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朝鲜封建社会已走上穷途末路。朝鲜王朝昏庸腐败,骄奢淫逸,国计民生凋敝不堪,农民起义此落彼起。约从18世纪末开始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日益浸蚀着封建经济的根基,顽强地挣裂着腐朽的封建桎梏。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前来叩关,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就在此时,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了朝鲜。朝鲜统治者们被鸦片战争的炮声“震得”惊慌失措。面临内忧外患的紧急形势,昏庸的朝鲜统治者进一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试图使朝鲜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之中。
然而,在欧美列强的侵略和腐败的朝鲜封建统治之下,一部分进步人士开始觉醒起来。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炮声,封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和列强的在华暴行,极大地冲击了朝鲜思想界。为了避免鸦片战争在朝鲜的重演,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挽救国家和民族的道路。在严禁汉译西学书和残酷镇压天主教的封闭的朝鲜社会里,注入新鲜空气、介绍世界知识的就是通过“赴京使行”和使行团带来的“清来洋务书”。
“赴京使行”本来是朝鲜王朝建立以来,因政治、外交的需要,每年派往中国的外交使行,但它又担任着经济文化交流使节的角色。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朝鲜社会里,与外界接触的主要途径就是“赴京使行”。尤其是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连接燕京和汉阳的使行之路成为朝鲜了解世界,接受近代文明的“文化导管”。
至1876年朝鲜开港,从清朝传入到朝鲜的“洋务书”中,影响颇大的就是《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介绍和研究世界地理、历史、现状的著作。魏源的《海国图志》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50卷。以后又陆续加以修订增补,1847年扩充为60卷,1852年又增补到100卷。其内容除了世界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简述外,还包括论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4卷,以及《夷情备采》3卷和关于仿造西洋船炮等方面的论述、图说10多卷,此外还有世界地图与各国地图70多幅。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的第一部关于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而且总结分析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海国图志》初次传入到朝鲜是1845年3月,“赴京使行”中的奏请兼谢恩冬至副使权大肯归国时带来的。据许传的《性斋集》记载:“海国图志五十篇清内阁中书魏源所辑也咸丰中洋夷为患于中国连年不解源作计入洋中诸国采其地方大小山川险夷道路远近风教善恶器械精粗甚悉且详乃归而为此书可谓为天下万世长远虑也非豪杰之士能之乎史野权尚书(大肯)以使事至燕京得此书而还……”
朝鲜后期实学代表人物李圭景在他的《中原新出奇书辨证说》一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从清朝传入到朝鲜的书籍。据李圭景记载:“中原近日出奇书甚多而来于我东者亦夥如海国图志数十册阮氏全书一百册瀛环志略十余册寿山阁业书一百二十册(钱熙朝所著)刻书目十册……此皆海内奇书也。”
朝鲜著名考古学学者、金石学的创始者金正喜年轻时曾跟随父亲金鲁敬(“赴京使行”冬至兼谢恩副使)访问了燕京。在燕京滞留期间,他与清朝有名学者翁方纲、阮元等人物广泛交流了思想。归国后仍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他屡次强调《海国图志》是朝鲜有识之士必读之书。
开化思想的先驱者吴庆锡在1853年-1874年间曾13次访问燕京。访问期间结交了许多中国有名人士。如张之洞、吴大溦、何秋涛等。吴庆锡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同他们交流了思想,而且也接触了许多新书。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奥匪纪略》、《地理问答》、《海国胜遊草》、《天外归帆草》《、中西闻见录》。他把这些书带回朝鲜,另外还有世界地图、西洋的自鸣钟等。吴庆锡把从中国带来的书转给开化派的另一先驱者刘鸿基(刘大致)阅读,并把自己学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刘鸿基。
另外,首启朝鲜开化思想的高级官员朴珪寿曾出使中国,结识了百余名中国人士,并接触了资本主义文明。他阅读《海国图志》之后,把书里介绍的世界局势和先进思想传授给有志青年们。
