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16年10月31日,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黄兴病逝于上海。同年11月8日,发动护国战争、再造共和的蔡锷又病逝于日本。一代伟人的相继辞世,引起举国一致的悼念。为了表彰黄兴、蔡锷对创建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卓越贡献,被袁世凯非法取缔的国会复会后,即决定仿照日本的国葬仪式来安葬黄、蔡二人。
1916年12月18日,国会通过了民国(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国葬法》。该法共八条,对于享受国葬者的资格、国葬的经费、仪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一、中华民国人民有殊勋于国家者,身故后经大总统咨请国会同意,或国会之议决,准予举行国葬典礼。已经私葬者,亦得依前项之规定,补行国葬典礼。二、国葬经费伍千元,由国库支出。三、国葬墓地,由国家于首都择定相当地址,建筑公墓,或由死者遗族自行择定茔地安葬,均由国家建立碑铭,以表彰之。四、关于葬仪及修墓一切事宜,由内务部派员办理。五、予国葬典礼者,由大总统亲自或派员致祭。六、举行国葬之日,所在地之官吏均往与祭,同时全国官署及公共团体均下半旗,设位遥祭。七、殡葬时,所在地及经过地方之官署及公共团体均下半旗,并由国家派遣军队军乐护送。
《国葬法》通过后,大总统黎元洪于12月22日下令国葬黄兴和蔡锷。1917年4月15日、4月17日,黄、蔡以国葬礼安葬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风景绝佳之处。青山忠骨,永供后人瞻仰凭吊。
国葬黄、蔡后,国民党籍议员与研究系(其前身为进步党)议员就关于是否应该国葬陈其美展开了激烈争论。
由于研究系的反对,国葬陈其美之议最终没能通过。直到1948年5月19日,才由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国葬案,陈其美名列其内,这是后话。
1919年12月28日,北京政府前代理大总统、直系领袖冯国璋病逝。直系军人师景云、陆锦等请求大总统给予国葬。大总统徐世昌允准,并交国务会议通过。12月30日,国务总理靳云鹏咨交国会征求同意。1920年1月16日,国会开会讨论时,安福系议员即表示,冯国璋虽为代理大总统,并非正式,且又非薨于任内,似不宜于国葬。冯国璋长子冯家遂获悉后,恐国会不能通过,反更扫兴,只好主动辞谢。
北京政府时期,继黄兴、蔡锷之后享受国葬典礼者,便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孙逝世的当天,临时执政段祺瑞便发布恤令,称颂孙中山“唱导共和,肇我中夏”。3月14日,北京非常国会通过决议,以孙中山“有大勋劳于国家”,按照国葬法第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应行国葬。1929年6月孙中山国葬于紫金山。奉安大典极为隆重,为民国一代所仅有。
这一时期,广州的革命政府也为程璧光、廖仲恺举行了国葬。
先是1917年6月13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被段祺瑞再度解散后,孙中山便于7月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并号召第一届国会议员前往广州恢复国会,组织护法政府,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前北京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于7月22日与林葆怿等海军将领领衔发表拥护约法的宣言,并率“海圻”等7艘军舰南下护法,支持孙中山。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在海珠海军办事处遇刺身亡。3月2日,孙中山依照国会非常会议的议决,明令公布为程璧光举行国葬典礼。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暗杀。193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为了表达对廖的崇敬,国葬廖仲恺于孙中山陵旁。
二
1930年9月2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病逝于南京。2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为谭延闿举行国葬,并推立法院副院长邵元冲与李文范起草国葬条例。27日,由立法院通过。这是民国史上第二部《国葬法》。该法共六条:一、中华民国国民有殊勋于国家者,身故后,依法举行国葬。二、国葬之举行,由国民政府国务会议决定。三、国葬经费,经国民政府国务会议议决,由国库支出。四、举行国葬时,由国民政府派员组织国葬典礼办事处,筹办国葬事宜。五、国葬之仪式,由国民政府以命令行之。六、国葬举行之日,凡公务人员均须臂缠黑纱,全国停止娱乐,各机关、各团体及商店、居民均下半旗以志哀悼。这部国葬法与北京政府的国葬法相比,没有大的更改,其主要不同点在于,应否举行国葬,其决定权前者在国民政府国务会议,而后者在国会。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北京政府时期,形式上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而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的是国民党一党训政的制度。行政、立法皆以国民党一党的意志为转移。这个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谁应该享受国葬,一切取决于最高执政当局的好恶,失去了全国舆论的权衡取舍。有时,执政当局往往将国葬典礼作为政治工具加以运用。于是,在实行国葬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泛滥的情况。据统计,从1930年至1949年,国民政府先后为谭延闿、卢师谛、黎元洪、段祺瑞、胡汉民、邵元冲、朱培德、唐继尧、刘湘、谢持、林森、蔡元培、张自忠、柏文蔚、陈其美、张继、郝梦龄、李家钰、覃振、戴季陶等20人举行了国葬仪式。对其中的某些人物,舆论界是颇有微词的。
三
综上所述,从1916年至1949年,共有27人享受了国葬殊荣。他们是:
1、黄兴(1974—1916),字克强,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辛亥革命元勋之一,与孙中山并称“孙黄”。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
2、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邵阳县人。曾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北京政府经界局督办。1915年袁世凯宣布称帝时,蔡锷联络唐继尧、李烈钧等发起护国战争,推翻洪宪帝制,成为“再造共和”的第一功臣。1917年4月17日国葬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
3、李仲麟(1886—1920),长沙人,湘军第六区司令,1920年被刺身亡。1928年国葬于岳麓山。
4、林修梅(1880—1921)字浴凡,临澧人,曾任湖南护国军参谋长、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湘西讨桂军总司令、广州军政府顾问、国民议会参议员、总统府代理参军长。1921年病逝被孙中山大总统发布命令追赠上将军衔。1928年国葬于岳麓山。
5、程璧光(1859—1918),字恒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海军将领。曾任北京政府海军总长等职。1917年率军舰南下护法有功。安葬地不详。
6、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辛亥革命领袖,民国缔造者。1929年6月,国葬于南京紫金山。
7、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字仲恺,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县)人。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国民党左派领袖。国葬于南京中山陵西南的天堡城下。
