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注重子女的个人修养与全面发展,在其严格的教育下长子曾纪泽不仅成为了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在书法上亦有卓越的成就。然而在中国书法史上浩如烟海的名家中,曾纪泽的书法成就几乎被其父曾国藩的耀眼光芒和他本人出色的外交能力所掩盖。此次发现的曾纪泽《赠钦轩篆隶行真书册页》不仅展现了书法之美,亦再现了曾纪泽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与宽厚含蓄的人格魅力。
一
该册页书于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曾纪泽时年46岁,驻英国伦敦任驻英大使。册页共32开,为活页册,其中篆书8开,隶书7开,行书8开,真书9开,并分别于篆书后钤“纪泽私印”白文印,行书后钤“毅勇嗣侯印章”朱文印,真书后钤“曾纪泽印”白文印、“劼刚”朱文印和“归朴斋章” 白文印。款署“光绪十年岁在甲申仲冬之月作篆隶行真各若干幅以应钦轩仁弟之属时同寓英吉利国伦敦都城劼刚曾纪泽”,下钤“纪泽印信”朱文印。书写纸张为英国所产小16开且边沿镀金铜版纸,外套深红色羊皮硬壳。书写前,他先在纸上设计出书写形式,然后再用针扎小孔,再用原珠笔依孔画出册页格①。除深红色羊皮硬壳外套略有磨损外,保存完好。
受赠人钦轩仁弟系曾纪泽培养出来的中国枪械专家,全名王钦轩(1848-1915年),字世绶,湖南双峰永丰镇泥湾村庄前组人。少年时以打铁为业。因手艺精湛得曾纪泽赏识。光绪四年(1878年)曾纪泽出使法国时,因王钦轩对制造工艺有独到的悟性,且勤励好学,是可造之才,挈其同往。曾纪泽托友人先后选送王钦轩入砂罗柯诺司及阿模士脱郎厂学习机器制造。光绪十六年(1890年)王钦轩归国,任江南制造总局提调。他研制出的新快利枪是第一把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枪,他也是中国研制出无烟火药的第一个人。王钦轩不仅是曾纪泽培养出来的一位枪械专家,而且是洋务运动中一位爱国的科学家,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驱者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王钦轩辞归故里,并将该册页带回双峰“朗和堂”珍藏,得以保存至今。
对于册页的书写《曾纪泽日记》有详细的连续记载,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一日“辰正三刻起,茶食后,写册叶一幅”、“濯后,写册叶一幅”。初二日为曾纪泽四十六岁生日,但他还是“辰正二刻起,茶食后,写册叶一幅”并于生日酒席散后接着写“写册叶” ②,至十一月三十日,几未隔断对“写册叶”的记载。对册页内容在曾纪泽日记中亦有提及,光绪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写隶书册叶半幅”,十六日“将所写册叶盖用印章,编记次第”,十七日“将所写第三分册叶编次成册”,二十五日“清捡已写之册叶,分注碑名” ③,这也能从册页的隶书内容中反映出来。该册页纸张特色鲜明,纸墨包浆自然,整幅作品绵中寓刚、洒脱灵动,间架走势体现了纵与敛、散与整、钝与锐、劲与柔构成的形式美,体现了曾纪泽的一惯书风。其所钤六方印鉴清晰可辨,为曾纪泽同期作品中常用之印。于受赠人钦轩仁弟在曾纪泽日记中也多有记载,且该册页流传有序,经鉴定为曾纪泽真迹。
出生在绵厚楚文化孕育滋养之地的曾纪泽,很小的时候就以一手漂亮的书法脱颖而出,临书谱尤精。李鸿章、李元度、许仙屏诸名家,皆极赞美,称其“钩联顿挫,纯用孙过庭草法,而间架纯用赵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④。后又随父在军中,历十余年,得父指授颇多。他能书画篆刻,书法工于真、行、隶、篆诸体,深得其父曾国藩书法真传。其书法生前即享有盛誉、名动朝野,在今天仍以深厚的功力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撼,展现了湘中文化的精髓。
二
该册页篆书8开,内容为录汉书叙传述卫青霍去病,共三十一行,每行二字,共六十二字。
汉字造型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篆书体阶段,在书法史上篆书艺术的发展尤以清代以降堪称巅峰峻峙,群雄竞秀。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谕纪泽的信中写道“纪渠侄近写篆字甚有笔力,可喜可慰。兹圈出付回,尔须教之认熟篆文,并解明偏旁本意”可见曾国藩对二十三岁儿子篆书的认可。曾纪泽的篆书在父亲的指导下,遍临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高手,从秦李斯到唐李阳冰,再到明清诸家,最后得以融会贯通。这六十二个篆字,曾纪泽以李阳冰为宗并参悟邓石如笔法,深得其魂魄。运笔以中锋为主,侧锋偏锋、出锋藏锋,起发运收,迟疾平险,均能挥霍自如。笔画交接处,留顿而出圆融象,表现了对高古意趣的追求。线条匀净而长,字体轻松舒朗,长势取姿,结体工稳而又飘逸舒展,凝重劲挺,功力非凡,呈现出纯净简约的美感。作品以“静”取胜,余韵犹长,在工整中蕴含着金石气质别开新貌。

