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澳门的歌咏,是以往诗人所少见的。
6.写香港澳门。
魏源对于被英帝国主义占领下的资本主义香港等地方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于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55岁时只身自费南游至香港,写下了《香港岛观海市歌》,还到了澳门写了《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等。他以开放的眼光而不是以天朝自尊的心来看待这些地方。《香港岛观海市歌》虽然从表面看是写了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在这一带也出现的海市蜃楼幻景,但实质是他对这一个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商业发达,市场繁荣的实情描绘,对它表示了一种赞颂之情。作者于诗题下自注:“香港岛在广东香山县南绿水洋中,诸屿环峙,藏风宜泊。故英夷雄踞云。营房舍楼观如澳门,惟树木郁葱不及焉。予渡海往观,次晨甫出港而海中忽涌出数山;回顾香港各岛,则锐者圆,卑者矗,尽失故形,若与新出诸山错峙。未几山渐离水,横于空际,交驰互鹜,渐失巘崿,良久化为雄城如大都会,而海市成矣。自寅至已始灭。幻矣哉!扩我奇怀,醒我尘梦,生平未有也。其可以无歌。”这一段自注把他看到的海市蜃楼从生至灭的过程写得很详细,符合一般出现这一奇景的状态。证明作者绝非只是一种内心的幻想。
香港岛观海市歌
山邪云,城邪人,胡为兮可望不可亲?岂蓬莱宫阙秦汉所不得见,而忽离立于海滨。豁然横旦兮城门,市房楼阁兮兼郊闉。中有化人中天云台千由旬,层层级级人蚁循。龙女俏客阑干■,珊瑚万贝填如云,贸易技巧纷诈谖。商市罢,农市陈,农市散,军市屯,渔樵耕馌春树帘,画本掩映千百皱。旗纛车骑数狩阗,蛮君鬼伯甲胄绅。合围列队肃不喧,但有指挥无号令,招之不语挥不嗔。矗矗鳞鳞,隐隐輑輑,若非天风渐荡吞,不知逞奇角怪何时泯。俄顷楼台尽失陂陀存,但见残山剩树断桥只兽一一渐入寥无痕。吁嗟乎!世间之事无不有,世间之物无不朽。影中之影梦中梦,造化丹青写生手。王母双成今老丑,蚁王蜗国争苍狗。若问此事有无与幻真,三世诸佛壁挂口。龙宫怒鼓风涛嗔,回头已入虎门右。
诗中写到“商市”、“农市”、“军市”,耕织打渔,狩猎等等,一片充满生活气息而又纷纷攘攘的景象。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7.写大自然的奇异景观。
作者在另一些诗中还写到一些奇异的大自然景象,如泰山观日月同升的祥瑞景象和用布袋装云的奇僧。
岱岳吟(下)
登岱不观日出海,我道斯人未登岱;观岱不观岳出云,谁知生气东方馈。雄鸡叫断纸窗黑,五鼓披裘陡山崱。不知沧海在何所,但觉光芒起东北,万光射处一光升,万光云下一碧承,光以内外星闪闪,光以上下潮冥冥,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为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万千气象此时分,点如开辟初混元。……山僧揖我谭六幕,恨不来当十月朔:日月东溟同度升,太阴太阳为璧珏。二曜同行天未中,太阳渐远太阴从。乌射兔中递明晦,天包地外转始终。一年一度真难值,说与人间浑不识,老僧住山七十年,晴霁奇观只十一。语笑未了云出封,兜罗绵絮纷蓬蓬,南峰北峰两云窟,一窟可贮云千重。俄顷翻山作银海,偏大地如金在镕。顿疑山移入海中,此身已在蓬莱宫。世界下白上反碧,海天互倒为其容。断萍飘泊随长风,须臾迅扫无遗踪。……
这里写泰山观日出。描写日出之前和日出之时和日出以后天空的复杂多变的景致,写得精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诗写得直观、质朴无华。这应该是写泰山观日出的最好的艺术品之一,不亚于姚鼐的《登泰山记》,诗中描述的在泰山观日月(即诗中的太阳、太阴)同升的奇观,虽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是听老僧的介绍,但给人的印象仍然很深。日月同升过去被视为特有祥瑞景象,我国只有极少数地方可以见到。魏源在本诗中记述了泰山这一奇观,是十分可贵的,也可提供给今人登泰山观日出以作观测新的奇观的依据。
