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上书遣散中国舰队
作者:王恩收
【摘要】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的“船坚炮利”给清朝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官员也想拥有这样先进的炮舰,因而建议朝廷购买一批先进的舰船来对付外敌和镇压国内的造反者。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的“船坚炮利”给清朝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官员也想拥有这样先进的炮舰,因而建议朝廷购买一批先进的舰船来对付外敌和镇压国内的造反者。

当时的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曾多次到总理衙门,向恭亲王奕䜣吹嘘英国火轮船之威力并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购置。经过反复洽商,清政府同意拨80万两白银,向英国购买中号兵船3只,小号兵船4只,并决定请正在英国休假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采购船只。奕䜣与赫德商定,每船临时雇佣两三名外国人司舵、司炮,待这些外国人教会中国人驶船放炮等技术后,轮船测由中国人自己掌管。

到1862年,英方通知7艘兵船购齐,但购船的花费却大大超出原来的预算。清政府拨付的80万两白银只够置办船只及炮位,加上购买船队的其他器物,总共花费了107万两白银。

巨款花出后,清政府梦想中的海军舰队似乎已唾手可得。然而,诡计多端、野心勃勃的李泰国,在舰队起航前,竟然制造了一个企图控制中国海军的阴谋。而这一阴谋使这批舰船的命运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李泰国自以为,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中,他应该是清廷的指导人物,并且“应该充当海军大臣,而且是唯一的海军大臣,只对皇帝或总理负责”。

为了达到他的目的,李泰国背着清政府在英国招募了600多个兵丁、水手,宣布成立“中英舰队”,并擅自任命阿思本为舰队司令。

不仅如此,李泰国还私自代表清政府,与阿思本签订合同13条。规定:阿思本对舰队拥有完全指挥权,除了中国皇帝以外,阿思本不接受任何中国官员的命令,皇帝命令必须由李泰国传达。李泰国如认为不合理,还可以拒绝居间传达;合同不能中途废弃。按照这13条,这支舰队的控制权就完全落到了李泰国、阿思本手中。

当清政府得知李泰国的阴谋时,阿思本已率领舰队由印度洋向中国驶来,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对如何处理这支舰队产生了不同意见。奕䜣居然认为,只要略为修改章程,由清政府任命舰队总统,阿思本任副总统,就可以接收这支中国出钱外国人完全控制的舰队。

但曾国藩、李鸿章则竭力反对接受该舰队。曾国藩原以为买了外国军舰能扩充自己实力,现在不但自己不能控制军舰,而且竟要让外国人驾驶的军舰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瓜分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功,这怎么能容忍呢?于是,曾国藩上书总理衙门,坚决要求解散舰队。李鸿章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反对接收。

最后,清政府决定遣散舰队。为了不使英国人获得滋事的口实,清政府在遣散舰队的过程中事事妥协。

经过一番协商,清政府议定仍由阿思本将人船带回英国,军舰由他负责变卖,并另行赏给他一万两白银,以示天朝大国的“大方”。阿思本得到小费后,在英国将舰只变卖,不料,所得银钱不够遣散费用,结果,清政府只好又拿出3.75万两白银才算了结此事。

清政府前前后后花费160多万两白银,不仅未得到片船只舰,而且差点引来无端灾祸,真是有苦说不出。最后清政府只好把气出在李泰国身上,将李泰国革退。李泰国聪明反被聪明误,控制中国海军的意图不仅没实现,反而还丢了总税务司的肥缺。


下载全文:
 
来源:《文史博览》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