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自有正当性,但革命不是增加新的动荡和仇恨。而立之年的蔡锷相当懂得革命的方法、目标。l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6日,同盟会会员唐继尧、刘存厚邀蔡锷一起在云南策划起义响应武昌,未参加同盟会的蔡锷被推为起义总指挥。11月1日,起义官兵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蔡锷对清政府的云贵总督李经羲并没有除之后快,相反,他一直把李经羲的安危放在心中,并想办法护送李经羲离开云南。
1913年,袁世凯的野心渐渐暴露,宋教仁被袁暗杀后,孙中山、黄兴发动了二次革命。蔡锷站在袁世凯一边。此时,他只看到了孙黄二次革命在法理上的不足,并未看到共和需要对各方力量进行平衡,需要锄强扶弱,如果没有任何力量做后盾,表面上宪政共和的议会随时可以解散。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权重一时。
这年10月,31岁的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北洋政府掌管全国土地调查、测丈、登记的最高机构)的督办。他的军权和地方实权移于他人之手。蔡锷只能与阎锡山等人组织军事研究会,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或给袁世凯上书提建议而已。没有对手的袁世凯终于一步步登天。于1915年底复辟称帝。
到了这个时候,无论革命家孙中山、黄兴,还是改良派政治家梁启超都没有实力反对袁。年轻的蔡锷却愤然跃起,孤身犯险。他逃离北京,去云南说服唐继尧组成护国军,起义讨袁。说他“犯险”,不仅指他脱离袁世凯的虎口,也指他跟地方实力派打交道的走钢丝行为。当时,云南的军政大权是在唐继尧手上。据说32岁的唐继尧对33岁的蔡锷说:“蔡老前辈,远道来滇,甚为辛苦,宜在滇留守,继尧愿出征。”蔡锷回答:“我来非占位置,乃欲对国家民族效力耳。”
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登高一呼,使得护国运动出乎意料地顺利。他自己的身体却日渐衰弱。
1916年,蔡锷病情恶化,东渡日本治疗,不久病逝。他没看到军阀乱政的局面,他走得清白,并成为后来者不可企及的高标。
他的文采风流每每为人称道,跟朱德合作的“雪山关”(四川古蔺县境内)联可谓气势磅礴:“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峙云低。”他挽黄兴的对联更是心怀天下:“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还有蔡锷跟小凤仙的英雄美人故事也流传百年。据说他被袁世凯羁摩在北京时,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去当时的青楼八大胡同排遣——也有一说他是为麻痹袁世凯,而故意流连青楼。在那里,蔡锷遇到了名妓小凤仙。
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坊间流传蔡锷逃离北京也是得小凤仙帮助。他为小凤仙写过的对联有:“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不信美人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蔡锷病逝后,小凤仙为他写的两幅挽联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毅色亦千秋。”
近代著名报人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即行德政,有仁爱之心)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有人甚至说,若能假年月,蔡锷定能成为那种“为欧人之大敌”的东方兵略家。但这种假设只是历史的假设。我们今天谈论他,则确实可以通过他的人生来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年轻人一旦发愿举意,是可以在短暂几十年里改变自己也改变历史的。(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