作者写云写得很精彩。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写出天目山的云可以用布袋装着作为礼物赠人。作者于诗题下自注:“西天目山高多云,僧用油索囊以赠人,予得其一。至寓邸放之,浮溢几席,幽幻百出,俄穿窗遁,不知所往。戏为歌云。”这是诗中绝无尽有的。
天目山囊云歌
遇峰平峰树平树,云与青山作画幅。山云出山我入山,相逢狭路山前麓。山中之云寺僧,僧与白云互主宾。有时山僧下山去,白云与僧作主人。厓窟僧房三十六,房房都有白云宿。晓来云气满帐床,人人梦住自云乡。偶囊空翠赠游客,欲充行脚千里粮。老僧入定峭厓下,惯眠洞云如大厦。有时呵佛误叱云,奔骤山门为战马。山人误入万山缝,归来携得一囊淞,晴窗扃户放云看,直疑缕缕出压洞。便将云气当炉烟。图书尽受香岚供。忽然穿隙出帘拢。顷刻太空是谁纵?……云中鸡犬尽嗔人,回首青山合无缝。
又如在《中四照山诗》中写道:
“天山农有村,百顷云叆叇。”“身卧自云中,梦落白云外。”“来寻云外僧,不辨云中路。晚钟声出云,引入云深处,岚气满山头,疑是仙灵聚。夜窗不知寒,重云如败絮。肃肃空明气,时与诸天遇。”
又在《四明山中峡诗》第二首中写道:
上山瀑在前,下山瀑随后,下山云掖足,上山云压首。山云平屋头,水云平屋下。沿溪数十家,家家住云罅。溪左田苗青,溪右田水白。朝朝望云起,夜夜见云黑。山深云液积,尽化流泉清。……郎家住云南,访侬到云北,送侬到云南,同饮桃花水,影照桃花潭。人家闭门早,飞瀑檐前挂。住山五百年,阅尽云变化。君欲归人间,去去休回顾,俄顷白云生,下山不知路。
作者于诗题上自注,四照“中峡为长岭,蛉巅终年云不绝,号曰二十里云。峡之南日云南,峡之北曰云北,田畴村落,分受两峡水,泉石林竹幽绝,后人由云南往云北必跨长岭,名曰过云。盖雪窦四照之奥,而过云又雪窦之奥,虽越人莫知游者。”又注“云南村曰桃花坑,有岩长数百丈,高数仞,石色黑自相间,如桃花初发,故亦名小桃源。其胜更在云北之上。窃怪越中名胜,动推剡溪,不知剡溪特因太白暮谢公东山,屡见于诗,其实荒山溪涧,绝无幽胜,仅为嵊县通舟港而已。”我们读魏源的山水诗,必须与他随诗写的注结合起来。在这里他是以一个旅行家的形象出现,不为古人的诗文所左右,以亲身的旅游实践,发现新的景观。诗颇有南朝乐府民歌的味道,作者显然受到它的影响。这也是作者在山水诗里注入青年男女爱情内容的唯一一首诗,在中国山水诗里也是少见的。
8.抒发怀古咏史之情。
魏源山水诗里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因旅游所到之地而感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之激情。这也是山水诗里所应包含的重要内容。
如作者21岁时第一次北上赴京,到达中原之地河南,看到的是一片黄河水港后的荒凉景象。诗人悲愤地写道:
客行梁宋道,言访梁宋迹,欲寻史上踪,十九无一获。浊河决千里,一淤辄寻尺。屈指三千年,几决几淤积。每有浚濠人,十仞逢甍脊。沙覆中天台,尘淹兔园宅。当年歌舞馆,下隔黄泉百;当年龙战垒,上有河声湱。陵谷复陵谷,太息重太息。(《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
据报刊报道,河南开封多次从地下发掘出旧城遗迹。《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开封城址,由予黄河决堤泛滥,已经深埋于地下了。与魏源诗中所写情况,完全相同。
他又因地而联想起许多惊心动魄的史事:
何者送我行,终日太行山。宇宙苟无比,岂不旷且闲。我心有太行,嵯峨万古间。信陵函谷召,岳帅朱仙班,椎误博浪沙,星陨大散关。尔朱犯洛都,骑渡盟津湾,决河灌贼营,阖汴鱼龙淹,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西日不东逝,东海不西还,欲平五岳胸,何异北斗南?(同上)
诗人不是消极地回顾史事,而是以一种激情、改变世界之情来对待发生的一切,“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成了他诗中的名句。
他在途径朱仙镇瞻仰岳飞庙时,写下了怀念岳飞这一民族英雄的诗句;
……古祠苍桧阴,落日寒雅堆。恭维忠孝人,英气寂不回。不回亦谁知,檐马闻风雷。直北居中原,万里黄河来,终古流不尽,此恨胡为哉!
