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小凤仙”“蔡松坡”“袁世凯”合评(剧评)
作者:金长风
【摘要】“小鳳仙”“蔡鬆坡”“袁世凱”,這三個戲,已經分别上演,其材料都是截取於同一時代中的,而又以人命名,所以很可以評在一起,却不一定要作什麽衡量優劣的比較説法,因爲這三個戲各有各的作風,也就各有各的味道;我覺得“小鳳仙”像杯清茶——有些人以爲像白開水,淡而無味,其實不然,“小鳳仙”隽永而細膩,不亞於“四湖龍井”呢。
  “小鳳仙”“蔡鬆坡”“袁世凱”,這三個戲,已經分别上演,其材料都是截取於同一時代中的,而又以人命名,所以很可以評在一起,却不一定要作什麽衡量優劣的比較説法,因爲這三個戲各有各的作風,也就各有各的味道;我覺得“小鳳仙”像杯清茶——有些人以爲像白開水,淡而無味,其實不然,“小鳳仙”隽永而細膩,不亞於“四湖龍井”呢。“蔡鬆坡”像杯牛奶,間滲入些咖啡的味道;至於“袁世凱”,那是一杯放了糖的很濃的紅茶。

“小鳳仙”,“蔡鬆坡”,都是費穆所編導的,而這次“小鳳仙”的演出,却由冷山“拷貝”,“袁世凱”乃李筵吾,王文顯合編,由洪谟導演的,論故事的發展,復雜而多樣性,當指“袁世凱”,“小鳳仙”“蔡鬆坡”就比較簡單一點。

在“蔡鬆坡”裏,貫穿着全劇的軍樂,始終悠揚動聽,是其特點;“小鳳仙”長於抒情;“袁世凱”則以燈光,布景見優,尤以“活埋舊執義”一幕,邊燈俱熄,舞臺上黑了,却在正中映着一叠組燈,直照射着李力仁的屍棺,又在棺材頭上披了紅巾,恐怖的氣氛,很能抓得着。

開首,以“蔡鬆坡”爲最有力,雖然是三個短場的序幕,却以“卡通化”的形式,極盡了諷刺的能事,一目了然於袁世凱的假借民意;後來的三幕正戲,情調轉易爲“抒情化”了。一個抒情的戲,很容易“一本正經”,使空氣冷淡而單調,“蔡鬆坡”的編導者,所以插入順娃子一家人的這一支插曲,也就是爲了調和的作用,本來未可厚非,可是編導者却把順娃子(仲夏)代表了當時中國農民的革命意識,便未免太抹殺了。順娃子的革命意識是什麽呢?是:“我當了兵,老婆與可以怕我了。”這在説明當時中國農民的革命意識上,是不够的;而且,護國軍的所以能以飢疲之卒,擊數萬之衆的成就,也被純粹的歸結到一個個人的英雄行爲上去了,於是“蔡鬆坡”成了英雄的傳記,提倡了“英雄主義”!

順娃子這個角色,若以“幽默手法”的一種來看還可;若以爲代表農民的革命意識,那還不够强調。這種幽默手法的運用,“袁世凱”中也有,尤以“演習登基大典”一幕爲甚,是幕雖然製造笑料不少,然而在全劇的情緒上,却完全不連貫了,以整個京味而言,這一幕是最勉强而要不得的。

“袁世凱”的編導者們,似乎很同情袁世凱,他們把他寫成了一個很下正真的英雄,槍斃唐世龍(楊宏),尤得觀衆的好感,其假借民意,帝制自爲的罪過,却多半給下屬頂了去,使觀衆只是覺得:“都是底下人不好,袁世凱個人並不可惡。”這種觀念的形成,把原來所欲渲染的主題,倒輕輕地給丢了開來。

 



下载全文:
 
来源:《文友》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