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總結
平情而論,曾國藩在家庭教育的貢獻,從大部分曾氏子孫的成就和名人的評點、引用其家書內容,以至《曾國藩家書》迄今不斷被出版商重刊和編整,及至 1982年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央政府實事求事思想落實,《曾國藩家書》再次刊發,一時蔚然成風[185]。這足以證明其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仍可資借鑑。筆者嘗試在光纖網絡飛快,人際關係疏離,而家風失落的時代困局中,重新喚醒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放眼觀之,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所涉獵的層面廣泛,包括修身、讀書、行軍、待人接物等領域都能夠一一承載,在推動個人德行與文化修養上有顯著的事功。無論是自我教育,推而擴之的家庭教育、社會教化風氣,甚至促成晚清幼童留美的波瀾等都與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相關聯,在這融和與轉化的過程下,沿著中國儒家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傳統與大方向,繼續前進。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儒家倫理為本,又不排拒西方文化之長,儼然成一家之言,揉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先進之處,賦予切合其家族發展和時勢需要的嶄新內容,故他的庭訓格言延展數代,曾氏的曾孫輩仍深受其教誨,並將它繁衍和加以發展,促成近代曾氏子弟多投身教育與文化界,如外交家曾紀澤、教育家曾紀芬、致力女子教育曾寶蓀和骨科專家曾寶菡[186] (1896 - 1979)等,而且頗有成就和建樹。同時,大部分中國人都堅信「勤有功」之金石良言,曾國藩所提倡的「耕讀勤儉」治家旗幟,正與中國老百姓長久堅信的「勤有功」的價值觀相吻合。另外,中國是一個農村鄉里的社會,著重濃情厚意,一封封家書以溫婉的筆鋒,處處流露著對父母和子弟之情,既觸動人心,亦使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正因如此,不少近代、以及當代的政治人物如李鴻章、梁啟超、毛澤東和蔣介石等,皆以其庭訓格言作激勵自省的座右銘,以及教導子弟或下屬的方針,以深化他們的品德修養,從而對家國與領袖產生強烈的向心力。
在國學修養方面,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染,加上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而躋身仕途,強調「隆禮」的外在道德束縛。他在〈筆記論禮〉中曾言:「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已,其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187]。曾國藩對子弟的品行修養、讀書做學問、以至治家方略常有要求,都對子弟能否實踐「敬恕」、「謙和」等內在的道德精神特別著重,透過往還不斷的家書言傳教化,以鞏固曾氏子弟的舉止言行都符合「禮節」。從家庭教育實踐看曾國藩一生,確實「有功、有言、有德」可述。
在家風方面,筆者認為其勤儉、孝悌家風之得以維繫和弘發,延續和承傳,並能超越傳統社會的局限,其中曾國藩後續的幾代曾氏女性,在家族演變中,都能所扮演的積極和進取的角色,此勢態不容忽視。在家規方面的實踐上,曾國藩所訂定的家規,如「嗣後諸男在家勤灑掃,出門莫坐轎;諸女學洗衣,學煮燒茶。」 [188]每封家書均富有積極性的理論,曾國藩為官在外,家族事務卻打理得井然有序,開支有度,從無受到經濟困擾,而曾國藩對家中瑣事十分放心,歐陽夫人對曾國藩的書信叮囑也能切實執行,如生活儉樸和監督女兒紡織、造鞋等,他坦言「家中萬事,余俱放心」[189],當中曾國藩所宣示的「女主內」的家庭煩瑣,確有可述之處。
先以曾國藩的妻子歐陽夫人 (1816 —1874) 為例,將曾氏家訓作第一代的闡揚和實踐,在家侍奉家姑,堅持和督導弟媳、女兒等曾氏女子紡織、做鞋,勤儉持家且有法。據曾紀芬臆述:「予等紡紗麻,縫紉烹調,日有定課,幾無瑕刻,先公親自驗功」;「予等兼須為吾父及諸兄弟製履,以為功課。紡紗之工,予至四十餘歲,隨先外子居臬署時常為之。後則改用機器縫衣,三十年來,此機常置座旁,今八十一歲矣,猶以女紅為樂,皆少時所受訓練之益也。」[190]。歐陽夫人除了努力督導曾家女子做日課外,其身教言傳也是營造良好家風的先決條件,她並無珍玩之物,手中也無零用錢可用[191]。曾國藩處理軍政事務,之所以無後顧之憂,實有賴這位「賢內助」善於處理家庭瑣務和親友往來的關係,力圖避免曾氏子弟有富家子弟的驕奢習氣,更將其中西兼融的家教理論付諸實踐和努力闡發,她居功厥偉。
接著,再以曾國藩兒子曾紀鴻妻子郭筠 (1847 - 1916) 為例,這位兒媳婦嫁到曾家後,深受耕讀勤儉之家風浸染,將曾氏家訓既承傳又加以創新。她本身是一位頗有才氣的女詩人,其詩存一百六十餘首,刊印於《藝芳館詩存》。 [192]在承傳方面,她謹遵「先人遺訓,勤儉治家,告誡子孫不得沾染紈絝習氣,力求自主自強」[193];她的教育思想也頗為開明,跟曾國藩的家庭教育宗旨,如不贊成兒子曾紀澤學習八股文、不願子弟做大官有異曲同工之妙,曾寶蓀在回憶錄中說祖母 (郭筠):「教育宗旨也很特別,她不贊成八股文章,也不願兩孫去考秀才,但她要我們學外國文字」[194]。
郭氏在子孫輩的教學上,跟曾國藩一樣嚴謹看待,男女做學問乃不分彼此,在塾師的督促下作有規章的學習,均以「學」為本位的家風,家中有藏書閣名為「藝芳館」,締造一個良好的治學環境。據曾寶蓀的回憶,曾家大院內南北兩邊,都有三層樓的藏書室,南樓分公記、朴記兩樓,「公記收藏文正的書,省志縣志最多,大部頭的經史子集也不少;朴記則是曾惠敏公的書樓,經史子集及有關西洋文化的書較多,中西文的都有,西文的是惠敏公由外國帶回」[195]
