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著名中共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人民大学教授。
在武昌起义以前,革命党人的活动地盘主要在国外,一是日本东京,二是南洋群岛。李(燮和)虽不是头一个在南洋开辟革命地盘的元勋,却是头一个巩固和发展地盘实力的重要人物。1911年2月李参加了倪映典指挥的广州起义战役,与朱执信负责策动清防营巡警与附近秘密会党起来暴动;在同年4月黄兴指挥的二次广州起义战役中,李亲率陈方度、黄一欧等担任打进清巡警道接应陈炯明夺取道署的任务。……在孙亲自主持的南洋槟榔屿会议和直接领导的两次广州起义中,李都积极支持和亲自参加,表现得十分坚强。
李新 《中华革命史》第一编九章
胡国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历史所所长,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
即使在双方(光复会、同盟会)领导人互有成见时,仍能配合作战,如光复会后期重要人物李燮和发动华侨慨助巨款支援黄花岗起义,他自己带人到广州谋炸巡警道王秉恩以响应义师
胡国枢 《论光复会》
铙怀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李燮和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是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虽籍隶湖南,且早年在湖南曾多次参与策动和领导反清武装起义;但他的主要活动都不在湖南,先赴南洋、继回上海,后又去北京。他先后首创革命团体黄汉会,并参加过华兴会、光复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并担任过上海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吴淞军政分府水陆军总司令、光复军总司令、援鄂联军总司令、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长江水师总司令等要职。为响应武昌首义,他以上海为根据地,在光复沪宁的斗争中作出过杰出贡献。这位一生四次加入革命团体,六次担任总司令的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史上并不多见。
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位历史人物却研究得很不够,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李燮和的革命史迹可以说被完全抹煞了,个中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众所周知,从蒋介石集团建立全国的反动统治开始,直到全国解放为止,辛亥革命史完全被纳入了中国国民党党史的范畴,这一时期的著作大多囿于党派成见,带有浓厚的国民党官方色彩,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呐喊助威,提出所谓由兴中会到同盟会到国民党到中华革命党再到中国国民党的“旧正统”观,从而论证蒋介石是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法继承者;而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以及其它早期革命团体均被排除在所谓“旧正统”观之外。李燮和作为华兴会、光复会的重要成员,也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旧正统”观的排斥和诋毁,加以李燮和在“亡命爪哇”期间,与光复会的另一位著名领导人陶成章政见一致,交谊甚笃,而以章太炎、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与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间由于某些政见不同亦频起冲突,并发展为倒孙风潮。这种冲突又因尔后陈其美争当沪军都督和扩充江浙势力而加剧,终至酿成陈其美派遣心腹蒋介石、王祝卿暗杀陶成章致死的悲剧。因而,与李燮和早就结有私怨的蒋介石、陈果夫、陈立夫(二陈均系陈其美之侄)集团一旦上台把持党政大权之后,便着力控制宣传机关,垄断中国国民党党史档案,并任意颠倒是非,臧否人物,借贬斥、抹煞陶成章、李燮和来抬高蒋介石、陈其美等人的地位,以致造成解放前出版的有关国民党党史论著往往是削足适履、掩饰涂改,以致面目全非,几乎完全找不到陶成章、李燮和等人的革命史迹,这种卑劣的作法显然是不公正的。另一方面,由于李燮和在袁世凯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在被反动当局软禁的情况下,被登报而列名“筹安会”中,实际上,他并未参与任何复辟帝制的活动;但这件事又致使他长期带着“帝制犯”、“祸国贼”的帽子而无可辩白,也影响到对他一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再者,辛亥革命以来持续的社会动荡,李氏后裔频频受到巨大的政治冲击,私家有关李燮和的史科散失无遗,搜集、整理李燮和研究资料成为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艰巨工程。因此,自李燮和谢世以来对他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有关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功绩几乎无人问津,有关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功绩几乎完全被淹没、被阉割、被篡改;毫无疑问,研究李燮和不仅有助于辨明有关他个人的史事真相,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而且对于了解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早期活动,革命派的内部关系,整个华东战场的战备格局以及民国时期的“筹安会”诸问题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这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史、民国史乃至中国近代史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铙怀民著:《李燮和与沪宁光复》
“李燮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求索》99年2期
