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正在中學求學的青年問我:“我國那些古書,究竟有没有用處?”我的回答很簡單:“當然有用。”這個問題,在現階段青年的眼裏,確實是一個尚未解决的問題;大家都在那裏懷疑,似乎還未得到一個具體的證明。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各位,中國以一個有五千年曆史的國家,在文化上的成就當然是不可輕視的,我們只能承認對於中國固有的文化,尚未盡力發掘,也就是,尚未得到確切的認識,决不能説它没有用場。我們如果能集中許多人的力量,把中國數千年來文化的寶藏,好好地檢視一下,淘劣留良,重行整理,一定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啓示,作今後一民主義文化建設的參考。這個問題太大,此處姑且不去談它。我現在想把某些古人(不論近古與遠古)的文章,拿來和各位作一番新的研討,看看它對於我們究竟有什麽幫助,我對於這種工作,無以名之,名之曰“古書今讀法”,大概各位一定很歡迎吧。
記得我在江西某校教國文時,教過一篇“曾國藩復彭麗生書”,這封信是我早時讀過而且認爲大家都必須讀一讀的,我不知各位的讀法如何,現在且請各位先把原文看一遍:
曾國藩復彭麗生信
前承惠書,存唁不孝,頃又家手書,所以朝勗故人,甚篤且劾,國藩積愆叢慝,無實行而益聲,爲神明所不容,乃不隕减我躬,而延禍于吾母,惟心悔憾,蓋不得自比於人類,其又何緣濟之足言!顧如足下所稱,今日不可救藥之端,惟在人心陷溺,絶無廉耻云云;則國藩之私见,實與賢者相吻合。竊嘗以爲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言而上騰、而顯貴、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爲浩嘆者也!足下與某公書,言之至爲深痛;積年癢疥,爲君一搔,憂患餘生,得少快慰,國藩來此,蓋以鄂中失守,恐其回竄,不得不出,以自别於畏死者之徒;至於求有補濟,則骯臟之性,將以方楢周旋於圓鑿之中,亦知其鉏鋙而鮮當矣。刻下臣志,惟在練兵除暴二事,練兵則猶七年之病,隸三年之艾:除暴到借一方之良,餉一方之莠。故急訪各州縣公正紳耆,佐我不逮,先與以一書,然後剴切示諭之。年來飽更世故,又經憂患,齒髮稍侵,精神頽敗;幸故人一來顧我,相對叙論,收召散亡之魂魄,祓濯如山之塵詬,庶生相機而還舊識,即拯時艱於萬一,亦未可知。郭筠仙、劉霞仙、羅羅山友平日交舊,都來此間;尚望足下惠然命駕,無任佇企!
這封信是文言文,言簡意賅,自然没有白話文那麽易懂;幸而曾國藩是清朝人,距離現在還不算遠,因此,在文字上也並不十分難懂。我們現在不必要像學校教師一樣,把原信的文句一一加以講解,各位在字面上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去搬一搬字典,不需要我來解釋。我們現在想用一種新的方法,把這封信好好地研討一下,使我們得到一種深刻的瞭解。這種研討方法,對於各位的益處,也許要更來得大些。
這封信主要的是講瞭如下的幾椿事:(1)答復彭麗生兩次來的信,對他的慰問和誇奬,表示感謝和謙遜;(2)對當時的人心表示憤慨;(3)對當時用人的不當,給予嚴厲的批評;(4)堅决地主張“幹部第一”;(5)説明解决時局問題的兩個主要措施——練兵、除暴;(6)表示禮賢下士,要求彭麗生出而任事,共濟時艱。
我們讀了這封信之後,有什麽感想呢?對於第一點,我們首先應該認識曾國藩的“孝”,他所説的“權心悔撼,蓋不□自比於人類,其又何經濟之足言!”這幾句話,决不能認爲是無謂的套語。我國自古崇尚忠孝,而且以孝爲百善之本,古代的名賢,無不身體力行。事實上也惟有對父母能盡孝的人,才能矢忠矢勤,報效國家,曾國藩的孝(原文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