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湘不成军”,实则指无湘乡人不成军。罗泽南、李续宾、王錱三营原始湘军中的书生与山农,日后充各省督、抚者以及各路新立湘军中的将、帅,而任提督、总兵者,多达数百人。至今,湘乡、双峰、涟源、娄底一带,仍有所谓“打遍天下十八行省”之说流传。
督抚半天下
1、鄂、皖巡抚李续宜
李续宜(1823——1863)字希庵、号克让,湘乡上里崇信四十三都(今涟源市荷塘镇古楼村西山组)人。少时与兄李续宾,均师从湘中名儒罗泽南。
道、咸之际,李续宜随兄续宾在乡自办团练,以靖井里。咸丰二年底,与兄从罗师赴长防守。三年六月,从罗师援江军战于南昌,累功晋知县。五年九月,湘军副中营营官李杏春战死,续宜即将副中营。六年冬,克武昌、汉阳,诏以知府选用,赏加道衔。八年,李续宾进军皖南,留李续宜统领十数营留守武昌。是年,其兄兵败三河,李续宜接统湘军,即为湘军统领。九年,续宜统兵五千,返湘解宝庆之围,授布政使衔。十年击败陈玉成于安徽挂车河,获赏二品顶戴,授安徽布政使。十一年擢安徽巡抚,复调补湖北巡抚,旋又命移抚安徽。
同治元年七月,旨令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全省军务。旋丁母忧返乡。
荐唐训方代安徽巡抚。同治二年十一月薨于家,谥勇毅。
2、云贵总督刘岳昭
刘岳昭(1824——1881)字荩臣,湘乡县上里四十二都杨家滩(今涟源市杨市镇)人。
刘岳昭咸丰四年以文童入罗泽南湘军。咸丰六年拨入萧启江果字军。咸丰八年六月随果字军归曾国藩直接指挥。是年八月二十日,曾氏日记记:
果后营营官△刘岳昭 同知 静臣。
咸丰九年二月,刘岳昭随萧启江攻克南安并解信丰重围,被曾国藩奏保:“花翎选用知府刘岳昭,请赏加道衔。”同年,率部解宝庆围,擢道员。与蒋益澧军由江华进军广西,克贺县加按察使衔。咸丰十年,击败彭大顺军于道州、宜章、清廷赏“鼓勇巴图鲁”称号。咸丰十一年,刘岳昭部扩展至四千六百人,刘部转战湖北。
同治元年,克来凤,入川解涪州围。二年擢云南按察使。三年升布政使。五年升任云南巡抚。七年升任云贵总督。平云南回民起义。光绪元年,因英人马嘉理由缅入滇被击毙事、被劾革职。光绪七年,卒于家。光绪十年,清廷下诏,刘岳昭革职处分被取消。
3、浙江、广东巡抚蒋益澧
蒋益澧(1825——1874)字芗泉,湘乡上里壶天十八都(今湘乡市壶天乡)人。咸丰二年随李续宾办团练,任右营后哨哨长。咸丰五年九月,(据《曾国藩奏稿》),蒋益澧任左营管事在咸丰四年)李续宾选馀勇能战者立左营,举蒋益澧为营官。
咸丰六年五月,李续宾以蒋益澧能战,命其分统二千五百人,以孙守信将五百人监护其军。六月,蒋益澧屯葛店,合杨岳斌水师,攻克武昌县。七月,蒋益澧攻黄州,大败。蒋益澧手书射过,李续宾削其统领,汰其军,使仍将五百人。八月,湘军攻鲁家港太平军,大胜。此时,蒋益澧母丧归葬。李续宾以蒋泽沄代将左营,泽沄举其父蒋凝学,李续宾以书征之。
咸丰七年,广西巡抚劳崇光乞师湖南。巡抚骆秉章起用蒋益澧率永州防军,并增募五千人入桂。克兴灵,擢道员。
咸丰八年进屯桂林,诏署授按察使。九年代布政使,七月因援湖南事,降为道员。十年五月,蒋益澧攻克贺县,擢任广西布政使。
同治元年,因曾国藩奏荐,蒋益澧随左宗棠援浙,授浙江布政使。同治三年任浙江巡抚。同治五年调任广东巡抚。同治七年因与总督瑞麟不和,降为广西布政使。告病归湘。同治十三年起用赴京,死于京师,诏复原官。
4、陕甘总督杨昌浚
杨昌浚(1825——1897)字石泉,号镜涵,湘乡县上里丰乐三十七都西阳(今娄底市娄星区西阳镇上元村)人。县学生员,罗泽南弟子。
杨昌浚书法
咸丰二年四月,在籍助罗泽南师办团练。咸丰三年六月,随湘乡湘勇援江军出征南昌,在李续宾部佐治军事。十二月,李续宾归里省亲,萧启江、杨昌浚代领湘军右营,在罗泽南的指挥下,转战湖南永兴等处。咸丰四年,杨昌浚随湘军参加第二次东征。经曾国藩保荐:
湘乡县生员杨昌浚、李续禋。该生等筹办军务,动合机宜,均以训导归部选用。