诗写得含蓄苍凉,词句透露出一层浓厚的悲剧气氛,读来令人凄怆。诗人的深沉的爱国主义之情,亦于此可见了。
又如《骊山》一诗,从游登骊山见烽火台,由始皇陵、华清地温泉而引发出作者对周幽王宠褒姒,秦始皇大修坟陵和唐明王之宠杨贵妃等史实进行评论,作者于诗前自注:“骊山一培■耳,自汤泉而外,初无奇胜,而一笔倾周,一浴败唐,一葬亡秦,为今古凭吊之薮……”:
此山讵尤物?何足亡人国?骊山与雷塘,万古共凄恻。烽何必此巅?浴何必此侧?葬何必此坑?一人万人瘠!万古逝堂人,百代来驿驿。鹿争蕉中梦,柯烂斧边弈。何闻三神山,桃实今已核,玉女金银阙,富贵南山石,如何海上船,一去无消息!痛哭鞭烛龙,起照三泉夕。
把周、秦、唐的灭亡估计得过于简单,认为只是这几个历史人物所造成的,以今天的观点看,那当然是不准确的,但和他们确实又有重大关系。
又如《定军山诸葛武侯祠》一诗,对诸葛亮作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诸葛亮生不逢时,与前进的历史发生了矛盾,因而不能取得大的成就,只能成为终生憾事。
三顾起南阳,六出来渭岸。明夷自正志,艰贞蒙大难。……虚抱信丕才,竟贻微管叹。……时来祖龙起,运阻卧龙憾。遽闻哲人萎,孰将吴苍■?后死仰高山。百拜陈薄奠。
魏源的《金陵怀古八首》,内容广泛,写得深沉含蕴,意艺俱佳,读来令人顿生悲愤之情,兴亡之感,这是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此诗写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作者时年47岁。他显然是从可悲的现实所引发出来的,他的爱国主义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一桁青山六代宫,沧桑都在水声中。只今雨雪千帆北,自古云涛万马东。千载江山风月我,百年身世去来鸿。陆机别有兴亡辨,不与《过秦》盟夏同。
照残今古秦淮水,磨灭英雄晋石头。地气辄随王气尽,前人留与后人愁。春秋吴越灯前垒,台榭齐梁雾里讴。凄绝多情天上月,年年长恋冶城秋。
丝竹新亭晋永嘉,梧桐南内玉钩斜。如何衮藻山龙客,不许春江夜月花。万里汉淮重锁钥,千年陵如几官家!东南不是宸居地,底事秦皇枉翠华。
黯黯青青画不成,山如晏坐水如行。千年山色南都恨,五夜江涛北府兵。故国潮来秋不老,六朝人去雪无声。关河太好诗难称,渔唱何曾识战争?
