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略论湘军之劲旅—湘勇
作者:刘铁铭
【摘要】湘乡士卒通称“湘勇”,其名湘乡团练百勇之士,最早见于咸丰三年湘乡知县唐逢辰《加谕百勇练局条规》。湘勇是湘军组建的基础,又是湘军征伐的劲旅。十余年来,湘勇跟随曾国藩驰骋十八省、作战尤以忠挚,为湘军制胜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

湘乡士卒通称“湘勇”,其名湘乡团练百勇之士,最早见于咸丰三年湘乡知县唐逢辰《加谕百勇练局条规》。湘勇是湘军组建的基础,又是湘军征伐的劲旅。十余年来,湘勇跟随曾国藩驰骋十八省、作战尤以忠挚,为湘军制胜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

 

湘军之源

 

湘勇和湘军组建于同一历史时期,都发祥于湘乡这一圣地。两者为同根所生,共脉相通,有着共同的战斗任务,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各地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就其组建的时间和关系而言,湘勇早于湘军,湘军是在湘勇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恰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湘军原称湘勇,本以来自湘乡县之勇丁而得名”[1]

 

早在道光二十九(1849年),曾国潢组织“安良会”,镇压境内饥民起事,为湘乡团练的先声。咸丰元年1851),金田起义爆发后,王珍在湘乡首倡团练,据他后来记叙:“我在湘乡办团练,自咸丰元年中秋后起,至十月初而粗成。其时,贼在广西,谁知团练二字为何物?忽闻此议,莫不掩耳而走。两月之间,悉心开导,只恃此一点血诚,不计成败利锐,不顾祸福生死,任劳任怨,以成此举。”[2]稍后,李续宾也在家乡桥头冲办起了团练,其宗旨“以正人心为主,以固人心为先”;其办法是:“乡人三丁出一报名,团长将其姓名、年貌、箕斗、户邻皆注于册,各备一械,守望相助。有事则团长呜锣以集之,无事则各自执其业。凡事毕,则父老公议其赏罚,其名册则团长收之。所捐之资,以供行事伙食及刀矛炮火等之用。”[3]这是湘乡最早的两支团练乡兵。

 

  咸丰二年,太平军首进湖南,湘乡知县朱孙贻奉旨办理团练,邀请绅员罗泽南及其弟子王錱、李续宾、刘蓉等人,共商团练事务。颁布了《合邑绅耆酌议条约》。这是湘乡第一个团练章程,共十款,对团练的宗旨:任务、组编、操练、器械、执警、防守、救援、经费、纪律、处罚都有明确规定,内容周密,举措积极。《条约》规定,从四月二十二日起,全县各都各坊普遍办理团练。朱贻孙亲自主持团练,讲授武艺,又用官府名义颁布告示,制订了三条纪律,对勇丁的行为进行约束,内容为:

 

“如有不遵号令约束,造谣惑众,奸淫虏掠,泄露军情,损坏人民房屋、坟墓及身体,犯此者死。如有聚饮赌博、吸食鸦片、遗失器械,喧呼斗殴,犯此者杖革。如有点名无故不到,操练不勤,出入不告,吹弹歌唱,争先恐后,犯此者责罚。”[4]

 

经过精心调教,湘勇团练初露锋芒。当太平军进入湘南地区时,绅员王錱、赵焕联、王勋、朱兰桂、张清如、赵福元等率团勇,前赴衡、永、郴、桂一带防剿,克复城池,肃清南路。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湘勇被调至邻县宁乡边地布防,“贼踪畏避”,湘乡“获安”。[5]

 

是年,曾国藩因其母亡丁忧在籍,他从家乡团练中看到了希望之光,为之撰写了《保守平安歌三首》,这是对湘乡团练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孕育了他组建新军的思想理论。曾国藩身居朝廷高位,担任过兵部侍郎,对清代制军八旗、绿营的垂暮之势和腐败无能有深刻的认识。咸丰元年(1851年),他向朝廷上了《议汰兵疏》,指出:“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量为简汰以剜其腐者而生其新肉”。[6]此时,曾国藩便有了整顿八旗、绿营之念,其后,清军在和太平天国的较量中节节败退的事实,更坚定了他改弦更张之念头。他决计以湘勇团练为基础,移木栽花,组建一支新式军队,以适应当时形势的急需。

 

