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氏后裔回乡散记
作者:胡卫平
【摘要】春回大地,百花怒放。随着314省道双峰至荷叶段砂改油路的通车、富厚堂宅南藏书楼及八本堂正宅维修的竣工、曾国藩故居翠湖景区主体工程的建成,乡间侯府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曾氏后裔回乡探望。
  春回大地,百花怒放。随着314省道双峰至荷叶段砂改油路的通车、富厚堂宅南藏书楼及八本堂正宅维修的竣工、曾国藩故居翠湖景区主体工程的建成,乡间侯府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曾氏后裔回乡探望。

曾佑和博士葬母富坨

3月3日晚上9时许,我突接来自北京的一个电话,声音是一位陌生的女士。她说:我叫曾昭和(原名),是从美国回到北京的,想来曾文正公故宅拜访,不知路如何走?因年已80岁,能否到长沙接她?并想将她母亲的骨灰盒在荷叶择地安葬。我一一答应了她的要求。

3月14日下午,我与同事黄鹤鸣先生驱车黄花机场,用一本刚买的《曾国藩升迁之道》书,作接人的联络方式,顺利地接到曾佑和博士及其陪同人王海霞女士(中国艺术学院副教授)。当晚,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李书记、彭县长、袁书记、袁部长陪其在永丰山庄共进晚餐。在亲切的交谈中,领导们欣赏了曾佑和博士的书法、美术作品集。

曾佑和博士原名曾昭和(抗战时,因日本天皇有“昭和”年号,故毅然改名佑和,一名幼荷),1925年出生于北京。194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1942—45年,任溥仁家塾助教。1949年移居香港。1953年始任美国夏威夷火努鲁鲁艺术学院顾问。1946年任夏威夷大学艺术系副教授。1972年,在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史学专修院,为东亚美术史博士。是年升任正教授。兼任夏威夷大学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委员会会长。1979-82年,任夏威夷大学艺术系艺术史研究计划主任。曾佑和博士曾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其书法亦颇有造诣,是启功先生的入门弟子。

曾佑和博士的家世至今尚未彻底揭开。她自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以后,一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她才作为尼克松总统的中国文化顾问随同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她今年已经80高龄,现同辈亲人中仅存她和在美国洛杉矶的妹妹。她只知道她的祖父叫曾纪钢,父亲叫曾广钦,母亲张葆真是江苏人。但她说她管曾昭燏叫堂姐,但两人并未会过面。曾昭燏是荷叶万宜堂曾国潢之曾孙女,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查阅了《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该《谱》中确有一个曾纪钢的人,《谱》载其因军功(湘军人物)去江苏做官去了,其下的后代一个也没有上《谱》。恰好,曾佑和博士的母亲又是江苏人,或许她就是《谱》上失传的这一支人的后裔了。

3月15日,曾佑和博士在富厚堂左边的鳌鱼山腰为母亲择地。4月2号,富坨人民敲锣打鼓,鞭炮引路。张葆真女士骨灰盒正式下葬鳌鱼山腰。墓地松柏青翠,墓前是开阔的翠湖景区。曾佑和博士一片赤子之心,思乡之恋,爱母之情,我们为之敬佩。

曾佑和博士今年将回北京定居。她除完成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合作事项外,对曾文正公故宅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亦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曾力女士何又姓周

3月21日晚,中南大学吴爱灵医生来电告之:曾樾的妹妹曾力明天将来富厚堂探访。曾樾的父亲曾宪森,生前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教授。祖父即驰名中外的曾昭权教授。曾樾本人是北京海淀区双榆里中心小学的校长。我虽没有与其见面,但我多次在北京听其姑妈曾宪源先生介绍过他的情况。宪源先生还给我寄过报道曾樾优秀事迹的《中国青年报》《现代教育报》《香港经济导报》等。他妹妹曾力只听说在国外,其它一概不知。

次日中午,曾力女士与在长沙工作的几位表兄弟姐妹一起来到了富厚堂。在与曾力女士的座谈中,她说自己现在叫周力,在加拿大从事幼教工作,曾家的女儿,怎么又姓周了呢?我一下子理不清思路了,忽然想起吴爱灵医生的妈妈姓周,曾力来富厚堂又是吴爱灵医生电告的,这其中必有联系。经电话请教吴爱灵医生,茅塞顿开。我原来就看过吴爱灵医生的妈妈写的一份《自传》。吴爱灵医生的妈妈周耀曾,退休前是湖南省人民医院总护士长。吴爱灵医生的外婆即曾宝荷女士。宝荷与曾昭权教授、曾昭桓教授、曾宝菡博士是同胞兄妹。他(她)们的父亲即曾国藩次子曾纪鸿的第五子曾广钟。

宝荷外婆在富厚堂时曾收养过被人遗弃的一个女婴,取名富生。因宝荷的夫家是杨家滩周姓,故富生也姓周。周富生后是由曾宝菡博士培养,从护士学校毕业后,也做到了护士长。曾宝菡博士终身未婚,周富生也是终生不嫁。周富生实际上是曾宝荷、曾宝菡姐妹共同的养女。曾力给周富生做了养女,她既是曾昭权教授的孙女,也是大姑奶奶曾宝荷周家的孙女,也可以说是细姑奶奶曾宝菡博士的孙女。但她是给周富生作养女,所以她就叫周力了。

我在知道曾力女士现叫周力的由来后,不由得对曾广钟以下有血脉关系的曾、周两个家庭肃然起敬。这两个家庭既是教育世家、又是医务世家。教育“治人心”,医务“治人身”,这两个家庭更是充满无限爱心的基督教世家。