郭氏在創新方面則以曾國藩的「八本」家訓基礎上,加以發展而訂立《曾富厚堂日程》,共計六條,「一是男女皆應知習一樣手藝;二是男女皆應有獨自一人出門之才識;三是男女皆應知儉樸,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賬簿,寫算不錯;四是男女皆應俠義成性,不要行為有污;五是男女皆應抱至公無私的心腸,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強不求自至矣;六是我家行之,一鄉風化,則強國之根,基於此矣。」[196]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傳至第二代,得到兒媳婦郭筠進一步的開拓和發展,更加重視男女平權、平等,各盡義務,以維護家風和家聲。有云:「創業難,守業更難」,曾國藩所營建的耕讀儉樸家風,所開創獨特的治家理念和傳統,得到女子持家的配合和實踐,從而達至高度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迨至子女輩的曾紀芬和曾孫輩的曾寶蓀依然能夠傳承家風,實為難得。
綜觀而言,恰如蕭一山在《曾國藩傳》所言:「曾國藩既能發先聖先王之意蘊,以經世之禮學為依歸,他的人格修養、道德自有特殊的造詣,絕不是一般漢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所能比擬的。」[197]。在家庭教育思想實踐方面,曾國藩對於曾氏子弟讀書言行的諄諄教導,因應子弟的才情而教子讀書和進德,強調立志持恆、典範效應和環境教育等教子觀點和方法,儼如史學家錢穆先生在《中國學術通義》中,肯定曾國藩修身治學的事功,「在其家書家訓中,有不少方法指點,雖若卑之無高論,卻極親切。」[198]在現今家庭教育失效和傳統文化毁傷及價值典範零落的當代社會,無疑是重要的提醒。加上,曾氏治家遺風滲透其兒孫各輩,曾氏家族成員確多品學俱佳人才,由外交家、藝術家到教育家都有;後人編整《曾國藩家書》於 1879年刊行面世,無疑進一步闡發和推動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實踐。鑒於當時政治情勢,儘管《曾國藩家書》暫時未能涉足於全國普及教育的領域,然而曾國藩所倡的家庭教育思想的豐富內容,已成為維繫曾家及其後代求學與做人之重要參照指標。推而廣之,曾國藩之家庭教育思想無疑經得起時代與社會之考驗,其影響力之大,昨天,今天,乃至將來也會如是。
注释:
[1]錢穆:《中國學術通義》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頁 218。
[2]成曉軍:〈新版前言〉,《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年)。
[3]錢穆:《中國學術通義》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頁 218。
[4]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3),頁 737。
[5]韓德委:〈曾國藩家書評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6年 6期,頁 84。
[6]卓遵宏:〈曾寶蓀女士傳 (1893-1978)〉,《湖南文獻》,1984年 1期,頁 40;又可參見王開節:〈曾約農先生事略〉,《湖南文獻》,1982年 2期,頁 35。
[7]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8。
[8]蕭一山:《曾國藩傳》 (湖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4),頁 9。
[9]朱東安:《曾國藩傳》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頁 7。
[10]趙世榮:〈曾國藩的故鄉溯源〉《湖南社會科學》,1997年 4期,頁 88-93。
[11]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383。
[12]鄧耀秋:〈曾文正公的生活與休閒〉《湖南文獻》,1977年 4期,頁 32。
[13]朱東安:《曾國藩傳》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頁 7。
[14]劉建鷗:〈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國藩 (上)〉,《湖南文獻》,1982年 3期,頁 24。
[15]劉建鷗:〈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國藩 (上)〉,《湖南文獻》,1982年 3期,頁 24。
[16]李少陵:〈湖南強人曾國藩〉,載朱傳譽主編:《曾國藩傳記資料 (一)》(臺北:天一出版社, 1979),頁 3。
[17]章繼光:《曾國藩思想簡論》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頁 284-285;又可參見蕭一山:《曾國藩傳》 (湖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4),頁 8-9。
[18]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255。
[19]朱東安:《曾國藩傳》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頁 47。
[20]田澍:《曾國藩與湖湘文化》 (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4),頁 13-14。
[21]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3),頁 720;又可參見朱東安:《曾國藩傳》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頁 537-539。
[22]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University of Stanford Press, 1962, pp.73.
