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谭嗣同底革命仁学(一)
作者:邬不染
【摘要】節目:   一、介紹譚先生及其仁學思想來源   二、一元哲學的唯仁義   三、仁通的解説
  節目:

一、介紹譚先生及其仁學思想來源

二、一元哲學的唯仁義

三、仁通的解説

(一)仁通的意義

(二)貿易爲仁通之舉例

四、至無縫鋼管兼智勇義信禮

五、仁以名亂則不平等

六、不生不滅仁之體

七、仁的哲學概念

(一)仁生於微生滅

(二)日新與變法

(三)唯心仁説底平等觀

八、革命仁學思想

(一)鼓吹民主革命

(二)三民主義思想

(三)大同世界

九、對譚先生仁學的批評



一、介紹譚先生及其仁學思想來源

我們的革命仁學論者,譚嗣同先生,生于大清同治四年,太歲乙醜二月己卯日,生地是北平宣武城南孄眠胡衕邸第。五歲讀書,其師爲墨蒓齋先生。父繼洵,字敬甫,賜進士出身,官至湖北巡撫,提倡新政,不遺餘力。妣氏徐,諱五□,贈一品夫人。七歲時,母徐夫人因其絜伯兄南歸就婚,置先生北平,戒令母思念;先生拜送車前,目泪盈眶,蓋抑不令出,人終□不言。是先生之父母尤爲鍾愛,視爲可造之材。

十二歲時,先生病疫北平,短死三日,更蘇;敬甫先生賜字曰復生。是年,母徐夫人,伯兄癸生,及其仲姊俱死於北平,故其湘痕詞序曰:“少更多難,五日三喪。”其母死後,父續弦,虐待之。樑啓超曰:“幼喪母,爲父妾所虐,備極孤孽苦。”則先生所受黑闇家庭之壓迫,於此可知。

十三歲至十八歲數年間,馳騁於甘肅陝西等處,歷盡艱苦,异於常人。先生與沈少沂書云:“弱嫻技擊,身手尚便,長弄弧矢,尤樂馳騁,往客河西,嘗於隆冬溯雪,挾一騎兵,間道疾馳,凡七晝夜,行千六百裏,崖谷陰深,都無人迹,載饑載渴,斧冰作糜,比達,髀肉狼借,濡染褲襠。”二十歲從軍新疆,撫察政治;二十五歲作兵訓論。

三十一歲,時康南海倡强學會於北平,先生游京師,将以謁南海。而南海適歸廣東,不見。時樑啓超在强學會任記纂,一見定交。因語先生以南海講學之宗旨,經世之條理。則感動大喜躍,自稱弘淑弟子。

三十二歲,就知府官金陵,時與居士楊仁山游,研究佛學經典,因得徧窺三藏。三十三歲,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招,棄官归,安置眷屬於其瀏陽之鄉,而獨留長沙,與群志士辦新政。先生倡設南學會,集諸志士相與□愛國之理,救時之法,地方有事,公議而行。每七日,大集衆同講學,演説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先生爲學長,任演説之事,慷慨論天下事,聞者無不感動。

三十四歲,秋七月,扶病入京,奏對稱旨,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楊鋭林旭劉光弟同參預新政,時號軍機四卿。光緒帝欲大用康南海,而畏西太后,不敢行其志;自四卿入軍機,然後帝與南海之意,始能稍通,鋭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太后之忌益甚。八月初六日,樑任公訪先生,忽抄捕南海之報至,先生從容請樑曰:“今欲□南海先生,無時救;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耳。”樑走後,先生竟日不出門,以待捕者;初十日,遂被捕。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輩,苦勸先生東游,先生不聽,再四强之。先生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於難,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就義之日,觀者萬人,先生慷慨,神氣不變,呼監斬軍機大臣剛毅曰:“吾有一言。”剛不聽,乃從容就義。卒後,無子女。

嗚呼!先生之成仁也!蓋有由矣。滿清入主中原,康熙時大典文字之獄,封鎖人民言論思想自由,彼自謂係天生作中國之皇帝者,人當不可逆天,换言之,彼有萬惡罪過,人民雖有十分理由,不得起而反抗,所謂順之者生,逆之者死。乾隆尤爲狡猾,敢於破除漢滿疆界,以牢籠入士,於是中國民族思想,遂湮滅數百年。人民處此滿清帝王專制淫威之下,根本被削脱一切之自由權利,其痛苦可謂至此已極!

