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邓显鹤兄弟的民本思想及其爱民举措
作者:李典辉
【摘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鲜艳之花,它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兴衰。到明末清初,随着王夫之而来的许多哲人,呼喊着“宋儒以理杀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才具有了近代意义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鲜艳之花,它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兴衰。到明末清初,随着王夫之而来的许多哲人,呼喊着“宋儒以理杀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才具有了近代意义的民本思想。王夫之作为湖湘文化的中流砥柱和集大成者,其民本思想直接影响了整个湖湘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由于邓显鹤、曾国藩的先后刊刻《船山遗书》,从而影响广大整个近现代中国文化。而率先阅读过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的邓显鹤兄弟,从中吸取的民本思想和实际采取的爱民措施,亦足可证明这一点。

邓显昌鸟,字子振,号云渠,湘皋先生之仲兄。他的民本思想具体体现在他写的《欧阳磵东〈莫言牛无知诗〉书后》一文中。用问答的章法云:“屠牛屠民有异乎?曰:有异也。牛死于屠,不过一身受烹剥之苦;民死于屠,势将鬻田宅、离乡井,是一民屠而全家受屠矣。”将屠夫比作官吏,本是欧阳磵东原诗之喻意,而邓显鹃先生借题发挥云:“然则欲求无罪之免于屠,必官之仁而后可。官不论其尊卑,官而仁,牛且得免于屠,何况于民?官而不仁,民且不免于屠,何有于牛?显昌鸟先生,本此民本思想,于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徭民因灾聚众起义,新化亦受波及,板栗价涨,所在聚众揭竿,抢劫民仓,县官周历村落进行弹压,因而四乡汹汹。唯独邓家凼梓木冲村,显□先生立即与里存谷之家与贫民之等待籴谷者相约于近村之十里铺共商对策。显昌鸟先生首先与存谷者语曰:“天灾流行,何国没有,邻境遏粜,尚申盟誓,岂同乡井忍坐视其为饿殍填沟壑乎!”同时举出邻村为富不仁之户,抵死不肯减价,招致灾民抢劫一空的实例,劝殷室之家减价粜粟以恤灾,且以息祸的道理。并且自己带头,除留一定口粮外,多余者皆减值粜之,见有背负稚子,手持百钱,求购粟斗许者,则哀而予之不加收费。于是里中平安,无人倡乱。故结语云:“故富民者,穷民之命,国家之府,朝野上下元气之所关,匪细故也。”

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其民本思想亦集中体现在他所写的《论荒政》中。首先,说明是“人荒”而不是“岁荒”。此文开头语云:“宝庆连年歉收,比之下游诸郡则为乐土,乃春夏以来,符价斗涨日甚一日,说者谓人荒非岁荒,推原其故,盖有二端:一由强民抑价勒籴,以致富户闭仓;一由痞棍纠匪阻遏,以致商贩不通。”第二段则具体阐述了新化灾荒严重性,文云:“缘新化山多田少,无论丰凶,总赖上流接济。今连遭旱潦,又为安化搬去,而上游自武冈以下层层阻遏,至邵阳作一大关键,颗粒不通,新化城中遂至断炊罢市。不得已将义仓谷减价分给,而义谷无多,十日即遏。昨乡绅公措二千金以官牍向府求买,意谓借大府之力可以流通也。而新民坐守三日,不得报。府符下,乃以外邦辞。吁!谁非赤子而忍外之哉!迨新化告急文书再至,始委员监盘县仓为发粟之举,展转推卸,窃恐委员在途,而新民已成沟瘠矣”。结尾云:“为今之计,急宜痛惩恶习以通邵阳关键。而武冈之阻遏不许出境者,则严檄州牧力驰其私禁,俾米商迅速转运,源源接济,庶几新化亿万生灵不致遂成饿殍。是长官稍一振作,而民之受福不可胜言。子实生我,是所望于守土君子。”其关切灾民之情,流露纸上,百余年后,尚能令人读之涕泣俱下也。

湘皋先生爱民之德,莫过于劝府尹县令筹置积谷以备荒。其《议捐积谷条例》讲得最为透澈,最为有理,最为感人。劈头一句就是:“积貯为民命所关,卹贫即保富之道。”随即列举我县县情,说明积谷为“未雨作绸缪之计”。因为“年岁之丰歉靡常,积貯之筹备宜早。窃以为官为民虑,不如民自为虑之熟也;官为民计,不如民自为计之切也。”并曾向府尹提出过:对于积谷,“官要管,官莫管”,“盖官不管,则散而无纪;官一管,则碍而难行”。深见采纳,使宝庆府的积谷多至二万余担。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众十数万围宝庆,长达九十余日,城中赖有积谷而未被攻破,人称此乃邓湘皋先生徙薪曲突之谋的后果。

湘皋先生为新化县所撰的《议捐积谷条例》,写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内容共分十二条:一曰按亩分捐;二曰经理择人;三曰囤貯得地;四曰收放有法;五曰赈贷随宜;六曰清厘户口;七曰计核田亩;八曰兼行保甲;九曰奖励乡耆;十曰奠安富户;十一曰流通商贩;十二曰严治土棍。每条都写沿革,述利弊,讲措施,有的从《尚书》、《诗经》、《礼记》中找论证,从隋仓、社仓中析优劣,并于结尾时说:“右十二条,完密周匝、明白晓畅、简而赅、详而要、无难行之事,无不顺之情,无莫殚之效,惟期各村各甲,其相鼓励,贫者勉企,富者破悭,乘人心警动之时,为一劳永逸之计。时无可待,事在必成。”最后又将积谷之好处,说得激动人心。文曰:“由是以红朽之余,偏为经费之计。以之置庄,则农功益必;以之设典,则商肆益赢;以之建学,则膏火益增;以之缉捕,则萑苻益清;以之团练,则丁壮易集,操演益精;以之养老慈幼、恤嫠育婴,凡有裨于风化,有益于民生者,皆可次第举行,而邑中公事,谋之十年而未成者,尤莫如宾兴大典,通国同情。此举行,宾兴无烦集费,乡会不必筹资,郡县小试,生童卷价,学师塾贽,皆可酌量资助,宽为之程,其有益于学校,有利于科名,为邦家光,为邑里荣者,益不胜纪也,而奚止于百室盈而妇子宁,所谓行一善而百善备者,此之谓也,而皆自积谷始。”诚为经世致用的一篇绝妙好文,比之《论贵粟疏》等名篇著述,是毫无愧色的了。


下载全文:
 
来源:《邓湘皋——湘学复兴之导师》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