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谭嗣同在甘肃的经历
在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在甘肃的游历和文学创作活动无疑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曾经五次来到甘肃,并且有过较长时间的停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成长经历,以及对这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充满深情的描写,成了他的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代表性作品。
谭嗣同的母亲病逝次年(1877),父谭继洵在户部郎中任上迁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清政府在甘肃(包括现在的青海、宁夏)设有六个分巡道,巩秦阶道是其中之一,辖区有巩昌府、秦州直隶州、阶州直隶州,设道员一人,是总督以下的行政长官,官阶正四品,道署在秦州大城(旧址在今天水市政府)。
谭继洵接到清政府任命后,携子嗣同请假回浏阳为妻徐五缘修墓,之后回京,于是年十一月到甘肃巩秦阶道任。谭嗣同于次年(1878)赴甘肃其父任所。《三十自纪》云:
四年春。赴甘肃,舟至长沙。易舟流湘泛洞庭,流江镜陆迳湖北,溯汉至襄阳,陆迳洛阳入函谷、潼关至陕西。秋,至兰州,回抵秦州。五年夏,回湖南,取道徽县,流嘉陵江至略阳。
谭嗣同于光绪四年(1878)初次踏上甘肃的土地,时年十四岁,这时,他在巩秦阶道道署里读书。《三十自纪》所云“十五学诗”,约指此时。谭继洵因科举崛起于寒微之家,因此也希望儿子走上科举“正途”,他感到在秦州请不到精通八股制艺的名师,便致函浏阳著名学者涂启先,延请他教读谭嗣同。光绪五年(1879)夏天,谭嗣同取道甘肃徽县,回湖南浏阳就读。谭嗣同在涂启先的教导下,读书两年,接受了考据学派的严谨治学方法。
光绪八年(1882)谭嗣同第二次赴甘肃:
八年春,赴甘肃,舟至长沙,易舟流湘泛洞庭,流江迳湖北,溯汉至襄阳,又易舟仍溯汉,溯丹至荆紫关,陆迳陕西。夏,抵秦州,从行县伏羌。秋,赴兰州,冬返。
时年谭嗣同十八岁,他到达秦州后,经伏羌(今甘肃甘谷县)到达兰州。《与沈小沂书一》云:“又嗣同弱娴技击,身手尚便,长弄孤矢,尤乐驰骋。往客河西,尝于隆冬朔雪,挟一骑兵,间道疾驰,凡七昼夜,行千六百里,岩谷阻深,都无人迹,载饥载渴,斧冰作糜,比达,髀肉狼藉,濡染裈裆。此同辈之目骇神战,而嗣同殊不觉。”于此可见少年谭嗣同的英雄气概,他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嬉戏阶下、嗷嗷以哭”和“夜读书,闻白杨号风,闲杂鬼欷,大恐”的天真儿童,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少年了。为了将来有所作为,他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砥砺自己的意志,《刘云田传》云:
安定防军,隶大人部。嗣同闲至军,皆橐鞬帛首以军礼见,设酒馔军乐,陈百戏。嗣同一不顾,独喜强云田并辔走山谷中,时私出近塞,遇西北风大作,沙石击人,如中强弩。明驼咿嚘,与鸣雁嗥狼互答。臂鹰腰弓矢,从百十健儿,与凹目凸鼻黄须雕题诸胡,大呼疾驰,争先逐猛兽。夜则支幕沙上,椎髻箕踞,掬黄羊血,杂血而咽,拨琵琶,引吭作秦声。或据服匿,群相饮博,欢呼达旦。
也正是在甘肃大地上这种艰苦的自我砥砺,使他形成了勇于任事,视苦如甘,纵横不羁的性格。
是年冬天,谭嗣同返回秦州,次年(1883)春,又赴兰州:
九年春,赴兰州。十一年春,归湖南……冬,赴甘肃,陆至长沙……十二年春,抵兰州。十四年夏,归湖南……冬,赴甘肃。
光绪九年(1883)春,谭继洵升任甘肃按察使,嗣同随父来到兰州。之后谭嗣同奉父命回家乡与长沙李篁仙之女李闰结婚。婚后回到兰州。次年(1884)与仲兄谭嗣襄同到新疆巡抚刘锦棠的幕府,受到刘的赏识,但不久刘去职,兄弟二人只得返回兰州。是年冬,谭继洵任甘肃布政使。清沿明制,以承宣布政使司为一省最高民政机构,而以布政使为主官。与管刑名之按察使并称两司,为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光绪十一年(1885)春,谭嗣同取道陇西,经龙驹寨、襄阳归湖南。
光绪十二年(1886)春,第四次来到甘肃,此后两年间在兰州度过。光绪十四年(1888)夏,回湖南,并在汉口送别仲兄嗣襄去台湾,是年冬,赴甘肃,于次年(1889)春到达兰州:
十五年春,抵兰州,寻上京师,迳陕西,出潼关。
