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1874年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一个书香世家。幼年时代,黄兴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少年时就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十四五岁已文采绚烂,下笔万言,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1891年黄兴娶了同县枫树河乡乡绅廖星舫之女廖淡如为妻。两人新婚宴尔,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她既是位贤妻良母,又是黄兴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小女德华回忆:“她还未出生时,清朝反动势力常来抄家抓人,她母亲忍辱负重,隐姓埋名,拖儿带女,四处躲藏。辛亥革命后,她母亲一直在家操持家务。黄女士始终认为她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具有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解除了她父亲在外革命的后顾之忧。
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是黄兴领导的十多次起义中最英勇、悲壮和震撼人心的一次,也是黄兴艰苦卓绝的革命军事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黄兴率领100多人的敢死队,以必死的决心,抱着拼死一搏的大无畏精神,同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决战。在这场“碧血横飞,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中,黄兴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婚姻,遇见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伴侣——徐宗汉。
徐宗汉,原名佩萱,广东香山拱北北岭村(今属珠海市香州区)人,其家是当地显赫的徐氏家族。1876年徐宗汉出生于上海,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年轻的她同传统的中国女性相比,显得仪态大方,思想开放,性情豪爽侠义,对朋友忠诚热情。1893年,她嫁给广东惠州海丰县巨富李庆春之子李晋一。婚后,夫妇俩志趣相同,感情深厚,生有一女若鸿(又名李雄),一男应强(又名李强),生活幸福美满。但结婚仅五年,李晋一病逝。当时,徐宗汉只有23岁。“宗汉教养遗骨,辛勤备至,亲友咸称誉之。”
1907年徐宗汉赴南洋参与兴办华侨学校。当时,槟椰屿是同盟会的一个重要基地。徐经常和革命党人接触,深受影响,加入同盟会。1908年秋,徐回国开展革命活动,并在黄花岗起义中结识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个伴侣——黄兴。
一、碧血黄花缔结黄、徐患难奇缘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手伤两指、腿负枪伤的黄兴独自摸黑寻至溪峡机关。徐宗汉回机关后,见状大惊,急忙为黄兴包裹指伤。
起义当天晚,赵声率领香港200余革命党人乘夜轮于次日晨到达广州,上岸后方知起义已败。此时城门紧闭,便又分头返回香港。赵声遇到到替黄兴买药的庄六如,庄把他带到黄住处,二人相见,抱头痛哭。黄悲伤过度,流血过多,昏迷过去,众人急忙抢救,却又苦于无药。慌乱中,有人急中生智,用葡萄酒救醒黄兴。黄苏醒后挣扎着起床,拿起手枪,要去与清军拼命,赵声和徐宗汉苦苦相劝,才使黄兴情绪稍为稳定。
赵声劝黄兴不要激动,自己却很难控制情绪。几天后,只有32岁的赵声“口吐紫血”,突然病倒。黄兴请一直护理自己的徐宗汉前去昼夜护理赵声。1911年5月18日,黄花岗起义后20余日,赵声对身边同志说: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并嘱其夫人好好侍奉老父,言罢,在香港愤然逝世。黄兴悲痛难言,怒号道:“彼苍无良,歼我志士不已,又夺我一大将!”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外国报刊大肆渲染革命派的损失,还曾报道黄兴已死,黄兴的另一个亲密战友杨笃生深感绝望,在英国利物浦投海自杀。自杀前,他将全部积蓄130英镑汇给在伦敦的吴稚晖等,托他们将其中的30英镑转交给他的母亲,100英镑转寄黄兴作革命之军费。黄兴闻讯,“感情所触,几欲自裁”。
此时的黄兴,正经历着他一生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幸运的是,徐宗汉此时来到他身边。此同志侠骨柔情,胆大心细,粗通医理,善于护理,善解人意,社会关系广泛,活动能力强,有处理险境的丰富经验,还有比较雄厚的财力,非常得力地承担起了即照顾黄兴病体,又安抚黄兴心理的责任。此时,广州气氛极为紧张,清军四处盘查,溪峡也不安全。4月29日,徐宗汉为黄兴做了一番改装。夜晚她与女医师张竹君一起护送黄兴,乘哈德安轮船转移至香港。当时,从广州赴香港逃难的人很多,轮船爆满。出广时间紧迫,社会关系广泛的徐宗汉和张竹君也未能弄到客舱票。徐将黄兴安置在厅中的椅子上,示意他假装熟睡,自己用身体挡住黄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到香港后,黄兴以左手执笔,书写广州起义报告。但因疼痛加剧,徐宗汉和张竹君送黄兴至雅丽氏医院治疗。当时黄兴受伤的两指,一指全断,一指将断未断,需要做切割手术。按医院规定,这种手术需要亲属签字。徐宗汉和张竹君虽为新潮女性,但毕竟都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大家闺秀,对此也颇感为难。在张竹君的劝说下,徐宗汉最后勇敢地以黄兴妻子的名义签字同意做手术。
手术后,徐宗汉一直在病榻旁悉心照料黄兴,两人谈理想、谈革命、谈未来,不知不觉中,爱的源泉汩汩流淌在两人的心田。出院后,他俩结为连理。婚后,徐宗汉一直陪伴着黄兴,从黄花岗起义失败到阳夏战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几个关键时期,照顾黄兴的身体,支持他的事业。这对假夫妻成为真夫妻的事迹,成为千古美谈。