赵立彬:(湖南师大历史系博士,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辛亥革命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灿的时代。然而,人们所注目的,往往只是主要领袖所放射出来的灿烂光芒,作为群体诸分子、对革命同样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志士以及他们的业绩,常常隐没于一两个主要领袖叱咤风云的伟岸身影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鲜为人知。本文论述的李燮和,就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曾先后参加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指挥了上海光复战役,主持过吴淞军政分府,参加过攻取南京和北伐战斗,为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观沪宁光复前后的李燮和,积极参加了反清武装斗争,表现出可贵的革命坚定性和激进性。其征战沪宁之间,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在其奋斗过程中虽然不无可责之处,但这种不足不仅仅是李个人的原因,而更多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整体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而就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潮来说,李燮和的贡献是主要的,应当当之无愧地列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行列。
饶怀民主编《辛亥人物论集》
冯开文:关于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光复中的李燮和,史学界所论较少;人物传记作者提及李燮和者,也是眨多褒少。而当时,他是一个称职的革命领导者,他在沪上经营时期对军警的积极运动;在光复上海中的谋定而后动,冲锋陷阵;胜利后的功成不居;对同盟者的宽宏;对下属的关怀,无不体现着一个“革命家巨子”的风范。为了真正做到尊重历史,这些必须给予应有的肯定。
(关于所谓沪督之“争”)当时,有人主张由李燮和出面,变动陈其美的都督文告;有人主张逮捕陈其美,治以违令起事篡窃名义之罪,他没有采纳,以为那样将“贻误革命全局”,退而督吴淞分府,以后陈其美取消吴淞分府,他又改任光复军总司令,毫不在意,并积极帮助光复浙江,又亲率光复军赴南京前线,比起陈其美要豁达大度的多。所以很显然,他并没有介入这场都督之“争”,而是为了大局,一让再让,这沪督之“争”,也很明了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俞润泉:(曾任《湖南日报》副刊《湘江》、《侨声》、《湖南文史资料》、《文史拾遗》、《湘声报》等报刊记者、主编、湖南教育学院讲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与孙中山先生早期在一起并肩战斗的革命家,固然大多数是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华侨志士,但也有江浙、两湖、四川等藉的华侨,如湖南藉华侨李燮和就是一名杰出的人士。
李燮和是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去日本,后去南洋,并在爪哇成家定居的。尽管时间不长(约3—4年),但他在海外鼓吹革命,在华侨中兴办教育,发展反清组织,募集经费;他身体力行,参加武装暴动,出生入死,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立下了功劳。
《侨声》杂志1991年第4期(总28期)
刘绍东:(历任涟源一中教导主任、校长、县教育科长、娄底师专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燮和是一个具有旧文化、旧道德休养的正人君子,又是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首创黄汉会,组织宝庆、长沙起义,南下南洋,东下江浙开展地下活动,参与广州起义,为首光复上海、吴淞、南京,保障住当时南方的革命政权,随后誓师北上。直捣烟台。出生入死,百折不回,是勇猛的闯将,卓越的指挥员,坚主北上讨袁灭清的有识之士,是同孙中山、黄兴一道亲手推倒清朝君权,缔造中华民国的革命元勋和重要领袖人物。可惜缺乏政治远见,错认民国建成,万事大吉,轻信袁的许愿和孙、黄的说项,轻易解除对袁早有戒备的思想,妄去与虎谋皮;既落入虎口,又怕坐牢杀头,不敢坚持斗争;既被篡名筹安会,又不能拼死表白于天下。在李身上体现的这种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造成的个人悲剧,也是整个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悲剧,值得人们深思!
“重评李燮和”《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17卷第1期
郑云山:(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系副主任,浙江省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
论光复上海之功,光复会方面的李燮和略大于同盟会方面的陈其美。但陈其美背后有上海报界、商界、青帮等势力作基础,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士官生一般也倾向于他;而李燮和的势力却相形见弱了。因此,尽管李燮和立有首功,黄兴也从武汉前线来函嘱他“卓裁主持”上海事务,“不必远商”于武汉;但结果上海军政府都督之职,却由陈其美占去。上海军政府其他各个重要职位,也都由同盟会方面和上海商团方面的人担任。李燮和、陈汉钦只任参谋之职。在光复会中立下首功的光复会,几乎完全被排除上海军政府之外了。
《光复会》第85、86页 1984.5浙江人民出版社
徐铸成:(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历任上海《大公报》、《文汇报》、香港《文汇报》记者、主编,著有《哈同外传》等)
辛亥上海光复前后,李燮和也是一位轰轰烈烈的英雄。光复会的中坚人物。
《哈同外传》1983.4 93-9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
熊月之:(上海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海起义,是同盟会中部总会与光复会上海支部共同发动和领导的。上海光复,是同盟会与光复会着眼大局,携手合作,精心策划,广泛联络和争取上海各界一同革命的结果。如果说陈其美在争取上海民族资产阶级支持和参与革命,那么李燮和则卓有成效地策动淞沪军誓反正,两者都是功不可没之人。
正因为李燮和有功绩和声望,因此陈其美力争都督之际,李燮和便成了最先被排斥的人。
《上海通史》第一章
《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编者前言:
陈英士在上海光复之后,从光复军总指挥李燮和手里抢去了胜利果实,篡取了上海都督之职;其后,他又指使蒋介石刺死陶成章,这样他们当然不能不把真实历史长期隐瞒起来。
攻上海制造局从而光复上海的,主要是光复会李燮和指挥的光复军。
此书为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1981.8
沈渭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陈其美与李燮和是上海光复的主要领导人。解放前的研究,由于受同盟会正统史观的影响,往往扬陈抑李,这种遗韵甚至在目前台湾出版的若干著述中,还时有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方面的史学家都已对李燮和与光复会在上海光复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平的评价。其实,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起的作用,无论在程度上、影响上不仅不比陈其美逊色,而且在关键问题和关键时刻的作用远远超过陈其美。
所谓关键问题,一是对浙沪军警的策反成功,不仅保证了闸北、吴淞两地光复的坚实基础,而且为上海县城的起义消除了后顾之忧。可以说,李燮和此举,功莫大焉!