南都胜国驻旌旗,宫阙郊坛尚有基。一自六飞归北燕,未曾五马化南螭。台城更逊鸡鸣埭,祭灶空传龙脉词。千古兴亡无限恨,寒鸦夕照又多时。
但见茭芦不见江,如何形胜点沧桑,获洲沙失黄天荡,柳岸云迷朱雀航,破浪烟青南去舫,隔江云黑北来冈。可怜一片楼船地,输与渔家占夕阳。
一夜秦淮水半篙,画船直并画楼高。青溪小艇桥头过,乐府鸡声树上号。不信六朝金粉地,但闻中夜泽鸿嗸。月华如水秋如海,弗照游艘照账艘。
天堑从来愁饮马,金焦几见忽横鲸。高飞燕子城犹昨,徒族爰居海不平。夜月量江樊若水,秋风枯树庾兰成。小舟犯浪如平地,谁道东南乏水兵?
诗中结合了南京城里许多景物和历史陈迹而发抒了作者当时内心深沉悲痛之情,可谓情景交融,诨然一体,毫无斧凿造作之迹,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亦于此可见一斑。正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投降派的得势,致使鸦片战争失败而丧权辱国,魏源是看得很清楚的。但又不能公开批评之,只能采取隐蔽方式,借古以刺今。
魏源的诗中也有比较明确表示自己政治观点的时候。他在《桂林阳朔山水歌》中,以自己独有的观感写了桂林阳朔山水的奇险美之后,突然写了两句:
宜乎胜国瞿督师,搘柱岩疆殉南纪。
瞿督师就是瞿式耜(1590—1650),南明大臣。在清军不断进攻南明破落王朝之时,他随桂王留守桂林。身立矢石之中,与士卒同艰苦,战达三月之久。终因弱不敌强,在清兵攻破桂林之日,他与总督张同敞,英雄不屈而被杀。至今桂林迭采山上仍有他与张的就义处,有立碑可证。显然,魏源明目张胆地歌颂了一位抗清英雄,由此可推知他同情与支持反清的太平天国,此点可证。
9.赞颂祖国的文物古迹。
对于名山胜水中的著名文物古迹,作者特别注意,而加以歌颂之。他游览泰山时,专记了金石峪,写了《岱山经石峪歌》,作者于诗题下自注:“泰山经石峪摩崖,隶书《金刚般若经》,字大如斗,雄逸高古,与徂徕山水牛洞及邹县冈山之《文殊般若经》如出一手,皆北齐僧安道一所书,有《冈山石颂》题名可证。慨六朝如此墨王,而世莫知名,但知有羲之姿媚之书。爰歌以纪之”。
石裂天开《般若经》,气敌岱岳雄■嶆。纵横磊落数十层,上承万丈瀑溅崩。瀑所冲字漫无形,余字尚存五百零,椎拓尚带六朝冰。冈山邹峄题名曾,皆出北齐大书僧。象王回顾狮吼应,金翅出海龙出溟。智永怀素惭尹邢,狂姿媚皆优伶。笔峰破石扪有稜,想见愿力驱五丁,那数封禅秦皇铭。至今午夜朝百灵,诵经梵呗如殷霆。只恐大地殊如陵,此石渤坏终难凭。我欲仰空书大乘,以岱为笔天为僧,劫火不侵雨不淋,空中说与诸天听。扪厓剔藓股代肱,《大学般颂》纷疑腾,沧桑何必麻姑矜?高山流水和璁琤,如辟伯牙鼓冷冷。斜阳入林影鬅鬇,隔溪山鬼风如应,嗟哉归去行勿兢!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中,为一自然大石坪,另亩许,上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故名经石峪。每字大50厘米,据今人统计,尚存一千零四十三字,较魏源所言多。字篆隶兼备,笔力雄健道动,魏诗所赞极是。历代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宋”字无年款和书刻者姓氏,古往今来,一般都认定为北齐人之作,有人认为是北齐书子深之作品。今人郭沫若点认定为北齐人之作。魏源所说更为详实。此处为泰山的重要景观之一。然游者不多,地势点颇偏辟,而魏源能寻游之,点可见其对文物古迹之钟爱重视。也是我们今天值得发扬的。
