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天风吹我大西洋——《海国图志》与澳门
作者:
【摘要】清末民初思想家、學術大師梁啟超在其史學代表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是這樣評價魏源的代表作《海國圖志》的:「言世界地理者,始於晚明利瑪竇之《坤輿圖說》,艾儒略之《職方外紀》。
  清末民初思想家、學術大師梁啟超在其史學代表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是這樣評價魏源的代表作《海國圖志》的:「言世界地理者,始於晚明利瑪竇之《坤輿圖說》,艾儒略之《職方外紀》。清初有南懷仁、蔣友仁等之《地球全圖》。然乾嘉學者,視同鄒衍談天,目笑存之而已。嘉慶中林少穆(則徐)督兩廣,命人譯《四洲志》,實為新地志之嚆矢。鴉片戰役後,則有魏默深《海國圖志》百卷,徐松龕(繼畬)《瀛環志略》十卷,並時先後成書。魏書不純屬地理,卷首有『籌海篇』,卷末有『籌夷章條』、『夷情備采』、『戰艦火器條儀』、『器藝』、『貨幣』……等。篇中多自述其對外政策,所謂『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師夷長技以制夷』,之三大主義。由今觀之,誠幼稚可笑,然其論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淨盡,則其在歷史上關係,不得謂細也。……此兩書在今日誠為雛狗,然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之知識,實自此始。」

梁啟超高度評價了魏源的《海國圖志》的啟蒙意義,指出『中士大夫之稍有世界知識,實自此始』的現實。

其實,在《海國圖志》問世後頗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讀書人依然不相信書中所言地球是圓的這一事實。

《海國圖志》的面世,和澳門有密切的關係。

林則徐之託

魏源,又名遠達,字默深、默生、漢士。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生於湖南邵陽,他之撰述《海國圖志》,是因林則徐囑託而進行的。

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零),鴉片戰爭爆發,翌年中國戰敗,欽差大臣林則徐被譴戍新疆伊犁,後又被遣赴黃冷區治理水患。農曆七月中旬,林則徐在京口(鎮江)與魏源會晤,二人同宿一室,徹夜長談。比魏源年長九歲的林則徐,把自己在廣州和澳門搜集到的外國資料及所編《四洲志》手稿,交給魏源,囑託其將《四洲志》續完。「魏源以《四洲志》為基礎,旁採『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釣稽貫穿』,於次年冬撰成《海國圖志》五十卷,並刊刻問世」。後再修訂成六十卷成,後再修定成一百卷本。今年是《海國圖志》完成兼刊刻問世一百六十周年。

魏源曾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詩二首,紀述這次會晤。

其一:

「萬感蒼茫曰,相逢一語無。風雷憎蠖屈,歲月笑龍屠。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鷗鳧。(時林公屬撰《海國圖志》)」

其二:

「聚散但今夕,歡愁並一身。與君宵對榻,三度兩翻苹。去國桃千樹,憂時突再薪。不辭京口月,肝膽醉輪囷。」
時代的要求

《海國圖志》的問世,實是時世所要求。「研究世界地理以了解世界大勢,已成為時代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逆轉。」

鴉片戰爭中天朝帝國的戰敗,刺激了士大夫去研究世界,了解世界的決心,《海國圖志》正是時代的產物。魏源承擔了歷史賦予的重任。

林則徐所贈資料,成為《海國圖志》的組成部分,如《澳門月報》、《粵東奏稿》等。《澳門月報》是林則徐在粵期間,為瞭解夷情,而令人翻譯澳門的外文報章而整理出來的,魏源將這些內容收入畫中。如在卷二十二「西南洋」、卷八十一及八十二「夷情備采」中,便收自《澳門月報》。

如卷七十八「籌海總論」有關奏稿相關內容亦被收入。

《海國圖志》以新的視野,向國人介紹了最新的世界地理知識,政治、科技、教育、軍事情況,在國內引起頗大迴響,晚清名臣、學者張之洞說:「近人若邵陽魏源於道光之季譯外國各書,各新聞紙為《海國圖志》,是為中國知西政之始。」

