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天下湘军出湘中
作者:胡卫平
【摘要】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大地。(清)湘乡县地域近三分之二今属湘中娄底。湘乡上里四十三都(今涟源市荷塘镇)的李续宾最早在湘乡练团。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湘上、中、下三里团丁赴省防御,湘乡团丁正式称之为“湘勇”。咸丰三年七月,罗泽南、李续宾正式立名湘军于江西南昌。湘军中产生的十大巡抚、总督,有八位属今娄底市籍。“无湘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湘军有铁的军纪,湘军将帅著作等身,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他们及其后代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发掘研究湘军集团,筹建湘军陈列馆,有利于促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湘中娄底是湖南中部一颗灿烂的明珠。

  紫鹊界的田、大熊山蚩尤文化、梅山的龙宫、湄江的风光、乡间的侯府、更有那“女杰之乡”的美誉在中华大地飘扬……。

  娄底创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似乎有了相当的文化品牌。

  笔者沉思,总觉得能使湘中娄底名扬世界,还缺少了点什么。当今中国大地,三湘四水,响彻震耳的是文化湘军、体育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湘军食府、湘军酒……,但这些大都与娄底人们无缘。
然而,翻开被历史淹没的一页,一个半世纪以前震撼天下的湘军,却是源于湘中大地。

  A:今湘中娄底地域的一半属(清)湘乡县

  康熙三十五年(1696),湘乡知县李玠重新编查都坊,将全县分成12个乡,乡以下划分都(坊),计44个都3个坊。都以下再分区,区下分牌。由都总、区总、牌头等地方行政官员,分别管理。

  由于湘乡县域“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根据湘乡的地形,旋又有上里、中里、首里(下里)之分。

  首里(下里)辖:

  迎恩1坊、悦来2坊、景庆3坊、东风1都至鹤山15都。习惯上称下18里(都、坊),由湘乡县令兼管。

  中里辖:

  宣风20都至和安35都。习惯上称中16里,设永丰县丞署,由县丞管理。

  上里辖:

  碧溪16都至胜岩19都、锦石36都至敦行44都。习惯上称上13里,设娄底巡检司,由巡检管理。

  1952年湘乡县析县后:

  上里的37都—40都,为今娄底市属的娄星区辖属。

  上里的36都、41都—44都,为今娄底市属的涟源市辖属。

  中里的20都—35都,为今娄底市属双峰县辖属。

  首里的1—3坊和1—15都以及上里的16都—19都,为今湘乡市辖属。

  清康熙三十五年湘乡县的行政区划,经过311年的变迁,今分属于两市一区一县即湘乡市、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之中了。

  (清)湘乡县地域近三分之二今属娄底,今娄底地域的一半属(清)湘乡县。

  B: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娄底
   
(本文只述主要方面及重要观点,详见《曾国藩研究导报》15-20期《湘军源流记》《曾国藩组练湘军》《湘军立名及其发展考述》等文)

   B1:李续宾最早在湘乡练团
   
李续宾(1818–1858),字如九,一字克惠,号迪庵,湘乡县上里崇信43都(今涟源市荷塘镇西冲)人。

  李续宾从练团到湘军捍将,授浙江布政使,加巡抚衔,是继罗泽南没后,第二任湘军统领。咸丰八年十月,兵败三河,李续宾、曾国华(湘军帮办)所带领入皖部队6000余人覆没,(罗李湘军共2万余人),李自缢而死,曾国华身首离异。清廷追赠李为总督,谥“忠武”。

  李续宾练团,最早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次年夏天,经李续宾往返湘、邵两县十余次,事始成。《李续宾年谱》称:“湘乡团练自保始此。”

  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南各县又患盗,特别是临广西边境劫杀甚尤。湘乡各里都以练团自强,李续宾在里设团练公所,精研兵事,并解乡人纠纷。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五月,新宁李沅发倡乱,将犯宝庆,邵阳教喻彭洋中(今双峰青兰人,李续宾之次兄李续家之好友),致书李续宾,请帮同办贼。李续宾即“召募农家丁壮,……教之击剑”。并“约新宁兵,夜捣其巢,沅发走死,既灭贼,公委兵遽归”。“自贼起至灭,不过两月”。此为湘乡上里团练、出县征战之始。

