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体育知行观探析
作者:董晓冰;覃章晟
【摘要】曾国藩对体育的认识,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养生与封建礼教相结合,而且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表现出始于养生、重视习身练武、志在奠基人生的认识特征。曾国藩对体育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养生的细节方面,追求养生的效果。
  研究曾国藩的体育知行观,旨在挖掘近代湖湘体育文化遗产,丰富中国传统体育内涵,希望对当代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曾国藩的体育实践

修德养生,本来是二位一体的,但在不同的学派里,其表现形态又各有侧重。比如儒家强调修德,而道家更注重养生。无论是偏于修德的儒家,还是重于养生的道家,曾国藩都倾其心智,心向往之,身体力行。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曾国藩主张“修身必须首先结合实际去进行”。不管修身还是养生,曾国藩都注意劳苦自任,亲自实践。曾国藩享年62岁,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力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阶段是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是任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在这四个阶段中,由于他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所以他实践体育的心得也各有特点。

1.读书与求仕时的体育实践

“勤则兴,懒则败”。曾国藩在家境一般的农家长大,年幼时也因生活所迫到街头卖过菜篮,亲身经历了全族人在长辈的带领下,勤于劳作,家居生活日趋好转的全过程,对“勤则兴,懒则败”的体会颇深。所以,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曾国藩十分注重“勤”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坚持多做家事,多干农活,才能认识到“勤”的重要性。以至于在以后的军事训练中“勤”也成了曾的一大法宝。在曾国藩看来,耕读勤勉,实为兴家守家之根本也。“半耕半读,未明而起,同习劳苦,不习骄佚,则所以保家门而免劫数者,可以人力主之。”众所周知,体育的本质是一种身体练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勤既是一种运动行为,也是一种实践方法。曾国藩从他家族中“勤”于劳作的思想中所传承的“勤意识”与“勤行为”,左右了其一生,使他不仅将“勤”作为求仕、治家的座右铭,而且将“勤”作为练兵、养生的信条。

“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生之道”。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对读书自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童年时的读书不求强记之法是曾国藩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可是由于曾国藩的成功,他了解到了这种不自觉的行为也不失为一种养生之法,加上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探究,他多次在家书中提到读书与养生的关系,并在咸丰五年七月八日给家中四位弟弟的信中再次说到:“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生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更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他强调应放下包袱读书,不求苦读强记,主张学有技巧,劳不过度。曾国藩对看书读诗与修身养生的关系看得很远,提出“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生之道”,而且认为好书“可益人胸襟”、“可却病延年”,他的这些见解,不仅革新了封建文人的读书观,而且丰富了传统的养生理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读书养生思想已包含着促进心理健康的因素。

2.京师12载的体育实践

“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曾国藩早年从师于唐鉴大师时,就已认识到静字功夫最要紧。唐鉴告诉他,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溺焉既深,动骤发也。从此他立求主静,并从练习静坐开始。针对曾纪泽咳嗽多痰的病症,曾国藩还专门写信指导他实行静坐之法。他教澄弟“仍当常常静坐”,劝澄弟“弟肝气旺,然不可不以静坐制之”。虽然曾氏也主张习劳和参加体育运动,但更强调动静结合。咸丰八年八月十七日他给沅弟的信中说:“弟病后虽体弱,然回家养息两月,尽可以复元。一张一弛,精神自可提振得起。”对于两个儿子纪泽、纪鸿,曾国藩要求他们:“尔虽体弱多病,然只宜清静调养,不宜妄施攻治。”曾氏认为,静坐可以治身、治心,不择时间、地点,忙里偷闲,静坐一会儿,对身体的调节作用很大,这种方法尤其适宜于整天忙忙碌碌之人。按曾氏的观点,静坐不只是有助于做到动静结合,而且可以制恼怒,对养生益处大矣。这对现代体育中一味地强调运动健身有一定的补充和参考作用。

“弈而怡情,临帖养心”。曾国藩认为下棋可以怡情,还用下围棋的方法使他在繁忙的军务政务之余转换脑筋,放松精神,在危机紧张时刻镇定情绪、收敛心神。曾国藩在其日记中曾写道:“胡砚山来寓,欲与余围棋,因对四局,欲皆输。旋看《世宗本纪》,至灯时完。”同时,曾国藩把写字作为培养忍耐功夫、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认为书法临帖“气以收敛而静”,是一种养生、养心的好方法,也是一种静心的活动。曾国藩对书法兴趣一直浓厚,是晚清有名的书法家。现代研究证明,书法是一种怡情悦性、有助于延年益寿的活动,能够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血气,调和体内各部分机能,使手臂、胸部肌肉得到锻炼,因此书法家的寿命比一般人长一些。

3.统帅湘军时的体育实践

武术被曾国藩誉为强身健体、保家为国的一个重要方法,曾国藩曾作《保平安歌》:“读书子弟莫骄奢,学习武艺也保家。耕田子弟图安宁,学习武艺也不差。匠人若能学武艺,出门也有防身计。商贾若能学武艺,店中大胆做生意。雇工若能武艺全,既有声名又有钱。”这里所倡导的要百姓学武艺,与士大夫所说的“兵事”当有所区别,但对尚武、冒险、竞死精神的推崇,不容置疑。捍卫乡间、缉治匪盗的社会功能,及其崇尚“侠、义、勇”的献身精神,向为士绅所倚重。这也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封建士绅竭力提倡百姓“尚武”的原因之一。