當時中國外交失敗,陷於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之侵略,充分表現滿清政府之昏瞆無能,不知世界大勢;割地也,賠欵也,租地也,放棄藩屬也,協定關税也,訂立不平等條約也,束縛重重,節節壓迫,以致誤將國權拱手敬送於外人之手!故吾國自清季以還,强鄰環迫,朝不保夕。吾民族處此内受封建思想專制政體之束縛,外受帝國主義國家之壓迫,有志之士,能不憤然興起變法改政乎?故譚先生曰:

“處中外虎争,文無所用之日。丁盛衰互紐,警力方剛之軍,深悔少時精力,敝於辭章考據。壯夫不爲,由是自名壯飛。”

據此,吾以爲先生之仁學思想來源,實起於當時不仁社會(滿清和列强之雙重壓迫)所必然形成之産物。考先生性格,少有大志,淹群通籍,能文章,善劍術,好任俠,來往於直隸(河北)新疆,甘肅,陝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四川,臺灣等省十餘年,專於視察風俗,考資政治,特色豪杰,此所謂仁者勇也。自甲午(時年三十歲)戰後,國是日非,先生益發憤慨,脱離家庭,辭去官職,於長沙大聲疾呼曰:“海内有志之士,起而變法!”先生此種精神,乃是成仁取義之舉。先生釋仁爲任俠者,更名爲壯飛者,其浩然之氣魄,偉大之仁懷,何等高尚而令人崇拜。

先生□查政治,遊覽於山水之間者十年,行入萬餘裏,引而長之,堪繞地球一周。其見當時不仁的社會現象,甚爲心痛,故其三十自紀文曰:“……體惝偷惰,未付簡畢;退緬游樂,難忘於懷;風景不殊,山河頓异;城郭猶是,人民復非。……高鴻簷於凌霞,冀叠鼓於華辀者乎?不敢知也。”又先生仁學自序曰:“吾自少至壯,徧遭綱倫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瀕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輕其生命,以爲塊然軀殻,除利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之意。)之外,復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仁而學,學而仁,今之士其勿爲高遠哉?”故先生仁學之思想來源,及其仁學之産生,具有種種不仁社會之客觀條件,不得不使先生本革命主旨,而發皇其仁學思想。故吾名之爲革命仁學。

二、一元哲學的唯仁論

宇宙間無論徧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之精微;無所不膠粘,不治贯洽,不筦絡,而充滿之一物(即仁)焉。此物者,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聲,口鼻不得而臭味,無以名之,名之曰“以太。”其顯於用也:孔子謂之“仁”,謂之“元”,謂之“性”;墨子謂之“兼愛”;佛家謂之“性海”,謂之“慈悲”;耶穌謂之“靈魂”,謂之“愛人如己,視敵如友”;格致家(今日之科學家也。)謂之“愛力”,“吸力”;咸是物也。

先生以仁之一物充滿空間,顯示一切現象之作用而發生萬物者,名之而爲“以太。”以太即孔子之“仁,元,性。”仁從二從人,相偶之義也;元從二從兒,兒古人字,是亦仁也;而孟子性善之説,亦本於仁。又許氏説文通元爲旡,是旡亦從二從人,亦仁也。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元,而其功用可極於元;能爲仁之元而神於旡者有三:曰佛,曰孔,曰耶。然孔與耶仁同而所以仁不同,能調燮联融于孔與耶之間者,則曰墨。周秦學者必曰孔墨,是孔墨誠仁之一宗也。由是可知墨之“兼愛”,佛之“性海”,“慈悲”,耶之“靈魂”,“愛人如己,視敵如友”,以及“愛力”,“吸力”,等之所以爲名,其顯示之作用,無不是“以太”,亦即無不是“仁”也,故先生曰:“咸是物也”,“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衆生由是出。”此仁之用也,適合中庸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含義,故仁之廣大而無不包焉。