[23]蕭一山:《曾國藩傳》 (湖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4),頁 7-9。
[24]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北京:昆侖出版社, 2001),上冊,頁 332。
[25]成曉軍:《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6。
[26]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989),頁 338。
[27]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65。
[28]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65。
[29]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32-33。
[30]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342。
[31]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202-203。
[32]羅光:〈永恆的叮囑:曾國藩家書的五倫道德〉,《湖南文獻》,1994年 1期,頁 11
[33]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195。
[34]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276。
[35]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9。
[36]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58。
[37]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北京:昆侖出版社, 2001),上冊,頁 350。
[38]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246。
[39]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264。
[40]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267。
[41] (日) 稻葉君山著;但燾譯:〈曾國藩的評論〉,《清朝全史》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5),頁 125。
[42]李少陵:〈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載朱傳譽主編:《曾國藩傳記資料 (二)》(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頁 385。
[43] Leslie A. White, The Science of Culture: A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American Book-Stratford Press, 1949), pp.146
[44]田中陽:《湖湘文化精神與二十世紀湖南文學》 (湖南:岳麓書社, 2000),頁 86。
[45]黃尚文:〈從湖湘文化角度看唐浩明的歷史小說創作〉,《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 年7期,頁 245。
[46]王興國:《湖湘文化縱橫談》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996),頁 3-4。
[47]田中陽:《湖湘文化精神與二十世紀湖南文學》 (湖南:岳麓書社, 2000),頁 86。
[48]唐浩明:〈湖湘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求索》,2004年 12期,頁 61-62。
[49]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125-126。
[50]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404-405。
[51]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391。
[52]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100,121;又可參見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67。
[53]成曉軍、唐兆梅:《曾國藩家訓》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26-27。
[54]蔡棟:《湖湘文化訪談》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頁 2-3。
[55]蔡棟:《湖湘文化訪談》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頁 26。
[56]黃尚文:〈從湖湘文化角度看唐浩明的歷史小說創作〉,《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 7期,頁 245。
[57]田澍:《曾國藩與湖湘文化》 (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4),頁 61。
[58]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507。
[59]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507。
[60]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242。
[61]劉建鷗:〈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國藩 (上)〉《湖南文獻》,1982年 3期,頁 27。
[62]曾昭權 (1894 - 1976):曾國藩曾孫,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畢業後,曾任北平電燈公司西山新廠主任工程師;曾廣錡 (1918 - ?):曾國藩弟弟曾國華之孫,致力化學研究達九年。詳見成曉軍:《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238, 172。
[63]鍾叔河整理:《曾國藩家書三種合編》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 1994),頁 148。
[64]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134-135。
[65]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北京:昆侖出版社, 2001),上冊,頁 350。
[66]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0),頁 2。
[67]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69。
[68]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32-33。
[69]蕭一山:《曾國藩傳》 (湖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4),頁 15-17。
[70]顧炎武 (1613 -1683):《日知錄集釋》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674。
[71]顧炎武 (1613 -1683):《日知錄集釋》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240。
[72]顧炎武 (1613 -1683):《日知錄集釋》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241。
[73]顧炎武 (1613 -1683):《日知錄集釋》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482。
[74]黎庶昌:《曾國藩年譜》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12。
[75]翁正雄:《曾國藩學術思想研究》 (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2),頁 78。
[76]翁正雄:《曾國藩學術思想研究》 (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2),頁 79。
[77]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989),頁 256。
[78]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0),頁 178,211。
[79]劉建鷗:〈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國藩 (下)〉《湖南文獻》,1982年 4期,頁 16。
[80]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47。
[81]張立真:《曾紀澤本傳》 (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1997),頁 6-12, 39。
[82]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989),頁 1307。
[83]〈內則〉的「內」是家內的意思,「則」是法則的意思,因此「內則」就是家庭內所應遵循的禮或法則的意思。楊天宇:《禮記譯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卷十二,〈內則〉,頁 449-490。
[84]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134-135。 [85]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134-135。
[86]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121。
[87]曾國藩著,鍾叔河選輯:《曾國藩教子書》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頁 4。
[88]曾國藩著,鍾叔河選輯:《曾國藩教子書》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4),頁 137。
[89]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149。
[90]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28。
[91]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142。
[92]曾國藩著,鍾叔河選輯:《曾國藩教子書》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4),頁 126。
[93]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4),下冊,頁 188。
[94]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北京:昆侖出版社, 2001),上冊,頁 358。
[95]曾紀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3),頁 30。
[96]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9。
[97]曾國藩:《曾國藩全集》 (湖南:岳麓書社, 1985),卷二,頁 1268。
[98]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1268。
[99]曾紀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3),頁 31。
[100]曾紀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3),頁 31。
[101]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340。
[102]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81。
[103]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307。
[104]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2。
[105]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131。
[106]侯王諭:《中西文化在子女教育上的異同》 (臺北: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2), 頁 160。
[107]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106。
[108]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131。
[109]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2。
[110]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北京:昆侖出版社, 2001),上冊,頁 399。
[111]成曉軍:《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44。
[112]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69。
[113]李少陵:〈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載朱傳譽主編:《曾國藩傳記資料 (二)》(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頁 383。
[114]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頁 6。
[115]劉鵬佛:〈外交長才曾紀澤〉,《湖南文獻》,1986年 2期,頁 17-18。
[116]「曾氏在俄京費盡無窮口舌,於一八八一年與俄政府改訂新約,將償費一項由五百萬盧布增至九百萬盧布,割讓於俄之土地僅限於霍爾果斯河以西的一小部分,又與俄人以通商上的各種權利;俄人則將伊犂交還。特克斯河流域廣大的疆土,算是救住了,收回伊犂的問題算是解決了。」,見於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頁 114。
[117]曾國藩著,鍾叔河選輯:《曾國藩教子書》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4),頁 50-51。
[118]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頁 6-7。
[119]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19。
[120] Yung Wing,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New York: Arno Press, 1909), pp.152.