二是闸北率先光复,对革命派控制沪宁铁路有重要意义。上海光复,首起于闸北,而闸北光复,则功成于李燮和对军警的策反成功。这在武昌起义切断了清政府南北铁路大动脉后,依靠沪宁铁路作为军火补给转运通道的特定情况下,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三是吴淞反正和主动取消都督名号,策反清军舰艇,为确保上海安定奠定了基础,化解了吴淞民军与上海一触即发的矛盾和纷争。可谓顾大体、识大局,较之陈其美专以个人名位是务,高明得多,也成熟许多。
所谓关键时刻,是指李燮和在陈其美率军攻打制造局失利并被俘执后,亲率民军攻占制造局并救出陈其美一事。正是在上海光复成败的关键时刻,在陈其美生死之际,李燮和与光复军等挽救了上海起义,挽救了陈其美的性命。
论功绩,李大于陈;论地位,在沪军都督府成立之前,李已被民军举为临时总司令,并以上海军政府司令部名义发布维持治安的安民告示,毋怪上海绅商领袖李平书要提名李燮和出任沪军都督了;论为人,李能顾全局,淡名位,颇有君子之风,而陈却多了一点流氓政客的气质,流露出追逐名利的私欲。
《学术月刊》2001年第9期
凌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印尼归侨。)
李燮和战功显赫,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不愧为辛亥革命的功臣。
李燮和侨居邦加四年多期间,传播反清救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弘扬了中华文化,对南洋华侨的影响十分深远。
南洋一隅所募集的起义经费,动以巨万计,这和李燮和多年的筹划奔走是分不开的。
李燮和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后期在失去人生自由的情况下被他人做了手脚,本人并无过错,因此应予辩明真相,以正视听。同时更应充分肯定他对推翻满清皇朝的不朽功勋,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作为邦加的华人华侨更应饮水思源,缅怀他在邦加传播爱国思想,弘扬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他那不计个人安危和家庭幸福,为缔造民国,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战的献身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他在南洋的革命活动以及受到海外华侨的拥戴和支援,也有力地证实了孙中山说过的一句话:“华侨是革命之母”。
“邦加早期的爱国先驱李燮和”〈香港邦加侨友简讯〉1999年5月
彭辉志:(娄底师专教师) 彭倩梅:(中南林学辽图书馆馆员)
李燮和对辛亥革命来说,称之为“元勋”并非过誉,李燮和列名“筹安会”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因为他的人品、思想及诸多史科的佐证,都说明他对复帝制、废共和是势不两立的,因而他蒙冤受辱,理应昭雪。
李燮和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其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不凡经历无疑应入史垂青,以标风范。
淞沪光复对支援武汉,稳定大局,从而迅速推进全国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给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画卷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芼。无疑它也是李燮和生命乐章中最辉煌的一页。
从他拒争上海都督、自卸兵权,坚辞陆军部次长,长江水师总司令、总督查,可知他对高官厚禄也不是一个感兴趣的人,观其一生可知李是一个视荣华富贵为浮云,而对“放牛归马”无限向往的庄老人物。这样的人你说他又怎么会去为别人抬轿子,吹喇叭,且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遂历史的潮流而动来自毁清白呢?
