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图书馆现收藏一册汇集有34位晚清朝臣的手札集,全部是以手札原件粘贴而成,其中不乏当时的朝廷重臣如李鸿章、曾国荃、李瀚章、彭玉麟、倭仁、沈葆桢等人的手迹。现在按照手札集中的原有排列顺序,将其中李鸿章、曾国荃、李瀚章的六通手札整理如下:
李鸿章手札一通
前蒙赐奠,已肃缄叩谢。鸿章叠奉寄谕,百日假满,以朝鲜有事,趣令即行,赴津筹办一切。金革无避,义难诿延,拟即航海北上,适因皖中水灾,各官绅固请劝募,冒渎之咎尚祈鉴原。手泐,再颂勋福,馀不一一。制鸿章顿首。初八日。(十四日到)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进士。创办淮军并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历官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
此札开头未书写称谓,故收信人不详。根据信中内容推侧,当写于光绪八年(1882)七月初八日(8月21日)。其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据《李鸿章年谱》记载:当年三月初二日(4月19日),李鸿章的母亲去世。三月二十四日(5月11日),朝廷准李鸿章开缺,让其回去奔丧,但也只是给了“穿孝百日”的假期。六月初九(7月23日),朝鲜京城发生兵变,李鸿章接到朝廷谕旨,催促即行赴津,处理朝鲜之事。这便是这通手札的书写背景。在《李文忠公朋僚函稿》中,还可以找到其他书信进行佐证。如光绪八年“七月五日致左相”信函一通,就有如下文字:“鸿章侍奉几筵,忽忽已逾卒哭。拟于明春择期合窆,方欲续请展假,连奉二十四、二十九日寄谕,以朝鲜内乱情形危急,趣令即行,起程赴津。金革无避,何敢拘执迁延。……”
作为晚清时期权倾一时的人物,李鸿章的举止言行与晚清中国的命运密切相关。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上面这封信札中我们或可体会一二。
曾国荃手札四通
一
静帅仁兄大人阁下:
顷奉初三排递手书,敬聆种切。苏浙漕运已据王观察禀核,与来示相符。如此办法,诚如尊论,既免洋商强揽之弊,仍留沙船养命之原。白粮议归河运,本属无可如何之计,今议一并交轮船兑运,省却无数葛藤。适值仲良中丞来函,当将前议详布,浙省之廖观察亦必有禀申呈仲帅。请即挈衔会同浙省由驿驰奏,以慰宸廑。许廉访所遗臬司一席,尊意以资格较深之汪观察派署,该道干练安详,应如台命,即行会委。北洋之扬威、超武两船,已于初三夜到沪,因在海日久,船底均绣,业已入坞修理。一俟修竣,即当会齐此间所派五船相机前进。接福州电报,有恪靖营弁初二日自台湾偷渡,据云,基隆被占如故。近无战事,并以附闻。专此布覆,顺请台安,统希朗照。不宣。愚弟曾国荃顿首。十月初五亥时。(初七日午时到)
二
静帅仁兄大人阁下:
昨夜泐复一函,顷又得初十手书。承示前议,权臬两节,均未尽善。现拟以田观察署臬篆,而以郜观察署盐道篆。似此办理,洵属斟酌妥当,可免外间异言,应即照此定局。均请台端主稿,即日会挈贱衔一面,札饬郜道署盐道篆,札饬田道署臬篆,悉由尊处迅速分别檄行,以免稽迟。深为公便,是所至祷,手此密复,敬颂勋绥,摹璧伪谦,不具。弟名心印。十二日。(十四日午刻)
再,署篆乃系蹔局,芝庭到任甫经三月,究以养望为宜,郜道署臬多次,似宜仍资熟手,吾辈培植田道之日尚长,不令骤进,亦爱之以德也。祈公酌之。
三
静帅仁兄大人阁下:
钞呈李中堂来电,并弟复电。伏祈钧鉴并颂勋绥。愚弟曾国荃顿首。二十日。(九月廿二日到)
四
静帅仁兄大人阁下:
昨抄呈复李傅相电报,谅达台览。兹有呈总署电,并复张香帅电,钞呈钧阅。顺颂勋绥。愚弟曾国荃顿首。廿二日。(廿三日到)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弟。咸丰二年(1852)贡生。咸丰六年,因攻打太平军之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以破天京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陕甘总督等职。光绪十年(1884),署礼部尚书,调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寻实授。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卒于江督任上,谥号“忠襄”。