8、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湖南茶陵县人。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国葬于南京紫金山灵谷寺。
9、卢师谛(1886—1930),字锡卿,四川成都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曾任四川中华革命党司令长官、中华民国军政府四川国民军副司令等职,是孙中山的亲信干部之一。1930年12月23日病逝于南京。应四川国民党人的请求,国民政府以国葬礼安葬卢师谛于南京紫金山南麓,以之陪侍总理陵寝。
10、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北黄陂县人。辛亥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民国成立后,任副总统。1916年继袁世凯任大总统。1928年6月3日病逝于天津。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国葬礼将其安葬于武昌卓刀泉南土宫山。
11、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袁世凯手下三杰之一,号称“北洋之虎”。袁世凯死后,成为北洋军阀皖系领袖。他三任国务总理、一任临时执政。1936年11月2日病逝于上海。同年11月5日,国民政府明令予以国葬,后葬于北京香山。
12、胡汉民(1879—1936),字展堂,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曾任广州军政府代理大元帅、国民政府代主席、立法院院长等职。1936年5月12日病逝于广州。6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安葬于广州市东郊。
13、邵元冲(1890—1936),字翼如,浙江山阴县(今绍兴)人。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代院长等职。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事变”中中弹去世。1937年3月9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
14、朱培德(1889—1937),字益之,云南安宁人。滇军将领。曾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总长等职。1937年2月17日病逝于南京。同年3月13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朱培德于南京紫金山。
15、唐继尧(1883—1927),会泽县人。护国战争中任护国军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起义五省军务院抚军长等职。1927年5月23日病逝于昆明。1937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唐继尧。唐氏安葬于昆明圆通山。
16、刘湘(1888—1936),字甫澄。四川大邑县人。川军将领。1937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率川军出川抗战。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国民政府为安抚川军,特于同年2月14日明令国葬刘湘,安葬于四川成都市南郊。
17、谢持(1876—1939),字慧生,四川富顺人。国民党元老,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核心人物。1939年病逝于成都。同年5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安葬于成都市东郊沙河堡。
18、林森(1867—1943),字子超,福建闽侯人。国民党元老。1932年1月起任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8月1日病逝。林森逝世当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临时会议决定国葬林森于重庆。
19、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国民党元老。历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安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1947年4月11日,国防最高委员会第二二七次常会以投票方式,表决对文武各一人举行国葬,结果蔡元培与张自忠分获这一殊荣。1947年5月10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
20、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西北军将领。抗日战争爆发生,历任第五十九军长、二十七军团长、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率所部奋勇杀敌,卓著战功。1940年5月16日,牺牲于湖北南瓜店前线。同年7月7日,国民政府下令追晋为陆军上将,并以隆重仪式安葬于重庆北碚山,后改称为梅花山。1947年5月10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
21、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国民党早期主要军事将领之一。1947年4月26日病逝于上海,1948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国葬案,柏文蔚名列第一。
22、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国民党早期主要将领之一。中华革命党时期,是孙中山的首要助手。1916年5月18日,被袁世凯收买的凶手刺杀于上海寓所。后归葬于浙江吴兴。1948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国葬案,陈其美名列第二。
23、张继(1882—1947),字溥泉。河北沧县人。国民党元老。曾任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长、国民政府国史馆馆长等职。1947年12月15日病逝于南京。安葬于北京香山。1948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国葬案,张继名列第三。
24、郝梦龄(1898—1937),字锡九。河北藁城人。西北军将领。1937年10月15日牺牲于山西忻口地区。同年12月6日,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上将。1948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国葬案,郝梦龄名列第四。郝氏安葬于武昌卓刀泉山麓。
25、李家钰(1892—1944),字其相。四川蒲江人。川军将领。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遭日军围攻,力战阵亡。同年6月,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上将,安葬于成都城南红牌楼。1948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同葬案,李家钰名列第五。
26、覃振(1885—1947),字理鸣。湖南桃源人。国民党元老。1947年4月18日病逝于上海。1948年5月19日,中华民国国务会议通过六先烈国葬案覃振名列第六。覃氏安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27、戴季陶(1890—1949),原名传贤,字季陶。原籍浙江吴兴(令湖州市),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20年,是蒋介石的主要谋士之一。1949年2月11日逝世于广州。同年4月国葬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