三
篆书后书隶书7开,内容为录《泰山都尉孔宙碑》、《执金吾丞武荣碑》、《郭泰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铬》、《史晨飨孔庙后碑》、《孝廉柳君碑》等碑的部分内容,并于内容后注明“分注碑名” ⑤,每开十行,共七十行,每行七字共四百余字。
隶书,萌生于战国晚期,秦广泛应用,至汉代成为官府颁令通行的正书。西汉的隶书,字形较方,挑法尚不明显。东汉时的隶书,逐渐走向成熟,字形扁阔,为主的横画一波三折,出现了所谓“蚕头雁尾”的笔画,富有装饰性。《孔宙碑》,即是这一时期碑刻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其碑书法精妙,曾纪泽长期临写。曾国藩在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二十五日给纪泽的信中说:“尔所临隶书《孔宙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曾纪泽经过二十七年的不懈努力, 该册页所书《泰山都尉孔宙碑》八字,书风方整秀润,结字中宫绵密,左右开张,横画甚长,波撇并出,用笔圆转遒丽,无一字不规矩,亦无一字不飞动,神趣高妙。再无半点“笔太拘束,不甚松活”之感。
该册页中的《史晨碑》笔划间架一丝不苟,其整体布局,横平竖直,其线条起笔的“蚕头”意味并不十分明显,但它露而能藏,尖而寓圆,变化极为自然。注重对磔笔处的“燕尾”处理,其用笔或平出,或上挑。像“恩”“寓”方折多的字变化丰富精妙婉丽。其结体注重舒展与内聚的对比,象“得”字外松内紧就是很好的范例;象“臣”字,为了改变横线条在结体上的呆板将左边一竖由直线转变成曲状的线条,通过这根委婉灵动的线条调节了上部三根均衡的横划可能会造成的呆板,同时也避免了与内部两短竖并列冲撞的后果。总之,曾纪泽在注重原碑风格的同时,通过微妙的变化真实地再现《史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严谨和含蓄”。
曾纪泽一生南来北往,交友于四方,对金石之学笃好至深,广搜金石碑版,广临名碑,常以《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铬》习之,出入《孝廉柳君碑》、《郭泰碑》、《武荣碑》、《高阳令杨著碑》、《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之间,数十年如一日,深得汉碑之精髓。正是由于曾纪泽穷尽毕生精力对汉碑隶书的深入研究和长期反复的临习,以创作的心态进行临碑,在临碑的过程中进行艺术提炼,从中吸收艺术的营养,并应用到书法创作实践上,将汉碑隶书古拙的审美风格与用笔、用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破馆阁体的束缚,弘扬了刚劲的书风,入古出新,形成了险劲挺拔,刚健婀娜的个人书风。


四
该册页行书8开,内容为韩愈杂说四篇《龙说》、《医说》、《崔山君传》、《马说》,每开十行,共书七十九行,每行八至十字,七百余字。
其时曾纪泽因建议清廷对法国侵略越南问题要积极备战,坚决抵抗,并反对在天津签订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而于该年4月被免出使法国大臣兼职。韩愈的《杂说》四篇,是一组短论,皆托物寄意之作,曾纪泽借四篇短小精湛的《杂说》寓意深远,表现书家的无限感慨。字里行间流溢出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执笔之法牢记父亲的训导“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⑥,一支毛笔在他手里挥洒自如,其线条阔者若乌云蔽月,细者如蛛丝临风,提按扫撅,左冲右突,前呼后应,如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笔墨皆随气转,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布局严谨而不呆板、灵动而不杂乱,既有孙过庭之用笔规范,极具法度,又有二王之灵动洒脱,于传统外参合己意,章法的节律感很强,上下左右错落有致,欹侧斜正顺其自然,似龙腾虺踞,风卷云曲。
韩愈《杂说》中重复的字特别多,他都能巧妙应用字形的选取、文字结体的变化、笔画姿态的更易、用笔方法的转换等多种技巧进行处理和把握,使之避免出现造型上的雷同。特别是对位置相临相近的相同的字,相互间的表现手法都不一样。在应用这些技巧时,把握分寸细致入微,做到了变而不离,易而不过。着力体现“奇横之趣与自然之致” ⑦,犹如水落石出,隽拔刚折,涤净浮尘,秀色自现。全篇作品气势磅礴,节奏明快,刚劲有力,充满震撼力,更能感觉到一种精神喷薄欲出。这种精神是吞吐大荒、思接千载的才情,是胸怀祖国的豪气,是生命状态与毛笔飞动间狂舞炽烈的线条一见钟情的感应。曾纪泽笔下的韩愈《杂说》是在呐喊,是在向人们证实一个有着深厚责任感和涌动着丰富感情的灵魂的存在,对朝廷不能识别任用人才表示愤慨,也表现了一位爱国外交家救国图强的强烈愿望。那扑面而来的令人悸动、令人震撼的整体气息,存在于那茂密的章法中,存在于那厚重圆浑的线条中,存在于他经意选择的充满奇崛意蕴的文字中……

