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十五岁即离开家乡湖南湘乡从军,成为一名湘军将领;他担任过歼灭阿古柏叛乱、抵御沙俄入侵的前敌总指挥,并且成功收复新疆,使这片在中国版图面积上占了六分之一的国土免遭沦陷,历史上功劳如此巨大的民族英雄有几人?他在收复新疆后,一直致力于新疆的战后重建和筹建行省工作,并成为新疆第一任巡抚,在治理和开发新疆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样的国家建设者,特别在目前西部大开发热潮掀起时,我们是否应该记取?他在中俄伊犁交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坚决主张抗击侵略者,直到临死犹“口中喃喃呼将士,指述边事”,这样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不值得我们尊敬?他曾经捐献5000两白银,促成了东山书院创建,推动了湘乡文化教育的发展,这样一位慈善者,难道我们不应该怀念?
这位湘军将领就是刘锦棠。拨开历史的烟云,解密尘封的档案,面对辉煌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家乡教育事业的推动者,情系故土的慈善家;对于他的第二故乡新疆,他不仅是收复者,更是开发者、建设者,他敢于任事,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却贡献巨大,是新疆史上不可或忘的人物。他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情系家国的楷模。他短暂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省湘乡县城江(今属山枣镇)人。其父刘厚荣、叔父刘松山均是曾国藩所辖湘军将领。刘锦棠十岁时,也就是咸丰三年(1854),其父在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不久母亲因生活所迫改嫁,刘锦棠由祖母抚养,此时被迫辍学。五年后,他进入叔父刘松山的“老湘营”当兵。“老湘营”(后称“老湘军”)是曾国藩麾下一支精锐部队,原为王珍创建,王珍死后由刘松山统领,因刘锦棠作战勇敢,且为人机灵,故深得叔父刘松山赏识,经过几年历练,即让其总理“老湘营”营务。同治七年(1868),“老湘军”被调往陕甘清剿回民起义和镇压土匪武装,此时起,归陕甘总督左宗棠节制,同治九年(1870),刘松山在进攻马五寨时被回民义军击中,坠马而亡。刘松山死后,左宗棠命刘锦棠接“老湘军”总统一职,并奏请赏给刘锦棠三品京卿衔。从此,刘锦棠在左宗棠的统一指挥下,独当一面,率“老湘军”转战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阿古柏是邻近新疆西部的一个中亚汗国军事首领,同治三年,阿古柏越过边界进入新疆,直抵喀什噶尔回城,又派兵攻占了英吉沙尔回城,不到一年,便成为这一带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同治五年,阿古柏侵略军攻占叶尔羌。年底,侵入和阗。当地人民与入侵者进行了殊死抗战,阿古柏屠城五昼夜,五万余和阗人死于其屠刀之下。同治六年初,阿古柏自称“毕条勒特汗”,悍然宣布成立伪“哲德莎尔”汗国。这年夏天,率军东侵,夺取了乌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等地。同治九年,先后攻占了达坂城和吐鲁番,接着进攻乌鲁木齐,成千上万的回民被侵略者活活烧死。不入,侵略者又派兵攻占玛纳斯,之后,阿古柏返回南疆阿克苏新建的宫殿,以全疆统治者自居。同治十二年,陕西回民武装首领白彦虎从甘肃逃到新疆,投降阿古柏,成为侵略者的鹰犬,进行危害祖国统一的罪恶活动。
阿古柏政权在南疆的出现,自然引起了英、俄两个当时的大殖民地国的关注,它们都力图把这个政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下,阿古柏为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也积极投靠英国和沙俄。但是,英国和沙俄都是为各自的利益而拉拢阿古柏的,因此,新疆也就成了英俄争夺的对象。我国西北边疆危机更显严重。同治十年,沙俄正式攻入伊犁地区,夺取了鲸吞整个新疆的第一个桥头堡。英国也与阿古柏签订了一个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随意进入阿古柏所占领的任何地方,同时,向阿古柏提供军事、政治顾问。在这帮外来侵略者的血腥统治下,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盼望着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支援。驱逐侵略者、收复新疆,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清政府某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官员最关心的问题。
