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考论
作者:雷平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基于与西方人打交道的经历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将林则徐的思想主张概括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是对林则徐积极购置西式枪炮以抗击西方侵略思想主张的提炼和升华。其后,魏源又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自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旗帜。

    在中国近代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知识分子旗帜鲜明的口号,在引进西学、转变国人的思想观念上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一口号的发明者,魏源归结于林则徐。魏源所著《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成书于1842年,原名《夷艘寇海记》)云:

    先是林则徐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正可以敌攻敌。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但对此“师敌之长技以制敌”论断的作者,学界有不同意见。夏东元先生在《晚清洋务运动研究》的一条注释中说:“‘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语,是魏源对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中心思想的概括。”吴雁南等虽然强调林则徐的作用,但认为林只是有思想但没有明确提出口号,仍然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明确归功于魏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一卷云:“林则徐懔然于时代的变奏,萌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随即则是与林则徐信息相通的魏源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口号。”

    那么,“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呢?

    实则林则徐并未有“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论语。考《林则徐集》,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林氏有奏稿《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云:

    自六月以来,贸易为英夷所阻,亦各气愤不平,均欲由该国派兵船来,与之讲理。

    此段文字与魏源《征抚记》中“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意思大致相近而文字有些微出入,但林氏奏稿中并无“以敌攻敌”、“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之语。由此可见,魏源并不是原文照录林则徐的奏稿。魏源《征抚记》有“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一句,应是从《密片》中转换而来,《密片》云:

    自道光元年(1821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枪炮,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

    如此,笔者认同夏东元先生的论断:林则徐并未直接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观点,此种观点乃是魏源对林则徐思想的概括。但这种概括是非常符合林则徐本人思想特征的。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林则徐抵广州主持禁烟事宜,由此有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在与英国人的交涉中,他逐渐认识到了解夷情的必要性。为此,他组织人编译《澳门新闻纸》,并令“抄齐统订数本”,“借以采访夷情”;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林则徐也因此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从总体上说,林则徐还未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在给英王的照会中,林则徐说道:“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天朝力震华夷”(梁廷枬《夷氛闻记》卷一)此等语言无疑透漏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但是林则徐对夷人“船坚炮利”的优势已经开始有认识。1839年5月林则徐在写给友人的信函中说:“即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此段话中,林则徐虽说还是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到英国(包括其他欧洲国家)的实力,但对“船坚炮利”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预防可能的战争,林则徐开始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

    道光二十年(1840年)5月,英国因清朝禁止鸦片贸易而调集军舰驻扎在广州附近的海面上,战争一触即发。林则徐积极备防,在金星门海面“令火船十艘,每二艘连以铁索”(梁廷枬《夷氛闻记》卷二),积极备战。是月,林则徐致信潘赐恩提醒注意英人的入侵:“第时值南风,难保夷船之不北驶,各省海防俱不免吃重。”与此同时,林则徐不断悬赏杀敌,积极应对英人的挑衅。6月间,战争爆发。因林则徐防备甚严,英国人绕开广州,开始进攻浙江、天津等地,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战争爆发后,为争取战争的胜利,林则徐积极献计献策。7月19日,林则徐上《敌船在粤寻衅续筹剿堵折》表示愿意率领自己所训练的“技艺精熟”之兵勇,“择日整队,全出大洋”,“并力剿办”。又在《密探定海夷情折》中提出“与其交镝于海洋,未必即有把握;莫若诱擒于陆地。”但随着局势的恶化,清朝政府害怕战争扩大,开始采取妥协的政策。8月9日,清廷让琦善向英方透露拟严惩林则徐的意思。29日,道光皇帝斥责林则徐积极备战的奏稿为“以何言词对朕?”林则徐不得不上《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以自述心志。在《密片中》林则徐陈述了鸦片非禁不可的原因:

    知鸦片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即尧舜在今日,亦不能不为驱除。圣人执法惩奸,实为天下万事计,而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臣愚以为鸦片之流毒于内地,犹痈疽之流毒于人心也。痈疽生则以渐而成脓,鸦片来以渐而致寇。

    针对中英之战争起于禁烟的议论,林则徐给予了坚决的回击:

    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存祸心。

    他提出了置办枪炮以加强防务的主张:“即以枪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这里置办枪炮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为了解决经费,林则徐还提出了以“关税十分之一制枪炮”的主张,结果被道光皇帝斥责为“一派胡言”。1840年9月初3,清廷谕责林则徐、邓廷桢“在广东查办鸦片”,“误国祸民,办理不善”,着部议革职。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林则徐在赴新疆伊犁“效力赎罪”途中,在江苏京口会晤了魏源。林、魏二人对榻倾谈,对了解“夷”情的必要性形成了共识。林则徐将他组织人手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嘱他编纂《海国图志》。第二年,即1842年,魏源写成《夷艘寇海记》(后更名《道光洋艘征抚记》),详叙鸦片战争并表达了对鸦片战争起因的看法。例如,在鸦片战争的起因上,魏源认为“深识夷情者,则知其不由缴烟而由于闭市。”针对时人欲避战争则“不当停贸易”的观点,魏源赞同“勿骤停贸易”,但他进一步点明“不停贸易”的目的要在于“自修自强”。因此,要“仿钦天监用西洋官吏之例”,请西人传授近代军工技术,“以整水师之武备”,“以创中国千年未有之盛”。在《道光洋艘征抚记》的最后,魏源写道:“省出犒夷之数千百万金,为购洋鮫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转外夷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此处“尽转外夷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实际上就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初表述。

    《道光洋艘征抚记》写就的同年(1842年),魏源又著成《海国图志》50卷,在叙述撰述宗旨时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也就说,《海国图志》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夷情”,学习夷之“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于此,魏源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为此,“师夷”即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同时也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长技”提升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主张概括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是对林则徐积极购置西式枪炮以抗击西方侵略思想主张的提炼和升华。林则徐当时是为战胜英国而献的计策,属于权宜之计。魏源概括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已经是一种有意识的、全局性的观念,是一种思想观念,一面行动旗帜。从林则徐到魏源,近代中国对西方打开了认知的大门。

下载全文:
 
来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