[121]劉中國、黃曉東:《容閎傳》 (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3),頁 149。
[122]劉中國、黃曉東:《容閎傳》 (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3),頁 154。
[123]容閎:《西學東漸記》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頁 136-137。
[124]劉中國、黃曉東:《容閎傳》 (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3),頁 164。
[125]張立真:《曾紀澤本傳》 (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1997),頁 40。
[126]張立真:《曾紀澤本傳》 (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1997),頁 41。
[127]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 (臺北:臺灣商印書館, 1967),頁 21。
[128]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頁 21-22。
[129]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168。
[130]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72。
[131]謝鐵華:〈曾國藩之家庭教育〉,《中州今古》,2004年 5期,頁 61。
[132]王德高:《曾國藩之生平及事業》 (商務印書館, 1946),頁 192。
[133]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73。
[134]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6),頁 427。
[135]曾紀澤:《曾惠敏公手寫日記》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65),頁 18。
[136]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250,532
[137]劉鵬佛:〈外交長才曾紀澤〉,《湖南文獻》,1986年 2期,頁 18。
[138]謝鐡華:〈曾國藩之家庭教育〉《中州今古》,2004年 5期,頁 60;又可參見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445。
[139]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1264。
[140]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1307。
[141]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19。
[142]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445。
[143]周瑩:〈追懷曾寶蓀校長〉《湖南文獻》,1984年 2期,頁 29;又可參見王開節: 〈曾約農先生事略〉,《湖南文獻》,19(,)87年 2期,頁 35。
[144]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44。
[145]趙爾巽:《清史稿‧曾國藩傳》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又可參見成曉軍:《名人評曾國藩》(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42。
[146]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44。
[147]黎庶昌:《拙尊園叢稿》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7),卷三,頁 257。
[148]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93。
[149]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香港:廣文公司, 1969),頁 130。
[150]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香港:廣文公司, 1969),頁 130。
[151]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香港:廣文公司, 1969),頁 106 - 107。
[152]李鴻章:《李鴻章家書》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4),頁 4。
[153]李鴻章:《李鴻章家書》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4),頁 10。
[154]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北京: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01),頁 168;又可參見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1),頁205。
[155]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1),頁207。
[156]容閎:《西學東漸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頁 41;又可參見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1),頁207。
[157]王炳照:《中國近代教育史》 (臺灣:五南圖書出版社公司, 1985),頁 107。
[158]容閎:《西學東漸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頁 85。
[159]高時良:《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滙編 (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頁 866-867。
[160]容閎:《西學東漸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頁 91。
[161]高時良:《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滙編 (洋務運動時期教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頁 867。
[162]容閎:《我在中國和美國生活 ──容閎回憶錄》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6),頁 125。
[163]李鼎芳:《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 (湖南:岳麓書社, 1985),頁 61。
[164]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香港:香港上海印書館, 1970),頁 47。
[165]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31。
[166]王安定:《湘軍記》 (湖南:岳麓書社, 1983),356-358;又可參見彭大成:《湖湘文化與毛澤東》(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1),頁 414-415。
[167]梁啟超:《梁啟超選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頁 54。
[168]梁啟超:《梁啟超選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頁 708。
[169]彭大成:《湖湘文化與毛澤東》 (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1),頁 163。
[170]彭大成:《湖湘文化與毛澤東》 (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1),頁 179。
[171]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 (1912.6 - 1920.11)》(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0),頁 7。
[172]曾國藩:《曾國藩全書‧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1994),頁 36。
[173]彭大成:《湖湘文化與毛澤東》 (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1),頁 182。
[174]彭大成:《湖湘文化與毛澤東》 (湖南:湖南出版社, 1991),頁 419。
[175]蕭心力、春明編寫:《蔣介石家事‧家書》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0),頁 51。
[176]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1),頁214。