咸丰二年底,曾国藩奉旨出任督办湖南团练大臣,他上奏曰:“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练一人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有一月之效。”[7]次年初,曾国藩调集罗泽南、王錱所部湘勇,以及湖南其他几支著名的团勇到长沙“束伍练技”,编练新军。曾国藩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议,以罗、王湘勇为基础,将各地团勇编为中、左、右三营,分别由罗泽南、王珍和邹寿章任营官,统称“大团”,又称“官勇”,由巡抚和团练大臣直接指挥,官发口粮。这是曾国藩筹办新军的第一步,是湘军最初的队伍。这支队伍从初建之始,即按曾国藩的建军思想,以湘勇为基础,由湘乡文人任主将的新式军队。

 

湘军兵卒  

 

曾国藩组建湘军,仿照明代戚继光之兵法,又汲取湘勇团练的成功经验赤地立新,彻底改革兵制,废除世兵制,实行募兵制。

 

清代八旗、绿营实行世兵制,即父辈加入军籍后,其子孙后代世袭为职业兵。这种世兵积久而染恶习,嗜烟嫖赌,武备废驰,缺乏战斗力。曾国藩决计改革兵制,实行募兵制,由湘军营官亲募兵卒,自成一营。以后,又对兵卒定期更替,吐故纳新,以永葆军队的战斗力。

 

曾国藩为之拟定《招募之规二条》:

 

“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父母、兄弟、妻子、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

募格须择技艺娴熟,身强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8]

 

第一条是讲募兵制度,取具结保,造具名册,是为了保证兵卒的纯洁性,并加强对兵卒的控制。凡招募者须由原籍审定,不收用无根之子和游荡之徒;凡遣散者则按册归籍,由县都坊和户主收而察之;凡私逃者按册禀告原籍,追而捕之,从严究办。

 

第二条是讲募兵标准,这是仿效戚继光募兵之法和湘乡团练募勇之法。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专论募兵标准,认为选兵“第一可用之人”,乃“乡野老实之人”,这些人“黑大粗壮,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色”,具有农夫气质。湘勇团章规定,“团勇必选身力精壮,素常安分有家室者,断不可滥收无赖匪徒及老弱无能者。”[9]曾国藩认为,山农朴实少心窍,勇毅有血性,是理想的募兵人选。

 

湖南是一个汉蛮杂居的地域,地形以丘陵为主。翻阅湖南地方志,关于湖南人性格强悍的记载,诸如:“劲直任气”、“人性劲悍”、“人性悍直”、“率多劲悍”、“任性刚直”、“刚劲勇悍”、“其民尤当力气,好武少文”……比比皆是。曾国藩以湘乡人为兵,看中的就是湖南人不怕死,霸得蛮,勇往直前的果敢作风。他募兵不仅以山农为标准,而且认为,“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所以以本籍人氏为主体,利用同乡、同族和亲友等裙带联系招募兵卒。湘军将领大抵如此,曾国荃则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这些土著人氏有竹马之交,故土之情,血缘之亲,平时如手如足,战时相援相救,富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种私人之间的裙带关系,是湘军组建的坚实基础,也是战斗的力量源泉。

 

因此,湘军组建初期,士卒全是湖南人,尤以湘乡人居多。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湘乡邑人参军极为踊跃,或一乡一地合群入伍,或一家一族几代从戎,至咸丰六年,湘乡参军者已逾两万之众。以后湘军出省作战,湘乡籍将领又多次回乡募兵,湘勇人数骤增,出现了众多的同乡军、家族军,遂成湘军劲旅。

 

   

      湘军劲旅

 

在湘军兴起后的三十多年间,湘勇转战各地,战功颇著。“南逾百粤五岭,东暨全楚、三吴、两浙、七闽,转战关陇、齐、豫、燕、晋,西迄三峡、滇、黔,又西北薄雪山戈壁、五戎百狄之域,固无不一仗湘人师武臣力,挈已失之疆土以还之朝廷”。⑨据曾国荃统计,此间从军的湘乡人,先后有20余万人。同治湘乡县志对湘军的战功和湘勇的作用,有一段简明 的概述:“咸丰初,粤匪首祸,乱者四应,蔓延几遍天下。曾文正公奉命督办湖南团练,创立楚军(即湘军),而湘勇尤以忠挚。……将士一心,募朝夕发,天戈所指,几乎无役不服。”[10]湘军的战功,当然不只是湘乡一县将士所能。但是,诚如湖南巡抚骆秉章所云:湘乡“兵勇朴诚敢战,为他处不能及者。”他们“在家则为良民,临阵则为死者。急公家之难,不以小挫而损声威,不以屡胜而形骄悍。”[11]

 

以上所述的湘勇“忠挚”、“朴诚”、“敢战”,乃是湘乡邑人的地方性格,也是湘乡将士的血性精神。忠挚则深明大义,忠于国家,忠于将领,忠于职守;朴诚则淳正厚道,安分守纪,服从指挥;敢战则以克敌战死为荣,以畏难苟活为羞。湘勇的血性豪情,既是他们立身的精神支柱,又是他们临阵的物质力量。