10.借山水抒发老庄佛道的回归大自然,超脱的思想。
由于魏源博览群书,对老庄、易、佛道之书颇偏爱,又受王维、李白等古诗人问佛求仙的诗的影响,使他的思想呈现复杂的状态,又因冷酷的现实和他个人命运的坎坷,对他的刺激很大,这种种情况,因而他的山水诗也透露出一股禅佛仙道的风味。寻求超脱,摆脱内心的寂苦,走向大自然是他的愿望。他游山喜欢寻寺访僧。诗歌中不少是写这些内容的,其意境和文笔,一点也不亚于王维、孟浩然等著名诗人。如写西湖旁之韬光寺:
篁深不见天,笞厚不见地,至今白头僧,不出黄叶寺。山门扣不开,幽禽时一至。林笋无人剧,进箨篱间积。久疑山雨来,寒翠失衣袂……
把寺写出一片幽深气氛,竹丛茂密,青笞深厚,笋进出土而无人管,笋叶自脱多而积于地……“白头僧”隐指骆宾王,传说其参与讨武则天,失败后隐于此处为僧,自称“白头”。这与作者心境有关。
又如《宿岳麓寺》之一首:
经旬偶闭关,关在白云间。月树影孤寺,风泉声众山。桃逢开士悟,鹤似老僧闲。爱晚亭前立,微闻双涧潺。
岳麓寺即今长沙岳麓山顶之云麓宫。道家称之为洞真虚福地。著名的对联:“四面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即出于此。“开士”为菩萨的别名,后亦对为僧人鼓称。诗的意境写得一片佛心禅意。
与之相同《晚步寻爱晚亭至岳麓寺》一首:
斜照颓湘流,湘江生暮烟。钟声自何来,破此苍山然。暝色至无际,已隐青林端。远水带鸥明,近响随樵喧。老僧隔遥岑,欲访将何言?聊同暮云出,仍随飞鸟还。
又如《衡岳》二首
远山微茫转,前山次第卑。祝融云合处,湘江月生时。我访竹林寺,竟无樵客知。四山涛响合,不独瀑绅垂。
不知峰寺近,但觉远村低。日暮月初出,烟寒雁未归。天声临岳远,尘梦入山稀。欲辨渔樵事,云深无是非。
“尘梦”指在人世间的种种追求和得失,入山稀,进了山就淡泊了;在这白云深处,人间的功过是非,也不必去分清了。这正是禅佛出世思想的表现。
在《嵩岳三首》中有这样的句子:
奇观到岳尽,万念入山无。倚槛云千顷,临池月一盂。
《寻梅》二首
野寺春何处?山中寺一天。无人有月处,一水一桥前。不是寻花到,偏逢踏雪绿。未须参老衲,已悟木樨禅。
瘦子老僧诗,清似畏人知。地僻云寒久,山深月上迟。乱云飞雪夜,老鹤放参时。始识林逋俗,无禅但有诗。
又《洞霄道院》一首
瀑小不成壑,泉声多在楼。诸峰环客尽,晏坐等山游。题字犹青竹,残僧半白头。人寰真似梦,顷刻已千秋。
又《惠山夜坐》三首录二首:
好梦如棋散,良朋似雨过。为寻出世士,特地入林际。树气临泉古,山声入夜多。古来巢许士,原未证维摩。
秋月水边上,夜山林际明。幽人晨余坐,清露月中生。寺古常疑雨,厓空易作声。遥灯何处闪,渔火乱江城。
他去寻找的是“出世士”,如古代隐士巢父许由之辈。
《天童寺夜宿》一首
云峰僧百指,龙象尚苍然。古寺闻山雨,天风吹夜泉。但随猿鸟定,无复祖师禅。明发重回首,篮舆出晓烟。
“但随猿鸟定”,意思是说,生活在自然之中,一切听从自然的安排。
又如《乌龙潭夜坐》四首
溪山平远处,何必起楼台?近水月先到,矮窗山四来。潭留云影住,巷隔市声回。此际无言子,微吟伴碧苔。
间到心无用,始知幽意生。万竿清竹露,相并成一声。意得山当户,浑忘身在城。关山牛马走,何似草虫清?