是年年底杨昌浚“丁艰”,请假告归,李续宾“仍聘以明年教诸子”。
咸丰十年,左宗棠募勇东征,号称“楚军”,曾国藩拨王开化“老湘营后军”与之(时王开化总理“楚军”营务处),杨昌浚奉令再出,统“老湘营”中营攻克德兴、婺源二城,经两江总督曾国藩保荐:
候选训导杨昌浚,请以知县即选,并加同知衔,赏戴花翎。
同治元年,解浙江衢州之围,即署知府。
同治二年,破汤溪,升粮道。克杭州,迁盐运使,授臬衔。
同治八年十一月,署浙江巡抚。
光绪三年,因错批杨乃武与小白莱死刑一案,被革职回籍。
光绪四年,任甘肃布政使。
光绪六年,扶理陕甘总督。
光绪九年,擢漕运总督。
光绪十年,中法战开,帮办福建军务,改任闽浙总督。
光绪十一年,兼署福建、台湾巡抚,加强闽台防务。
光绪十四年,调任陕甘总督。
光绪二十一年,西北回民起义,以围攻西宁不力,革职留用。不久开缺回籍。
光绪二十三年,卒于家。
杨昌浚秀才出身,师事湘中名儒罗泽南,吟诗作对,意境开阔,有《五好山房诗文》,其传世佳句有:
上相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遍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5、陕西巡抚刘蓉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号霞仙,湘乡四十都乐善里(今娄底市娄星区茶园山)人。
刘蓉秀才出身,亦罗泽南弟子。咸丰二年助湘乡知县朱孙诒在籍帮办乡团。是年底,随湘乡练勇一千零八十人赴长防守。咸丰三年,刘蓉入曾国藩幕。咸丰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遵旨汇保出力员弁兵勇第三摺》中保奏:
文生刘蓉。该生赞画军谋,德器醇厚,识力坚定,在岳州督勇出阵,履险不惊,应请以训导归部遇缺即选。
上谕:
文生刘蓉,着以训导遇缺即选。
咸丰五年八月,罗泽南湘军增立副右营,刘蓉即为营官。十月,副右营军佐刘蕃(刘蓉之弟)战死,刘蓉扶弟柩归里,遂不复出。
刘蓉在罗、李湘军领副右营,因克湖北通城,蒲圻、崇阳有功,经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官军会剿蒲圻克复城池疏》中奏保:
训导刘蓉,筹画大局,动中机宜,克复三城,屡立奇功,恳请以知县补用,加同知衔,并赏戴花翎(十一月二十七日接奉旨准)。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胡林翼上《敬举贤才力图补救疏》曰:
湖南同知衔候选知县刘蓉,曾同罗泽南、李续宾等带勇立功,学有本原,志期远大,胆识恩威,能结士心,而寄军政。臣于咸丰六年奏调入营,奉旨俞允,至今高卧故山,不肯轻试。……请旨饬下湖南抚臣,令其在湖南募勇各六千人,以救江西、浙江、皖南之疆土,必能补救于万一。
上谕:
刘蓉一员,并谕知骆秉章饬令募勇六千,前赴江浙、皖南等省。
此时,湖南巡抚骆秉章奉诏督办四川军务。刘蓉由此复出,佐骆督四川军务,擢知府。
刘蓉在川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重振湘军。擢四川布政使。同治二年七月授陕西巡抚。
同治六年,刘蓉因官场风波,免官回籍,不再复出。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辨录疑义》等著作刊行。其传世名作有《习惯说》一文,民国期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后人视为文中佳作。
6、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
刘锦棠(1844——1897)字毅斋,湘乡县七都山枣(今湘乡市山枣镇)人。父亲刘厚荣在岳州阵亡。曾国藩在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传见刘松山时曾记:
刘松山,七都山枣人,曾在季洪处(即曾国葆“湘恒营”—引者)当长夫。四年冬,在铜钱湾入璞山营。其兄在岳州阵亡。母存,父没,嫂嫁,有二侄。
刘锦棠即刘松山之侄儿。
咸丰十年,年仅十六岁的刘锦棠即入“老湘营”,转战江西、皖南、豫、陕、晋、直、鲁、甘等省,官至道员。
同治九年,刘松山阵亡于金积堡,刘锦棠接统老湘营一军。十年攻克金积堡,授云骑尉世职。十三年任西宁兵备道。
光绪元年出关,六年授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十年新疆建省,首任巡抚。十六年授太子太保。二十年正月晋一等男爵,病归。中日战起,七月应召赴京,甫至县门,忽左体中风,不日遂薨,谥襄勤。
刘锦棠曾捐银二千两,首倡建湘乡东山书院,今存。
7、巡抚衔、赠总督李续宾
李续宾(1818——1856)号廸庵、字克惠,湘乡上里崇信四十三都(今涟源市荷塘镇古楼村西山组)人。
咸丰三年底,李续宾总理湘军营务处兼右营营官。咸丰六年三月,其师罗泽南战死武昌,李续宾接统湘军。咸丰七年八月授浙江布政使,攻陷九江,加巡抚衔。八年十月,兵败三河,李续宾阵亡,赠总督,谥忠武。
咸丰六年十一月,胡林翼奏请李续宾总统湖北陆师,咸丰帝谕准。李续宾身为湘军统领,又主湖北军事,继之又率军攻安徽,实为湘军主帅之一。
8、“湘军之母”、赠总督罗泽南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湘乡中里二十九都石牛(今双峰县石牛乡湾洲村)人。
罗泽南与李续宾初在县办团练,咸丰三年七月立湘军于南昌,总统湘军。四年八月攻占武昌,授宁绍台道,九月,夺田家镇,加按察使衔。五年春,加布政使衔。六年三月再攻武昌,枪中左额,三月初八伤重而死。追赠总督,谥忠节。
罗泽南身为湘军统领,为湘军中最早战死的主帅之一。其学生、部下后任总督、巡抚、提督、总兵者多达百数十人。他在湘军中有不可动摇的“湘军之母”之誉称。
9、两江总督、湘军主帅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行宽九,湘乡中里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月以长沙府试案首入湘乡县学(秀才)。次年七月,科考一等,补廪膳生(官给廪饩银,月四两)。咸丰五年(1859)九月,考取是科优贡。曾国荃本可以入京朝考,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然太平军兴起,两湖道梗,乃于咸丰六年春在长沙报捐同知衔,组建湘军“吉字营”赴江西,援助其兄曾国藩。日后官至两江总督、礼部尚书。
咸丰八年八月,曾国荃以次第克复峡江、吉水、太和、龙泉、万安县城功,奉上谕著以同知归部即选,赏戴花翎。
咸丰九年二月,以克复吉安功,奉旨著以知府尽先选用,并赏加道衔。七月,以攻克景德镇,得旨著以道员用。
咸丰十一年八月,攻克安庆。上谕:“道员曾国荃智勇兼施,著赏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遇缺题奏。”十月,上谕著赏给头品顶戴。
同治元年(1862)正月,上谕:“浙江按察使著曾国荃补授,即赴新任,母庸来京请训。”
同治元年三月,诏授曾国荃浙江巡抚,仍留攻金陵。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率湘军攻克金陵。上谕:“浙江巡抚曾国荃,以诸生从戎,随同曾国藩剿贼数省,功绩颇著……著赏加太字少保衔,锡封一等伯,赏戴双服花翎。”九月,曾国荃奉旨诣明孝陵致祭,咨请曾国藩奏建金陵湘军昭忠祠。十月,开缺回籍。
同治四年七月,上谕:“山西巡抚著曾国荃补授。”曾国荃以病难速痊,疏请开缺。
同治五年正月上谕:曾国荃“调补湖北巡抚”。五月,曾国荃汰湖北冗军,增募湘军七营,以表弟、记名布政使彭毓桔(荷叶人),福建提督郭松林(湘潭人)为大将,姻亲、道员葛承霖(荷叶人)为偏将统之。
