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打仗本不是曾国藩的强项,而他从官仅二十余载,就已经把原本默默无闻的湘军打造成了清朝的龙虎之师。曾国藩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善用人才。
其一,求贤若渴。曾国藩桃李满天下,左宗棠门下却无一人出名,为何?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难得有出头之日;而曾国藩宽容大量、求贤若渴,有本事的人一般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愿意跟着他走。
其二,相人有法。据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实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选人时,曾国藩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其三,量才适用。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的、谋划型的、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其四,琢玉成器。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却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却破格提升。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会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其五,奖励为重。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如“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即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以名位来换幕僚之智,皆大欢喜,军心一统。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