  咸丰元年:寇警日迫,乡人惧,公益治团以镇之。撰《孙子兵法易解》,以《孙子》为主,以《左传》《国策》《通鉴》证其义,而出之以俗语,俾团长及乡人讲习。

  十月,王公勋(王勋,字人树,即王錱之兄—引者)来视公,益讲求练团事。公曰:“以正人心为主,以固人心为先。”曾君广星《与宗甫山书》曰:“练团之法,乡人三丁出一报名,团长将姓名、年貌、箕斗、户邻皆注于册,各备一械,守望相助。有事则鸣锣以集之,无事则各自执其业。凡事毕,则父老公议其赏罚,其名册则团长收之。所捐之费,以供行事伙食及刀矛炮火之用。此事吾里始于李光禄公(即李续宾之父李振庭,李续宾三河之役战死后,朝廷特加“光禄大夫”封典,故称“李光禄公”—引者),而忠武公(李续宾谥号“忠武”—引者)成之者也。(《李续宾年谱》)

  道光末年及咸丰初元,湘乡民间的“团练自保”,起于当时有名望的乡绅及家族,目的是“守望相助”而“以靖井里”。

  李续宾在乡练团,是湘乡上、中、下三里最早者。
 
B2:赴省防御之团丁称“湘勇”

  咸丰二年十二月,太平军陷武昌,湖南巡抚张亮基檄湘乡知县朱孙诒募湘乡练勇赴省防御。朱孙诒乃举罗泽南、王錱、罗信南分领所练之勇共千余人,至省城防御。

  曾国藩《湘乡昭忠祠记》云:

  咸丰二年十月,粤寇围攻湖南省城,既解严,巡抚张公亮基檄调湘乡勇千人,至长沙备防守。罗忠节公泽南,王壮武公錱等,以诸生率千人者以往。维时国藩以母忧归里,奉命办团练于长沙,奏请见调之千人束伍练技,以备不时之卫。由此吾邑团卒曰湘勇。

  湘乡之勇以360人为一营:罗泽南统中里之勇称之为“中营”;王錱统首里(下里)之勇称“左营”;罗信南统上里之勇称右营。是时,湖南各县练成之勇尚有楚勇(新宁)、宝勇(宝庆)、浏勇(浏阳)、辰勇(辰溪)等,湘乡之勇正式称之为“湘勇”。即是此时。

  B3:湘勇援赣    湘军立名于南昌

  王錱左营留湘,专事湘南之防务。罗泽南增勇300人,共1200人。从长沙出发,号为“湘勇”,未立营名,亦未立哨队。但据彭洋中咸丰八年所撰的《湘勇原流记》曰:“罗泽南领中营,廪饩生李杏春、团长李续宜佐之;易良斡领前营,团长罗信东佐之;谢邦斡领右营,团长李续宾佐之;康景晖独领左营;扬虎臣独领后营;罗信南独领亲兵;王錱留剿郴、桂土寇。”以罗泽南、朱孙诒统领。随行者尚有侯补道夏廷樾、庶常郭嵩焘及杨昌浚、蒋泽沄、罗镇南等人。

  咸丰三年七月,湘勇驻军南昌得胜门外七里街。太平军来攻,罗信东、罗镇南、易良斡、谢邦翰战死。湘勇兵士亦有81人死于是役。由是,罗泽南将所余1100人拆为两营。罗泽南部称玉字中营,李续宾代领右营(右营营官谢邦翰战死,罗信南因其弟信东战死,亦告归奉亲),每营360人,此720人饷于官。馀400人号曰“馀勇”,由罗泽南、李续宾募饷食之,“馀勇”隶属于李续宾。王錱部留在湖南,仍称左营(实不相属,王錱已自成一军,史称“老湘营”,其营称“旗”,曾国藩统领的湘军营以下称“哨”)。玉字中营和右营,对外正式称为湘军,湘军之名,实始于此。