同治六年二月,彭毓桔、葛承霖与捻军交战,大败、死于湖北蕲州六神港。十月,曾国荃开缺回籍。
光绪元年正月,曾国荃奉旨入京,十五日,上谕“陕西巡抚著曾国荃补授”。二十日,奉上谕改授河东江道总督。
光绪二年八月,上谕:“曾国荃补授山西巡抚。”次年二月赴任。时山西适逢“丁丑奇荒”,曾国荃抚晋,救治饥民八百馀万人。
光绪八年四月,上谕:“两广总督著曾国荃署理。”
光绪九年十一月,曾国荃奉旨进京,六十生辰,得赏御书“荩勋繁祉”匾额一面。
光绪十年正月初四日,奉上谕署理礼部尚书。初六日,到礼部衙门任事。二十日,奉上谕署现两江总督,兼办南洋通商事务。八月奉到上谕:补授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十六年十月初二日,曾国荃薨于两江总督任上。追赠太傅,谥忠襄。
10、两江总督、湘军统帅曾国藩
从《湘军源流记》《湘军立名及其发展考》中,我们得知:
(一)、湘军是一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军队,当初它是兵为将有,自筹粮饷的“义勇”,而最终是多由国家供应粮饷,兵器,他的将、帅是由清廷任命的正武官员,它是一支受清廷调遣的地方武装。并不是人们常说的“私人军队”。
(二)、从咸丰二年办团练时称为“湘勇”,到咸丰三年七月立名“湘军”于南昌,止于同治三年六月攻克金陵来说,以湘乡人任将、帅为主,用绝大多数湘乡籍“湘勇”组战的湘军,它主要有三大系统。
①“罗、李湘军”始创于曾国藩、罗泽南,转战鄂、赣、皖等省,最终归于曾国藩麾下。
②从湘军中分离别树一帜,自立一军的王錱“老湘营一军“,自咸丰八年六月曾国藩第二次出山带兵时,”老湘营一军“主力张运兰、王开化军,也归于曾国藩麾下。攻克金陵后,曾国藩遣散湘军,留下了刘松山一军。
③曾国荃“吉字营一军”自咸丰六年崛起后,其所用部将陈湜(仙舫)、赵焕联(玉班)、萧孚泗、刘连捷、曾国葆、朱品隆、唐义训等全是湘乡人且为湘军老将。在围攻金陵时,曾国藩已将其下兵力万馀人全部调拨给了其弟曾国荃统帅。也就是说,曾国荃是攻克金陵的前敌总指挥,湘军主帅。
(三)、曾国藩的统帅地位。
①咸丰初,曾国藩以在籍侍部身份奉诏出任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对湖南各地之“勇”具有控制权和统帅权。
②咸丰皇帝曾多次强调兵部侍郎曾国藩“统筹东南全局”,他也是“湘军”出征各地的野战军总司令。
③咸丰十年,曾国藩署任两江总督,节制苏、赣、皖、浙四省军务。咸丰十一年,上谕曾国藩为饮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④同治元年,曾国藩升任协办大学士,他在湘军中职位最高。同治三年五月八日上谕:“曾国藩身为统帅,全局在胸……。”四年七月初九上谕:“曾国藩身为统帅,责无旁贷……。”圣旨称“统帅”,仅对曾国藩一人而言。
⑤攻克金陵后,曾国藩拜相封侯。曾国藩写过多篇水陆楚军的《昭忠祠记》,唯曾国荃攻下金陵后,写了一篇《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细读全文,他所指的“湘军”,即曾国荃直接指挥的“湘军”。文中所举的将领曾国荃、刘连捷、彭毓橘、朱南桂、萧孚泗、陈湜、萧庆衍、赵三元、黄润昌、曾国葆、李臣典、朱洪章等12人,除李臣典系邵阳人,朱洪章系贵州人外,其它10人竟全是湘乡人。
至此,曾国藩“以淮代湘”,大规模地撤遣湘军,由此说明: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争中的主力——湘军,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因此,湘军统帅只有曾国藩一人而已。
(四)、胡林翼、左宗棠、刘长佑是否为湘军统帅?
