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八指头陀与曾氏家族的交往
作者:刘安定
【摘要】八指头陀(1851——1912),即释敬安,字寄禅,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自号“八指头陀”。他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县杨家桥人氏。是清末著名爱国诗人、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

  八指头陀(1851——1912),即释敬安,字寄禅,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自号“八指头陀”。他俗姓黄,名读山,湖南湘潭县杨家桥人氏。是清末著名爱国诗人、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

  八指头陀一生,大致如此:在家乡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后,十八岁在湘阴法华寺出家为苦行僧,遍游江南,从郭嵩焘从侄郭菊荪等名流学诗,步入诗坛。后东游吴越,浙江为其刊刻《嚼梅吟》。三十九岁至五十一岁期间,先后担任衡阳大罗汉寺、衡山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山资圣寺、长沙上林寺等六大丛林住持。在湘期间,陈三立、罗正钧为其刊刻《八指头陀诗集》,后来,出版家叶德辉又将其补充重刊,合成十卷,印行全国,从此诗名大震。他五十二岁至六十二岁时,担任浙江宁波天童寺住持,并发起成立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第一任会长。期间浙江又为其刊刻《白梅诗》。1912年,因各地侵占寺产事,赴北京请愿,被侮,圆寂于北京法源寺。民国八年,杨度整理其遗稿,在京刊刻《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文集》一卷,使其诗名至今仍享盛誉。

  八指头陀一生对曾国藩这位乡贤十分景仰和崇拜,我们从他的《题章价人太守铜官感旧图四首并序》这组诗中即可看出他对曾文正公的评价:

  咸丰四年,粤寇犯长沙,时曾文正公以在籍侍郎墨绖治军。铜官渚兵败,公愤极投水,时价人为幕宾,力援,得不死。及金陵大功告成,当时部卒皆得置身通显,独价人浮沉牧令,亦数奇矣。论者谓文正将别有以报价人,故非浅识所能知也。价人感旧为图,征诗一时,如左文襄、李次青方伯诸公,皆为文以记其事云。

  铜官渚与汩罗邻,墨绖从戎忆老臣。
若便将身葬鱼腹,岂能当代画麒麟!

  湘水无情日夜东,休将往事问渔翁。
书生何必临前敌,此是中兴第一功。

  患难相从不等闲,白头无语对青山。
翻思介子焚棉意,不在区区竹帛间。

  岸芷汀兰春复春,江山如旧画图新。
先生亦是无情者,不许灵均有替人。

   

  章价人即章寿麟,为曾国藩幕僚,靖港兵败时,曾国藩投水自杀,章寿麟将其救起。后来曾国藩通达显赫后,他的部属大多水涨船高,许多人成为大官,独章寿麟一直是在一些小县令之位上浮沉。章自以为有此奇功,会有厚报,至曾国藩逝世后还是如此。他心有不甘,作《铜官感旧图》一副,遍请当世名流题跋。这些题跋就是著名的《铜官感旧集》。八指头陀也在上面题了,他的意思十分明显,将曾国藩比为介之推、屈原一流人物,以命数(“亦数奇也”)来阐述此事,劝慰甚至调侃章寿麟。

  因八指头陀比曾国藩小了整整四十岁,曾国藩去世时,八指头陀尚未出道,除了久仰大名外,没法与曾国藩亲身交往。这是他很遗憾的事,他对曾国藩的事迹是十分熟悉的,八指头陀认为,自己与这位湘军首领有许多相通之处,曾国藩一生,是要恢复被破坏的儒家秩序,振兴儒家思想,匡时救世。而自己,孜孜不倦地想重振佛教,恢复佛门净土,也是想着普渡众生。因为同乡的关系,在八指头陀成长的路上,他的绝大多数师友都与曾国藩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八指头陀耳濡目染,自然时时以曾国藩为榜样,效法先贤。曾国藩的事迹对八指头陀一生行止是有巨大影响的。

   

  八指头陀与曾氏后人交往非常稠密,其中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曾广镕、曾孙女婿吴永与之最为友好。