  十月,湖南衡阳、郴州盗贼大起。巡抚骆秉章檄湘军回援。玉字中营又改称中营,右营依旧称,并刊发木印二枚,始定旗色:中营红旗、右营白旗。留湖南的王錱之军则为五色旗。
湘勇援江西并定名为湘军,凯旋归来,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檄罗泽南为湘军统领,李续宾为总营务。
从办“团练自保”,到湘乡知县檄办团练及到省防御,从湘勇出征江西到定名湘军,这是湘乡县的湘军之源流。

  B4:罗泽南、李续宾、曾国荃在湘军中的地位
   
湘中历来流传一句话:“湘乡有三九,打遍天下无敌手。”罗泽南,湘军内部书写密信时,称其为“雄九老板”;李续宾字如九;曾国荃排行宽九,人称“九帅”,湘军“吉字营”的创建者,后“吉字营”发展到拥有五万雄兵。此“三九”可说是湘军的灵魂。

  咸丰八年十二月,湖北巡抚胡林翼《祭李迪庵文》文曰:

  曾公倡议,乃起戎行。惟罗惟谢,与公颉頏。
率其子弟,赴难豫章。初战不利,谢公先亡。
临淮代将,西平视师。吉水庐陵,延望公麾。
公麾既至,所向披靡。遂由衡桂,至于巴陵。
既定湖湘,进克鄂城。纵横扫荡,三千馀里。
半壁山颠,十万贼垒。公所步兵,五百人耳。
前锋始交,胜负莫测。公师跃入,十荡十决。
岸赭江红,飞毛洒血。采石顺昌,讵足拟此!

  湘军之雄,自公伊始。

  胡林翼祭李之文,实际上也是对前期湘乡湘军战史的一个总结。曾国藩倡议,罗泽南、谢邦翰、李续宾即一起募勇。谢邦翰战死南昌,李续宾代为营官。剿匪衡桂,援赣援鄂,岳州大桥,半壁山大捷,写下了湘军的战史。“湘军之雄,自公伊始”。

  至同治八年六月,曾国藩作《李忠武公神道碑》,文曰:
       
公讳续宾,字迪庵,湘乡李氏。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大之者公也。
“大之者公也”,岂不是与胡林翼10年前所说的“湘军之雄,自公伊始”相应乎!
   
综上所述,胡林翼、曾国藩所指的湘军都是罗、李湘军,罗泽南是“湘军之母”,李续宾对湘军壮大出力最大(湘军的第三任统领即李续宾之弟李续宜)。曾国荃则攻克南京,封为伯爵,战功最大。三人的籍贯均属今湘中娄底范围内。

  C:督抚半天下  提镇遍全国
 
C1:督抚半天下
 
1、鄂、皖巡抚李续宜

  李续宜(1823-1863)字希庵、号克让,湘乡上里崇信四十三都(今涟源市荷塘镇古楼村西山组)人。少时与兄李续宾,均师从湘中名儒罗泽南。咸丰十一年(1861)擢安徽巡抚,复调补湖北巡抚,旋又命移抚安徽。
 
2、云贵总督刘岳昭

  刘岳昭(1824-1881)字荩臣,湘乡县上里四十二都杨家滩(今涟源市杨市镇)人。同治五年升任云南巡抚,七年升任云贵总督。
 
3、浙江、广东巡抚蒋益澧

  蒋益澧(1825-1874)字芗泉,湘乡县上里壶天十八都(今湘乡市壶天镇)人。同治三年任浙江巡抚。同治五年调任广东巡抚。
 
4、陕甘总督杨昌濬

  杨昌濬(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湘乡县上里丰乐三十七都西阳(今娄底市娄星区西阳镇上元村)人。县学生员,罗泽南弟子。

  同治八年十一月,署浙江巡抚。

  光绪六年,署理陕甘总督。

  光绪九年,擢漕运总督。

  光绪十年,中法战开,帮办福建军务,改任闽浙总督。

  光绪十四年,调任陕甘总督。
 
5、陕西巡抚刘蓉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号霞仙,湘乡四十都乐善里(今娄底市娄星
区茶园镇)人。同治二年七月授陕西巡抚。
 
6、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

  刘锦棠(1844-1897)字毅斋,湘乡县七都山枣(今湘乡市山枣镇)人。光绪元年出关,六年授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十年新疆建省,首任巡抚。
 