五
该册页真书9开,内容为录史岑《出师颂》、范浚《心箴》及朱子《六先生画像赞》,共八十二行,每行七字,五百余字。

曾纪泽是那种端庄忠厚之士,性沉稳而讷于言,即使是大喜大悲之事皆能做到波澜不惊,让人感觉到一种龙藏于渊的力量和虚怀以待的境界。字体的变化,到了楷书,基本上已趋于完备。曾纪泽的楷书,早年学颜真卿,后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参以诸河南、董思白烟娜之致,并融众长,把刚健与婀娜对立而统一在一起,并深入为之,自成一家⑧。其楷书 “讲究墨色”,力求“神光活色浮于纸上” ⑨,用笔严谨规范,点画劲健刚拔,又不失洒脱雅丽的风神,这在楷书的书写中是最难的,人们为取法而学楷书,求其端稳之态,谨严之风,但日久则容易为其法度所困,少了那分活泼自在之姿,仿佛都是打座的高僧不苟言笑。曾纪泽的楷书继承家学的风骨,以唐楷为体,宋楷为用,晋楷为神,沉稳灵动,见功见性,不肥不瘦而具适度之美;笔意藏连而内含着晋人的风韵,透露着北碑的气息。按父亲曾国藩的要求“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⑩,“写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 ○11,数十年如一日,笃志写楷,其志其恒令人感佩不已。观其《朱子六先生画像赞》有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之感。发笔处呈飞扬之态,体现了笔势的往来,让各不相关独立存在的字产生了联系;加之其中锋运笔,锋停圆润,书来似疾亦缓。因而曾纪泽真书有悠闲之风范,妍美之趣味,恬静之境界。其书法虽与家学一脉相承,然经近四十年的经营,父书之貌,亦复一洗,加之他广泛涉及金石、诗文、音乐等相关艺术,在他的作品中还透露着一股儒雅清新的书卷气,蕴含了他高尚的人生境界,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六
曾纪泽书法创作之勤勉,作品数量之多,体裁风格变通之广,很容易使人认为他是个职业书法家。书法理论大家马宗霍在其研究、鉴评书法之经典专著《霎岳楼笔谈》中评价说:“惠敏庭训最严,书功最深,所资亦最博。”其实,他为艺十分钻研,为官也非常勤政。光绪四年(1878年),他被派充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光绪六年(1880年),兼充出使俄国大臣,往圣彼得堡谈判改订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里瓦机亚条约》,经他据理力争,“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终于于次年2月24日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争回部分主权。1883年至1884年,在巴黎就法国侵略越南问题与法政府谈判,并建议清廷积极备战,坚决抵抗。尽管日常事务异常繁忙,时间并不允许他当职业书法家,但他对书法的临习与创作并没有懈怠。每日晨起及夜深人静之时,便潜心在自己的书斋里或读帖看书,或挥毫临池。它是紧张工作之后的一种重要补充,是一座属于曾纪泽自己的精神家园,是对经典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欣赏曾纪泽的册页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的神奇魅力——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完美融合与统一。
① 岳麓书社 曾纪泽日记,P1379
② 岳麓书社 曾纪泽日记,P1375
③ 岳麓书社 曾纪泽日记,P1378-1380
④ 岳麓书社 曾国藩全集 家书一 咸丰九年三月廿三日谕纪泽,P472
⑤ 岳麓书社 曾纪泽日记,P1380
⑥ 岳麓书社 曾国藩全集 家书一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谕纪泽,P436
⑦ 岳麓书社 曾国藩全集 日记一 咸丰十一年七月初三日,P638
⑧ 岳麓书社 曾国藩全集 日记一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P672
⑨ 岳麓书社 曾国藩全集 家书一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P418
⑩ 岳麓书社 曾国藩全集 家书一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谕纪泽,P406
⑾ 岳麓书社 曾国藩全集 家书一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P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