[177]李少陵:〈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載朱傳譽主編:《曾國藩傳記資料 (一)》(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頁 68。
[178]蕭心力、春明編寫:《蔣介石家事‧家書》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0),頁 396。
[179]蕭心力、春明編寫:《蔣介石家事‧家書》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0),頁 397。
[180]蕭心力、春明編寫:《蔣介石家事‧家書》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0),頁 397。
[181]曾景忠、梁之彥選編:《蔣經國自述》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5),頁 4。
[182]成曉軍:《名人評曾國藩》 (湖南: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68。
[183]丁望:《胡錦濤:北京廿一世紀領袖》 (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1999)。
[184]林茂蓀:〈有關「八榮八恥」翻譯的討論和思考〉,《中國翻譯》,2006年 5期,頁 80。
[185]韓德委:〈曾國藩家書評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6年 6期,頁 81。又可參見熊呂茂、肖高華:〈近年來曾國藩研究綜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4年 1期,頁 58。
[186]曾寶菡 (1896 - 1979):曾國藩的曾孫女,曾紀鴻的孫女。杭州廣濟醫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精通骨科業務,曾先後到英、美、瑞士和德國做過訪問學者。詳見成曉軍:《曾國藩家族》(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229-230。
[187]曾國藩著;陳書凱編譯:《曾國藩文選》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7),頁 230。
[188]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上冊,頁 325。
[189]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湖南:岳麓書社, 2002),下冊,頁 8。
[190]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60。
[191]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60;又可參見曾紀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3),頁 14。
[192]成曉軍:《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41。
[193]成曉軍:《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41。
[194]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 (湖南:岳麓書社, 1986),頁 6。
[195]成曉軍:《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95-196。
[196]成曉軍:《曾國藩家族》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頁 141。
[197]蕭一山:《曾國藩傳》 (海口:海南國際新聞, 1994),頁 24。
[198]錢穆:《中國學術通義》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頁 218。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曾國藩著作類 (按出版年份排序)
1.《曾文正公手書日記》(上海:中國圖書公司,1909)。
2.《曾文正公家書:增附家訓,榮哀錄,大事記》 (中國:鑄記書局, 1920)。
3.朱太忙標點:《曾文正公家書》 (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1934)。
4.《曾文正公全集》(上海:國學整理社,1936)。
5.江世榮編注:《曾國藩末刊信稿》(北京:中華書局,1959)。
6.《曾文正公全集》(臺北:東方書店,1964)。
7.《湘鄉曾氏文獻》(臺北:學生書局,1965)。
8.《經史百家雜鈔》(臺北:中華書局,1966)。
9.《曾文正公批牘》(臺北:華文書局,1969)。
10.《曾文正公雜著》(臺北:廣文書局,1969)。
11.《求闕齋筆記讀書錄》(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
12.鍾叔河整理校點:《曾國藩敎子書:讀書、作文、做人》(長沙:岳麓書社,1986)
13.鍾叔河整理校點:《曾國藩家書》(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
14.鍾叔河編:《曾國藩與弟書:一個政治人物的私房話》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15.《曾文正公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1)。
16.莊吉發編:《先正曾國藩文獻彙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1993)。
17.王朴整理校點:《曾國藩言錄》(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18.汪潤元、崔永和等編:《曾國藩家敎精粹》(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9.曾光炎編著:《曾國藩嘉言錄》(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
20.《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4)。
21.范國華、李彥靑等編:《曾國藩日記:全本注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2.《曾文正公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3.《曾國藩精選十八家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
24.《曾國藩治家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6)。
25.《曾國藩家書、家訓、日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26.成曉軍、唐兆梅編譯:《曾國藩家訓》(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
27.李翰章編輯、李鴻章校刊、馮曉林審訂:《曾國藩文集》(北京:九洲出版社,1997)。
28.《曾國藩家訓》(長沙:岳麓書社,1999)。
29.于洋:《變術:曾國藩立世之解秘》(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30.侯書生評述:《心鏡:曾國藩心述手記》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
31.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曾文正公家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
32.《明清八大家文選叢書.曾國藩文選》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1)。
33.司馬烈人:《通經:曾國藩八十一個忠告》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2)。
34.中石編著:《曾國藩謀人謀事之道》(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35.唐浩明:《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折》(長沙:岳麓書社,2004)。
36.《心鑑:曾國藩導讀歷史名人》 (臺北: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
37.鍾叔河選輯:《曾國藩教子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
(二)曾國藩傳記 (按作者筆劃排序)
1.卞哲:《曾國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牛貫傑:《原來曾國藩》(香港:中華書局,2005)。
3.王定安:《曾國藩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4.成曉軍主編:《名人評曾國藩》(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5.朱東安:《曾國藩傳》(河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6.池子華:《曠世聖相:曾國藩》(臺北:沛來出版社,2000)。
7.何貽焜編著:《曾國藩評傳》(臺北:正中書局,1964)。