7、巡抚衔、赠总督李续宾
       
(见B1,此处从略)
 
8、“湘军之母”、赠总督罗泽南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隐号雄九,湘乡中里二十九都石牛(今双峰县石牛乡湾洲村)人。

  罗泽南与李续宾初在县办团练,咸丰三年七月立湘军于南昌,总统湘军。四
年八月攻占武昌,授宁绍台道,九月,多田家镇,加按察使衔。五年春,加布政使衔。六年三月再攻武昌,枪中左额,三月初八伤重而死。追赠总督,谥忠节。
罗泽南身为湘军统领,为湘军中最早战死的主帅之一。其学生、部下后任总督、巡抚、提督、总兵者多达百数十人。他在湘军中有不可动摇的“湘军之母”之誉称。
 
9、两江总督、湘军主帅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行宽九,湘乡中里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人,湘军“吉字营”的创立者。同治元年三月,诏授曾国荃浙江巡抚,仍留攻金陵。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率湘军攻克金陵。上谕:“浙江巡抚曾国荃,以诸生从戎,随同曾国藩剿贼数省,功绩颇著……著赏加太字少保衔,锡封一等伯,赏戴双眼花翎。”九月,曾国荃奉旨诣明孝陵致祭,咨请曾国藩奏建金陵湘军昭忠祠。十月,开缺回籍。

  同治四年七月,上谕:“山西巡抚著曾国荃补授。”曾国荃以病难速痊,疏请开缺。

  同治五年正月上谕:曾国荃“调补湖北巡抚”。

  光绪元年正月,曾国荃奉旨入京,十五日,上谕“陕西巡抚著曾国荃补授”。二十日,奉上谕改授河东江道总督。

  光绪二年八月,上谕:“曾国荃补授陕西巡抚。”次年二月赴任。时山西适逢“丁丑奇荒”,曾国荃抚晋,救治饥民八百馀万人。

  光绪八年四月,上谕:“两广总督著曾国荃署理。”

  光绪九年十一月,曾国荃奉旨进京,六十生辰,得赏御书“荩勋繁祉”匾额一面。
光绪十年正月初四日,奉上谕署理礼部尚书。初六日,到礼部衙门任事,兼办南洋通商事务。八月奉到上谕:补授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十六年十月初二日,曾国荃薨于两江总督任上。追赠太傅,谥忠襄。
 
10、两江总督、湘军统帅曾国藩

  (略)

  以上出自湘军的十大巡抚、总督,当时的上里、中里占了九位。现在的湘中娄底占了八位(解放后上里的壶天十八都划归了下里,蒋益澧当属今湘乡市人)。并且,这九位总督、巡抚,大都出自“湘军之父”曾国藩、“湘军之母”罗泽南创建的“罗李湘军”初期之营官,以后他们分兵独成一军,相继成为湘军的主帅。下里(今湘乡县)只有刘锦棠是出自“老湘营”,且光绪年间才首任新疆巡抚。湘军的兵制是“兵为将有”,可见湘军的主体是在今娄底市属的双峰、娄星区、涟源市范围内。

  C2:提镇遍全国

  提督是清代各省军队的司令官,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据同治十三年《湘乡县志》载:提督竟达182人。最著名者有中里的胡中和、朱南桂、彭楚汉、朱惟堂;上里的肖庆高、肖庆衍;下里的刘松山、萧孚泗等。

  总兵(镇)407人,副将、参将1132人。

  以上提督、总兵均出自罗、李湘军或老湘营,他们在上、中里又占绝大多数,所谓“天下将帅出湘军”,也可说“天下将帅出湘中”。怪不得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中曰:
东南数省,莫不有湘军之旌旗……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近古未尝有也。
   