光绪元年(1875),刘锦棠受左宗棠之邀,率“老湘军”出关,挺进新疆。当时,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剿匪事宜,此时的左宗棠已值暮年,然老当益壮,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毅然抬棺西行,誓与侵略者决一死战。这年八月,左宗棠奏请委任刘锦棠为总理行营事务,也就是说,除指挥本部“老湘军”外,其他入疆部队均归刘锦棠节制。左宗棠坐镇兰州,“前路进止机宜,由刘锦棠相机办理,不为遥制。”
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战,刘锦棠身先士卒,每战必亲临前线,同时他使用“缓行速战”的策略,步步进逼,逐个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北疆各城,攻克了阿古柏重点设防的胜金口、达坂城和吐鲁番一带,然后出兵南路,先后收复了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东四城,收复了叶尔羌、英吉沙尔、喀什噶尔、和阗等西四城。在这场战争中,刘锦棠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信任并善于利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情报,善于分化瓦解敌人营垒,他优待俘虏,安抚难民,兵不血刃而使敌军自行瓦解。他极善于捕捉战机,及时调整军事部署。随着西征清军的节节获胜,阿古柏大势已去,于光绪三年四月在库尔勒自杀。随着收复新疆战役的结束,刘锦棠一生的戎马生涯也告结束。不久,通过外交谈判,清政政府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给沙俄,俄兵退出伊犁九城。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第二年清军进驻伊犁。新疆一系列善后工作,直到新疆建省等事务,都责无旁贷落到了刘锦棠身上。
新疆这块广袤的土地,虽然从汉代开始,我国中央政府就开始对它进行了统治和管辖,但一直没有将它设立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省区。到清朝时,龚自珍、魏源等著名思想家先后都提出过新疆设置行省的主张。左宗棠也是新疆建省的积极倡导者,他数次上折,提出新疆改设行省、置郡县,图久安长治。刘锦棠也就新疆建省的议案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他根据自己在新疆亲历的实际情况,认为新疆现在所设的厅州县太少,地广人稀,且与甘肃形同唇齿,应该仿照江苏建置大略,让甘肃新疆连一片,设置甘肃新疆巡抚。关外不受甘督遥制,巡抚驻扎乌鲁木齐,管辖哈密以西各道厅州县,统辖全疆官兵,督办边防。清政府经过反复的征求意见和讨论,觉得刘锦棠主张可行,终于在光绪十年十月初二日(1884年11月19日)正式宣布建立甘肃新疆省,任命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加兵部尚书衔,督办新疆军务,统一指挥全疆各军,筹办边疆防务。至此,历时几代人所追求的新疆建行省的愿望,终于在刘锦棠手里实现了。
刘锦棠50年的人生旅途中,前后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祖国西北的新疆度过的。他担任了首任新疆巡抚后,竭尽全力经营,为开发建设新疆、促进新疆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制定了新的《新疆屯垦章程》, 在安置难民、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及渔业养殖、兴修道理桥梁、清丈地亩并改革赋税制度、禁烟禁赌、植桑养蚕、发展商业贸易、改革币制、兴办义学、整军经武、改革官制与整顿吏治、改革人犯审判制度与军流安置办法等方面,均作出积极的努力,并且收到了不可低估的效果。他这一系列改革,对于新疆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于巩固西北边疆的安全,对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和内地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以后,新疆以其独立的省级行政建置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在西北边疆的重要地位也不可动摇地被确立下来。刘锦棠为人朴实,在新疆期间,勤政廉洁,关心人民疾苦,他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深受当地人民钦佩,以至他请假离开新疆回乡探亲人们都恋恋不舍。时至今日,许多熟悉新疆历史的人都对他深为怀念。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刘锦棠在新疆的积极作为,对当前所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光绪十五年(1889),刘锦棠在湘乡老家的祖母已经是85岁高龄,她思孙情急,中风倒地,危在旦夕。刘锦棠于这年请假回到了湘乡老家,回乡路上,“因沿途感受暑淫、触动旧便血及手足麻木诸证”,他自己也病倒了,于是,他上折请求辞去一切职务,在家终老。但是,朝廷因为新疆事务离不开他,没有答应他的请辞,只肯延长假期,并接连对他进行封赏,光绪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上谕:“甘肃新疆巡抚刘锦棠著赏加太子太保衔”。同年九月,赏给刘锦棠祖母匾额一块,绸缎若干匹。并指示:“俟假满后启程赴京陛见”。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正当刘锦棠准备启程赴京时,其祖母病逝。按照清朝惯例,父亲先故于祖父母,应由嫡长孙代行守制,于是,刘锦棠正式请求开缺,得到了朝廷了的批准。以后的几年,刘锦棠一直在家乡,身体未见好转,病情不断加重。但朝廷一直没有忘记他,光绪二十年又加封他为一等男。
