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集团,是我国晚清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以湖南人为主体的政治军事集团。在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国势日弱、摇摇欲坠之际,湘军集团因势崛起,经过与太平天国的战争而发展,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活跃了近半个世纪之久,从而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湘军及其影响之深且广,实在不可低估,以致有人视为“奇迹”、视为“湘军现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即曾指出:“湘军的研究,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居于首要的地位的。”本文有鉴于此,特就此一问题作一简要的阐述。
一 晚清湘军兴起的历史背景
湘军兴起于晚清咸丰年间,此时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衰落,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已经面临深刻的危机。一方面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腐朽堕落、昏聩无能。政治上,官场黑暗,苟且因循,贪贿成风;军事上武备废弛,清前期骁勇善战的八旗、绿营早已丧失战斗力;经济上,由于水利长久失修,水旱频仍,农业歉收,经济凋蔽,以致国家财政拮据、民不聊生。当年的“康乾盛世”已一去不再复返,清朝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正如当时的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所说,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起”了。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已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早在道光年间,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并迫使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渗透和压迫中国,从而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清统治集团更为虚弱。同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进入,又给长期闭塞落后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
外祸日亟而国家无能,引起了国内中下层社会的极大震动。一方面,广大下层人民处于清王朝残酷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之下,无以生存,求告无门,被迫而起,展开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至道光后期,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烽火遍地,广大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啸聚山林,劫富济贫,至咸丰年初,终于爆发了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中心的全国农民大起义。
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层的一部分人,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官员和知识分子,在这一巨大的震荡之中惊醒过来。他们不满清朝统治的腐朽黑暗,力主整顿吏治、改革内政,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于广大人民的起义,他们一方面抱有同情,多以为事属“官逼民反”;但另一方面,又极力反对,主张予以严厉镇压。这一批人,早在嘉庆、道光年间即已形成为一个群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陶澍、林则徐、贺长龄、贺熙龄、魏源等,而他们多为湖南人。陶、贺等人的思想无疑影响到他们在湖南的亲友子弟和追慕者。到道光、咸丰年间,又一个群体继之而起,这就是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江忠源、彭玉麟、郭嵩焘等湖南人士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湘军集团。
湘军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一些有抱负、有才干学识的知识分子。他们分别有进士、举人、生员的功名头衔,有的并为朝廷和地方官员。面临复杂、严重的国家形势,他们头脑较为清醒,已经感受到“大乱将至”的危险,并早有“澄清天下”之志向。为此,他们声气相求,密相往还,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讨论天下大势,并努力地钻研为“澄清天下”所需的,诸如兵学、地学、农学、水利、荒政、盐政、漕政、刑律等学问,从而为后来治军行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湘军集团之所以能够在后来大显身手、独领风骚,确实不是偶然的。
二 湘军集团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湘军集团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酝酿和创建阶段,为道光二十七年至咸丰四年(1847—1854)。