曾广钟(1875—1923)承祖、父之荫,以正一品荫生特用为同知。曾率5000人出关援朝抗日,旋以候补道员分发浙江,在杭州、余姚等地做官,颇有政绩。辛亥革命后,他解甲归田,成了一名基督教徒。曾广钟既受曾氏家风影响,又因在外多年,广闻博见,思想较为开明。他主张曾氏子弟进入新式学校学习,接受西方文明,新知识、新观念。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曾昭权、曾昭桓都留学美国。回国后都是大学教授,专业是机电和铁路工程。孙子曾宪森、宪怡都是大学教授或工程师。孙女曾宪源,北大毕业,退休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副编审。曾孙曾樾是小学校长。曾孙女曾力在加拿大是公务员,从事幼教工作。曾家不愧于教育世家。

曾广钟后代又是医务世家。曾宝菡是医学博士、骨科专家。曾昭权教授次子曾宪文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阳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生。宪文之女曾莉亦是该院副主任医生。曾宝荷的女儿是省人民医院总护士长。养女富生也是护士长。其外孙在湖南中医学院毕业后,现在英国从事中医工作,外孙女吴爱灵在中南大学从事医务工作。他们对病人对工友充满爱心。

曾广钟是基督教徒,在他的影响下,宝荷、宝菡、周耀曾、富生等都信基督教。我认识吴爱灵医生已有多年,她虽不是基督教徒,但是她全家生活俭朴,而在贵州山区扶贫却是不遗余力。真诚的爱心献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失学的孩子,这是多么难得的赤子之心啊!

曾力女士有着高雅的气质,但平易近人。她表示,回加拿大后,她将广泛联络曾氏在国外的后人,为曾文正公故居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她在上海待机时,已与曾佑和博士见面,两位曾氏传人,可将乡间侯府的变化,传给海外的每一位曾氏族人。

  曾昭棉先生的心愿

昭棉先生是曾文正公的曾孙,今年已89岁了。他是曾文正公的第四代传人中唯一在世的男丁了,他去广州女儿家小住已一年多了,昭棉先生曾与我说过:他想到富厚堂住几天,他这个小小的愿望,我一直记在心里。

4月16日,得曾宪平女士电话,知昭棉先生已回长沙,准备回富厚堂看看。4月18日,昭棉先生率子宪华、女宪锬、宪长、宪平及侄女宪琪(还有一个女儿宪芳在大学工作忙未回)一家6人回到了富厚堂。老人格外高兴,如数珍宝与我们谈起了抗战时的趣事(见《居乡纪事》),富厚堂众多的兄弟姐妹,谁住哪个房间,哪个地方还有一个山门、花坛等等。中饭时,管理所细心的王书记、黄所长还请来了王席珍老人,故人叙旧,格外亲切。当厨房拿出了珍藏的“曾府家酒”,连平时滴酒不喝的女士们也愿意尝一尝,其乐融融。

下午,宪华先生兄妹在五伯父曾昭桓先生等亲人墓上祭扫后,提出返回长沙。我们挽留说:老人家想在富厚堂住几天,正好你们兄妹都来了,更好照顾。孝顺的儿女们欣然同意,老人高兴地笑了,晚上睡觉时,我特意安排老人睡在原富厚堂内的楠木床上,大家打趣地说:您老要是做了什么梦,一定要记住呀!第二天一早,大家问老人做了什么梦,老人笑而答曰:“冒做么子梦”。看来老人睡在自己家里很踏实,睡得很甜。

在去县城的路上,我提出是否去曾国藩实验学校看看,宪华先生兄妹很是乐意。一到学校,李润良校长、王副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昭棉先生一家,曾国藩实验学校办得颇具特色,学生来源遍布全国各省、区。宪琪女士代表全家在录相机前向全校师生作了感谢的讲话,并题词作纪念。这时,老人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是永丰。老人说:原来是双峰的省府!大家笑而答曰:是县府不是省府。老人突然记起说:“永丰和塘街有个38号,曾启球住在哪里,应该去看看。”于是,李校长等又与我们一起陪同前往。

曾启球先生是大界曾氏竞希公下子孙。他的祖父与昭棉先生的祖父是五服内的兄弟。启球先生今年86岁,是副县级离休干部。一见昭棉先生的到来,异常兴奋,连呼“满哥”(昭棉先生在富厚堂兄弟中排行最细)。两位老人都用荷叶话交谈,但因听力都有问题,还得由启球先生的女儿宪果女士“翻译”一番。曾启球先生去年出版了一本《评说曾国藩》的力作,早已寄给了昭棉先生,但因昭棉先生去了广州,书就暂由四女儿宪芳保管。他见启球先生签名赠书给宪琪女士等人,连说:我为什么没有这本书?任凭儿女们怎么解释,书已放在长沙,老人就是不依。启球先生又重新签字盖章赠其《评说》,看到签名,拿到书,老人才高兴地笑了。我心里在想:老人急于拿到书,恐怕因是老友写的是自己曾祖的评说而见重吧。有关评说,两位老人很是认真地讨论了一番。时间已是下午3点多了,宪果女士打趣地说:“满伯伯,打几盘麻将如何?”老人连说:“要得、要得”。儿女都有事要赶回长沙,老人只好无奈地说:“还是听他们的安排。”同族兄弟,并同在曾氏“由是”族学教过书,“文革”中给他们留下了共同的创伤。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好好的畅谈几天呀!老人们丰富的情感,我们也为之动容。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研究导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