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于1872年农历二月初四日去世,至今整整135周年了。人们常说“盖棺定论”?但曾氏仍是一个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基于这一点,人们对曾氏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予以关注。
导言: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誉毁、曾国藩“热”的起落以及人们为之疑惑的简单回顾。
在清末,人们对曾氏就誉毁不一。反清斗士章太炎说曾氏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章太炎所称的“民贼”即认为曾氏扶助满人故曰“民贼”。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可取。维新变法人士梁启超则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抗日战争期间,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则有《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曾国藩罪恶的一生》一书。由此,曾国藩头上的这三顶“帽子”,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就一直戴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夕。
清末,由于湘军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影响?对曾国藩之“誉”总的说来要大于“毁”,“无湘不成军”之说,可说就是一种曾国藩“热”,以后则反之。建国以后,曾氏在史学界,除了被批判外,几乎被冷落了近半个世纪。这些对曾氏誉毁之言及“冷”与“热”,人们都是根据各自的需要取舍,没有真正站在历史的进程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这股热潮的政治背景当然是党中央拨乱反正,人们可以实事求是地去评论历史人物了。其直接的起因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湘潭大学整理、岳麓书社编辑出版了一部30巨册的《曾国藩全集》。当年,美国的《北美日报》就发表了社论称:“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其次是唐浩明先生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曾国藩》,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发行。民间传曰:“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据我们初步统计:20多年来,各种曾氏之原著及人们研究曾氏之专著,不下200余种,充满了我国的图书市场。这对一个历史人物来说,实属罕见。
去年6月10日,曾氏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来凭吊的党政军民、工商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人们不禁要问:这股曾国藩“热”难道就凭几部书就炒作起来了吗?为什么被誉为“睁开眼睛看世界”、与曾氏同时代的林则徐、魏源等人,又不及曾国藩“热”之长久呢?(昨天下午,隆回县文物管理所有四位同志来访,据他们介绍,魏源故居1995年就公布为“国保”单位,但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总共不到200人前去参观。“五一”长假,来曾氏故居参观者最多的一天近千余人)。这是一个较大的反差。
我因长期在富厚堂工作,经常有人问我,你们花这么大人力、财力、物力维修其故宅,其意义何在?深圳现代后勤集团总裁陈德勋博士,他把家产(3.6亿)投入到双峰建一个“曾国藩文化园”。他在上海昆山的分厂内,首先建了一个小型的“曾国藩文化园”。去年7月,我们前去访问,这个分厂的负责人夏四方先生也跟我们说:他不明白陈总花这么多钱意义何在?天壤之别的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学家们都对这个“可怕”、“可恶”的曾国藩避而不谈,一夜之间,他又“热”了起来,无怪乎人们为之困惑。
1995年11月18日,全国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双峰召开。2006年双峰国际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12月1日曾氏诞辰195周年这天召开。这两次学术研讨会,学者们给曾氏戴上了新的三顶“帽子”: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湖湘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因此,我就学术界给曾氏新的定位,结合游客们提出的疑问及我的一些思考,从以下四个方面与各位来探讨曾国藩“热”这一社会现象。
一 建设和谐社会、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曾国藩这位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火热的政治背景
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理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曾国藩的思想中就包含不少和谐的内容。其治家八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宝”就是家庭和睦,与乡邻和睦,与亲友和睦。在富厚堂悬挂的还有他手写原匾“笃亲锡祜”、“肃雍和鸣”,提倡的都是一种和谐。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家庭团结,社会稳定,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谐社会才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我们知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同等并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文明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随着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怀念。现在,有经济实力的人们中有不少人收藏古玩字画书籍,并进行研究、品赏便是例证之一。据报载:全世界建立了100座孔子学院,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国学”课程。于丹女士在《百家讲坛》讲孔子的《论语》,其书籍销售高达200万册,可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念。那么,曾国藩作为一个理学大师,他是完整地走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道路为数不多的读书士子之一,因此,有人说他就是传统文化的化身。
曾国藩的思想有所谓一生三变,这并不是说曾氏是从程朱理学变为只用“申韩”之术,再从“申韩”之术变为只用“黄老”之术。他是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一尊宋儒,不废汉学”说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中国的儒、法、道、佛甚至看相用人之术,他都各采其长。故学术界认定其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之下,自然有着对曾氏研究的宽松的环境和广泛的社会空间而引人关注。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而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将优秀的方面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列宁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曾国藩作为地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民族自强中所作出的不朽的贡献,将永久地铭刻在人们心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曾国藩“热”这一社会现象,也是我国社会“政治文明”最明显的一个例证。