刘锦棠是一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清官,他的廉政品行非常值得称道。早在任“老湘军”总统时,他经过一年苦战攻克金积堡,缴获敌军银钱19万两有余,全部交公;克复乌鲁木齐时,缴获敌存粮100多万斤,亦全部归公。他在克复阿克苏等新疆各城时,共缴获敌存银70153两8钱6分,他全部上报交公。这种节操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收下凭自己打拼而来的敌营物品似乎算不上贪污,社会舆论也不会太关注。许多将领将缴获物据为己有而致富,如曾国荃、李鸿章等人,即是明证。像刘锦棠这样不贪不取廉洁奉公的人,确实非常少见。到他终老时,他已身无余财,但他对社会公益活动却非常热情。刚从新疆回到家乡时,湘乡的士绅正在酝酿建立一所新的书院,他闻讯后,带头募捐,自已捐款5000两白银,还积极动员自己的部下捐献。在他的倡导下,很快建起了东山书院,也就是现在东山学校的前身。该院首开湖南学校教育西方科学文化之先河,特别重视新式教育。后来,培养了毛泽东、萧三、陈赓、谭政、毛泽覃等领袖人物和革命家、军事家(他们都出自这所学校)。可以这样说,刘锦棠倡导捐建东山书院,不仅推动了湘乡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其遗泽还惠及中国革命。
十九世纪7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1884年6月,法军进攻清军驻地北黎,制造了北黎事件,8月上旬,又进攻我台湾基隆,8月下旬,侵袭我福建马尾军港,面对侵略者的武装挑衅,刘锦棠义愤填膺,他当即向朝廷上奏《请率师与法夷决战折》。在折中,他声明绝不妥协退让,坚决请求与法一战。因当时新疆刚收复,刘锦棠尚不宜离开,朝廷未同意他的请求,但他不久又上了一道《遵旨酌度仍申前请折》,坚决要求与法一战,因为他手中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他本人又是一位为中外倾服的将军,所以他的这种态度,对当时形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壮大了主战派的队伍。
光绪二十年(1894),日本开始对朝鲜和中国进行挑衅,妄图更进一步侵略中国。当时刘锦棠因守制和养病在家,他在湘乡县城听到了日本即将入侵的消息,连忙召集旧部,准备进京陛见。他准备上前线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鲜进贡的使臣连忙回国告诉国王,说有刘某负责东征,尽管放心了,足见他当时的声名远播。朝廷也在此时多次传旨,想让刘锦棠别练一军,开赴抗日前线。他“闻命之下,即治装扶病启程,自谓年力未衰,一息尚存,自当勉济时艰,力图报称”。可是,他空有杀贼之心,此时已无力回天了,病体中风多年,油尽灯枯,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死之前,他将儿子和旧部召集床前,口授遗折,说:“死不瞑目,伏愿皇上圣谟坚定,激励将帅,扫荡夷氛……”弥留之际,他“口中喃喃呼将士,指述边事”,大呼“公辈好为之”,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只可惜时运不济,英年早逝,夺去了他再一次为国血洒疆场的机会。一个直到死时犹关注着民族利益和国家责任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纪念他。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早已进入繁荣富强的一页,但是对于历史,尤其是充满创痛和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却,近代史上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的先驱们,也值得我们讴歌和记取,诚然,他们当中,许多人已走进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比如冯子材,比如刘铭传,他们都是刘锦棠的战友,这些人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但是,对于刘锦棠,这位伟大的爱国者,这位功勋卓越的民族英雄,我们似乎有所遗失,这种遗失,暴露了我们缺乏的人文精神,也给我们提了醒:有些人,不应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