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郭筠的诗,便免不了谈她的家世,谈她的家教。
郭筠(1847----1916),字诵芬,系光绪年间兵部郎中曾纪鸿(1848----1881)之妻。其父乃两淮盐运使郭沛霖,其翁乃清末重臣曾国藩。郭沛霖和曾国藩乃同榜进士,他俩志趣相投,十分友好,就将还在襁褓中的郭筠和曾纪鸿订为婚姻。郭筠19岁成婚后,在曾国藩的指导下,读了《十三经注疏》和《御批通鉴》。

1881年,曾纪鸿在北京逝世,34岁的郭筠携着四子(曾广钧曾广镕曾广铨曾广钟)一女(曾广珊)来到湖南双峰县富厚堂。此时,曾国藩已去世,曾纪泽远使英国,郭筠就成了富厚堂的“总理”。她秉承曾国藩的八本三致祥,并且非常重视对儿孙的教育,改革私塾教育,选聘外籍教师,德智体美劳并重,男女平等教育,让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接轨。儿孙们在她的调教下,代有才俊。大儿曾广钧23岁中进士、二儿曾广鎔任湖北按察使、三儿曾广铨驻英使馆参赞履外二品钦差、四儿曾广钟署浙江候补道,女儿曾广珊诗书兼善、其子俞大维任国民党国防部长;孙辈中曾宝荪系艺芳女校校长、曾约农系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府前辈“勋业有光昭日月”,后辈确实“功名无间及儿孙”。敬慕曾府的儿孙,同时应该敬慕曾府的母亲,曾广钧曾说过他们“皆赖母教成立”。
郭筠操持富厚堂、培育子女之余,雅好吟诗。其书斋名艺芳馆,其诗集名《艺芳馆诗钞》,一共有近200首诗歌。另外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编的《晚晴簃诗汇》刊有10首,今人唐诗勘著《双峰诗话》载有16首,不过三书中有些诗是雷同的。词,后人辑有《艺芳老人诗余》,共12首。
郭筠写诗词,在当时有一定的名气,王闿运在《艺芳馆诗钞》序言说“皆记事书怀之作,既不求工而自然见其性真,非有学识莫能为也”;廖树蘅在序言说“太夫人此集信可传后,为一代女宗之绝出矣”;其子曾广钧在《诰封一品夫人曾母郭太夫人事略》说“自未笄即博览群书,若史子外,尤好诗,胜国诗能背诵者千余篇,所自制诗文亦数百篇”;今人认为王闿运和廖树蘅过分褒扬,郭筠诗歌艺术成就其实并不很高,不如其弟妯刘鉴的。但郭筠诗中蕴含教育思想,倒是值得圈点的地方。
例一:《分灯课子图》
古有贤母传,佩德心常驰。
剪发佐宾客,传经为世师。
披图惟想象,再拜识丰仪。
事夫以俭德,教子以孝慈。
分灯课儿读,拈线不知疲。
雁行森玉立,照耀三山芝。
米盐虽琐屑,措置得其宜。
家风守遗训,闾里奉良规。
再传孙枝秀,燮理佐皋夔。
彤管有光辉,宠锡赞美辞。
俗风挽颓俗,治世当念兹。
诗人咏懿德,贱子后生迟。
遗型奉圭臬,金闺共勉持。
这是郭筠家教自画像,“剪发佐宾客”、“分灯课儿读”、“再传孙枝秀”、“遗型奉圭臬”,从中可见她以传统妇道为标准来言传身教,能够这样,亦算贤母。
例二:《读聪训斋语,敬而佩之,略书数语以志之》
其一
博学敏稽古,养生在躬耕。
读书与耕种,二者相辅行。
手足虽胼胝,不为荣辱惊。
交游重然诺,谦逊睦四邻。
富为人所忌,贫为人所轻。
循理以遵道,守约以持身。
清虚汰渣滓,知命复何营。
其二
愚者爱自用,百虑热中肠。
所希既不就,展转情内伤。
一朝托权门,趾高气复扬。
炙手虽可热,转瞬成秋霜。
居常以俟命,何必效趋跄。
夫子厄于陈,白也流夜郎。
当时虽不遇,百世奉馨香。
道德与文章,争辉日月光。
第一首,好似注解竹亭公的那副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又似讲曾府八字家法中的“书蔬渔猪宝”。第二首讲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趋炎附势,要经得起坎坷,只有道德文章才是永恒的东西、能够与日月争辉的东西。这两首比《分灯课子图》境界高一些。
例三:《湘水谣》
湘山青,湘水秀,山川孕灵多结构。
瞥眼韶华四十年,旺气消磨暮烟凑。
城中向未经兵革,夏屋渠渠比相接。
不知天意庇此方,祇道金瓯固无缺。
东省流离失元气,广西跳梁尤难制。
男儿不令事诗书,窄袖蛮靴逐游逸。
夜半笙歌响遏云,日中绣被犹横膝。
生男悬弧虽足珍,寒暖保媪时睃巡。
不明教育育儿法,偶尔病疴祈灵神。
长沙近时颓风教,日日拜神为尽孝。
玉颜沙土拜香歌,破钞差颜人尽效。
男儿自弃真庸愚,妇女讽经不循道。
混混世间人,猛省犹可造。
天生动物类,为人最精巧。
名誉胜黄金,志岂图温饱。
君不见扶桑东海青年志,学校分科穷力治。
人人奋勇储英才,男女同功参奥义。
养成锐气振环球,武略文名典章备。
当年彼我本同文,倏尔失足千丈深。
依人俯仰如病虎,自困非必因书焚。
湘沅浩浩山青青,岁月掣电如马奔。
谁能拯此立根本,雷震惊醒同俦魂。

