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1836年中进士,授编修。1840年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1854年春,出黔抗击太平军。
1855年3月,升湖北布政使,次年12月,实授湖北巡抚。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被史学家并称为“湘军三杰”、“中兴三大名臣”。胡林翼身处晚清时代,当时朝廷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又加之外国的侵略导致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峻的现实使他认识到人才是兴国强国的关键。早在贵州上任时他就深刻认识到“欲谋练兵讨贼……必须从练兵、求才、察吏、筹饷四端切实整顿,方能有济”。在贵州十年中一直坚信此四项政策,并在以后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贯彻始终。本文主要对四项政策中“求才”思想进行探析,以曾国藩和胡林翼为首的湘军集团最终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这与他们的“求才”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胡林翼人才观的重视人才、选才标准、举荐人才以及如何使用人才几个方面来进行全面阐述,使我们能对胡林翼的“求才”思想做出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
1胡林翼“求才”思想的内容
1.1胡林翼非常重视人才
他认为“大至世之兴衰治乱,小至军事之成败,粮饷之盈亏,吏治之修否,皆以是否得人为转移。”这与其岳父陶澍有莫大关系。萧一山先生说:“中兴人才之盛,多萃于湖南者,则由于陶澍种其因”,并明确指出胡林翼是“受陶澍之熏陶者”。陶澍多次强调“当今之要,首在得人”。胡深受岳父陶澍的影响,强调是否有人才,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关键。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国之求才如鱼之求水,鸟之求木,人之求气,口之求食。无水无木无气无食则一日不安而即于亡,得水得木得气得食则生。”他知道要集齐众人之才,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正所谓“办天下事,要天下才”。胡林翼称“乱天下者不在盗贼,而在人才不出,居人上者不知求才而。”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出发,强调治乱的出现,“其得力全在得人,盖无一时一事不以人才为念,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对人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总之,胡林翼非常重视人才,将人才问题看成了决定事业成败和国家兴亡的关键。
1.2胡林翼非常重视选择人才
而选择人才的标准对于选拔出来的人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胡林翼对于怎样衡量人才有一套严格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21德才兼备
胡林翼认为一个人不仅有才也要有德,将德才兼备作为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德”强调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规范,即忠勇、仁义、血性、廉洁、踏实等,而“才”指人应具备的知识智略等。按才品兼优的标准,选拔那些有智略有才干,一心为了挽救濒于崩溃的清王朝的卫道者。胡林翼经常强调一个好的将领,要“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在胡林翼选拔众多的人才中,几乎都以德才兼备而出名。如“深明兵略,刚正不挠”的韩超,“血诚果毅,志洁清严”的李元度,“精熟方予,晓畅兵略”的左宗棠。可见,德与才一直是胡林翼衡量人才的最高标准。
1.22济事
胡林翼身处晚清乱世,他清醒的认识到用一些无能之辈绝对挽救不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急需招聘一大批有能力能济事之人来治理国家。所以胡林翼将能否济事作为衡量人才的第二个标准。济事之人就是对国家有用之人,能够对当时的乱局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对于营私舞弊、办事不力的庸劣官员一律拒绝。他在《曾胡治兵语录》第一篇《将材》中说“设五百人之营,无一谋略之士,英达之材,必不成军。千人之营,无六七英达谋略之士,亦不成军。”在第二篇《用人》中又说:“软熟者不可用,馅谈者不可用,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不可用。”“营官不得人,一营皆成废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废物;什长不得人,十人皆成废物。滥取充数,有兵如无兵也。”胡林翼认为要用能办实事的人、能济事的人,尤其强调不可用“软熟者、馅谈者、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因为这些人于事无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用人是为了治事,不济事的人不可用。胡林翼常说:“地方事,以十万兵而不足者,以一二良吏为之而有余。”“十万兵”难敌“一二良吏”,初听此话有点太绝对,但仔细品味不难看出胡林翼对济事之人的首肯。胡林翼认为一个人能否济事是衡量这个人的关键标准。