“无湘不成军”,实指“无湘乡人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
 
C3:《清史稿》立传者44人
 
今双峰县13人:曾国藩、曾国荃、彭毓橘、罗泽南、李祥和、胡中和、曾国华、曾纪泽、曾贞干、朱南桂、王绍曦、钟近衡、钟近廉。

  今湘乡市14人:刘锦堂、蒋益澧、蒋凝学、陈湜、张运兰、王錱、王开化、张诗日、刘松山、萧孚泗、何胜必、易良幹、郭鹏程、邹上元。

  今涟源市14人:李续宾、李续宜、刘连捷、李光久、刘岳昭、萧启江、萧庆高、萧庆衍、周宽世、刘腾鸿、刘腾鹤、李杏春、萧意文、谢邦翰。

  今娄星区3人:刘蓉、杨昌濬、罗长裿。

  湘军中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谁又能看到一本关于湘军与湘中、或娄底、或双峰有关的书籍呢?但在老农口中,倒还是可听说到:杨家滩的刘家军(刘腾鸿家族)、萧家军(萧启江家族)、周家军(周宽世家族);荷塘的李家军(李续宾家族);茶园山的刘家军(刘蓉家族)、西阳的杨家军(杨昌濬家族)、双峰的曾家军(曾国藩家族)、朱家军(朱南桂家族)、胡家军(胡中和家族)、赵家军(赵三元家族)、李家军(李祥和家族)等等的故事在口头传说,以上故事的主人,均属湘中娄底大地产生之人,不过渐渐地被人们淡薄遗忘而已。

  D: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不可否认,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一支强悍的部队。但它的士兵却都是朴实的山农。它的将帅乃至营官,绝大多数是书生将兵,进士、举人、秀才领导的这支部队,既有铁的纪律,又继承了传统文化中某些优秀的精华。毛泽东主席于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曾说: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

  现在客观地看太平天国,它在南京建立的也是一个封建王朝,它大大小小的王   封了2700余个。“两者相害取其轻”,至少,湘军集团是可以研究的。

  D1:湘军将帅著述等身

  湘军统帅曾国藩,其著作今收入《湖湘文库》,将编成32册出版(重版增添了2册),湘军主帅《曾国荃全集》6册,陕西巡抚《刘蓉集》2册,湘军统领《罗泽南集》及驻英大使《曾纪泽集》,营官《邹叔子遗书七种》以及新化邓显鹤的《南村草堂诗钞》《南村草堂文钞》《湘军史料四种》《中兴将帅别传》等书,今娄底籍湘军人物著作共45册,占收入《湖湘文库》丛书清代古籍的221册的五分之一强。其中《曾国藩全集•家书》,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册;刘蓉的《放心说》收入民国年间中学课本;罗泽南的《小学韵语》发行遍及全国。其未收入《湖湘文库》的总督杨昌浚有《五好山房诗文》,他也唱出了

  上相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遍天下。
新栽杨柳三个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之句,至今脍炙人口。其它如李续宾、刘昭岳、罗信南等众多的湘军人物都有诗文等著作传世。
 D2:湘军有铁的军纪

  罗泽南、李续宾的湘军,各营都请有教官学文化。曾国藩的《爱民歌》《行军歌》都是军纪。双峰县文物局收藏的一块百多年前的“军门成示”木牌,即曾国荃吉字营的军纪牌。上书:

  临阵退缩者斩;
强奸妇女者斩;
骚扰百姓者斩;
临阵爱财者斩;
谣言惑众者斩。

  另书有“果子树、古树及坟墓住宅近边树木不准砍伐”等“二十三条”不准之细则;二百余字的请假细则。湘军的铁纪军风由此可见一斑。

  D3:湘军及其后代文化的传承

  湘军遣散之后,求田问舍者固然不少。但这支部队的将帅官兵,在“打遍天下十八行省”后,见了世面,更加懂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或其后代,为地方公益事业,修路架桥等做善事已很是普遍的。而捐资兴学,也是他们首选之事。

  湘军营官罗信南(陶龛居士)告老还乡后,在娄底白露湾兴学,其后人创办的陶龛学校,其血性教育驰名全国。曾国藩第五个孙子曾广铨,是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的总办;第二个孙子曾广镕亦京师大学堂的学监。曾国藩之弟国华的孙女曾广镛,是李续宾的孙媳,光绪三十年(1904),她捐出了在南县的800亩湖田,给湘乡县创办了一、二、三女校,并亲自在长沙最早创办淑慎女校、振艺女校。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民国七年(1918)即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曾国藩第七孙曾广钟,在长沙创办中华基督教白立会,附设平民小学,免费教育贫苦市民之子弟。曾国藩的亲兵曾善长,其后人,抗战时将长沙明德学校引进荷叶霞岭的善长公祠、涵养堂,办学达6年之久。湘军将领资助的族学及私塾,更是不可计数。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湘乡史地常识》载:当时湘乡的学校及学生的入学率均是全省第一。

