩护,还给那些衙役厚送贿赂。他们回县后谎报:“伯华年幼,因天气炎热,提至路途死亡,并已甩入溪河”,才了结此案。但仍将曾祖父押进监狱抵作人质。

祖父在日本得知家中遭株连,随给桃源县知县写信质问:“吾廪生衣襟既被无故褫革,现又在日本东京留学,尔等有事何不来东京办理?一人作事人一当,家眷又何罪之有?”一封简短严厉的信,知县阅后无可奈何,只得将曾祖父保释出狱。不久,祖父遂将祖母与父亲伯华接去日本。

1902年,祖父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孙中山在我家与祖父彻夜促膝交谈。同年春,他与秦力山、章炳麟、朱菱溪等10余人商讨,决计革命、排满,遂定于3月19日发起组织“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孙中山先生亲自带领10多人参加纪念活动。

宋教仁东渡日本后,祖父协助并具体参与《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的编纂,共同活动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继参与《民报》的编辑工作。

宋教仁回祖国东北建立同盟会辽东支部前,他又帮助筹集资金。1910年2月,黄兴在香港筹组广州起义事,也因经济困窘,负债累累,忧心如焚时,祖父各方奔走,筹措得千金,解决了起义前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武昌首义后,祖父回国。民国成立,祖父才公开恢复陈犹龙的名字,佐谭人凤在长江巡阅使署供职。1912年冬,任粤汉铁路总提调。此后,他常去北京办事,见袁世凯政府属员张尧卿与上海青帮头目应夔丞时相秘密过从,更侦知张尧卿以政府人员身份,又领有巨金,常与诡密人物往来,料其心怀叵测,必有密谋。回武汉后即以此告知谭人凤,谭亦以为然。同时,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到江南各省到处演说,抨击袁世凯政府倒行逆施的政治措施,准备以参、众两院占据多数席位的国民党组织内阁,被袁世凯视为眼中钉。当宋教仁经过武汉时,祖父与谭人凤将所见相告,再三嘱其戒备。宋教仁以为自己一生只从事政治生活,并无私人嫌仇,未以此介意,放松了警惕,不久被应夔丞等暗杀于上海车站。祖父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到上海悼念并留下上面的一幅祭悼词。

“二次革命”爆发后,湖南积极举兵,祖父充任湘西按边使,率军过境桃源。“二次革命”失败,祖父再次流亡日本,移寓长崎。1916年11月,惊闻黄兴、蔡锷前后不出一月相继逝世,而忧虑终日,不幸也于同年11月25日(冬月初一)以脑疾卒,终年46岁。后由覃振发起主持哀悼,并经理后事。

宋教仁1910年从日本回国后,所有在日本的资料与日记,都是由祖父保存的。祖父死后,将他主要资料用一个书匣盛着,并写了一大本书稿,现只记得“右给我后人”几个字。这些资料,由我父亲与刚满百天的我扶柩回国时随同带了回来。后祖父遗体归葬桃源县陬市镇高弯天山口山野。


下载全文:
 
来源:《喋血共和——忆宋教仁》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