二 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是曾国藩这位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火热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魏源在林则徐提供的《四州志》的基础上写出了《海国图志》,并响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口号。曾国藩作为一位理学大师,“夷夏之辨”在他传统思想之处应该是根深蒂固的,但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1860年《北京条约》刚签订后,曾国藩就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的新观点。师夷长技之“技”只能说是“坚船利炮”之类的一些技术。“智”则既包括了“坚船利炮”、“制器之器”、更包括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智”比“技”的学习提高了一个档次。只有科学技术与先进的思想文化相结合,才能达到中国的“永远之利”而战胜帝国主义。由此,曾国藩做了几件当时“破天荒”的大事。
首先,曾氏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化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召集全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科学家华翼伦、华蘅芳、吴子登、徐寿、徐建寅、李善兰等汇于安庆,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木壳轮船。马克思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但是中国,从手工磨到蒸汽磨的过渡,是由“官办企业”完成的。不管怎么说,这一次“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其次,曾氏拨银6.8万两,派从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归国的广东人容闳去美国购买“制器之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工作母机——车床。容闳在美国购回的车床,也是有史以来古老的中华帝国所用的第一台车床、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开始机器生产。这标志着我国向将产生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同时,中国产业工人阶级也在江南制造局开始产生。机器生产标志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这是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其它如设翻译馆,设立机械学校,选拔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曾氏创造了当时中国的六个第一。他的“师夷智”真正付诸了实践。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恕不多言。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这位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怀念。
有意思的是,江南造船厂与中共党史颇有渊源,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博物馆里,除了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创立和主办之功被陈列外,还有两位双峰人的像片和介绍:一是蔡和森,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他即出生在那里;一位是李中,被毛泽东称之为“救命菩萨”,他在厂里做钳工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的第一个工人党员。他们四位双峰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写下了不同的历史篇章。
三 湖湘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曾国藩这位湖湘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形象仍然活跃、火热的基础
湖湘文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组成部分。但湖湘文化有其独特的方面,我们说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就是敢于面对现实,并付之实践。“敢为天下先”是湖南人的血性精神。“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说的是湖南人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曾氏创建的湘军集团,也是一个政治集团,它是湖南人才群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社会上有出版湘军、文艺湘军、体育湘军等等之说,都有意或无意说明了曾氏湘军在湖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关于湖湘文化,大家较为熟悉,加之时间关系,我在这个问题上只简单地谈一下湖湘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线索中的有关问题。
彭大成先生在《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提到:湖湘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线索即:从王船山——曾国藩——杨昌济——毛泽东。我们知道:曾国藩接受、宣传船山思想是他道光中年读《船山遗书》,同治初年刊刻了《船山遗书》,而奠定了他在湖湘文化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道光二十年,新化邓显鹤刊《船山遗书》仅经部150卷。同治三年曾氏刊《船山遗书》增益至322卷,其思想动机、亲自搜访船山遗稿、选拔工匠、选定书板、在徐州前线剿捻中亲自校稿,可谓费尽心血,此处不论。曾国藩对杨昌济、毛泽东的影响,杨昌济的《达化斋日记》《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记载尤详(《文稿》中毛泽东有十几处论到了曾国藩)。唯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对曾国藩的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的版本。我想借此补充说明。
大家最为熟悉的是年青的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扬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对毛泽东此说研究较早的当推李锐先生。他在《读书》杂志(1992年第9期)发表了《为什么“独服曾文正”》一文。洋洋万言,深入浅出,颇为人信服。有兴趣者,建议找来一读。
毛泽东步入中年,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对曾国藩仍有不少的评论。1926年3月18日,毛泽东在《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演讲中说:
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曾国藩是团练出身,团练即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武力,他们见洪秀全领导一班农民革命,于他们不利,遂出死力来打倒他。故太平天国之事,不是满汉的战争,实是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
但是,毛泽东对曾国藩仍有肯定方面的评说。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说: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