 

下举数例说明之:

 

先看湘乡邑人从军之激情。王定安《湘军记》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当湘军初起,山农柔懦者亦颇畏远征。及援江西,士人轻死陷阵,叠克县城。国藩闻而乐之,益以忠义激励将士。而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肖启江之伦,皆崇纪律,重廉耻。于是陇亩愚氓,人人乐于从军,闻招募则争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离别可怜之色。其后湘军战功遍天下,从戎者日益众。或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势不能尽收,甚至丐书干请而后得入。其随营待补,客死他乡者,不可胜数,而湘人士迄无怨心。”[12]上述的七名湘军将领除塔齐布为  满州人外,其余皆为湘乡人氏。正是因为以曾国藩为首的湘邑将领以礼治军,才使湘人皆服,乐于从军,争出效命,死无怨心。

 

再看湘勇作战的忠挚。所谓忠挚,即兵对将以忠心,将待兵以诚挚,仅举三河之役一例说明之。咸丰八年,湘军将领李续宾、曾国华与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鏖战于安徽三河镇,太平军以10万之众包围湘军5000之卒,湘军苦战数日,其参将和士卒伤亡惨重。众将劝李续宾退守图存,续宾曰:“军兴数年,皆以退走损国威,长寇志。吾前后数百战,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必死,义当死战以报国,君可自图生也。”诸士卒皆曰:“誓与主帅共命,愿从公死。”续宾具衣冠望阙叩首,取所奏延旨及批摺焚之,曰:“不可使之落于贼手也。”续宾怒马驰入贼阵,往来奋战,毙贼数百,血战而亡。是役,文武官弁死亡数百人,士卒数千人。将为卒着想,卒与将共命,相争以死报国,这是何等忠挚,何等悲壮!

 

三看湘勇为湘军付出的代价。同治湘乡县志《义勇》篇,专记湘勇英烈,以阵亡时间和地点为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殉难湘勇的名单。笔者统计,从咸丰元年至同治十年(1851-1871),湘乡阵亡于战场的士卒共有21335人,平均每年有一千余人,其中战死者15706人,占74%;病故者5624人,占26%。从大江南北至西南西北,从东南沿海至中原大地,全国十八个省都留下了湘勇的血迹。

 

据旧志记载,湘勇在各省死亡人数:湖北6538人,安徽4095人,江西2055人,广西1881人,湖南1745人,四川734人,江苏466人,浙江336人,河南269人,广东216人,贵州213人,福建137人,陕西104人,甘肃56人,云南17人,山西13人,山东12人,直隶8人,还有大批为死亡地点不明者。

 

上述大量病故,多为瘟疫流行。瘟疫流行速度快,地域广,死亡率几乎为100%,其危害仅次于炮火,甚至大于炮亡。咸丰八年,湘勇在江西战死者256人,而病故者达358人;同年,在广西战死者417人,病故者729人;同治元年,又在江西战死者114人,病故者竞达353人,为战死的三倍多。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湘军的战功堪称奇迹,作为湘军劲旅的湘勇,以“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近古未尝有也。”[13]他们在“我不知兵,但知无走,平生久要,临难不苟”的信念驱使下,与太平军、捻军浴血战场,维护清廷统治,书写了一幕兄弟阋于墙的世间惨剧,同时,在西北、西南、东南战场上,收复新疆,抗击法军、日军,舍身逐敌,保疆护土,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当然,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惨重的。

 

最后,笔者还想说几句题外话,看了旧志《义勇》篇大为震惊。该志编篡者费尽心血,不辞烦琐,不惜笔墨,把两万多名义勇一个不漏地列入史志,实在难能可贵!这些义勇绝大多数是无名声、无地位的小兵小卒,按照传统惯例,他们是名不入经史的。然而,湘乡旧志却这些小人物,与盛名显耀的名臣、名官、儒林、文苑等大人物,一并编入《人物志》。旧志总算对这些小人物有个历史记载,对后人有个交待,可谓是震古烁今的史册。这对现今修志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别忘了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小人物啊!

                                                                   

参考文献

[1]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51页。

[2][3][4]皮明勇:《湘军》,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

[5][10][11]清同治刊《湘乡县志》。

[6][7]《曾国藩全集》(1),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140页。

[8][13]《曾国藩全集》(14),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465304页。

[9]《曾国荃全集•文集》(6),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6页。

[12]王安定:《湘军记》,《湘军史料四种》,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674页。

 

作者简介

刘铁铭(1964——  ),湖南湘乡市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院长助理,教授,从事高校“两课”教学和乡土史研究。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研究导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