魏源的《海国图志》传入朝鲜社会后,唤醒了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和官吏,使他们大开眼界,看到了知识的广阔前景,开始接触外来的丰富、新颖的思想文化,认识到除了朝鲜三千里“礼义之邦”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更先进、更富强、更文明的人类社会。同时,他们将视线转向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要求革除弊政,采取抵制外来侵略的措施。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朴珪寿,吴庆锡等人。他们关心天下时局的变化,寻求新知识,一反当时政治思想界的沉闷气氛,希图改革,日趋形成为爱国图新、经世致用的新思潮。这一新思潮是朝鲜开港前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的直接产物,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的愿望和要求。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朝鲜进步人士的影响很深刻。朝鲜进步人士开始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加强海防,以求富国强兵。
吴庆锡、朴珪寿等通过燕京旅行和《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籍,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了解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他们对魏源的“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产生共鸣。于是,对资本主义世界表示强烈的求知愿望,提出“远溯前代之得失,傍照中国之利弊”“外洋事不可不知”的主张,极力反对锁国,主张开国,学习西方。
吴庆锡、刘鸿基又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吸收了“以夷制夷”的海防思想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以求抵抗外侵、富国强兵。
在他们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尹宗仪根据《海国图志》筹海篇中魏源的海防论,编纂了《辟卫新编》,阐述了朝鲜海防论。在书中,他详细说明了中国和朝鲜的海岸情势。该书的卷6“备御抄略”里抄录了《海国图志》卷99“用炮测量论”中的“用象限仪测量放炮高低法”、“附制象限仪尺寸”、“演炮须知中线准则论”、“色股相求算法图说”四篇,并强调了海防的重要性。
1866年法国军舰侵入朝鲜,是朝鲜和西方势力的最初的、直接的冲突。以此为契机,朝鲜更加关心海防问题,并积极谋求海防对策。而早已传入朝鲜的中国进步人士的海防思想,正适合朝鲜当时的处境。
朝鲜开化派的主要人物之一金允植曾参照《海国图志》之卷85“火轮船图说”、卷86“铸炮铁模图记”、卷90“西洋炮台记”、卷91“西洋自来火铳法”、卷92、卷93“攻船水雷图记”里记载的有关战舰和大炮等的解说和机械图,提出了关于朝鲜海防政策的建议。他说:“今宜广求良工及有巧思之人制造大炮、滑车、绞架及扛铳、抬炮、水雷车等之类按图仿造无不成之理但选京营兵分置沿海要害……皆筑炮台起沙城以地平勾股之法精审炮路严其守备若无事以待之其外乡募一切罢遣庶可为省费息扰之一端欤”。金允植因与魏源的“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产生共鸣,才提出了“乡募一切罢遣,庶可为省费息扰之一端”的见解。
以加强海防为目的,朝鲜陆续制造了水雷炮、火轮船。关于水雷炮的制作,《承政院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水雷炮制度虽出于海国图志以我国之不娴军务今此模仿昨又试放能破大船何患外寇不可无示意训练大将申观浩特为加资。”
在“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下,朝鲜进步人士也主张“请外国人以为之师,依其法设冶鼓铸”,并提出“派遣使介于欧西各邦先觇国风物土以伸友谊次请精娴各芸教师使我八域上下学习新务野无遗贤是昭代开明之一道”。
为了不重蹈清王朝的覆辙,朝鲜进步人士力求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把朝鲜建设成国强民富的国家。“富国强兵”充满着不甘祖国落后的爱国激情,成为开化派追求的根本目标。
在吴庆锡、刘鸿基等开化思想先驱者们的精心培养下,金玉均等朝鲜进步青年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认识到朝鲜“非富强无以难保”,只有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吸收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工商业,才能抵御外侵,富国强兵。于是,19世纪下半期,朝鲜国内迅速兴起开化思想,蓬勃开展“开国上疏运动”,要求国王开国,广泛吸收近代文明,在国内进行改革,诸如选派留学生、制造机械与兵器、奖励造船与采掘、新设电信、改革币制、学习外语、建立新军、设立商业会议所等等。
1872年,金玉均怀着革新开化拯救国家的壮志登上了政治舞台。他继承和发展开化思想先驱者们的爱国图新思想,学习和接受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并结合朝鲜现实需要,撰写了《萁和近事》一书。它和朴泳孝的《地球图经》,在当时被称为“足以开发拘典,了解时务者”的两部书。两部书的问世,标志着开化思想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已经形成。
毋庸置疑,吴庆锡、刘鸿基等人是近代朝鲜最先从封建迷梦中睡醒,放眼世界,向往近代化的先驱者。他们吸收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社会里形成的“开眼看世界”思想,在近代朝鲜掀起了一股爱国图新思潮。这一爱国图新思潮为开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朝鲜开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