射箭也是当时一种简便易行的军事体育运动,清朝官民之中不乏以射箭为锻炼之人。曾国藩特别喜欢射箭,并深知射箭的好处,他在家信中说:“吾见家中后辈体皆弱,……曾以养生六事勖诸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射足以习威仪,强筋骨,子弟宜多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可见,他认为射箭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法,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把射箭当成身体保养、延年益寿的良方,“家中后辈子弟个个体弱。唢呐、吃酒二事须早早戒之,不可开此风气。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精神愈用则愈出”思想。曾国藩说:“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瞻前顾后)奄奄无气(毫无生气),决难成事。”他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使人气血畅通,身体强健。《吕氏春秋•尽数》中也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曾国藩的理论正是源于此。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勤则有才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显而易见,此处的“勤”字也是习劳、耐劳。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军事作战能力。在曾国藩以勤字为先的治军思想的训练下,湘军逐渐成为清王朝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可以发现,曾国藩对个体“精神愈用则愈出”与对军队“勤以治事”的要求实质是一样的,即他反对慵惰,而这点,也是从事体育锻炼的第一大忌。现今许多人不得善终,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长期保持生龙活虎的精神状态和持之以恒的锻炼行为是要害。由此可以说,曾氏的育人观与治军观对我们的体育工作至今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晚年养生的体育实践

“主敬则身强”之养生理论。曾国藩对“敬”字还有一番特别的体验。同治九年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朱熹是居敬而穷理,曾国藩是主敬则身强,他还有自己的方法,“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俱,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他认为,恭恭敬敬就能强身健体,他常常感到,一天不敬,就会疲劳困乏。他还举例说明,“虽然自己年迈体弱,可是一到坛庙祭祀的时候,或者战事危急的时候,人不知不觉就会精神抖擞起来,神为之惊,气为之振,这充分说明恭敬可以强身健体。”曾国藩的主敬强身论,翻译成现今的语言,即总是将身体处于适宜的紧张状态,就可取得最好的运动效果,这与“心理应激”理论是一致的。难怪后人将曾氏的养生言行编纂成书,因为其中毕竟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

“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的养生思想。曾国藩在晚年给儿子的信中说到:“尔辈身体皆弱,每日须有静会养神之时,有发愤用功之时。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学可进而体亦强矣。”儿子身体弱,应该每天坚持一张一弛,劳逸互相循环,则学业可获进步,身体也会渐渐强壮起来。曾国藩主张习劳,也主张劳逸结合。对读书,他也提倡不一味死读书,要寻出一些趣味来,健康的身体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曾国藩深明其中的道理。一个人不能一天到晚不停地劳动,只要感到疲倦,就该休息,休息之后又去做事,这样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是动手,还是动脑,总之要“动”。体力是用不完的,脑力是用不竭的,养生家如是说。
二、曾国藩对体育的认识

(一)主张体育、德育以修身

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良好的修养而欲成大事只能是空中楼阁。曾国藩在这方面可谓深得传统智慧之精华,被称为圣人毫不为过。他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志存高远,“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并把学习当作一生的事情,每日三省己身,完善自身。曾国藩在修身养性上,极重自我约束,这一点不但体现在他所言“谦、慎”二字上,而且还表现在他注重知行合一方面,从他的“养身五要”(一是眠食有恒,二是热水洗脚,三是节欲,四是惩忿戒怒,五是饭后散步)(同治5年6月初5)中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将封建士大夫们尊崇的仁、礼、信、义、智等道德观与调养五脏相结合,既表明了他的修身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礼教的顶礼膜拜,它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曾国藩践行体育以弘扬儒学的主体意识。

(二)强调修身必须身体力行

曾国藩不相信天才由先天造就的说法,而认为人才可因后天的培养而铸就。经历风霜磨练,不仅长人见识,亦可以强筋骨。同时他主张“修身必须首先结合实际去进行”。曾国藩一生颇以心力劳苦自任,做事认真踏实,亲自实践,自创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之说。他以勤自励,以苦为乐,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把“勤劳而后憩息”作为三乐之一。他认为“精神愈用则愈出”,“智慧愈苦愈明”。可见,勤奋做事、心力劳苦,是他一生努力实践的锻炼观的核心内容。很多养生体育的内容,他总是先自己做,感觉有效果便会号召晚辈照做,如“洗脚之法”、“动静养生”。曾国藩在任湘军首领时期,虽终日忙于政务和军务,但从未放弃对养生的实践和探索。他在学习古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养生之道,并教给子弟,以求得他及家人的体强神健。

(三)注重用养生治家

曾国藩的养生认识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家书和日记中,家书是曾氏对其晚辈进行教育的载体。曾国藩现存有1490篇家书,其中不乏其对养生的一些深刻认识。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在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的信中专门附带课程表,其中多项内容涉及保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反映出曾国藩在为光耀门庭的课程设计中,对修身保健已是念念不忘。在家族中提倡勤苦耐劳,少贪图享乐,多做家务和农活是曾国藩众多治家书信中再三强调的又一重要主题。同时,曾国藩认为“勤”是一个家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创建理想和谐发展的家族社会,他把“勤”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反复强调“勤”的重要性,“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并在家书中多次提及,嘱咐“子侄辈总宜教之以勤,勤则百弊皆除”。

三、曾国藩体育知行观评述

曾国藩对体育的认识,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故土乡风民俗强悍的地域风尚,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切肤之痛,以及秣马厉兵经历中的成功与失败,使他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养生与封建礼教相结合,而且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形成了他的体育认识观,表现出始于养生、重视习射练武、志在奠基人生的认识特征;曾国藩对体育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养生的细节方面,他热衷于按摩、热敷等方法,追求养生先养心的效果。他的体育实践活动,始终与他追求个人成功与家族发达相联系,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与价值取向。曾国藩的体育知行观是儒家正统理念和湖湘文化合二为一的产物,曾国藩的养生为后人所追捧,或许与此有内在联系。


下载全文: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