1.23无亲疏贵贱
胡林翼衡量人才的第三个标准是没有亲疏贵贱之分,喜欢用有才能的人。胡林翼认为“选才必须甄别,任用无论亲疏,苟其才也,虽疏必举;苟其非人,虽亲必斥。”只要有才,对许多非同乡人,他也加以提拔任用。胡林翼反对引用私人,他认为任人一成不变的用亲近的人,“其弊颇大”,所以当胡林翼的亲朋好友到湖北来找他、想讨个一官半职时,他只给银两将他们送回,而不加以录用。在龙盛运《湘军史稿》湘军骨干人员列表中,所列一百二十八人,籍贯益阳的仅有三人,同乡招录者凤毛麟角。而由他推荐的陌生之人,不少人后来成为封疆大吏,有的如梅启照、尹耕云、田玉梅等八人均未谋面,亦无文字往来。难能可贵的是,胡林翼用人还不分满官汉将,只要有才一视同仁,对旗将多隆阿、塔齐布、舒保诸人均委以重任。
1.3 发现举荐和使用人才
胡林翼在发现举荐人才上暗合他的选拔标准,而且一旦发现能济事、有才能者就极力举荐和放手使用。
1.31胡林翼认为:“天之生才,不择地,不限时”
胡林翼认为人才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大量的吸引、举荐人才,多渠道多方面访求,才能获得更多的人才。为此,他设立宝善堂来招徕人才,并且要求地方司道、府、州、县幕僚“随时随地,因才察访”,发现和举荐有才能的人。先后上了《遵旨保举得力将官附请拨补实缺人员疏》、《乞暂留升任道员襄办军务粮台疏》、《指员请调来营疏》、《敬举贤才力图补救疏》等奏疏,推荐各地人才。其中左宗棠就是胡林翼所举人才当中的杰出代表。
左宗棠一生,位极人臣,功垂千秋。其成就的取得和胡林翼的七次荐举有着极大的关系。胡林翼的多次荐举,是左宗棠事业成功的一大关键。1845年胡林翼首荐左宗棠于两江总督陶澎。当时左、胡在北京深谈后,认为左宗棠是个非凡之人。胡林翼向陶澎谈及左的学问人品,佩服不已。胡林翼后来对咸丰帝说:“臣曾荐(左宗棠)于前两江总督臣陶澎……称为奇才。”胡林翼的荐举为陶澎后来赏识左宗棠奠定了基石。胡林翼又积极向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湖南巡抚程肴采以及继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左宗棠。由于胡林翼的举荐,左宗棠得以在湖南巡抚幕主持全省政要。接着胡林翼又三次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在奏折中称左在湖南府衙办事,“其才力兼及江西、湖北之军,而代臣等为谋……该员秉性忠良,才堪济变,敦尚气节”。由于胡林翼不辞辛苦的举荐,咸丰终于接受了胡林翼的荐举,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从此,左宗棠结束了幕府生涯,正式领军,南征西战,收复“西陲之地”,“横览七十二州”,“无材出其右者”,逐渐成为中兴三大名臣之一。
1.32大胆放手用人
胡林翼在使用人才上认为要大胆放手让其去做。使用人才者在用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选拔、举荐人才需要选人者的“慧眼”,而人才一旦被选用,则其做事与用人者亦密切相关。胡林翼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讲:“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识而生,亦由用人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马,得千里之马而不识,识矣而不能胜其力,则且乐驽马之便安,而斥骥骥之伟骏矣。”意思就是说用人者要有“慧眼”,一旦发现人才,便应大胆任用在与其才干相当的职位上。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心大胆地让其放手去做,去发挥自己的才干。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大胆使用鲍超。
鲍超目不识丁,流落湖南,行同乞丐。鲍入湘军后,胡林翼因他勇猛而多能,常常对他礼遇有加,不遗余力地提拔他,并且在锻炼两年之后就大胆地放手让他做事。1857年胡林翼让鲍超往湖南募勇l800人,并以强壮勇战之营共2700人划归他指挥,使鲍超从小小游击成为有兵勇4500人的大将。特别是在胡林翼收复武昌时,制定六条作战方案,其中第一条就是把鲍超放到重要的位置:“一、他(指胡林翼)将水师偏将鲍超拔置为一面,号一军主将。”后来胡林翼将鲍超部众扩充至万人,使其独当一面,成为湘军劲旅,号“霆军”。正因为胡林翼的信任不疑,大胆地让他放手去做,鲍超才有非凡的成就。因此他对胡林翼感恩戴德,1861年胡林翼病危时,鲍超不惜冒违纪之险过江到太湖探视,见面时竟痛哭流涕。
2胡林翼“求才”思想的分析评价
