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谁是他的知音——侠骨柔情谭嗣同(下)
作者:余世存
【摘要】谭嗣同死后,他的战友梁启超写下了感人的“呜呼烈矣”的《谭嗣同传》。梁启超说:“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他还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此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
  谭嗣同死后,他的战友梁启超写下了感人的“呜呼烈矣”的《谭嗣同传》。梁启超说:“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他还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此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

谭嗣同师父、人称“通臂猿”的胡七为嗣同写下的文字,也可圈可点——“谭先生有着过人的学识,并非愚孝愚忠。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要以一死来唤醒当时醉生梦死的士大夫阶级,我们劝无益,所以那时我和王五抱着劫法场的一线希望。我们离开浏阳会馆后,找到十六名兄弟。兄弟们个个泣莫能抑。我们指定顺治门城窟窿为动手地点,等到临刑的那天,在城楼及附近一带准备一场苦斗。

“可是糟了,那天步兵统领衙门派出重兵沿途警戒,队伍直排至菜市口刑场,惶惶然如临大敌,这种排场是平时行刑所未有的;而且把谭先生绑在囚车上,也是一个例外。大概刑部堂官知道谭先生颇有本领,也许还知道有我们这般聚会人物,所以防护得特别严密。我们面面相觑,血管像冻僵了一样。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我们目击了这幕惨剧,心里晃晃荡荡像踏着一片虚谷。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幅悲惨图画仍无时无刻不深嵌在我的心田中,我越想扔开,越扣得紧紧的,常使我透不过气来。”
1899年,嗣同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是嗣同同乡宋渐元所撰对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百年之后,嗣同的碑像立于各地,关于嗣同的影视、传记也多有流传.这位只活了33岁的中国男人仍挑战着自己同胞的心智、人生。据说,关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人们仍困惑不已,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据说,不少年轻人认为嗣同“很笨”,不逃走的行为“很蠢”。据说,有一道题目:“你认为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很多中学生的答案是,不值得。一些网友也说:“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并不取决于他个人,更在于他死之后人们的表现,从之后的历史来看,谭死得的确不值。”

无论遭到何种非议,在这个世界上嗣同永远不缺知音。

和他同一个时代,有父亲谭继洵为他写的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康有为写的挽联是:“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战友唐才常挽联里写的是:“与我公别几许时,忽惊电飞来,恨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得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廿一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隶,长埋地下,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甚至被世人认为保守的钱穆,都如此称道嗣同:“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

2005年,一篇获得高考满分的作文则表达了年轻一代人对仁人志士的肯定。这是一首长篇古风——《永远的谭嗣同》:“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国之昌盛须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一名女子写的网络文章更可谓感天动地,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一切中国之美,集合在一个中国男人身上,这个男人就是谭嗣同……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即便如此,我也会选择嫁给谭嗣同,因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命的价值,才有了最完整与深刻的领悟。所谓才华横溢和气薄云天,才有了真实的一刻。”
下载全文:
 
来源:《环球人物》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