千秋功罪,自有评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也过去了快一百年。当我们缅怀先贤,凭吊故人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有这样一位长眠地下的先人,虽曾列名在鼓吹复辟帝制的耻辱名单上,但他的心始终和民主共和相印相通。而他为推翻帝制、肇造民国、捍卫共和政体所作的贡献及他在峥嵘岁月中显露出的襟怀、胆识与精神,将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给世人以启迪和借鉴。
《李燮和列名“筹安会”考》《娄底师专学报》(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3.No.4
段云章:(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令尊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自当充分肯定,对他参与筹安会一事,亦应按照当时情势进行具体剖析,不可与杨度、胡瑛等同,但此事并不能掩饰回避,《章太炎年谱长篇》上册第466页、475页、477页、493页等处所载,可以说明令尊参与筹安会,确属“被胁”,而非自愿,但并非背着他干的,令尊此举,于气节确与章太炎、蔡锷等有差距,故“颇自愧”,亦不复与章“继见”(见章谱部493),令尊之所以这样做,固然出于客观的胁迫,主观上亦有其具体动因和历史责任。
2004.11.24 致李兴藻函
戴佩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生)
坚信他(指李燮和)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革命志士。李燮和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心中!历史也会永远铭记着他为中华的崛起,为人民千秋万代的未来无私奉献的一生。
2004.10.23 致李兴藻函
谢俊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燮和在辛亥革命中,尤其是上海光复、会攻南京、援鄂以及北伐前期都应值得肯定,他对辛亥革命是立下大功的。至于他与陈其美,乃至与同盟会的关系,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看一个历史人物,主要肯定他的历史主要方面。李燮和是应肯定的人物。
2004.10.15 致李兴藻函
马克烈:(上海中山学社常务副社长)
唐国俊:(上海中山学社副秘书长)
令尊李燮和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作出推翻清政府的贡献。令人读后(追忆先父李燮和)钦佩不已。
2004.10.20 致李兴藻函
萧致治:(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院历史系教授)
令尊李燮和在淞沪光复和攻克南京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不争名位的品德,更令人钦敬。至于列名筹安六君子,应是杨度一手搬弄,后人不察,致使令尊蒙冤,治史者自有澄清真相责任。
2004.12.7 致李兴藻函
邵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认为令尊李燮和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是有他的地位的,无论在湖南还是在上海,他均为辛亥革命在这些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人们,特别是历史工作者是不会忘记他的。
2004.10.14 致李兴藻函
廖大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通史•民国政治卷》作者之一)
如有可能的话,在燮和君的家乡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确实现在应该作出更加充分、公正的评价。
2004.10.15 致李兴藻函
张学继:(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之一: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领袖人物李燮和的功劳最大,他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顾全革命大局的高恣态值得大书一笔,这是整个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个亮点。后来的国民党官方史学家所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刻意贬低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与贡献,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足取的。
“论李燮和与辛亥上海光复”《娄底师专学报》
2003年No.4
中国人民大学剪报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4年第3期
之二:李燮和是一位被历史教科书歪曲了的民主革命家,恢复他的历史地位,应当是湖南历史学家的责任。我不知道湖南有没有召开过关于李燮和历史的研讨会?如果没有的话,我倒是希望湖南省政协文史委、湖南师大、娄底师专(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编者)、涟源市政府等单位能够在2007年李燮和去世80周年之际,召开一次李燮和的学术讨论会,应该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意义的。
2004.6.9 致李兴藻函
之三:上次给您的信中提到“李燮和学术讨论会”的话题,我个人认为确实很有必要,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恢复李燮和先生作为中国早期杰出的民主革命家的本来面目。
李燮和这位功绩很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却被打入了“另册”,长期无人过问,确实被人遗忘了,历史捉弄人有如此者。现在当务之急,涟源市政府应当为宣传乡贤做些工作。
2004.7.16 致李兴藻函
之四:李燮和先生是一位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长期被遗忘和歪曲了的英雄人物。后人有责任把它纠正过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饶怀民教授的《李燮和与沪宁光复》一书,对李燮和的一生做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研究。但李燮和在北京(1913—1916年)活动情况还有必要做一个专题研究。
如果说李燮和先生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也是白壁微瑕,不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辛亥革命那一代领袖人物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人物不能求全责备,否则就会形成历史上没有好人的局面。拿章太炎来说,他的问题就要比李燮和严重得多,但这不影响后人对他的纪念,杭州西湖边有规模宏大的章太炎纪念馆及章太炎墓。同样列名筹安会的严复,也没有因此影响到对他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严复成为福建人引以自豪的人物,对他的宣传研究纪念搞了不少。就我的理解,所谓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是首恶(孙为恶最多),刘师培、胡瑛也有变节投靠的表现,严复、李燮和则基本上属于被动列名。李燮和与严复的情况正相同,不应厚此薄彼。
涟源方面应当把李燮和先生故居保护维修好,最好开辟为“李燮和先生纪念馆”,陈列李燮和先生的生平事迹,并附列国立师范学院,供后人景仰参观,成为湘中地区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尊重历史,也是对家乡先贤的最好纪念。
2004.9.30 致李兴藻函
廖大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上海光复后,义军共同推举李燮和为“总司令”,并以“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名义宣布。11月5日《民立报》、次日《申报》都作了报道。这些都说明了李燮和在光复上海过程中的地位是人所共认的。
《上海通史•民国政治》第7卷第8页
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