8.李少陵:《淸代三大中興名臣⎯⎯曾,左,胡》 (高雄:大業書店, 1955)。
9.沈惠如:《曾國藩:立功立言一儒將》(臺北:幼獅出版社,1991)。
10.易孟醇:《曾文正公(國藩)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11.易孟醇:《曾國藩傳》(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12.近藤秀樹:《曾國藩》(東京:人物往來社,1966)。
13.唐浩明:《曾國藩》(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
14.徐文:《智聖曾國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15.徐哲身:《大淸三杰: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4)。
16.馬東玉:《曾國藩本傳》(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
17.張湛彬等:《大變局時代整合社會資源大師:五博士解析曾國藩》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18.張輝主編:《曾國藩之謎》(北京:經濟日報,1995)。
19.童添安:《曾國藩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20.隋麗娟:《曾國藩》(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6)。
21.董蔡時:《曾國藩評傳》(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6)。
22.董叢林:《百年家族:曾國藩》(臺北:立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23.劉學慧:《曾國藩》(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24.蔣星德:《一代聖哲曾國藩》(臺北:河洛出版社,1979)。
25.蔣星德:《曾國藩全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26.蔣星德編著:《曾國藩之生平及事業》(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7.鄧立勛編著:《曾國藩自述》(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8.黎庶昌:《曾國藩年譜》(長沙:岳麓書社,1986)。
29.蕭一山:《曾國藩傳》(海口:海南國際新聞,1994)。
30.羅紹志,田樹德著:《曾國藩家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31. (日) 櫻井信義:《曾國藩》(東京:古賀書店,1943)。
(三)其他中文書籍 (按作者筆劃排序)
1. (日) 稻業君山著,但燾譯:《清朝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5)。
2.方莊貴:《曾國藩成功大謀略》(臺北:正展書局,2001)。
3.王天獎,李國俊合編:《尊孔派和賣國賊: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4.王定安:《曾忠襄公國荃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5.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王俯民:《歷史罪人曾國藩:曾國藩濫殺媚外紀實》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7.王澧華:《曾國藩家藏史料考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8.史林:《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臺北,正展書局,2002)。
9.史晟編注:《曾國藩,胡林翼的用人智慧:曾胡兵法十三篇》 (北京:線裝書局,2003)。
10.田中樹:《湖湘文化精神與 20世紀湖南文學》(長沙:岳麓書社, 2000)。
11.田澍:《曾國藩與湖湘文化》(長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石永貴:《影響現代中國第一人:曾國藩的思想與言行》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13.戎向東:《蔣介石評說古今人物》(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14.成金:《曾氏止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4)。
15.成曉軍:《晚清第一智庫⎯⎯曾國藩的幕僚們》(臺北:捷幼出版社, 2002)。
16.成曉軍:《曾國藩家族》(潘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
17.成曉軍:《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18.朱尚文:《曾紀澤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19.朱東安:《曾國藩集團與晚淸政局》(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20.朱東安:《曾國藩幕府硏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1.何少康:《張之洞先生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72)。
22.何烈等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23.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24.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25.李鼎芳:《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長沙:岳麓書社,1985)。
26.李鼎芳編著:《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長沙:岳麓書社,1985)。
27.李鴻章著;舒鄉、李小聖編注:《李鴻章處世藝術》(新竹:理藝出版社, 2001)。
28.沈惠如:《曾國藩:立功立言一儒將》(臺北:幼獅出版社,1991)。
29.汪衍振:《曾國藩的升遷之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0.侯王渝:《中西文化在子女教育上的異同》(臺北:臺北文物供應社, 1982)。
31.侯書森:《曾國藩權謀人生》(臺北:詠春圖書文化,2002)。
32.姜穆編纂:《曾國藩的幕僚群》(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
33.胡哲敷:《曾國藩治學方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34.唐浩明:《曾國藩:長篇歷史小說》(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3)。
35.夏天:《從曾國藩看人生機智》(臺北,大步文化出版社,2001)。
36.夏天:《從曾國藩看處世智慧》(臺北,大步文化出版社,2001)。
37.宮玉振:《曾國藩七大管理方略》(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4)。
38.容閎:《西學東漸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9.徐善長選編:《曾國藩:人生苦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40.張振宇:《家庭教育》(臺北:三民書局,1965)。
41.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42.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43.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
44.陳捷先、盛清沂:《中國家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
45.章繼光:《曾國藩思想簡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6.章繼光:《淸曾文正公(國藩)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47.彭大成:《湖湘文化與毛澤東》(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
48.彭基博:《曾國藩:忠毅人生》(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49.曾紀芬:《崇德夫人自訂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50.曾紀澤:《曾紀澤日記》(湖南:岳麓書社,1998)。
51.曾紀澤:《曾惠敏公遺集》(臺北:華文出版社,1970)。
52.曾約農:《曾約農先生言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53.曾國荃:《曾國荃家書》(長沙:岳麓書社,2006)。