毛泽东此说,虽说是同情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但从另一个角度却肯定了曾国藩卫教的成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指挥红军作战时,其军事战略战术方面不少是借鉴曾国藩及其湘军的。郭化若将军曾回忆:
主席还谈过太平天国打曾国藩时,有个打法叫“五瓣莲花阵”,曾国藩破此阵法有一个歌决:“前面一支先扎定…。”
由此可知,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也直接影响了毛泽东。
毛泽东“以至到了延安,他还向一些干部提议阅读《曾文正公家书》。”最有说服力的是:毛泽东早年阅读的古籍线装书,唯一保存下来的是清光绪二年湖南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第四、六、七、九卷,现藏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此四卷的每册封面右下角都有毛泽东书写的“咏芝珍藏”正楷字样,书内多处用红笔圈点。毛泽东提议党的干部阅读曾氏家书,起码没有因人废言。
毛泽东对曾氏家族后人也相当熟悉。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到了长沙,与其伴舞的就有曾国藩的直系玄孙女(现仍在长沙)。
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女士,是我国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奠基人之一。建国后至1964年去世之前,一直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还特别提到了她:“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
原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是曾国荃的玄孙女。毛泽东曾对曾宪植开玩笑说:“阿曾,你那支娘子军,怕是打不过曾文正公的湘军吧。”
晚年的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论,目前所见有文字记载的还有:“就是到了晚年,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此一评论,是褒是贬,余味无穷,令人深思。
值得补充的是:
唐浩明先生跟我们谈了这样一件事。他说:1995年全国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期间,历史学家朱东安先生在双峰跟他讲了这么一件事。
1967年“文革”中,范文澜先生病重住院,毛泽东派女儿去医院看望范先生,转达他讲的二件事。一是要范先生安心养病;二是《中国通史》下卷能写完否?其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可重新商榷。朱东安先生是范文澜先生的秘书,当为信史不诬。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曾氏的评价自有其主见。
毛泽东与曾国藩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俩人都为书生带兵。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马背上读完《二十四史》,曾氏尤爱读史,他为买一套殿版《二十四史》,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藏书故事。毛泽东的菊香书屋藏书10余万册,曾氏在富厚堂藏书30万卷(卷合册后也约10余万册)。
中共早期领导人、曾国藩的小同乡蔡和森,1918年写信给毛泽东说:“吾三年以来,每觉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
我看过许多学者论湖湘文化,写岳麓书院,《湖南人的性格读解》《湖南人,凭什么?》等一系列的书籍,没有谁不写曾国藩及其湘军集团。曾国藩在湖南人的心目中,全国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中,都离不开曾国藩。可见他对湖湘学风的影响之深远,也可见湖湘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说王船山是明末清初中国三大思想家之一,曾国藩就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这位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已铭刻在湖湘文化的历史中。
四 曾国藩的廉政事迹、家教成功、学术成就,是其火热的群众基础
曾国藩的八本家训中有“当官以不要钱为本”,他是否真正、完全做到了,另当别论。但他曾经说过,我当差所有的衣服,不过三百金。衣服为当差者所需,将来罢官回家,与五兄弟均分,唯书籍尚需添买耳。他有五个女儿,出嫁者每人200金,曾国荃不相信,真的打开箱子检查,确只有200两银子。这些都是事实。两江总督年俸2万两银子。但幕僚的工资都是从中开支。容闳曾说:曾氏幕府最盛达200余人,看来曾氏所余之银也不多了。同治四年,家中第一次修理富厚堂,花了7000串钱。同治六年新建宅南藏书楼,花了3000串钱。都受到了曾国藩的指责。建藏书楼所花的银子,曾国藩甚至要科二(族侄)赔出来,后由曾国荃出面写信说明,风波才平息。(1串钱即1000个铜钱,一个铜钱为1文。清初700文换1两银子,到同治年间,需1400文才能换一两银子,第一次修理旧房所花的7000串钱,约合5000两银子)。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与曾氏这一高官相比,群众当然认为曾氏为清官了。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册。曾氏家教的成功,有目共睹。早几年,涟源市自来水公司一位干部,在他50岁生日的那天,带着妻子儿子在富厚堂参观了一天。那时陈列内容较为简单,他也指出了一些文字上的错误。他说:我选择到这里来过50岁生日,主要是让家人领略曾文正公的家教。目前,社会上小孩教育是家长们最关心之事,青少年吸毒犯罪,沉湎网吧更使家长们头痛。曾氏兄弟五人,几代后人中出现了100余位专家、学者、教授、驰名中外的教育家、医学博士、考古学博物学专家,中科院院士不乏其人,曾氏家教的成功,令人为之神往。
曾国藩除已刊的30册《全集》,另有不少著述并未收入《全集》。此次岳麓书社在重庆中国第17届图书展销会上宣布,用2-3年时间,增订重版《曾国藩全集》(早已脱销)。据我们了解,曾氏除《全集》外,另有数百万字的诗文联语、家书、日记、奏折、书信以及他编写的《古文四集》《武备辑略》《曾国藩论文》等必须增刊。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文学成就也使人为之敬佩。
我们管理处所编写的《曾国藩联语辑注》一书,三年来,已销售5000册。现富厚堂和岳麓书社均脱销了。曾氏联语情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他在中国联坛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
曾国藩是桐城文派之殿军湘乡派的盟主,曾门四大弟子无锡薜福成、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伦、贵州黎庶昌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之人,特别在他们的家乡影响极大。早几天,桐城市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员还专程来富厚堂访问。吴汝伦创办的书院,现为桐城一中,是安徽最著名的学校。曾氏的文学成就尚待进一步的挖掘,这也是吸引不少知识分子崇拜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曾国藩研究会自去年11月30日成立以来,还接到了外省市有关人员申请入会的信件,这也说明曾国藩“热”的群众基础很坚实。
梁启超说曾氏是:立德、立言、立功三并不朽的人物。《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说:曾国藩是“传教而兼办事之人”,在近代中国,真正探得“大本大源”。他在《致萧子升信》中称:“尝诵程子之箴,阅曾公之书,上溯周公孔子之训。”将曾氏与周孔及二程并称,可谓极至!是的,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够达到三并不朽?又有几人是“传教而兼办事之人”?社会上任何一个事情掀起热潮都必须跟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关才有其生命力。有人说曾国藩是一本大书,就是说曾氏本身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也相信曾国藩“热”不是偶然的现象,随着对他研究的深入,相信还有更高的热潮到来。
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