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濬(一八二五—一八九七),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西阳镇上元村)人,他生于清道光六年,卒于光绪二十三年,自幼聪慧,及长,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二十岁从道员罗泽南读书,二十五岁补县附学生员。
清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太平天国起义军由广西入湖南,杨随罗泽南率团练抗拒。四年七月,受曾国藩派遣,去湖北罗泽南军营帮办军务。参与破田家镇,合围九江等战事中有“功”,授训道。六年六月,因父病重请归,后在杨家滩李续宾家塾教书。
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四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由永州攻宝庆,杨与刘蓉在娄底办团练,拒太平军于界江坳(今新邵县境),升教授。十年,左宗棠帮办两江军务,招杨复出,再次参与围剿江西义军,先后攻陷德兴、婺源,升知县加同知。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左宗棠升浙江巡抚,杨随营出力,为左倚重,升衢州知府。二年,攻龙游、兰溪及金华义军,升浙江储运道。五年升布政使。十一月署浙江巡抚,九年八月实授。杨抚浙五年,凿湖道河,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移民开发宁海、象山等沿海封禁岛屿。还亲临宁波、镇海海口,审察地形,改建炮台,操练劲旅,以固海防。光绪三年(一八七七)三月,因错判“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革职回籍。四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力荐杨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赏四品顶戴,五年署甘肃布政使,六年以解饷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有功,赏头品顶戴,护理陕甘总督。七年会办新疆善后事宜。九年授漕运总督。
光绪十年(一八四四),中法战争起,杨协理左宗棠督办福建军务,旋授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协派刘铭传督防台湾,不久基隆失陷,清军退守淡水,全台海口皆为法军封锁,杨指挥潛渡鹿港、新竹,保证粮械供应,终以连挫法军。战后,复与刘铭传倡议台湾建省,以资控制。
光绪十四年,杨调补陕甘总督,署福州将军并副都统,赏太子少保衔。二十年加太子太保。是年春,日本帝国借朝鲜内乱,挑起战争,东北告急。杨尽遣甘肃劲旅捍卫京都。二十一年七月,循化回民起义,境内空虛,清失利,清政府以杨“措置乖方”将其革职,复改革职留任。十月开缺回籍。二十三年八月卒于长沙,翌年迁葬西阳画桥山。逝世后,清政府诰赠其为太子太傅。遗著有《平浙经略》、《平定关陇纪略》、《学海堂课艺》、《五好山房诗稿》等。
此外,其诗“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清末诗词史上享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一直为西北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