出院后,黄兴到九龙笆箕湾养伤。在新的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黄兴的伤势和心情逐渐好转,并得以和同志们保持正常的联系。5月初,黄兴用左手拈笔写了4000字左右的《告海外同志书》,对黄花岗起义作了首次报告。5月下旬,又由黄兴口述,胡汉民执笔,以黄、胡二人的名义再次向孙中山及诸同志更为具体地报告了黄花岗起义的情况。
婚后,徐宗汉生了两个儿子。黄一美,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与同盟会元老张继的女儿张瑛结婚,生育仪庄、仪恭、仪娴二女一子。黄一球,留学德国和美国,学飞机制造,抗日战争中回国,在陈纳德飞虎队从事飞机维修工作,后到台湾,在中华航空公司工作,他与程潜之女程德结婚,生有黄靖、诗丹。
黄兴的家庭多子女,夫人廖淡如生四子二女(一子夭折),即儿子一欧、一中、一寰,女儿振华、德华,徐宗汉与黄兴生有两个儿子外,还抚一女,名文华。子女均得到徐宗汉的悉心照料。黄兴曾说,他能够一心尽力于国事,是与宗汉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的。徐宗汉带来子女两人,名李雄、李强,黄兴视如亲生,哺养教育,关怀备至。在复李雄、李强函云:“雄、强两儿如吻。前接来函,我以病余,未即答汝,甚为怅念。闻汝等学课均好,来函文句清顺,字体娟秀可爱,若能再加工学去,将来雄儿定可得女学士头衔无疑。强儿亦当如阿姊之用功,则自然有进境。美弟现长得甚好,日日要写信与阿姊,英语亦学得几句,齿音清楚,旨意亦明,又是汝等之难弟矣!阿奶(指徐宗汉)身体颇好,毋念,专心读书为嘱。即问进步!父字。函中充溢着父子深情,对此,徐宗汉深为宽慰。”
二、患难与共,至死不渝
1911年10月17日,黄兴偕徐宗汉离开香港赴上海。当晚,由徐宗汉到《民立报》社约宋教仁晤谈,商定由柏文蔚等往南京策动新军反正;黄兴、宋教仁去武昌主持整个战局。当时,武昌已经发难,急需黄兴赴汉指挥战斗,但上海和沿江口岸仍在清军手中,盘查很严,难以通行。徐宗汉的挚友张竹君在沪开设医院,徐请求协助,于是张竹君发起组织中外人士参加红十字救护队,赴武汉战地服务,黄兴扮作医疗人员,混入救护队,徐宗汉与护士同行,顺利到达武汉。
黄兴莅汉使危难中的武汉军民欢欣鼓舞,当时人们称黄兴“天兵天将”。为鼓舞士气,黎元洪“派军乐队及同志多人到汉阳门江岸欢迎。同时预令数骑,持大白旗,上书‘黄兴到鄂’四字,分途游行武汉各街中心”。惨败中的民军听此消息“军心大振,欣喜若狂。一般同志都到汉阳门江岸欢迎,武昌城内的人民,均鸣放鞭炮为礼,表示额手示敬”。正在战斗中的军民听此消息“精神百倍,又复扬威开炮,敌方停战不追”;“北洋军闻之,亦互相私议,谓‘是在广东欲杀张督者,乃真将军也’”。所以,徐宗汉、张竹君的这一帮,真可谓是挽救革命扭转时局之举。
11月1日,黎元洪在都督府门外筑坛,拜黄兴为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率军渡江,亲临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20多天,一度攻入汉口。徐宗汉冒险投入救护伤兵工作,并协助张竹君在汉阳设立临时医院。张竹君曾在日记中写道:“初四,汉阳分院有伤员送到,余与会友中,如徐宗汉女士、唐守德女士、苏惠慈女士,素具肝胆者,请其留此料理。”后清军反攻,汉阳弃守,黄兴被围困,清军封锁长江。徐宗汉与张竹君用红十字会的渡船,在险境中,护送黄兴到武昌江岸脱险。1911年11月28日,黄兴与徐宗汉离汉赴上海。
1913年7月,二次革命期间,黄兴于南京组织讨袁军,刚刚生下黄一美两个月的徐宗汉要求赴南京与黄兴并肩作战。黄兴极为感动并致函道:“我极心感!……吾责至大、至危、至暂,汝责至细、至久、至难,则汝之责任艰巨于吾乎!”感激与爱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1916年,黄兴组织反袁的护国运动,徐宗汉时刻陪伴着黄兴,为躲避袁世凯的暗杀,从广州到香港,从香港到上海、武汉,再从武汉到上海、南京,又从南京、上海到日本、美国,最后又从美国经日本回上海,徐宗汉陪伴其走完生命的最后之旅。
1912年,广东姚雨平部从前线带回难童200余人,黄兴通知成立南京贫儿教养院,由徐宗汉负责,从此她便把贫儿教养工作当做毕生的事业。1916年,黄兴辞世后,徐宗汉寓居上海,积极从事贫儿救济工作。五四运动时期,她参与发起成立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出任会长,并代表团体参加全国各界联合会。1921年,上海成立俄灾赈济会,徐宗汉任该会演讲部主任,到各处演讲,呼吁捐款救济苏俄难民。她支持共产党人李达等创办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机关刊物名义出版。1922年,徐宗汉资助中共开办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平民女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宗汉不顾年事已高,又患心脏病,带领部分贫儿出国,流亡到暹罗(今泰国),一面为贫儿募捐,一面宣传抗日救国,到处讲演,呼吁侨胞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回国后仍从事贫儿教养工作。1944年3月抗战胜利前夕,徐宗汉病逝于重庆,享年68岁。
徐宗汉从一个豪门巨富家的千金、上层名流家的富太太到一个同盟会员、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黄花岗起义和阳夏战役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生入死,精心保护和照料革命军事领袖黄兴。从清末宣传新思想,参加辛亥革命时期的武装起义,经过大革命时期,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她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及中国的妇女、儿童、难民、教育、慈善等事业奔波操劳了40年,其人品、气节、功绩感动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