傳入日本朝鮮

《海國圖志》初版五十卷在一八四二年底成書並刊刻,九年以後傳入日本。最先輸入的三套,被接近朝廷的學者、軍人購去,「作為御用書」。

一八五四年,又有十五部傳入。從一八五四至一八五八年的四年間,此書在日本被翻刻的版本達三十多種,可見此書在日本影響之大。此書亦傳入朝鮮,甚得韓王重視。

《海國圖志》的傳入,對日本了解世界、推動明治維新起到積極作用。日本著名詩人梁川星岩還賦詩,描述他的讀後感:「百事拋來只懶眠,衰躬迨及鋪縻年。忽然摩眼起快讀,落下邵陽籌海篇」。

稍後的英國學者威妥瑪(Thomas F Wade)及德國傳教士郭士立(Chanles F Gutslaff)也選譯該書刊出。

一百五十五年前訪澳

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學者在一百五十五年前,還曾訪問過澳門。

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春,魏源丁母慢辭官歸里,翌年,作嶺南之遊,在廣東,他會見了著名文士張維屏、陳澧,接著又到了澳門,受到澳門市政廳理事官的熱情接待,魏源寫下詩作《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天風吹我大西洋,誰知西洋即在澳門之島南海旁。怪石磊磊木千章,因與海濤隔一牆。牆中禽作百蠻語,樓人通百烏語。鳥聲即作琴聲譜,自言傳自龍宮女,蟬翼纖羅髮鬢篸,廿弦能作千聲彈。初如細雨吹雲間,寫出天風海浪寒。故將兒女幽囱態,似訴去圖萬里關山難。倏然風利帆歸島,鳥嗁花放檣聲浩。觸碎珊瑚拉瑟聲,龍王亂撒珍珠寶。有時變節非絲竹,忽又無聲任剝啄。雨雨風風海上來,蕭蕭落落鐙前簇。突並千聲歸一聲,關山一雁寥天獨。萬籟無聲海不波,銀河轉上西南屋。嗚呼,誰言隔海九萬里,同此海天雲月耳。膝前況立雙童子,一雙瞳子翦狀水。我昔夢蓬萊,有人長似爾,鞭騎么鳳如竹馬,桃花一別三千紀。嗚呼,人生幾度三千紀,海風吹人人老矣。」

對澳門印象

魏源這首詩,紀述了在訪問澳門期間,受到澳門官員委理多(市政廳理事官)的熱情接待,遊覽了澳門花園,看到花園內的珍禽,並聽其夫人表演彈奏洋琴的情況。

魏源訪澳,是鴉片戰爭後五年,中葡關係陡變前夕,大部分葡人,對清朝官員還是友好的,故而他在澳門受到葡大的熱情款待,離開時,還向他「贈洋畫而別。」

魏源對澳門的印象是很好的,他寫道:「澳門自明中葉為西洋市埠,園亭樓閣,如游海外。怪石古木,珍禽上下,多海外種。其樊禽之所,綱其上以銅絲,縱橫十丈,高五丈,其中池沼樹木,飛浴啄息,空曠自如,忘其在樊也。」

這是澳門的花園情形,葡人情況,他也有生動紀述:「園主人曰委理多,葡萄亞人,好客,延登其樓,有洋琴如幾,架以銅絲。請其鼓,則辭不能。俄入內,出其室,按譜鼓之,手是應節,音調妍妙,與禽聲海濤聲隱隱應和。鼓罷,復出其二子,長者九歲,冰肌雪膚,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見也。主人聞予能文,乞留數句。喃喃誦之,大喜,贈洋畫而別。」

魏源與委理多的交往,是中葡人民友好往來的一段佳話。

魏源接著轉赴香港,當時香港開埠才五年,香港情況,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下载全文:
 
来源:《澳门杂志》第26期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