夫人身上之骨骼,筋肉,血脈,腑臟等之所以成而粘砌不使散去者,曰惟“以太”;由一身而有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家,國,天下,而相維係不散去者,曰惟“以太”;身之分爲眼,耳,鼻,舌,身,其何以能視,聞,嗅,嘗,觸者?曰惟“以太”;由是而推,任某質點之所以凝結,月與地相吸,以至任何行星彗星之互相吸引不散去,是爲一大千世界者,曰惟“以太”。此一大千世界之昴星,統日與行星與月以至於天河之星團,凡得恒河沙數各星團,星林,星雲,星氣,互相吸引不散去,是爲一世界海。恒河沙吸世界海爲一世界性,恒河沙數世界性爲一世界種,恒河沙數世界種爲一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以上,始足爲一元。所謂一元者,即“以太”也,即“仁”也。而聲光熱電風雨雲霧霜雪之所以然,曰惟“以太”。又至小之微生物,浮寄於空氣之中,曰惟“以太”。故知以太之所以爲用,其體乃“仁”也。於是先生曰:“學者第一當認明以太之體與用,始可與言仁。”是故仁者,乃一元哲學之基礎也。此所謂仁之一元者,吾以爲天下古今之通義耶。

三、仁通的解説

(一)仁通的意義

“仁”以通爲第一義;以太也,電也,心力也,指出其所以通之具。

通之義,以“道通爲一”爲最渾括。——一以貫之道也。

通有四義:一、中外通,多取其義於春秋,以太平世遠近大小若一故也;二、上下通,三、男女内外通,多取其義於易,以陽下陰吉陰下陽吝泰否之類故也;四、人我通,多取其義於佛經,以“無人相無我相”故也。

一則通也,通則“仁”矣。

從先生上述對於仁通之定義觀之,當知不仁則不通,仁通則無不通也。醫家謂麻木痿痹爲不仁,不仁則一身如异域。是仁必异域如一身。异域如一身,猶不敢必即盡仁之量,况本一身哉。如以太者,通天地萬物人我爲一身,而妄分彼此,妄見畛域,但求利己,不恤其他,喪痛生死,忽不加喜戚於心,反面觀之,可識仁體。孔孟以仁者必反求諸已,墨子兼愛,程子謂學者須先識仁體,蓋欲仁之通與。

是故仁不仁之辨,無遠弗屬,异域如一身也。故易者言元,即繼以亨。元,仁也;亨通也。苟仁自無不通,亦惟通而仁之量乃可完。由是自利利他,而永以貞固。近世以來,學士文人,覃思典籍,或崇拜西方文化,極深研幾,罔不自謂求仁矣。及語以中外之故,輒曰“閉關絶市”,“重申海禁”,“□絶國史”等,抑何不仁之□乎!

夫仁以大之用,而天地萬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星辰之遠,鬼神之冥,然將以二通之,况同生此地球,而同爲人哉。豈一二人私意所能塞之?亦自塞其仁而已!若夫世界各國之“學,考,教,”俱可以通,豈惟商不可以通乎?夫惟不仁故。故仁者,通人我之謂也,莫仁於通,莫不仁於不通,則仁□不通之義立,所謂立人達人之原則也。

(二)貿易爲仁通之舉例

以有易無,物物交换,貨幣買賣,乃彼滿足人生物質需要,於是商業興焉。通商者,相仁之道也,兩利之道也,客同利,主尤利他。西人商於中國,以其貨物仁我;亦欲購我之货物以仁彼也。中國工業既不發達,製造品亦屬稀少,愈不□不仰給於人,此其一例也;以無用之金錢,易有用之貨物,不啻出貨傭彼而爲我服役也,此又一例也。夫彼日通商仁我,我无以仁彼,既足愧焉,曾不之愧 ,而轉欲絶之,是以不仁他人之仁,且他人之仁於我,先即自不仁於我矣。絶之不得,又欲重視税以絶之,税固有可重税者,徒重税亦烏能絶之哉?

爲中國今日之策,上焉者奬工藝,惠商賈,速製造,蕃貨物,而尤扼於開礦。曾爲增加生産,發展經濟之要□。如是庶彼仁我,而我亦有以仁彼。能仁人,斯財均,而已亦不固矣。次之,力即不足仁强,而先求自仁,亦省彼之仁我,不甘受人仁者,始能仁人。既省彼之仁我,即已舒被仁我之力,而以舒之者仁之矣。不然,日受人之仁,安坐不一報,游惰困窮,至於爲人剪滅屠割(受帝國主義之侵略而至於滅種亡國),亦有宜然焉耳!夫仁者,通人我之詞也,故莫仁於通,莫不仁於不通。以仁無不通之義言之,豈惟商之不可通乎?不仁而已!