以上胡林翼的求才思想对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对当时的影响
2.1.1充实湘军力量,为镇压太平天国打下基础
在中国近代史上,湘军的兴起、发展、壮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的成长固然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关键人物在其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胡林翼便是这样一位关键人物。胡林翼投身湘军后,尤其在担任湖北巡抚期间,依旧唯才是举,不分亲属贵贱地大量吸收、引进人才,大大地充实了湘军的力量。
胡林翼初入湘军时,力量薄弱,他自己带的仅有黔勇600多人,攻克武汉三镇时也不过6000人,署理湖北后,湖北地区居全国交通要冲,北达京师,南入湖南、广东,西连陕西、四川,东至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胡林翼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多方面地搜求人才,整军扩军。《清代名人轶事辑览》说“天下之求将才者,亦不往他省而之湖北,一时以善战名者,若都兴阿、鲍超、舒保、刘腾鸿、萧翰庆,皆公麾下之选也”。不少人后来成为提督、总兵,如娄庆云、李成谋、宋国永、成大吉、张启基等人,这批人成为后期湘军的骨干人物。曾国藩说胡林翼以湖北为网,罗致了天下人才。此语虽不无夸张,但胡林翼在湖北期间,由于时势的需要,大力访求、引进人才,唯才是举的举荐人才,确实是相当主动而迫切的,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他去世前夕,湖北湘鄂军营已达七万余人。这支人马均由他一人筹饷供应,不用朝廷一分钱。胡林翼一改湖北人才稀缺和兵将无能的现象,极大地增强了湘军的力量,使湖北成为湘军的有力后盾。正如曾国藩所说“湘军水陆数万人,皆仗胡公以生以成”。总之,胡林翼在湘军由弱到强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和胡林翼唯才是举、不分亲疏贵贱的引进人才是分不开的。但与曾国藩、左宗棠相比,胡林翼却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胡林翼不只在湖北笼络才人,充实湘军力量,镇压湖北地区的太平军,还不时地援助外省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设立的江北江南大营对镇压太平天国收效甚微,他和曾国藩鉴于历史上攻打南京城的成功经验,制定了“扼控长江、锁定上游、沿江推进”的战略方针。于是胡林翼治下的湖北省,便成了湘军锁定长江上游的稳固根据地和前方给养的可靠供应站。胡林翼既要巩固湖北这个根据地,又要给前线提供军饷和军事援助。胡林翼对湖北的赋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筹集日益增长的军政费用,保证了湘军在战争期间的大量军饷的供给,使湖北成为湘军最大的财库。王闿运说:“湖南军实之所由充,始自湖北。”蒋介石甚至说:“打败太平天国的功劳最大的要算胡林翼。”虽有过誉之嫌,但胡林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功劳确实非同小可。这些和胡林翼破格擢用能济事之人并且放手大胆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只可惜胡林翼死得太早,未能参与后来的分功。
2.12对晚清政治格局的影响
由于战争的需要,胡林翼在湖北首开汉族督抚专权的局面,并且提拔大批人才,造成晚清满汉官员格局的再分配,影响了晚清数十年以后的政治格局。康熙帝时反复强调“用人之权,关系最为重大,故臣僚不得专擅”,“朕乃天下之主,用人之际尚不肯任意,为人臣者,乃妄意自擅,可乎?”康熙的这一政治圣训到咸同时期,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高度的中央集权开始向地方专权转变,权力中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开其端者首先是胡林翼。胡林翼被实授湖北巡抚后,借州县缺人和藩、臬两司不能胜任战事的需要为由,撇开两司,独揽了任用和罢免地方官的权力,后来又撇开朝廷,自主任用亲信为两司,两司也俨然以他的部属自居,这样胡林翼牢牢地控制住了省级的人事任免权,大大方便了胡林翼选拔人才的途径。据湘潭大学的孙凤龙、石浩统计,胡林翼提拔的“湖北官员中,文官官至大学士者一人,曾担任钦差大臣者一人,官至督抚者十一人,武官曾担任钦差大臣者一人,官至提督、将军者九人”。此外由胡林翼搜求举荐的其他非湖北官员成为封疆大吏的,还有沈葆祯、毛超熙、刘蓉、毛鸿宾等人。胡林翼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握人事任免大权,提拔大批官员,这些人后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使得湖北首先形成了巡抚专权的局面,促进了近代中国中央集权下移到地方。清王朝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被削弱,汉族督抚专权局面初步形成和地方分权开始增强,逐渐出现了内轻外重的趋势,对满汉权力格局的再分配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中,占统治地位并享有特权的满洲贵族受到削弱,汉人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这就不能不深刻地影响以后数十年的晚清政局。这些和胡林翼在湖北的一系列改革、锐意提拔引进人才都有着密切关系。