  曾国藩的曾孙曾昭权、李续宜的曾孙李进蕯是清华“史前期”第一批考入美国留学者。昭权先生学的是电机、进蕯先生学的是矿冶。前者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后者为中南矿冶学院资深教授。葛健豪及其子女蔡和森、蔡畅都是湘军将领的后代。湘军集团的后代为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E:关于湘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E1:加强发掘研究  筹建湘军陈列馆

  首先,应以曾国藩研究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主体,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发动各县市有关研究者和爱好者,加强湘军史料的发掘研究,搜集有关湘军的各种文物,湘军将士的各种著作、谱谍、书法作品等,在娄底或双峰建立一座“湘军陈列馆”。这个载体,将成为湘中娄底旅游新的文化品牌。
 
E2:出版一批湘军人物的研究著作

  现在,研究曾国藩的著作充满了图书市场,但是对曾国藩本人及其家族的研究专著真正传得下去的为数不多;湘中湘军集团及其人物的研究著作更是有大量的空间。近现代湘军集团的传人更是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故事。据笔者推算:应该可出40—50余种书籍。这样:来湘中娄底旅游之人就有了可供选择的空间。它既是宣传了娄底,又是一种高尚文化的旅游产品,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有利于娄底文化事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E3:发掘推出一批湘军名菜,打造系列湘军食品

  新化的三合汤、娄底的团粑坨子、永丰的香干、辣酱等名菜食品,已与曾国藩或湘军有关。但曾国藩家书中常提到爆笋子、火焙鱼子、永丰酱油、永丰细茶好像还被人重视不够。这些食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湘中娄底各市县区,并不是没有特色土菜,只要做到了价廉物美,销路是有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去调查、发掘、培养、引导。

  E4:正确对待与处理周边市县的湘军热

  纵览周边市、县,炒作“湘军源”概念,大打湘军品牌的市、县有长沙市、湘潭市、湘潭县、湘乡市、衡阳市。

  长沙岳麓区的坪塘镇有曾国藩墓地,计划开辟为曾国藩文化园,它的建设我们应该为之鼓掌。

  望城县靖港镇本是历史文化古镇,曾国藩兵败靖港时曾在此投水自尽,历史故事点缀其中,古镇的曾国藩湘军水战场增添游人兴趣。

  湘潭县昌山(即铜梁山)旅游区,自谓“湘军源”,然昌山的顶峰度假村,的确是避暑胜地。

  湘乡水府庙湘军陈列馆,人家是罗李湘军的分支“老湘营”大本营,也无可厚非。笔者在湘乡的朋友来电:湘乡正准备成立曾国藩研究会,这也是促进曾国藩及湘军集团研究的一件大好事。

  衡阳市的湘江旅游,这里是曾国藩组练水师之处,人们凭吊一番也属情理之中。

  试看周边县市凡能与湘军集团或曾国藩有关的事物,他们都在充分利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应该重新认识湘军的本与源。将一个半世纪以前发生的湘中娄底大地的那么多的人和事发掘出来,子孙勿忘也。虚心向周边县市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古人曰:“后来居上犹未迟”。那时美丽的娄底将是既能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是青春靓丽的新兴旅游城市,她难道还不吸引人吗?


参考文献:

  〔1〕(同治)《湘乡县志》
〔2〕《曾国藩研究导报》15-20期.双峰.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编
〔3〕《湘军人物年谱》(一).岳麓书社出版社


作者简介:

  胡卫平(1952-  ),男,湖南双峰人,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曾国藩研究导报》主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曾国藩及其家族、曾国藩藏书与刻书、湘军集团及其人物研究。

下载全文:
 
来源:《曾国藩研究导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