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宝庆茅板巨商朱太祥、朱岚暄兄弟轶事
作者:李志和
【摘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湘乡县境内流传着几句这样的话:“要吃饭问朱秉刚,要用钱问朱太祥,要打官司找朱高光。”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湘乡县境内流传着几句这样的话:“要吃饭问朱秉刚,要用钱问朱太祥,要打官司找朱高光。”

  这里的朱太祥,就是大名鼎鼎的宝庆茅板巨商。

  朱太祥,今双峰县甘棠镇龙安(俗称龙王湾)人。其父朱祖礼(字体文,号清溪。以子孙贵晋赠中宪大夫,四品),先以耕田为业,后于乾隆年间开始在宝庆经营茅板船。朱太祥子承父业,到道光年间,将商号“玉和祥”做得更加辉煌,远近闻名。

  毛板船是资水河里独有的一种运输工具,这种船用未创的松木板制成,故名茅板船。毛板船的形状是头尖,尾尖而翘。长二十四米左右,宽三米以上,最重的能装到九十吨,这种船是专用于装煤炭的。毛板船到益阳,即完成内河航运,在益阳另找舵师水手,过洞庭入长江达武汉。船到武汉,先卖煤炭,然后将空船卖给拆板厂,拆板厂将船拆开出售松木板。毛板船体积大,装载多,但此船制作粗糙,易出事故。一艘茅板船,从造船到装煤,成本只需银洋一千元左右,若能平安抵达武汉可卖二千五至三千银洋。在资水航运中,驾毛板船是最富诱惑与刺激的一种冒险行当。在邵阳未通公路之前,煤炭外运全靠毛板船。自清道光年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毛板船的黄金时代。

  毛板船启航是一个极为隆重的仪式,由毛板船庄主亲自给船上的管事、水手敬酒,郑重拜托。毛板船的每一次航程都意味着生离死别。不出事则获巨利,一出事则船毁人亡。资水两岸有些地段山峰夹峙,河水落差大,险滩多,稍一闪失,船便会在瞬间出事。若是怕危险、怕苦,霸不得蛮,那么资水中上游山地里的丰富物产,木材、煤炭、矿砂、药材、皮货就无法运出来,要从山里运出来,就必须在这条水路上冒险。

  朱太祥的运气是如此之好,“每放百舟,遇险则补,以航运亨通,安全到达彼岸而致富。”由于他的茅板船总是能顺利抵达武汉,失事的次数很少,故有人称他为“福星”,以至于别的庄主放船时,都要请他到船上去站一站,图个吉利。

  数十年之间,朱太祥兄弟在宝庆因经营茅板船而致巨富,然后在家乡大置田产,纵横十余里的田土全被他家购买,并先后在家乡龙王湾建造包括拱辰、绍箕、尚志、树德等屋堂在内的“朱家大院”。其中朱岚暄所住的绍箕堂最大和最富丽,全宅四进两横,左右对称,共有正房两百多间,杂屋一百多间,房间高大宽敞,舒适宜人。绍箕堂又称“石院子“,因有一道高一丈五尺,宽五尺,长一里多的石头围墙围绕全宅。石墙上还有一丈高的青砖女墙。围墙四周,各有一座大炮台,女墙上每隔丈远就有一个枪眼,确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屋后围墙内,有一个大园,栽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四季鲜花盛开,竹木扶疏,风景秀丽,幽静宜人。园内有一座藏书楼和一所家塾,常年延请名师教授子弟,日夜书声朗朗。世易时迁,斗转星移,这四栋大厦,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令人感慨不已。

  朱太祥去世后,其商业主要由其五弟朱岚暄打理。朱岚暄(1796—1865),人称“朱百万”。如果说其兄因致富而闻名,那么其弟则以“好义轻财,积而能散”著称。因而其事入录同治《湘乡县志•人物志•行义》,邑志载:朱增华,字岚暄,好义轻财。诸兄竟成、云程、增荣以懋迁起家,均早世。华承兄业,积而能散。邑中修建如文昌阁,输金一千;车皋、双峰两书院输金五百。义举如宾兴堂捐田六十余亩。他如助军饷,广育婴、建桥梁、平道路、置家塾、修祠立祀种种,捐资不下数千缗。咸丰壬子癸丑,连年荒歉,华以万余金賙恤合邑贫乏。且纠集乡里,储谷三千五百余石,减价平粜。总督张亮基以“全湘食德”旌之。