镜中看竹树,人地总神仙。一尘无着处,四面得湖全。荷暗疑沉黛,山明不受烟。小亭间外处,枕上浪无边。
晨兴寻古诗,经得翠成围。客病花偏好,家贫草更肥。鹿跑群壑静,鱼国万泉归。著我真图画,不嫌无钓矶。
他追求的是心里闲适。那些在关山里如牛马奔走的人,还不如草里的一只虫清闲自在。
又《春日书感》一首:
春似曾归燕,人同泛水凫。花光随水尽,春色到天无。大地容高枕,名山纵腐儒。升平无屈贾,随意访樵渔。
有一望写自己的闲适自得而寂寞的生活。
又《杨州洁圆闲咏》二首
幽人常早起,幽事在鸦先。人静深山外,心空万籁前。地楼凉似水,林月凉如烟。夜气澄平旦,浑忘先后天。
莫道冬国寂,霜华缟一林。空山落木夜,孤客坐禅心。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寒梅初破绽,谁证定中音。
写农村生活:
《春雨柬筠谷兄三首》
去岁山村雨,江南春色来。今年寒食尽,不见杏花开。一夜听幽滴,高斋愁落梅。草《玄》寂寞子,谁为破蒿莱?
布谷催何急,新秧插尚难。风林霄自语,花径晓常寒。旧雨来还隔,栖禽惊且安。天边雁行断,牢落楚江干。
又《夜坐》诗一首
寂寂草《玄》罢,沉沉空碧横。微月不生夜,众星相向明。楼更移远籁,池色起寒清。鸳瓦万霜薄,深知有梦成。
他把自己称之为“玄”的寂寞子,“玄”即玄书,指《老子》,又称道德经,因其中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句子。也可扩而谓道家之道。
又《晚菊》一诗
数点鸦何处,苍茫暮色沉,欲寻篱径菊,忽过小枫林。开落有谁赏,芳菲如此心。回看白衣上,还带暝烟深。
“开落有谁赏”,以菊自比,作者的孤寂心情,于此可见。
四
魏源的山水诗充分表达了他的山水美学观。在《游山吟》、《游山后吟》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有他的独特的山水美学理论。“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批评世上有些人游山还不真正知道山之美在哪里,怎样的水才算美。他解答了这个问题,说:“泉能使山静,石能使山雄,云能使山活,树能使山葱。”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游山水时,必须把山中的泉、石、云、树等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画面。他又说:“游山浅,见山肤泽;游山深,见山魂魄。”这就是说,游山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深入其中,其至作到与山“合一”,才能品味其中内在的真美,领略其中的自然奥妙。苏轼的那首名诗:“横看成岭倒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魏源则反其意说:“一峰包括百千峰,宾主堂房各不同。欲识庐山真面目,看山端合在山中。”魏源此说是很有道理的,旅游者只有深入庐山,把庐山的各个景点——五老峰、汉阳峰、锦绣谷、三叠泉、石门涧、大、小天池等等都看了,才能真正认识到声山的真面目,远远地一望,是不会真正认识庐山的。魏源还强调山水之美贵在自然,不宜过多地去人工雕饰。他在《扬州画舫曲》第十三首中写道:
复还淳扑去雕镌,翻觉湖山面目全。卸却绮罗珠翠后,镜中云鬓更天然。
他把瘦西湖比喻为美女,去掉华丽的服装首饰,除去珠光宝气之后,反而更能显现出一种自然美。这也是很有道理的。美丽的自然山水,以保持原貌为佳。过多地去人为加工,增加景点,其效果将适得其反,使人觉得粗俗不堪,破坏了自然美的良好意境。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就出现这样的偏向,在一些自然景区生硬地塞进一些人造景,不伦不类,这是某些不懂真正美学的人做出来的。焚琴煑鹤,大煞风景,令人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