由其通商爲仁道之例推而廣之,則仁無不通之説更明。以中國與西人之通商爲例,則世界各國通商之思想,無不由於仁通之故。故先生大呼商爲仁通者,基於和仁之道理,是近世國際貿易成立之原則,亦相仁之道,仁通之理。於是仁通之解説不難而明证也。

總括仁通之義曰:“人我通”者,此三政(佛孔耶)之公理,仁民之所謂仁也。一塵不隔,爲通人我之極致矣。佛曰:“何是山河大地。”孔曰:“何思何慮!”此其判斷意識之□術,而心力所由顯,仁矣夫?

四、至仁無智勇義信禮

天地間亦仁而已矣!佛説:“百千萬億恒河沙數世界,有小衆生起一念,我則知之。雖微至雨一滴,能入其數。”豈有他神奇哉?仁之至,自無不知也。牽一髪而全身爲動,生人知之,死人不知也。傷一指而終日不適,血脈言通者知之,痿痹麻木者不知也。吾不能通天地萬物人我爲一身,即莫測能通者之所知,而詫以爲奇,其實言通至於一身,即莫測能通者之所知,而詫以爲奇,其實言通至於一身,無有不知者,至無奇也。知不知之辨,於其仁不仁。故先生曰:“天地間亦仁而已矣,無‘智’之可言也。”

孔曰:“仁者必有勇。”手足之捍頭目,子弟之衛父兄。其事急,其情切,豈有猶預顧慮,而莫敢前者。勇不勇之辨,於其仁不仁,故先生曰:“天地間亦仁而已矣,無‘勇’之可言也。”

“義”之爲宜,出於國然,無可言也。吾知手必不能爲足之所爲,足必不能爲手之所爲也;苟其能而無害,又莫□宜也。義不義之辨,於其仁不仁。故又曰:“天地間亦仁而已矣,無義之可言也。”

“信”之爲誠,亦出於固然,無可言也。知痛癢,知捍衛,吾知其非外假也,非得設心而然也,非有欲於外之人也。信不信之辨,於其仁不仁。故又曰:“天地間亦仁而已矣,無信之可言也。”

“禮”者即其施行之跡,從而名之。至於禮抑末矣,其辨亦於仁不仁。故再曰:“天地間亦仁而已矣,無禮之可言也。”

由是觀之,譚先生論仁,視爲一元獨尊,駕乎恒河沙數世界之上,於人類關係中,除仁之外,决無所智,勇,義,信,禮等之辨;若夫智勇義信禮之所以名者,於其仁不仁而已矣。其闡仁之精確,推理之高深,孔孟後之一人,其成仁之榮位爲如何哉,故彼一再則曰:天地間亦仁而已矣。

漢儒訓仁爲相偶,人於人爲不相偶,尚安有世界。不相人偶,見我切也,不仁矣,亦以不人。雖然此之分别,由□人我而人我之也,甚至一身而有人我。何則?仁而已矣。而忽有智勇之名,忽有義信禮之名,忽有忠孝廉節之名,仁亦名也。不可立猶可立者也,傳之而爲智勇義信禮云。故凡教主恤佛如孔如耶,則專言仁,間有旁及,第就世俗所已立之名,藉以顯仁之作用,使衆易睦耳,夫豈更有與仁並立者哉。學人不察,妄加分别,就彼則失此,此得又彼喪,徘徊首鼠,卒以一無所而兩俱敗,一身而自斷其元首,此理之不通,何况仁通一切乎。

五、仁以名亂則不平等

仁之亂也,則於其名。名忽此而忽彼,視權勢之所積;名時重而時輕,視習俗之所尚。甲亦一名也,乙亦一名也,則相持名,名也,不名亦名也;則相詭名本無實體,故易亂。名亂焉,而仁從之,是名非罪也,主張名者之罪也。嗟乎,以名爲教者,千古之罪人矣。夫名者,由人創造,上□制其下,而不能不承之,則數千年來之中國,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殘酷焉。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軛民,父以名壓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於是有“治人與治於人”者之分殊,階級對立之形成社會上不平等之現象,日有天壤之别,時有流血之憂,不仁之人日多,而仁人日少也!