54.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湖南:岳麓書社,1986)。
55.費成康:《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56.黃廼毓:《家庭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
57.楊伯峻:《論語新譯》(北京:中華書局,1980)。
58.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59.董寶良、周洪宇:《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0.賈馥茗:《人格教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
61.漢唐編著:《笑傲官場:曾國藩官場現形記》 (臺北:尼羅河書房, 2000)。
62.趙增暉:《曾國藩言行體系》(臺北:蘭溪圖書公司,1975)。
63.劉治襄、惲毓鼎:《庚子西狩業談》(香港:靈文書屋,1969)。
64.劉澤華、葛荃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武漢: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65.劉躍儒:《曾國藩和他的幕僚》(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
66.劉躍儒編著:《曾國藩成就一生的 49個方圓》(臺北:臺灣先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67.潘德利編著:《道是無情卻有情:曾國藩家書》 (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1996)。
68.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上海印書館,1970)。
69.蔡棟:《湖湘文化訪談》(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70.閰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71.蕭心力、春明編:《蔣介石家事‧家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72.鍾凡:《曾國藩的智慧今用》(臺北:速達文化出版社,2002)。
73.羅益群:《曾國藩讀書生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
(四)碩士、博士論文 (按作者筆劃排序)
1.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319頁。
2.李新華:《曾國藩家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333頁。
3.李新華:《曾國藩教育思想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190頁
4.李榮泰:《湘鄉曾氏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178頁。
5.林碧珠:《胡五峰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8),143頁。
6.張天燈:《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方略》(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205頁。
7.郭惠端:《呂坤的蒙書及其童蒙教育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130頁。
8.陳香吟:《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2001),377頁。
9.陳慰宣:《曾國藩齊家思想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3),308頁。
10.潘玉愛:《梁漱溟教育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182頁。
二、中文學刊論文 (按作者筆劃排序)
1.尤雅姿:〈顏氏家訓儒理思想述要〉,《興大中文學報》,1993年 1期,頁 83-97。
2.王立民:〈儒將曾國藩為將之道〉,《陸軍學術月刊》,1997年 11期,頁 91-95。
3.王守雪:〈文化的鍛造與天性的伸展⎯⎯曾國藩人格論之一:人格形態解析,中國研究》,1997年 11期,頁 35-41。
4.王純野:〈曾國藩的家書〉,《福建稅務》,1999年 12期,頁 45。
5.王華:〈曾國藩為何不稱帝〉,《領導文萃》,2001年 5期,頁 47-53。
6.王開節:〈曾約農先生事略〉,《湖南文獻》,1987年 2期,頁 35。
7.王曉琳:〈曾國藩的教子之道〉,《文史雜誌》,2003年 1期,頁 66-68。
8.王澧華:〈似花還似非花——曾國藩文獻與曾國藩研究〉,《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 4期,頁 93-96。
9.史藝軍:〈曾國藩為政求學治家之道⎯⎯讀《曾國藩家書》〉,《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 6期,頁 82-85。
10.石培華:〈論曾國藩的洋務思想及其實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 1期,頁 42-50。
11.成曉軍、周曉麗:〈試論曾國藩在攻陷金陵後主動裁撤湘軍的原因〉,《江海學刊》,2000年 4 期,頁 133-139。
12.成曉軍:〈120年來曾國藩研究著作和資料出版述評〉,《近代史研究》, 1995年 2 期,頁 291-308。
13.成曉軍:〈曾國藩與孫中山中學觀比較研究淺嘗〉,《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1995年 1 期,頁 42-45。
14.朱東安:〈關於曾國藩集團的社會來歷〉,《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 2 期,頁 104-109。
15.朱春暉:〈曾國藩教子之道探析〉,《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 4期,頁 109-113。
16.余明俠:〈容閎在洋務運動期間的主要建樹〉,《徐州師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 1期,頁 20-24。
17.余英時:〈曾國藩的「士大夫之學」〉,《故宮學術季刊》,1993年冬,頁 79-95。
18.吳銘能:〈困勉志大人之學⎯⎯曾文正對梁任公的影響〉,《鵝湖》,1997年 5 期,頁 32-36。
19.呂實強:〈曾國藩先生的行誼〉,《故宮學術季刊》,1993年冬,頁 27-54。
20.岑逸飛:〈做官要學曾國藩〉,《地平線月刊》,1998年 3期,頁 10。
21.李丹、張海鵬:〈淺談曾國藩洋務思想的發展變化〉《松選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 2期,頁 17-20, 47。
22.李元蔟:〈曾國藩先生的德業與風範⎯⎯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在曾國藩先生逝世雙甲子紀念演講會講〉,《湖南文獻》,1994年 1期,頁 6-7。
23.李劼:〈曾國藩事功的無言意味 (下)〉,《中國研究》,1997年 3期,頁 26-36。
24.李劼:〈曾國藩事功的無言意味 (上)〉,《中國研究》,1997年 2期,頁 40-50。
25.李建福:〈曾國藩陽剛陰柔說「古文八訣」蠡探〉,《興大中文學報》,1986年 6期,頁 61-127。
26.李鳳君:〈曾國藩與「借師助剿」 ——曾國藩「漢奸」說之我見〉,《學術交流》,1999年 3期,頁 230-231。
27.沈綺:〈唐浩明教授為曾國藩正名〉,《鏡報》,1995年 10期,頁 61-63。
28.沈艷:〈理學經世路線與曾國藩的理學經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 1期,頁 70-75。
29.卓遵宏:〈曾寶蓀女士傳 (1893-1978)〉,《湖南文獻》,1984年 1期,頁 40。
30.周玉珍:〈曾國藩倫理思想的淵源〉,《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 2 期,頁 189-191,頁 185-188。
31.周玉珍:〈簡述曾國藩倫理思想的內容及特點〉,《社會科學家》,2005年 2 期,頁 185-188。
32.周瑩:〈追懷曾寶蓀校長〉,《湖南文獻》,1984年 2期,頁 29。
33.周曉薇:〈含英咀華長宜子孫 ⎯⎯中國古代的家訓〉,《歷史月刊》,1999年 9期,頁 86-90。
34.林美珠:〈曾國藩的漢宋調和論〉,《建國學報》,2000年 6期,頁 143-151。
35.林茂蓀:〈有關「八榮八恥」翻譯的討論和思考〉,《中國翻譯》,2006年 5期,頁 80-81。
36.林海:〈曾國藩為何把家書公之於眾〉,《領導文萃》,1995年 8 期,頁 74-76。
37.竺柏松:〈曾國藩歷史學說研究〉,《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 4 期,頁 28-32。
38.姜鐸:〈關於曾國藩的評價問題⎯⎯從小說《曾國藩》讀到曾國藩的一生〉,《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 3期,頁 200-204。
39.胡長明:〈略論湖南近代知識界對曾國藩的評價〉,《湖南社會科學》,1994年 2 期,頁 64-67。頁 22-27。