  朱岚暄与曾麟书、曾国藩父子交称莫逆,曾国藩在准备入京参加会试而筹措路费时,曾麟书曾向朱氏借银五十两。咸丰三年,曾国藩写信给时任宝庆知府的朱孙贻,赞朱氏“捐万金以赈,可谓豪杰之士。”湖广总督张亮基所赠之匾,即由时任钦差大臣、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书丹。咸丰三年冬,曾国藩驻军九江,时严冬苦寒,将士无衣可御风雪,朱岚暄又捐三千余金资助以制军服。因其慷慨好义,朝廷诰封他为通议大夫,官三品。

  咸丰六年四月,朱岚暄六十大寿时,曾麟书亲自为之作寿序,督军于江西的曾国藩亦派人送来由他领衔的二十八名湘军将领和两江总督署官员联合签名的寿屏,湖南抚署、长沙府、宝庆府也来了官员为他祝寿,朱门珠履三千客,热闹盛况空前,祝寿的寿匾、寿联挂满了绍箕堂。湘军名将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先生(探花,翰林学士)的贺联是:

  仗义疏财,弃万金而手散;
嘘枯济槁,晋三品之头衔。

  其后曾国藩与朱岚暄的关系由挚友成为姻亲,曾氏将胞弟曾国华次女靓媛许配给朱氏之孙朱德培(号养斋)。光绪五年正式成亲时,曾国荃送的中堂是:“天官赐福”。曾纪泽送的喜联是:

  一帘花气香春雨,
万壑松风卷翠涛。

  朱岚暄去世时,名公巨卿,亲朋好友纷纷撰联挽之。曾国藩的挽联是:

  为国育才,为家收族,高义薄云天,岂徒饥赈万金,千亿鸿嗷沾惠泽;
有经教子,有谷贻孙,圣朝多雨露,奚啻秩膺三品,九重凤诰锡荣封。

  郭嵩焘挽云:

  德泽著三湘,感曩日深恩,白叟黄童齐下泪;
芳名留百世,听今朝惨痛,青山红树也销魂。

  曾国潢挽云:

  有约培文峰,此心未了,老天遽夺先生去;
无穷溥惠泽,众口难忘,湘地长留后世名。

  湘乡知县唐逢辰挽云:

  万金手散赈饥寒,生为儿孙,能造无疆福;
三品头衔加宠赐,殁成仙佛,愿订来世交。

  家塾老师朱寿庚举人挽:

  手散黄金约万计,贫困有公施,师旅有公济,延寿近七旬,令德令仪谁仿佛;
舌耕绛帐已三年,醇膏得我饮,温谕得我亲,哀挽当二月,春风春雨亦凄凉。

  朱岚暄创办家塾,延名师教子孙辈读书有成,其中侄孙朱道濂最杰出。朱道濂(1858—1934),名德仁,字静斋,号劲庵,光绪十九年与王龙文探花同时中举,先后任湘乡东皋、涟滨、双峰三书院山长,又曾充湖南旅京公立学堂国文教习。还与邓介松之父邓次鞠等筹建起陆高小,充首届校董。他擅长诗古文对联,其弟妇曾靓媛病故,他作挽联云:

去赴西母瑶池宴,
来自当朝宰相家。

  尤工书法,在青树坪镇有“书绝”之美称。他是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同志的姑父,蔡和森早年曾向他执经问难。他去世时,从学者私谥为“文和先生”。其高足王如霆挽云:

  儒雅擅宗功,咳唾皋比,珠玉长生山川色;
师门沾教泽,品题小草,琴剑浑觉胆心通。

  民间著名乐师朱克绳挽云:

  公胡擅美如斯,数灵均赋,北海字,昌黎文章,同称绝调,正学涤颓风,千秋青史光家乘;
我意颠沛若是,抱冯谖铗,伍员箫,齐客琴瑟,不遂平生,穷途纪老境,三弄梅花有泪痕。

朱太祥、朱岚暄兄弟由经商起家,教子孙成才,诗书继世,其流风余韵,至今方兴未艾。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研究导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