然而仁之亂於名也,由於公天下之井田制度,天下可爲一人之私有;由宗法社會而封建制度,帝王擁有無上威□。第而下之,名愈多,仁之亂於名也尤甚。故仁之□於名也。亦其勢必然之演變也。中國積以威刑箝制天下,則不得不廣立名目,爲箝制人類自由思想之利器。如曰“仁”,其名也。君父以責臣子,臣子亦可反之君父,蓋仁極平等矣。然妄立名之由來,於其箝制之術不便,故不得不有忠季筋義,智勇信禮等一切分别處制之名。乃得以責臣子曰:

“爾胡不忠,爾胡不孝;則終必不能以此反之。雖或能有所慷,意欲詰訴,而終不敵忠孝之名。不然,則更益其罪曰:“大逆不道,”“道行逆施,”等頭衔,是則以爲當放逐,當殺戮!曾不若孤豚之被係得屠殺也,猶奮蕩呼□,以聲其苦楚,而被壓之臣子不知也!治者固泰然居之而不疑,天下之人亦從而知之曰:“得罪名教,法宜至此。”而逢,比,屈原,仁寄,申生之流逐,銜冤飲恨於萬古之長夜,無由别白其美。此種黑闇,豈非主張名教之爲其耶。故仁外之名者,乃心箝制人類一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之利器,所謂“□教殺人”者是也,其不仁之現象殆無過於此者。於是不平等之罪毒,陷阱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仁以名亂者久矣。

六、不生不滅仁之體

仁亂而以太亡乎?曰:“無亡也”。匪惟以太也,仁固無亡,無能亡之者也,亦無能亡也。夫仁不能强有强無:雖仁如至天,仁乎何増;雖不仁至如禽獸,仁乎無减。不增,惟不生故;不减,惟不减故。知乎不生不减,乃可謂識仁。是故□子謂學,須先識仁。蓋仁能統乎一切,包含萬物生滅之現現象象,而仁體永遠不生不滅者也。

據科學家稱,天地間萬物之所以搆成,其原質有七十三種之□异。至於原質之原,則一以太,一仁而已矣。一故不生不滅:不生,故不得言有;不滅,故不得言無。既知以太爲不生不滅,而具顯諸用之□,即是藏諸仁也;則仁爲不生不滅者也。故以太之不生不滅者,仁體也。

好生而惡死,可謂大惑不解者矣,蓋於“不生不滅”懵焉。懵需惑,故明知是義,特不勝其死之惧,缩朒而不教爲。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欲明乎死,試與論生。□何自?而生能記一前生者,往往有之,故曰,生無自也,則無往而不生矣。知不生亦當知不滅。匪直其精靈然也,即體魄之至粗,爲筋骨血肉之屬,兼化學之醫學家,能知其身體之變化和組合,分折之則得若干鐵,金,木,燐,炭,小粉,糖,鹽,油,水,及氧質等等東西,證明皆用天地固有之質點粘合而成人。及其既散而散,仍各還其質點之故,復他有所粘合而成新人新物。此之謂“物質不滅定律”。生固非生,滅亦非滅,又况體魄中之精靈,固無從覩其生滅者乎。

莊子曰:“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此言最爲學道人聖之始基。由是張横渠有太和之説,王船山有一聖人死,其氧分爲衆賢人之説,其在耶曰:“靈魂”,“永生”,佛曰:“輪逥”,“死此生彼”,孔子係易曰:“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説,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知身爲不死之物,雖殺之亦不死,則成仁取義,必無怛怖於其衷。是故學者當知身爲不死之物,然後好生惡死之惑可袪也。於是愈死愈生,强脱此生之苦,而彼生怎又加甚矣,雖百死復何清。孟子謂知命者不立乎岩墻之下,此修身修命之學,不可不講,□輪逥因果報應諸説,所以穷古今無可詘焉。

由人之生死關係,用科學分析,哲學推驗,不管一切關係現象有何變化,而仁體小腿生不滅之理,蓋無疑矣。

人之生死觀念既明,則仁之所以不生不滅者,固至顯而易明,復可疑不生不滅爲仁體哉。若夫不生不滅之以本,通天地萬物人我爲一身,復何親疏之有?既無親疏,始爲平等。故墨子兼愛學説,最合以太作用。蓋兼愛則人我如一,此先生之崇拜墨子摩頂放踵者也。

兼愛爲純平等之仁的用,絶無絲毫箝制之差第階級意識,此墨學“任俠”,譚先生謂爲“仁”者。所謂人我如一者,乃墨子之摩頂放踵,先生之仁通天地,俱主利人,人亦利我,相仁之意,正如孔子之求仁而得仁,欲仁斯仁至矣。若人而如是體仁,其不生滅之仁,可謂至仁也。

 

 

 

 


下载全文:
 
来源:《尚志周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