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从曾国藩故居保护到曾国藩故里开发
作者:李增名
【摘要】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作为我省目前唯一保存的乡间侯府入选《中国近代园林史》,并被初审通过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农历10月11日,是曾国藩诞辰194周年纪念日。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作为我省目前唯一保存的乡间侯府入选《中国近代园林史》,并被初审通过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及其核心景区的保护与修缮,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群山环抱的富厚堂、古色古香的藏书楼、庄重简约的思云馆、水榭廊亭的翠湖连同闻名遐迩的曾国藩出生地、神秘传奇的曾氏祖坟、气势甚存的曾氏兄弟庄园等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荷叶镇还有始建于唐代的九峰山“定慧庵”,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仙女殿”、“雷祖殿”,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现存江南最早私塾—利见斋书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葛氏宗祠”以及秋瑾、蔡畅、向警予、唐群英等中华女杰故居……荷叶的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海内外参观者慕名而来、络绎不绝。荷叶被称为“国藩故里,湘军摇篮;巾帼土壤,女杰之乡。”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是双峰县对外联络的一张金字名片。怎样依托名人故里发展旅游业?我认为应以曾国藩故居的文物保护为核心向曾国藩故里的旅游开发迈进,综合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按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用3——5年时间,在曾国藩诞辰200周年之际把曾国藩故里打造成声名远播的精品旅游区,成为致富百姓,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点。

一  保护曾国藩故居,强调的应是整体保护的理念

曾国藩故居(包括曾国藩祖居、富厚堂、思云馆),是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双峰县荷叶镇历史文化名镇的核心。曾国藩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荷叶,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传统风貌保存相对完整。 保护名人故居不仅是保护故居本身,还要保护名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否则曾国藩故居就会成为“文物的孤岛”。因此在编制曾国藩故居保护规划时,应从故居及周边相关连的环境风貌出发,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

一是积极的、动态的保护理念。在曾国藩故里,尽管有些传统建筑破旧不堪,但这些静态的传统建筑往往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名镇文脉延伸和名人文化延续的载体,因此,这些有灵性的文化符号应得到尽可能地保护。

二是全面的、整体的保护理念。在目标上把大树与森林的概念引入到文物保护的领域中。曾国藩故里是一个整体概念——狭义指荷叶镇,广义应是双峰县乃至娄底市,必须是一片大的森林。荷叶被称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广钧、曾昭抡、曾约农、曾宪植、秋瑾、唐群英、葛健豪、蔡和森、蔡畅、曾宝荪、曾昭燏等等众多的名人是双峰荷叶的金名片。保存基本完好的富厚堂故居则是荷叶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支点,是森林中的大树。但是,仅有几棵大树形不成森林,仅靠保护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成不了“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因此在曾国藩故居的保护问题上,不仅仅是保护文物遗产的本身,而且应十分注重以名人故居为核心,保护周边环境风貌,利用文物大树效应,由点及面扩大保护范围,挖掘文化内涵,增加保护容量,促使文物大树形成为文物森林,并产生森林的“生态效应”。

三是发展的、创新的保护理念。《威尼斯公约》对文物修复有许多严格规定,包括在修复过程中需留出修复标志,其中的不少原则在我们的名人故居保护中是适用的,但有些方面也难以照本照抄。我们在曾国藩故居保护中,对一些已经毁坏的建筑,只要整体环境风貌有要求的,应允许根据史料、口碑、周边风貌等加以适当的恢复,附属建筑则大多通过移建同时代相应建筑的方法来处理。恢复性建筑坚持用荷叶特有的旧石、旧砖、旧瓦、旧木构件。曾国藩故居一期藏书楼工程修复过程中,体现了原汁原味的风貌,取得了实际效果。

 二  开发曾国藩故里,突出的应是历史文脉的延续

曾国藩故里是曾国藩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地点,也是名家作品多次描写的真实场景,携带着大量的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对这些原生态实物和环境的保护是历史名人故里保护的基础,因此,将荷叶命名为“曾国藩故里旅游区”具有独一性和亲切感。开发曾国藩故居首先要加强对其故居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应编制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统一的总体规划,并将该区正式定名为“曾国藩故里旅游区”。