  光绪十一年(1885),八指头陀第一次东游吴越回来,归乡扫墓。此时,他已颇具诗名了。湘中宿儒王闿运、郭嵩焘(曾国藩之亲家)等人皆主动与其交往,因八指头陀是晚辈,他表现极为谦恭,对王闿运等人以师礼事之。王闿运此时身边围绕着一大堆绅士名流,其中不乏近世知名人物。曾广钧此时也对王事以师礼,专学诗文。这种情形下,八指头陀与曾广钧等人相识。这一年夏季,在王闿运的组织下,于长沙碧浪湖,一个消夏之处,他们成立了碧湖诗社,互相以诗文唱和。邓辅轮、刘北固、王君豫、曾广钧、陈三立、陈锐、吴雁舟、笠云和尚、道香和尚等名士均是此中人物。除了碧浪湖外,他们经常雅集的地方,还有长沙上林寺、麓山寺。八指头陀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人物之一。

  光绪十五年(1889),八指头陀担任了衡阳大罗汉寺住持。六月份,他与邓辅纶一起结伴外出游历,前往南京。到了南京后,与俞明震、陈三立、曾广钧、吴雁舟等人一起畅游吟咏。这次名士雅集被号称为“白门佳会”。

  光绪十七年(1891),八指头陀还在大罗汉寺担任住持,衡山离曾国藩故居其实很近,这年二月份,八指头陀从南岳后山出发,步行至曾国藩故居,参观了他仰慕已久的义勇侯第富厚堂。在这里,他写下了《湘乡过曾文正里居》三首:

  苍然万山色,争拥故侯居。
溪柳风烟里,庭槐雨露余。
感时奋忠义,得士在谦虚。
夜静松梢月,还如照读书。

  山馆肃遗像,须眉凛若生。
桑麻今蔽野,子弟旧谈兵。
芳草侵阶长,春池趁雨平。
后堂扃绿野,寂寞语流莺。

  翊赞中兴业,勋名第一人。
恨将三代礼,未使四夷宾。
宵旰劳明主,艰难念老臣。
谁能继雄略,殒涕向松筠。

  在曾家,曾广钧、曾广镕皆接待了他,曾广钧也是一个信佛的居士,八指头陀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诗为《访舜若多曾居士重伯,即以言别》:

  偶携筇竹杖,远下祝融峰。
岂忆江南别?还从岳后逢。
喜闻谈鬼国,愁听打诗钟。
明日一挥手,春山隔万重。

  重伯即曾广钧,舜若多是梵语章译,意译为“空性”。是佛学中般若论述的重点。八指头陀和曾广钧谈诗论佛,还回忆起前年白会佳会的盛况,十分融洽。

  八指头陀此行,曾广镕专门设了丰盛的家宴接待了他。八指头陀对曾广镕的这次接待印象很深,第二年还专门致信给曾广镕,信中评价广镕说:

  公孙智种灵苗,旷劫斯植。冲襟若谷,湛气同兰。朱门虽贵,不拒白足;玉树虽珍,不弃菅葭。盖妙契玄根,穷极理窟,非凡情所能测也。(八指头陀《与曾公孙广镕书》)

  在信中,他还邀请曾广镕到南岳作客。

  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曾纪泽女儿曾广珣的丈夫。他与八指头陀也是好朋友,相交有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挟光绪帝及朝中大员西走,奔逃两日,人马饥惫,至榆林镇,当时吴永正好在直隶怀来当知县,吴永此时也正处在义和团的包围之中,但他仍能克尽职责,出城迎驾,对慈禧一行服侍恭谨有加,深得亡命的慈禧感激。不久即升其为知府,后来命他赴两湖催饷。此时八指头陀是湘阴神鼎山资圣寺住持,经常来往于湘阴和长沙之间。他们相遇于长沙,吴永将列强侵入北京,致使帝后西狩的事告之八指头陀。八指头陀听后唏嘘不已,他痛感列强犯我中华,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一腔悲愤,无从渲泄。当即写下了《赠吴渔川太守》六首。其中第三首是这样写的:

  强邻何太酷,涂炭我生灵!
北地嗟成赤,西山惨不青。
陵园今牧马,宫殿只飞萤。
太息芦沟水,惟余战血腥。

  这首诗表达了八指头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感人至深。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研究》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