2.2对后世的影响
2.21改变风气
许多人知道曾国藩,知道左宗棠,却不知道胡林翼。可曾国藩却说“胡公功在天下”,又称赞他“变风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曾国藩之所以如此评价是有他的道理的。晚清时期,政治腐败,吏治怠惰,官场风气之坏,无以复加。胡林翼受其岳父陶澍的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注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很早就注意到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他认为要改变这种风气首先应该有大德者,上忠于国家,下爱百姓,才有可能成为扭转风气的正人。于是胡林翼“多访正派士民”,广招有才有德的正派人士,使那些德才兼备而报效无门的人有用武之地,共同改造社会的不正之风。他不止一次对朋友和下属说:“以正人引正士,操持正气,何弊不除?何利不兴!作大吏引天下正人为手足;做小官以一府、一州、一县正人志士为心腹,何事不成!”同时胡林翼自己也亲身躬行,在他去安顺任知府时,曾发下誓言“誓不取官中一钱自肥”。在胡林翼的陶冶历练下,湖北慢慢成为天下正人流动的中心,人才济济,以后的很多人活跃于晚清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些人才品兼优,为官清廉,为以后风气向好的方向转化有积极的影响。
2.22后人对胡林翼的继承
胡林翼多次说过“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胡林翼的影响下,他提拔的很多人虽然在培养人才方面较为逊色,但也都礼贤下士,以知人自命。他们在佐人为治的同时,也都注意物色各种人才,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增长了实际才干。最终许多人成为活跃于晚清社会各方面的杰出人才,都能够独当一面,成为晚清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这和胡林翼的影响密不可分。其中最为突出的算是胡林翼的学生、晚清重臣张之洞。张之洞深得老师胡林翼的真传,深刻体会到人才在国家兴亡治乱中的重要,并运用到以后的为官生涯当中。当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连连失利。为扭转战局,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亲自到钦州去请在家闲居的冯子材出山,终于取得镇南关大捷,赢得了晚清时期少有的对外战争的胜利。张之洞如此礼贤下士,如此爱才、重用人才,可见胡林翼对张之洞的影响之深。
后人蔡锷十分欣赏胡林翼,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治兵语录》,开头两篇专门讲用人求才之道。蔡锷在序中写道:“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蒋介石也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对于曾胡二人,蒋介石似乎更看重胡林翼,在他悉心研究后不禁感叹胡林翼“才识略见,确高出一世”。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岳父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仔细阅读完《胡文忠公遗集》后,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求才用人之道,视他为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毛润之。于是,天下先有胡润芝,后有毛润之。尤其难得的是胡林翼认为“用兵不如用民”,“用兵”只能治标,收一时之功,“用民”才能治本,国家才能长久安定,这些思想对以后毛泽东推行群众路线和全民抗日的统一战线有着积极的影响。
3.小结
胡林翼始终将人才问题置于国家兴盛的角度考虑,并且视其为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最终形成一套系统实效的人才理论,如胡林翼重视人才,多方位多渠道地搜罗举荐人才和正确任用人才,一大批干将被网罗至门下,壮大了湘军的实力,从而为清政府最终成功镇压太平天国积蓄了力量。太平天国被镇压,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得以延续以及社会风气得以改变,为“咸同中兴”的出现奠定基础。王闿运评价胡林翼说:“中兴之始,实基于胡。”胡林翼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与他有一套较为完善实效的人才理论并能够成功地运用于实践当中是分不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