湘军的兴起,有一个酝酿和谋划的过程。早在道光末年,在北京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就曾与湘乡同乡罗泽南、刘蓉及新宁人江忠源等,讨论过“大乱将起”和改革军制的问题。而几乎同时,湘阴人左宗棠和益阳人胡林翼,分别为陶澍的亲家和女婿,亦常“风雨连床”,“燕谈达曙”,商磋乱世的自处之道和治世之法。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们立即将胸中的主张变为行动,投入到现实的政治斗争中。
道光二十七年,湖南新宁发生雷再浩起义,江忠源“倡行团练”,将之镇压下去,“湖南团练自此始”。道光二十九年,新宁又有李沅发起义,江忠源之弟江忠济与旧友刘长佑、刘坤一复“倡募乡勇”,将之扑灭。次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江忠源调赴广西,咸丰元、二年,江氏募勇赴桂,“所部千七百人,名楚勇”。此为“湘勇出境”作战之始。江忠源楚勇的兴起,即如《湘军志》作者王定安所言,实是湘军的萌芽。
咸丰二年夏,太平军进击湖南,围攻省城长沙,二日后解围北去,陷岳州,克武昌,浩浩荡荡,顺江而下。此时,曾国藩丁母忧回乡,受命帮办湖南团练,经友人郭嵩焘等的劝诫,于十二月来到长沙。这时罗泽南、王錱率领的湘乡团练奉湖南巡抚张亮基之命,进入长沙。左宗棠经胡林翼等敦劝,入湘抚幕。曾国藩遂改弦更张,“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改练为勇,另起一军。“湘军之兴,自此始矣”。
咸丰三年夏,曾国藩移驻衡州,继续训练湘军,并创办水师,又经半年而成,“建旗东征”。全军共一万七千人,陆军十营,水师十营,战舰、兵船共四百余艘,于咸丰四年二月出师衡州。至此湘军正式建成。
湘军的成立,改八旗绿营的世兵制为募兵制。兵士由营官招募,营官由统领挑选。而所募勇丁多为同乡、亲友,专招朴实淳厚的农民。营官、统领则多为平日讲求忠义的书生文人。因而全军上下易于团结凝聚。湘军的军械粮饷供应,既与团练不同,实行“饷由官给”制度;也与绿营不同,采取“就地筹饷”、“厚饷养兵”的原则,因而也较易招募和组建。这些制度,为保持军队较强战斗力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2、发展和兴盛阶段,为咸丰四年至同治三年六月(1854—1864)。
湘军创立后,立即投入了与太平天国的激烈战争。战争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进行,同时又与湖南和两广的会党起义军、贵州的苗民起义军作战,反复争夺,历时十年。
战争首先在两湖、江西展开,时为咸丰四年初至八年四月。曾国藩率湘军东征,声势虽大,却初战失利,一败于岳州,再败于靖港,幸有塔齐布、彭玉麟之湘潭之捷,方免了倾巢之祸。几月之后,湘军再出东征,进入湖北,攻克武昌,又沿江而下,进谋江西。然而太平军湖口之役,将湘军水师切为二截,曾国藩困顿江西,苦苦撑持。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发生,湘军趁机反攻,援军四出,再陷武汉,攻克江西大部,并于八年四月攻克重镇九江。
湘军控制了两湖、江西,遂着手与太平军争夺安徽,时为咸丰八年四月至十一年八月。其初,湘军在安徽战场颇为顺利,不料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联合反击,于三河一役击溃湘军名将李续宾部,六千余人全军覆没。湘军受到沉重打击。经过一年多的整顿,咸丰十年,湘军再次图皖,以主力曾国荃部围攻重镇安庆,又经一年半的时间,攻克安庆,取得对太平天国战争最关键性的胜利。在此后不久,湘军即基本控制了安徽。
在苏、浙的战争,时在同治元年至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陷安庆后,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制定三路进兵战略,向太平军展开全面进攻。一为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兵南京;一为左宗棠率部进击江西,攻取浙江;一为由李鸿章率新组建的淮军,进攻长江下游之江苏各地,另有杨岳斌、彭玉麟率水师沿江而下,主要配合曾国荃攻夺南京的战事。左部湘军进展顺利,于同治元年正月进入浙江,三年二月攻陷杭州,克服全浙。曾国荃部初亦顺利,同治元年三月即攻占巢县、无为、芜湖各地,于四月进扎南京城外雨花台。但随后因疾疫流行,加上太平军李秀成等各部攻击,伤亡惨重,直至次年秋才实现对南京的围困,最终于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攻陷天京。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标志湘军集团达到了他的鼎盛时期。
咸丰四年至同治三年,是湘军艰苦征战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阶段。湘军的故乡湖南,充当了其最可靠的基地和大后方。历届湖南巡抚先后在左宗棠、郭崑焘、黄冕等的辅佐下,大力整顿吏治,改革财政,以湖南的财力、人力“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北自咸丰五年三月胡林翼署理巡抚(六年十一月实授)以后,亦成为湘军第二个重要基地。由于胡氏的苦心经营和与曾国藩的密切配合,使湘军九江、安庆之役取得胜利,奠定了战胜太平天国的基础。
湘军是一个松散而又庞大的集团,其内又分为几大系统。这一阶段,是其各大系统形成的时期,其大致为:一、江忠源系统,号“楚军”,起于咸丰元年,主要成员有江氏兄弟、刘长佑、刘坤一等;二、曾国荃系统,号“吉字营”,起于咸丰六年,其主要成员有陈湜、郭松林、刘连捷等;三、水师系统,起于咸丰四年,其主要成员有杨岳斌、彭玉麟、李朝斌等;四、左宗棠系统,号“楚军”,主要为湘军初期王錱旧部(号“老湘营”),主要成员有杨昌濬、蒋益澧、刘典等;五、胡林翼系统,起于咸丰六年,主要成员有罗泽南、李续宜、鲍超等;六、湖南巡抚系统,系留防本省,受湖南巡抚指挥的部队,主要成员有王錱、席宝田、田兴恕、赵玉班等。由于时局与军情的变化,各系统的分合聚散、门庭改换也很大,以上仅为一大致的情况。
3、进一步发展时期,为同治三年秋至十二年九月(1864—1873)。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以后,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其他农民起义军仍然颇为活跃。湘军除作部分裁撤之外,又奉命前往各有关省分作战。主要有:
一是与捻军的战争。早在太平天国失败之前,湘军就已参与了对捻军的战争。同治三年十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剿捻军事。次年,曾驰赴山东,督率湘、淮及其他各军,与捻军作战。五年曾国荃就任湖北巡抚,左宗棠奉命率部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均参加了镇压捻军的战争。至同治六年十二月,李鸿章淮军平定东捻,七年六月,左宗棠湘军与李鸿章淮军平定西捻。捻军起义失败。
二是在四川的战争。咸丰九年,四川发生蓝大顺、李短搭起义,十年,又有石达开率太平军进入四川。清廷先后命肖启江、骆秉章援蜀,其后刘蓉、刘岳昭、黄淳熙、周达武等湘军将领入川。经过四五年的征战,同治元年,刘岳昭、周达武平定蓝、李起义。次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亦告失败。
三是对贵州苗民起义的战争。贵州苗民起义始于咸丰四年,多年来屡经湘、黔两省清军前往,均以师久无功。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席宝田、李元度奉命援黔,自同治五年至十一年四月,历经六年而“苗疆平”。
四是与云南回民起义军的战争。云南回民起义始于咸丰五年,迨至同治初方兴未艾。六年,已任云南巡抚的刘岳昭率湘军入滇,后又有周达武部入滇,至十二年五月,战争结束。其后,刘长佑任云贵总督,亦督率所部镇压了后起的苏开先之乱。
五是对西北回民起义军的战争。西北回民起义始于同治三年,遍及陕甘两省,势甚浩大,清廷屡次派兵镇压均以失败告终。同治二年,清廷命杨岳斌为陕甘总督前往,不料杨长于水师而不胜陆战,亦是失败。五年,清廷再任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八年,左在捻军战役结束后,着手西北军事。左宗棠早年曾研究西北问题,又长于军事。入陕之后,他采取“先秦后陇”、“三路进兵”之策,以“只分良莠,不分汉回”的方针,由东而西,次第攻取,先后将陕甘境内各支回民起义军镇压下去。同治十二年九月攻克肃州,战争结束。
三 湘军集团参加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外国帝国主义又连续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作为清王朝依赖的一支武装力量,湘军又先后应命出师,参加了各次反抗外国入侵的战争。主要为:
一是收复新疆的战争。新疆自古为我国领土。同治三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反清起义,中亚浩罕国首领阿古柏乘虚而入,侵占南疆,建立了一个所谓“哲得沙尔汗国”。十年,沙俄又以种种借口出兵,侵占伊犁。清廷曾先后命将出师,多年未能收复失地。光绪元年,左宗棠率以湘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出兵新疆,以“缓进急战”、“先南后北”的方针,奋战三千余里,于光绪三年初收复南疆。然后又陈兵北疆,直指伊犁。由于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与沙俄的成功谈判,使伊犁回归祖国。新疆收复以后清廷又应左宗棠之请,在新疆设立行省,以湘军大将刘锦棠为首任巡抚。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湘军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页。
二是参加中法战争。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发动了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在战争爆发之际,湘军将领左宗棠、彭玉麟、杨岳斌等力主抵抗。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左宗棠曾先后组织“恪靖定边军”、“恪靖援台军”,分别派赴中越边境和渡海入台,参加战争;又请命参战,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指挥福建军事。彭玉麟任钦差大臣督办广东军务,筹划援助越南战场和广东沿海防务,昕夕以从,不辞劳瘁。曾国荃时任两江总督,策划布置沿江沿海防务,组织援助越南战场和台湾战场,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而率领“恪靖定边军”的王德榜,则与冯子材密切配合,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胜利。
三是参与甲午中日战争。光绪二十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战争之初,李鸿章控制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先后失败,国内舆论激昂,同声愤慨。清廷乃命湘军出关作战。此时湘军宿将大帅多已去世,湘军后期首领刘坤一担任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军事,湖南巡抚吴大徵在湘招募湘军,誓师出关。其时,湘军老将刘锦棠已告老回乡,一闻清廷有命,即刻启程,不幸刚至湘乡县城即因病去世。湘军宿将魏光焘与左宗棠之子左孝同、李续宾之子李光久,曾国藩之孙曾广钧,俱闻命即起,奔赴前线。光绪二十一年,湘军开赴辽东半岛,尽管装备低劣,仍然作战英勇,奋不顾身,顽强地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特别是在牛庄一战,湘军浴血奋战,表现出极其顽强的战斗精神。
甲午牛庄之战,是湘军历史上的最后一战。湘军在战役中的失败,也就宣告了湘军历史的终结。但是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激情,却已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丰碑上,也在湘军历史上留下了他最后的光彩。
作者简介:
梁小进先生现任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历史学会理事、新版《曾国荃全集》主编。2005年11月6日,梁先生曾以此文在湖南图书馆作专题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