整个保护规划面积由原来的富厚堂4万多平方米扩大到141平方公里,依据所包含的保护内容不同,界定为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环境风貌控制区。确定规划目标为:在中国,成为著名的名人故里之一;在湖南,成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样板以及集中展现江南风情、江南古镇、湘军文化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人文历史旅游区和风景优美、生态和谐的自然景区风光;在湘中,成为最具明清环境风貌,延续乡镇历史文脉的典型区块,成为体味曾国藩青少年时期生活意境、展示名家笔下风情和解读曾国藩全书的真实场所。

在具体实施中,坚持整体保护、原汁原味、修旧如旧、原版再现,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加快对曾国藩故居进行维修,尽快完成富厚堂内外的原版再现,完善翠湖景区的设施,立即着手对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万宜堂、大夫第及祖坟的抢救性保护。在建设上,应采用多种保护与整治模式。

一是保护——对保护区内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风貌形态和质量较好的建筑予以原貌保护的,对其中的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修旧如初,以存其真。具体如: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万宜堂等。

是拆除——对在各景区红线或影响视线的违章搭建、添建的、风貌较差的建筑,则予以拆除。具体如:原攸永信用社等。

是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拆除后通过历史建筑移植或利用历史建筑构件进行重建,以保障与传统风貌的协调。对于特别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及其环境,利用图纸、照片、口碑等真实史料为建设的依据,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恢复重建。具体如:白玉堂、大夫第等。

四是整饬——对于质量较好,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对其立面进行整治,加坡屋顶及重新装修立面。具体如:东山别墅、涓水河堤、周边农舍等。

五是搬迁和新建——对具有典型明清传统民宅的山墙、飞檐翘角,因为景区的保护需要而拆迁的建筑,则实行整体搬迁、移置建筑构件,实行异地保护的方式,对入口牌坊、停车场,仿古步行街、宝农学校则根据晚清风貌进行设计,实行新建。

  三  从故居到故里,体现的应是保护力度的加大与利用水平的升华

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的方针,“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整体风貌、传统格局、环境氛围”相协调的思路,“传统建筑、地方工艺、特色商业”相衬托的要求,通过3——5年的实施,初步实现从曾国藩故居到曾国藩故里的重大转折。在价值取向上,发挥社会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 以曾国藩故居为代表的荷叶名人故居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荷叶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历代名人层出不穷。但由于人为与自然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名人故居未能保存至今。许多历史名人虽名存史册却踪迹无存。而名人故居价值在于其原真性,不能随意恢复,所以保存至今的名人故居弥足珍贵。曾国藩故居现在作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建筑风貌,还是故居的文化内涵,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典例,其原真状态就是传统文化的一幕缩影,是湖湘文化的亮丽窗口。曾国藩作为一代儒宗,崇拜曾国藩、研究曾国藩持续升温是必然的趋势。

发展旅游功能 曾国藩故里多数是明清民间传统马头山字墙建筑,粉墙黛瓦,庭院重重,仅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旅游卖点。横穿荷叶的涓水两岸,小桥流水人家,使人仿佛置身晚清田园风光之中,其一舍、一园、一井、一树,都浓缩名人的情趣与品性,惹人青睐。至于曾国藩故居的风水地理及故居内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原状布置及相关陈列,更是“可看的历史文化”,十分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对富厚堂、白玉堂、黄金堂、祖坟、万宜堂、大夫第等曾国藩故里保护工程的实施,将盘活和提升这些宝贵的资源,变资源为优质旅游产品,促使名人故里更好地兼容旅游、接轨旅游:开辟岳麓书院-花明楼-韶山-富厚堂-南岳旅游线路,设置曾国藩故里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把曾国藩文化园-富厚堂-秋瑾故居-曾氏祖坟-白玉堂、富厚堂-石鸡寨-大夫第-万宜堂-九峰山连线开发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黄金旅游区。让名人走进民众,让故居迎合市场,走出了一条品牌提升、资源整合、产品经营的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路子,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使名人故居保护成为有源之水,名人故里开发成为富民富镇的小康工程,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研究导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