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文字五千年演化历程而孕育、发展且长盛不衰的中华书法艺术,在世界艺坛大放异彩,彰显中华文化的特色,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奇葩。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无论汉族当朝,还是少数民族执政,伴随政治、经济的发展,各个朝代的书法艺术风格虽不尽相同,但作为艺术,在追求情、意的和谐上则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书法艺坛,代有大家辈出。清朝中晚期在求新求变中开宗立派的何绍基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清朝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其父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的探花。翰林院编修,历任乡试主考官、国史馆总纂、兵部右侍郎、尚书等要职,长于诗文、书法,多次奉旨起草朝廷重大训诰册文,政声显赫,弟子成群。这样的家学渊源、环境和父辈的社会关系为何绍基的成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父亲科举成为京官之前,他一直在道县乡下就学,8岁随母进京伴父生活之后,他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并在父母的严格督导之下与弟弟们潜心经史学业以应科举考试。在科考路上,何绍基没有父亲那么顺利,直到道光16年(1836)38岁时才得以二甲第八名取得进士功名。
进士及第后,何绍基被授以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以优异表现被授以翰林院编修之职。道光19年(1839),年方41岁的何绍基首次奉旨离京典地方乡试,出任福建省乡试主考官。在这次典乡试中,正是基于自己在科场上屡屡受挫的深刻体验,何绍基对于每一应试者的考卷文章莫不郑重其事地认真审阅,所侧重者不在于论文形式,而在于对时势议论精辟独到的见解。这次典福建乡试录选佳士六十人,深受朝野好评。何绍基这次典乡试正好与父亲担任同一职务相隔二十年,而此时父亲何凌汉正奉旨典京兆试,父子同持文秉,一时传为佳话。
时隔5年,何绍基再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奉旨充任贵州省乡试副考官。这次贵州报考的士子人数36O0多人,最终金榜题名者达40人之多,超过了直隶省,这一空前佳绩一改时人对偏远省份文化教育的成见,振奋了当地的士气文风。两次出典乡试,为国选拔佳士人才上百,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何绍基的才学和办事能力,从而赢得了声誉。随后相继出任国史馆提调、粤省乡试副考官等职。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何绍基升调四川学政,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独当一面的最高任职,独立主管一省的文化教育,且积极敢任而卓有成效。不料因体察吏治上疏而获罪,于咸丰四年(1854)部议解职,结束了何绍基倾心的仕途。于是,何绍基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文、书法、周游、讲学的情趣之中,并成为名传千古的大书法家。
何绍基一生勤于经学诗文和书法艺术,且多有建树,他的好友曾国藩曾评说道:“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体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予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由此可见何绍基在世之时已在诗坛书法艺术领域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和地位。尤以书法为最,是清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大家。就何绍基的书学成就而言,评论家们认为:在五体皆精之中行、草第一,而隶书最具面貌。将各体笔法融合贯通,即“篆分真草”融合,在写篆分之时参用行草的笔法,写行草时又参用篆隶的笔法,这正是何绍基书法创作的特色。尤其是在晚年,即被罢免四川学政、自认“人生荣华富贵变灭似烟云”之后,便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将自己的文字造诣和书法艺术流传后世之上。基于“自立门户”的理想和“不能自己”的决心,不顾年迈,一改以前书艺之道,开始学习隶书,并坚持每晨课隶数纸。不仅持之以恒,而且进而求不稳,求意境,求创造性,求个性发挥。正是由于何绍基晚年契而不舍的书道变革,才得以最终确立自己在书坛艺术领域杰出大书法家的坚实地位。书坛评论家认为,何绍基七十岁以后,“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愈不稳,则愈妙。”因而能熔铸古人,另辟蹊径,自成面目,独具一格。综而言之,何绍基的书法篆书用笔遒劲,貌似枯藤,古拙典雅;隶书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浓厚的金石味;楷书力厚骨劲,气苍韵遒,骏发雄强;行书恣肆旷逸,意态超然,有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草书龙翔凤舞,超迈入神,浑然一体,自成风韵。他不仅勤练书体。而且对书法艺术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无怪乎曾国藩当时即发出“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的慨叹。
何绍基被罢免四川学政之后便绝意仕进,离开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讲学和著述为乐,由友人邀请相继主讲授徒于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和主持苏州书局。他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而且是成就卓著的有名诗人,他少年时代即学为诗,弱冠之后拟古乐府,动辄数十韵,成为咸道年间宋诗派的倡导者和重要诗人之一,留下了许多颇具影响的诗作。何绍基还是一位对联创作高手,一生撰写对联数以千计,有时“日书百联,句无重对”。
何绍基交游广泛,与龚自珍、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的京官名臣素有交往,与魏源更是挚友。然而,何绍基在政治思想上趋向保守,所以,他虽然对社会现实中的黑暗面多有认识,对生民的疾苦多有同情,并在自己的任所力求整顿和改革,但他所固有的保守思想影响了他体恤民情思想的发挥和对现实的洞察力。
何绍基为人率直刚正,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简朴自持的本性却未因此而改变,对官场上的侈华排场和阿谀逢迎一套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论才学能力和家世渊源,何绍基的仕途理应是顺顺畅畅的,但事实上他的仕途与他的科场一样,充满了崎岖。有论者认为,何绍基“闲冷拙直之性,不能随俗俯仰”的卓尔不群的性格虽然成为他在诗文、书道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却也正是他仕途崎岖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绍基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勤研经史,学识广博,著述达数十种之多,刊行于世的主要有《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已由岳麓书社校点结集出版。
何绍基有兄弟三人:孪生兄弟绍业,字子毅,以荫生官兵部员外郎,精绘画,喜书法,尤精篆刻;三弟绍祺,字子敬,道光l4年(1834)举人,官至浙江道员,书法颜真卿,能承家学;四弟绍京,字子愚,道光l9年(1839)举人,湖北候补道员,以诗、词、书、画及鉴赏而名于时。以何绍基为首的何氏四兄弟当时即被誉称为何氏四杰,名闻朝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