如果说例一例二两诗的教育思想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窠臼,那么例三足见创新教育的端倪。可见郭筠的教育思想是在变化中进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郭筠的思想和同时代的教育家严复(1854----1921)思想很相似,想必受了严复的影响,严复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教育救国。例三中明确反对信神愚昧,反对闲荡失志,提倡向日本人学习,人人奋勇,丕振神州。身虽在闺阁,志却在天下。受这个思想影响,她的孙曾约农、孙女曾宝荪,海外留学归来,矢志教育,自筹资金,自办学校,以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为此两人终生未婚。高山景行,足令今天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者相形见微相形见鄙。
除事关教育的诗,郭筠有些议论时事的诗也写得好。
如:《有感》
天心未厌乱,抚剑热中肠。
飞花驰白日,明镜点秋霜。
仆仆风尘里,茫茫岁月长。
惊心闻唳鹤,夺魄却贪狼。
转电时闻警,妖氛日跳梁。
睦邻频割地,输帛屡倾囊。
四海疮痍苦,连年水旱荒。
寰宇非乐土,宵旰意彷徨。
官守劳存问,军需待计量。
将军非大树,医国乏良方。
变法心愈激,偷安胆未尝。
未遑驱劣马,先已告亡羊。
涸辙难纾困,危邦若探汤。
妇孺应共愤,贤哲尽咽伤。
每耻榆关役,行看云汉章。
饰辞宁忍辱,毁圣开狉猖。
填海心虽切,移山愿岂偿。
纫蒲衷似结,弦佩曷能张。
愿效秦廷哭,群咻楚众狂。
筹边思用赵,歧路自悲伤。
炼石终期补,挥戈引领望。
杞忧诚恺切,何日启明堂。
此诗正像龚自珍所言:“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郭筠晚年“颐养天年,无多忧患。唯以国势不振,世局艰难,时形感慨”。尸居余气的清末,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有内忧、有外患,无大将、无良策,直让蛾眉喊出“杞忧诚恺切,何日启明堂”,真羞煞须眉士大夫。
前面所选之诗都是古风,下面选二首格律诗来欣赏。
例一:《庚戊除夕》
匆匆腊鼓似催春,试听阶前爆竹频。
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年生意等轻尘。
帘飘骤雨雷声震,座接名花照眼新。
欲折一枝将寄远,料应同忆未归人。
末句似乎出自白乐天的“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过有点化之术,末句能收束前面几句,有回味。
例二:《雨花台》
雨花台接石城头,枫叶芦花使客愁。
曾记扁舟江上月,楼船箫鼓尽吴钩。
雨花台是曾国藩兄弟当年攻下的一个要地,郭筠回忆同治二年,彭玉麟、杨载福率水师围南京,舳舻蔽江,何其盛也!此诗起承转合好。
郭筠的诗,古风强于近体,近体诗缺少余味,结句往往词穷意尽。
如:五律
凉秋意无限,朗月最相亲。
入户慰离思,穿帘如有情。
天涯同一色,河汉尽无声。
当此高楼夕,云霞何处生。

写此诗的背景是:“庚戌八月十五夜,朗月晴空,去岁会孙此日赴沪放洋,对此兴怀,愈增离感。”本来孙留学英国,祖母非常挂念,何况中秋分两地,应有离愁别绪,但此诗看不出。并且末句“当此高楼夕,云霞何处生”与前面三联没多少逻辑联系,结句不好。顺理成章的话应是“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何日是归程”等句子。此诗“亲”亦走韵。
郭筠词少,韵味也不足,但有一首《八声甘州》,填得好。
即:《忆浙中诸幼辈并戚友》
一春都过了尚余寒,细雨落花残。流光容易去,听枝头杜宇,欲减愁难。折柳阳关肠断,离绪上眉端。绿窗吟晓梦,飞越遥天。 一抹西湖烟景,数声风笛,回忆江干。有怀空怅望,倚遍玉雕栏。记旧游、萍踪无定,慨云停、谁与同看。近黄昏、山屏掩翠,新月初弯。
此词,流畅自然,词语雅致,感情深沉,是首好词。艺术的表达了对浙江族晚和亲戚朋友的思念之情。
艺芳老人已经远去,但艺芳诗词却流传下来了;艺芳馆前种以自娱的兰菊牡丹已不在了,但艺芳馆旧居还在。富厚堂经过修缮,已经成为旅游胜地,游人不绝,重视家教的游人,特别是年轻的母亲,喜欢在艺芳馆前低徊,似乎艺芳馆还散发着花卉和书卷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