曾国荃的这四通手札都是写给同一人物“静帅”的。经过考证,我们认为,“静帅”当指时任江苏巡抚的卫荣光。卫荣光(?-1890),字静澜,河南新乡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光绪八年(1881),调任江苏巡抚。曾奉命与刑部尚书锡珍赴台查办刘璈一案。十二年,调浙江巡抚,再调山西。以疾乞休。十六年,卒于家。
四通手札分别提到了漕运、官员任用、战事等,写作时间应当是在曾国荃任两江总督、卫荣光任江苏巡抚期间,公务交流和个人交情在手札中多有体现。其中的第一通手札更可以推断为写于光绪十年十月初五日即1884年11月22日。当时,正值中法战争期间,此前之10月20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发出公告,宣布对台湾港口实行封锁。11月1日,清廷准左宗棠所奏,让南洋、北洋各派兵轮在上海会齐。李鸿章派出北洋海军“超勇”、“扬威”二舰,分别由林泰曾和邓世昌管带,于20日(农历十月初三)夜到达上海,与曾国荃所派南洋海军“开济”、“南琛”、“南瑞”、“驭远”、“澄庆”五船会合。南北洋七舰在上海会师,准备援台。信中所言北洋兵轮,正指此事,但却将“超勇”误写作“超武”。“扬威”、“超勇”舰为北洋水师所有,南洋水师才有“超武”兵舰。
从第三、四通手札中,我们还可了解到当时曾国荃与李鸿章、张之洞、卫荣光之间相互通报信息的情形。
现存于世的《曾忠襄公全集》收有《书札》22卷,有《致卫静帅》、《复卫静帅》等,然上述四通手札,均未见收录。每通手札末除了曾国荃手署的日期外,还另有收信人题写的收到日期,整理中特加括弧以示区别。
李瀚章手札一通
正聆荣问,接展惠函,鹊报遥传,欢悰倍切。敬念午山年伯大人,青规霈泽,红籀开祥;绩楙蕃宣,协条风之★★;禧凝茀禄,迓湛露之湑★;引企矞晖,莫名颂籥。姪筹兵出境,愧少指麾之助,蒙恩晋阶,祗切惶悚,复奉移抚两浙之命,交卸起程,当在二三月间。新岁庶政纷集,倍增琭路耳。肃复,恭贺任喜,敬颂春釐,祗缴大柬,诸希蔼照。不宜。年愚姪李瀚章顿首。
再,东捻已平,西捻由晋窜入怀卫之交,宋张二军已渡河击剿,谅不至久踞豫境。未知诸军接仗如何,贼情如何,尚恳示悉一二。瀚章手叩。立春日。
李瀚章(1821-l888),字筱泉,一作小泉,李鸿章之兄。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拔贡生为知县,铨湖南,署永定,调益阳,改善化。曾国藩出治军,即奏调瀚章至江西南昌综理粮秣,累至江西吉南赣宁道,旋调广东督粮道。同治二年(1863)迁按察使。次年升布政使。四年,擢湖南巡抚。六年,改任江苏巡抚,未到任,旋署湖广总督。七年任浙江巡抚。九年实授湖广总督。光绪元年十二月(1876年元月)调四川总督。次年回任湖广,至七年离任。后再任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因贪劣逼贿,为一时舆论所不满,借病告归。光绪十四年病卒。
根据手札中所提到的“复奉移抚两浙之命”和“东捻已平”两事,可知此信写于李瀚章已被任命为浙江巡抚尚未赴任之时,且此时活跃在北方的重要反清武装势力捻军中的东捻军刚被平定。《清史稿》卷二十二“穆宗本纪”有如下记载:同治六年十二月:“丁酉,骆秉章卒。刘松山等败张总愚于洪洞。调吴棠为四川总督,以马新贻为闽浙总督,李瀚章调浙江巡抚,丁日昌为江苏巡抚。戊戌,淮军剿贼,高邮大捷,获赖文光等,诛之。辛丑,东捻平……”同治六年十二月丁酉,是农历同治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公元1868年1月12日,当日,调李瀚章任浙江巡抚。而“东捻平”之同治六年十二月辛丑,则是农历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公元1868年1月16日。根据史料记载,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农历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为淮军击败,东捻军领袖赖文光被俘。15日赖文光被杀。则此信中所署“立春日”便是公元1868年2月4日。手札中提到的“午山年伯大人”,应该就是收信人,只是未能考出“午山”为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