①咸丰三年,胡林翼带三百“黔勇”来湖南,在泸溪招了三百“泸勇”共六百人,曾国藩上奏其随塔、罗部东征。咸丰五年,胡任湖北巡抚,奏留罗、李湘军在湖北,湘军曾一度受其节制。咸丰八年,李续宾兵败三河后,其弟李续宜接统湘军,并任皖抚,湘军实则受曾国藩的“统筹全局”之中指挥。况且胡林翼咸丰十一年早死,曾国荃的湘军主力“吉字营”一军,王錱“老湘营”一军,既非其创立,又没有涉足指挥,胡创立的湖北抚标兵也不能称为湘军。无疑,胡林翼对湘军的发展、壮大及策划合攻安庆等地有其巨大的贡献,但称其与曾国藩相并为湘军统帅,则立论不足。
②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幕府,对湘军的发展壮大,也是功不可灭。然咸丰十年初出带兵时,自称“楚军”,为什么硬要强加其湘军统帅之位呢?左宗棠在浙江时,军务仍归曾国藩节制。西征时,曾国藩调拨刘松山“老湘营”一军归其节制,左也只统帅了湘军一小部分也。左宗棠“开府”后,应该是湖南一军中后期的统帅,或说“楚军”统帅。“唯楚有材”,湖南的军队叫“楚军”并没有错。胡林翼在其《奏稿》《书信》中称湖北一军为“鄂军”这个界限是分明的。
③刘长佑以新宁人为主体的“楚勇”亦称“楚军”,他从江忠源部独立一军以后,在曾国藩的指挥下征战也最久。其部将最有名者新宁刘坤一、江忠义,东安席宝田,均非湘乡人。刘长佑咸丰十年即拜广西巡抚,同治元年秋又拜两广总督,他也不是湘军主体的统帅。
④“湘军”只是“湖南一军”或“楚军”的一部分。关于“湘军”、“楚军”,曾国藩及中兴将帅所指是相当明确的。“湘军”以“湘勇”为主,绝大多数统领、分领、营官是湘乡人。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中曰:“东南数省,莫不有湘军之旌旗……一县之人,征遍于十八行省,近古未尝有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
关于湘军之所指,我们也可从曾国藩的《湘乡昭忠祠记》一文中找到答案。附曾国藩《湘乡昭忠祠记》(节录):
咸丰二年十月,粤贼围攻湖南省城。既解严,巡抚张公亮基檄调湘乡团丁千人至长沙,备防守。罗忠节公泽南、王壮武公鑫等,以诸生率千人者以往。维时国藩方以母忧归里,奉命治团练于长沙。因奏言团练保卫乡里,法当由本团醵金养之,不食于官,缓急终不可恃,不若募团丁为官勇,粮饷取诸公家。请就现调之千人,略仿戚元敬氏成法,束伍练技,以备不时之卫。由是吾邑团卒,号曰“湘勇”。
三年春,平土寇于衡山,破逆党于桂东。其夏,粤贼围江西省城。国藩募湘勇二千、楚勇千人,罗忠节公辈率之东援。初战失利,营官谢邦翰、易良幹等殉难。湘勇之越境剿贼,将领之力战捐躯,实始于此。余闻而悼之,议立忠义祠于县城,祀湘人与于南昌之难者。
其冬,余奉命筹备舟师,乃募湘勇水陆万人。明年,率之东讨。岳州之役,陆兵败挫,虽旋有湘潭之捷,而湘士中熸。既而整军再出,罗公暨李忠武公续宾率湘勇以从。于是大隽于岳州,克武汉,下蕲黄,破田家镇,复江西弋阳、信州、宁州。又以其间由江还鄂,扫荡枝县,再克武昌省会。
咸丰五六年间,罗李湘勇之名震天下,而王壮武公与刘武烈公腾鸿,萧壮果公启江,暨巡抚蒋公益澧,皆提湘勇征战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等省,所在有声。然罗公、王公、刘公遂以六七年间先后徂谢,而将士伤亡者滋益多。前所议建之忠义祠,规制隘庳,不足以严典祀。咸丰八年秋,国藩乃与李公具疏会奏,请立昭忠祠于湘乡,令有司春秋致祭。天子许之。吾邑军士,没有馀荣已。
未几而舒城、三河之难作,李公殉节,部下死者殆六千人。国藩私忧,以谓湘中士气恐不复振。其后李公之弟勇毅公续宜,重辑部曲转战皖北。张忠毅公运兰及唐总戎义训辈之师,转战皖南。而吾弟国荃遂以湘士克复安庆、金陵两省。蒋公暨杨公昌浚亦用湘人平浙江,伐福建。张忠毅公亦战没于闽。东南数省,莫不有湘军之旌旗,中外皆叹异焉。
其西北诸道,则提督刘君松山追逐捻匪于河南、山东、直隶,征叛回于陕西、甘肃;而按察使陈君湜防守山西。其西南诸道,则萧壮果公率师入蜀;而巡抚刘公蓉屡平蜀寇;总督刘公岳昭暨诸湘军,又自蜀而南入黔、西入滇。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近古未尝有也。
……
今海宇粗安,昭忠祠落成有年,而邑中壮士效命疆场者,尚不乏人。能常葆此拙且诚者,出而济世,入而表里,群材之兴也不可量矣!又岂仅以武节彪炳寰区也乎?

攻克天京时,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激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