这是谭嗣同第五次来到甘肃,旋即又归湖南,又转赴北京应试,不第。此时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谭嗣同也就最后一次离开了甘肃大地。考察谭嗣同于光绪四年(1878)十四岁时初次踏上甘肃的土地,到光绪十五年(1889)二十五岁时最后一次离开甘肃,曾数次往返于甘肃、湖南、北京之间,足迹遍及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并曾远去西北之新疆与东南之台湾。这十一年是谭嗣同一生最主要的漫游经历,而大部分时间在甘肃大地上度过。在这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为了求取功名而进行的刻苦的学习。这是谭嗣同随父宦游最主要的目的。谭继洵因科举而显贵,因此希望儿子也能走上这条路,他为此不遗余力,而嗣同也能遵从父命,刻苦努力,“十五学诗,二十学文”,而且对桐城文“刻意归之数年”。谭嗣同自己也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以驰骋自己心怀天下的抱负。他在甘肃各地游历,并数次离开甘肃,遵父命赴湖南等地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学习范围渐渐广博,除孔孟官学之外,对诗文辞赋、考据笺注、研读野史及古代兵法极感兴趣。因为不甘心遵循封建科举的常规,一心追求“驰骋不羁之文,霸王经世之略”,所以谭嗣同青年时应科举考试,屡次落第。数次往返于甘肃、湖南、北京之间,“为此仆仆,迫于试事居多”,六赴南北省试而不第。天下多难之际,他困于没落腐朽之科举制,苦无报国骋志之路。但是,这种刻苦勤奋的学习也为他的学术创作、维新思想宣传以及诗文创作都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打开了另一扇通向辉煌人生的大门。
其次是为图将来有所作为而进行的艰苦的自我砥砺。谭嗣同在甘肃时前期主要在秦州,后期主要在兰州。他的足迹遍及甘肃陇东、陇南、兰州、河西等地。大西北雄浑苍凉的地理风貌和豪放强悍的风土人情,潜移默化地熏陶了他,给这位南国少年的血液里赋予了刚烈、侠义、豪气冲天的禀性。广泛的游历生活他非但不以为苦,更将这作为砥砺其任侠豪迈、纵横不羁个性之舞台,同时也磨炼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意志与坚韧顽强的性格,张扬了凌厉无前的任侠精神,将甘肃大地的剽悍粗犷的融入了自己的性格和血液之中。在社会现实与个人经历交相激荡之下,他的思想也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和激进的光芒,为他从事维新变法运动储备了力量。
第三是广泛交游。谭嗣同在甘肃时,与这里的人士交往颇多,讨论学问、交流思想。刘云田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友人,交游经历与谭嗣同在甘肃的时间相始终。在秦州时与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名诗人李景豫交往颇多,相互唱酬。谭嗣同还曾与降清的农民起义首领崔伟论及农民起义之原因。广泛的交游延伸了他的生活阅历和对社会的认识,使他的思想逐步深刻,这也是他将来成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所必备的社会阅历。
二、谭嗣同在甘肃的创作
谭嗣同在甘肃的岁月,留下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他饱含深情地吟咏甘肃大地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抒发忧国忧民之怀抱,驰骋纵横四方之志向。
谭嗣同在甘肃诗歌创作,最主要的是对陇原大地山川胜景赞美。他的足迹遍及陇东、陇南、兰州、河西等地,对于甘肃大地的湖山胜迹风物人情怀有深厚的情感,诗集中咏甘肃山川风物的诗作不下数十首,是谭嗣同诗歌作品中最主要、成就最高的部分。《崆峒》、《陇山》、《六盘山转饷谣》等作,向来受到称誉。《兰州庄严寺》、《别兰州》、《憩园雨》亦达到很高的成就。
《崆峒》、《陇山道中五律》、《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秋日郊外》、《六盘山转饷谣》、《陇山》、《白草原五律》、《雪夜》、《病起》、《宿田家》等诗记录了诗人在甘肃的踪迹。以《白草原五律》为例:
白草原头路,萧萧树两行。
远天连暗雪,落日入沙黄。
石立人形瘦,河流衣带长。
不堪戎马后,把酒唱《伊凉》。
光绪九年(1883),18岁的谭嗣同漫游陇原来到甘肃会宁,在县城逗留二日,于驿馆留联句“最是凄凉乡梦醒,卧听老马啮残刍”,然后北行上白草原,触景生情,描摹出陇原大地空旷辽阔之景象,极状诗人慷慨悲歌之情景。再如《陇山道中五律》:
大壑宵飞雨,征轮晓碾霜。
云痕渡水湿,草色上衣凉。
浅麦远逾碧,新林微带黄。
金城重回首,归路忆他乡。
光绪十一年(1885)春,谭嗣同离开兰州去湖南赴试,途经陇山时的写下此诗。前三联写诗人乘车在陇山道上行驶时路途所见,尾联写出对金城兰州的留恋。由此可见谭嗣同对陇原大地的深厚情感,当他离开兰州将赴家乡时,对“他乡”兰州竟是如此恋恋不舍。