40.凌林煌:〈曾國藩對人才的體認與實踐〉,《湖南文獻》,1991年 4期,頁 18-32。
41.凌林煌:〈曾國藩幕府之歷史意義〉,《湖南文獻》,1996年 3期,頁 6-16。
42.凌鋒:〈一本江澤民也誇獎的書⎯⎯中共高層與《曾國藩》的微妙關係〉,《信報財經月刊》,1995年 10期,頁 61-64。
43.唐文龍:〈曾國藩先生學術思想探源〉,《海軍軍官學校學報》,1993年 12期,頁 235-240。
44.唐文龍:〈曾國藩與中華文化〉,《中山學報》,1998年 6期,頁 39-61。
45.唐浩明:〈曾國藩先之生平與事功〉,《故宮學術季刊》,1993年冬,頁 7-26。
46.孫春芝:〈從「學而優則仕」到「學而優則士」 ⎯⎯曾國藩家教觀審視〉,《滄桑》,2004年 6期,頁 64-65。
47.孫理興:〈曾國藩治家倫理想探析〉,《齊魯學刊》,2000年 2 期,頁 120-123。
48.徐少英:〈曾寶蓀桃李滿天下:一位女教育家的生平事蹟〉,《湖南文獻》, 1984年 2期,頁 26-28。
49.徐雷:〈曾國藩的德育思想初析〉,《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年 1 期,頁 109-111。
50.袁鍇:〈曾國藩的道德教育觀〉,《求索》,2005年 5 期,頁 101-102。
51.馬嘯:〈淺深曾國藩的家教思想及其特色〉,《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5 期,頁 54-57。
52.高令印:〈曾國藩《教子書》與素質教育〉,《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年 3期,頁 58-61。
53.張玉法:〈曾國藩的歷史地位〉,《故宮學術季刊》,1993年冬,頁 55-78。
54.張孟剛:〈曾國藩評傳〉,《國防雜誌》,1997年 1期,頁 89-96。
55.張堂錡:〈曾國藩的成功秘訣〉,《湖南文獻》,1993年 4期,頁 17。
56.張達人:〈曾文正國藩易名考略〉,《湖南文獻》,1982年 3期,頁 36。
57.張靜二:〈曾國藩的文學理論⎯⎯從養氣到行氣〉,《漢學研究》,1991年 12期,頁 333-363。
58.梁振華:〈湖南文學百年興衰溯源⎯⎯兼評田中陽《湖湘文化精神與二十世紀湖南文學》〉,《湖南文學百年興衰溯源》,2001年 4期,頁 79-81。
59.莊雅州:〈曾國藩文學理論述評〉,《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1973年 17期,頁 2-65。
60.莊雅州:〈曾國藩的訓育之道〉,《訓育研究》,1992年 3期,頁 55-57。
61.陳文禮:〈清代名將曾國藩〉,《陸軍學術月刊》,1996年 1期,頁 83-86。
62.陳方中:〈天津教案再探〉,《輔仁歷史學報》,2000年 6期,頁 133-135,137-160。
63.陸家驥:〈曾國藩家書幕後〉,《湖南文獻》,1979年 3期,頁 44-45。
64.陶用舒:〈曾國藩和咸同年間湖南人才群體〉,《武陵學刊》,1995年 1期,頁 64-68。
65.彭歌:〈談歷史小說《曾國藩》【唐浩明著】〉,《歷史月刊》,1991年 6期,頁 127-131。
66.曾長秋:〈論曾國藩對湖湘文化的傳承〉,《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4 期,頁 325-327。
67.曾啟球:〈曾國藩研討會的前前後後〉,《爭鳴》,1996年 8期,頁 78-80。
68.曾啟球:〈歷史小說《曾國藩》之得失〉,《爭鳴》,1996年 5月,頁 80-83。
69.曾異三:〈曾文正公國藩楹輓紀要〉,《湖南文獻》,1985年 1期,頁 85-87。
70.童遠忠:〈曾國藩晚年對近代西方文化的認識〉,《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 4期,頁 56-59。
71.華劍:〈簡評成曉軍新著《曾國藩家族》〉,《歷史教學》,1997年 6 期,頁 45。
72.費海熊:〈追懷曾寶蓀先生〉,《湖南文獻》,1984年 1期,頁 41。
73.楊允元:〈讀大陸新編曾國藩全集〉,《傳記文學》,1992年 5期,頁 77-80。
74.楊淑華:〈試探曾國藩以禮經世之思想〉,《臺中師院學報》,1998年 6期,頁 283-302。
75.熊呂茂、肖高華:〈近年來曾國藩研究綜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 1期,頁 58-61。
76.趙世榮:〈曾國藩的故鄉溯源〉,《湖南社會科學》,1997年 4期,頁 88-93。
77.劉建鷗:〈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國藩 (下)〉,《湖南文獻》,1982年 4期,頁 16-20。
78.劉建鷗:〈立德、立功、立言的曾國藩 (上)〉,《湖南文獻》,1982年 3期,
79.劉興邦:〈論曾國藩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3 期,頁 11-20。
80.劉鵬佛:〈外交長才曾紀澤〉,《湖南文獻》,1986年 2期,頁 17-24。
81.鄭勇智:〈從軍事與外交看儒家思想對曾國藩的影響〉,《史學會刊》,1982年 6期,頁 13-29。
82.鄧定秩:〈曾文正公的治軍精神與風範〉,《湖南文獻》,1999年 4期,15-17。
83.鄧耀秋:〈曾文正公的生活與休閒〉,《湖南文獻》,1977年 4期,頁 31-33。
84.駱志伊:〈清代名臣曾國藩 (下)〉,《書和人》,1992年 4月 4日,頁 10-11。
85.駱志伊:〈清代名臣曾國藩 (上)〉,《書和人》,1992年 3月 21日,頁 10-11。
86.駱曉戈:〈曾國藩家書、家風以及家族中的女姓〉,《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5年 9期,頁 96-98。
87.戴素芳:〈析曾國藩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思想〉,《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 1期,頁 71-74。
88.戴素芳:〈曾國藩家庭德教理念及其現代審視〉,《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 2期,頁 71-75。
89.戴素芳:〈曾國藩家訓倫理思想探略──兼論其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 4期,頁 17-20。
90.謝鐵華:〈曾國藩之家庭教育〉,《中州古今》,2004年 5期,頁 60-61。
91.鍾叔河:〈「曾國藩熱」的反思 ⎯⎯讀《曾國藩家書》〉,《明報月刊》,1995年 1期,頁 112-113。
92.韓立君:〈試論曾國藩的理學經世思想〉,《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 1期,頁 78-83。
93.韓德委:〈曾國藩家書評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 6期,頁 81-84。
94.魏光奇:〈晚年曾國藩〉,《領導文萃》,1997年 5 期,頁 97-100。
95.羅光:〈永恒的叮嚀:曾國藩家書的五倫道德〉,《湖南文獻》,1994年 1期,頁 9-15。
96.羅光:〈曾國藩家書的五倫道德〉,《故宮學術季刊》,1994年春,頁 1-16。
97.顧庭銘:〈曾國藩德業述評〉,《國防雜誌》,1992年 2期,頁 92-100。
三、英文論著
1. Beck, Sanderson. Ethics and Civilization, Vol. 3, Chinia, Korea & Japan to 1875, in Literary Works of Sanderson Beck, URL:〈 www.san.beck.org/3-9-QingDecline1799-1875.html〉 (June, 2007 )
2. Chen, Gideon Chi Tien(陳其田). Tseng Kuo-fan, Pioneer Promoter of the Steamship in China, Peip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Yenching University, 1935.
3. Elman, Benjamin A. and Woodside, Alexander.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 – 1900,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4. Folsom, Kenneth E. Friends, Guests, and Colleagues: the Mu-fu System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5. Guo, Yingjie & He, Baogang, “Reimagining the Chinese Nation: the Zeng Guofan Phenomenon”, Modern China, No.2 (April, 1999), pp. 142-170.
6. Kaye, Lincoln, “Local Hero”,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 158 (May, 1995), pp. 24.
7. Têng, Ssŭ Yü(鄧嗣禹). “Tsêng Kuo-fan”, in Arthur 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3, .pp. 751-756.
8. Wright, 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University of Stanford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