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陈其美其人(摘录)
作者:傅国涌
【摘要】实际上当时李燮和起了很大的作用,李燮和早年加入过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萍、浏、醴起义失败后亡命南洋,以教书为业,在华侨中威望很高。陶成章商重组光复会,曾得到他的大力帮助,成为光复会后期主要领袖之一,辛亥革命前回国在上海策动新军,本来陈其美已和他约好共同起事,但陈以为上海唾手可得,就提前一天抢先进攻江南制造局,想抢光复上海的头功,结果走他本人都被俘。

  沪军都督      

  实际上当时李燮和起了很大的作用,李燮和早年加入过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萍、浏、醴起义失败后亡命南洋,以教书为业,在华侨中威望很高。陶成章商重组光复会,曾得到他的大力帮助,成为光复会后期主要领袖之一,辛亥革命前回国在上海策动新军,本来陈其美已和他约好共同起事,但陈以为上海唾手可得,就提前一天抢先进攻江南制造局,想抢光复上海的头功,结果走他本人都被俘。还是李燮和闻讯,急令光复军全力赴援,求出陈其美,上海随之光复。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会推举上海都督,大家几乎一致推李燮和,连李平书也表示赞成,“但陈其美利用其青帮弟兄,哄堂鼓噪,大闹会场,反对李燮和”,为了顾全大局,李“力示谦逊”,陈其美就这样被举为都督(也有说李燮和因为疲劳睡着了,等他醒来,陈其美已是都督,推举都督的大会没有一个光复会成员参加)。会议一结束,街头就出现了安民布告,上面赫然盖着沪军都督的大印,原来他早在起事前就已准备好了,陈其美“四捷”之名果然不虚。

  李燮和在吴淞也称军政分府都督,一时独立之后的上海出现了两个军政府。陈其美曾派人刺杀李燮和,但没有成功。李最后被迫离开上海,陈终于独自享有上海光复的胜利果实。

  攻克南京后十天,陈其美在沪军都督府内下令枪杀了攻克南京的民军参谋长陶骏葆,死者的亲人曾发表电函,责问他为什么“任意屠杀同志”、“同类相残”?《民国经世文编》中还有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伍廷芳致陈其美的三个文件,都是谴责他滥施逮捕、无法无天的行径。由此可见 陈其美这个革命党人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权、法制的观念。

  那时的上海是南方政治活动的中心,陈其美也处在政治漩涡的中心。他经常“在外冶游”、“花天酒地”、风流倜傥,被称为“杨梅都督”。然而,在孙中山短暂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只有沪军都督府是全力支持他的,他成为孙中山得心应手的骨干。所以孙中山说他“于民国之功,固已伟矣”。陈的参谋长黄郛与都督府许多中层干部后来都是民国政局中的要人,如蒋介石、何应钦、戴季陶、邵元冲、吴忠信、张群、陈果夫等,沪军都督府可以说是蒋介石南京政府的滥觞。

  “宁沪之乱”“首魁”之一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陈其美也辞去沪军都督,但他没有去北京就任工商总长。直到1912年秋天,他才去黄兴继孙中山之后进京。孙中山曾乐观地向袁世凯建议,请袁练兵十年,自己修铁路十年,陈其美兴工商十年,就可以富国强兵。

  不久,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孙中山提出诉诸武力,陈其美当时是支持黄兴“法律解决”主张的。“二次革命”无可挽回地迅速归于失败,他也成为“宁沪之乱”“首魁”之一,袁世凯出五万元的格赏缉拿他。1913年11月,他被迫离开他自己亲手参与缔造的民国,亡命日本。这时候他却指责黄兴——“南京是留守旧地,讨袁军系黄之旧部,不战而溃,弃地而走,黄兴不能辞其责!”他那封著名的长信,总结教训,追究责任,最后塑造出一个一贯正确的孙中山形象,无疑他是神化孙中山的始作俑者。也难怪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要全文附录。……

  面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面对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而又背叛民国的袁世凯,陈其美还不失为一个英雄。但他在对付革命阵营内部不同派别的政治对手时,使用了无情的杀戮手段,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陈其美,他果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如雷厉风行,办事果断,富有实干精神,有胆力,有气魄,是同盟会里不可多得的干才,在辛亥革命前后,在反对袁世凯独裁,称帝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追随孙中山革命,当然是希望把中国带入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他的这些行径却和民主共和国的目的根本不相容,和人性、人道的原则背道而驰。他的心中没有丝毫人权的观念,也缺乏对民主、法制的真正理解,刺杀李燮和、陶成章、枪杀陶骏葆、暴露出他人性中最阴谋、最残酷的一面。

  没有对人性的觉悟,没有一个保障人权的制度,即使是信仰共和的革命党人掌了权,也同样会草菅人命,践踏人权,这不是靠铁与血就能解决的。

  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没有这种人性的认识,人类将永远在黑暗中彷徨无天地,什么样惊心动魄的革命,什么样漂亮动人的口号都不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真正的光明,都不过是一些人杀另一些人而已。陈其美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傅国涌文集》(网录)

下载全文:
 
来源:《李燮和、李云龙研究资料汇编》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