对于兰州的风景名胜,谭嗣同也写了不少作品,如《兰州庄严寺》、《憩园雨》、《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秋日七绝》、《兰州王氏园林五律》、《兰州小西湖》等都写得清新自然,别具风采。
有的诗则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兰州的悠久历史和重要的军事地位,如《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
一
作赋豪情脱帻投,不关王粲感登楼。
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
白塔无俦飞鸟回,苍梧有泪断碑愁。
惊心梁苑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
二
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
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
西人转饷疲东国,南仲何年罢朔方。
未必儒生解忧乐,登临偏易起旁皇。
这两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对金城的怀古,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是咏史怀古、抒发怀抱的作品。再如《夜成》,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冬夜》描绘了西北边关的军旅生活。《山居五律》表达了作者的田园情怀。《六盘山转饷谣》、《罂粟米囊谣》则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诗人自身深刻的思想透视力。
谭嗣同在甘肃诗创作的《望海潮(自题小照》,是现《谭嗣同全集》中仅存的词作: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铿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这是谭嗣同十八岁时,第二次来到甘肃时的作品。《石菊隐庐笔识》思篇五十云:“性不喜词,以其靡也。忆十八岁作《望海潮》词自题小照……尚觉微有气骨。”词中叙及自己少年时代在甘肃的意气风发和豪情壮志,后来谭嗣同与友人论及此时经历,依然豪情满怀:“东游江海,中郎之椽竹常携;西极天山,景宗之饿鸱不释。飞土逐肉,掉鞅从禽。目营浩罕所屯,志驰伊吾以北。穹天泱漭,矢音敕勒之川;斗酒纵横,抵掌《游侠》之传。戊己校尉,椎牛相迎,河西少年,击拳识面。于时方为驰骋不羁之文,讲霸王经世之略。墨酾盾鼻,诡辩澜翻;米聚秦山,奇策纷出。狂瞽不思,言之腾笑。以为遂足以究天人之奥,据上游之势矣。”
谭嗣同在甘肃创作的散文作品不多,但在他的文集中,有很多作品叙及甘肃事迹。如《刘云田传》,是谭嗣同传记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作者与刘云田在甘肃的交往经历,栩栩如生,感人深至。在与师友的书信中,也多次提及甘肃的经历。
《石菊隐庐笔识》中的一些作品,也是在甘肃的创作。如《学篇》二十六,对古代典籍中记载有关“泾清渭浊”这一现象,在实地作了考察。《学篇》二十七,则是对“鸟鼠同穴之山”的实地考察。《思篇》三十九对农民起义的根源作了深刻地剖析。《思篇》四十二记述了甘肃布政使署的鸽子和牡丹,以及西花园“憩园”命名的含义,同时还记录了布政使署的几幅楹联。《思篇》四十八是对甘肃友人李景豫的记载:“昔友李榕石名景豫,甘肃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博学工诗,身后所著皆佚,就余所见者录之。”谭嗣同搜集了李景豫《题谢宣城诗后》等诗作十余首存于自己的笔记中。李景豫,原名嗣邺,字榕石,是甘肃著名诗人,谭嗣同在秦州、兰州时,与之交游,并且很推重他的诗作。而李景豫对于谭嗣同也是推崇备至,赠谭嗣同五言长诗有云:“大围有灵鸟,文采一身备。翩翩来陇头,凡翮皆敛避。”足见李对谭之心折,亦见二人相交之深。可惜李景豫作品大多散佚,存于谭嗣同笔记中的作品弥足珍贵,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文献。
谭嗣同十四岁至二十五岁这十一年中,他随父宦游数次来到甘肃,并且大部分时间在甘肃度过,他在这片土地上刻苦学习、砥砺意志、广泛交游,为以后从事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足迹踏遍陇原大地,所到之处,形诸歌咏,也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近代旅陇作家中杰出的代表。从地域文学的角度,也是甘肃近代文学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