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左氏:家风清白 后代良医辈出
在中国近代史上,左宗棠(字季高,又字朴存)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边疆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他自然在“靖内”方面与民众的反清起义为敌;作为反抗列强侵略的民族英雄,他又能够在“御侮”方面誓同西方殖民主义者抗争;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巨擘之一,他则为中国的近代化立下了创榛辟莽的劳绩。如果把其生平与思想置于时代变迁的发展脉胳中加以认识,那就可以得出初步的印记: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以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是其功绩;站在人民起义的对立面,维护与拯救清王朝统治的举措,是其过失。
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巩固塞防和加强海防两个方面。对此,他本人也是引以为荣的。在他人生尽头仅一个月前,左宗棠以豪迈的气质作诗回顾了他出关持节和坐镇东南的历历征程。诗中“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一句,再现了西征大军随他收复新疆的壮观场景:“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一句,则展示了他对海防的关切之情和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所以说,时代造就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
千秋功罪付史评。对于历史,我们无意重新评论,也无权贸然改写,我们只想还原大时代背景下的关键人物,还原一个既勤勉忠直、又万般无奈的晚清老臣,以及他身后,那个伴随着中华民族百年进程、绵延不息的庞大家族。
左宗棠:时代造就的英雄
三次会试名旁落
在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大清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般的霸气,像一个垂暮的老人,借用药物在维持生命的延续。
左宗棠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字季高,号朴存,湖南湘阴人。四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年),15岁的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正是这些不算是正统的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
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三试不中,左宗棠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似乎并不甘心就此隐世。
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酸酸的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
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三十年后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是写的这副联语。
志向才干为人重
1838年,左宗棠取道江苏南京,谒见赫赫有名的老乡陶澍,陶澍是连任了十多年的两江总督,是当时经世致用的代表之物。陶澍对左宗棠的到来,显得格外热诚。他们有过一段缘分。那是一年前的春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
左宗棠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任渌江书院山长。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左宗棠开始初试锋芒。以至几年后的184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去见林则徐是在夜里。37岁的左宗棠行色匆匆,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林则徐一见他,混沌的眼睛顿时一亮,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托付终身大事的人找到了。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年逾花甲的林则徐是用滴血的心说这段话的,好比临终托孤,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此刻,左宗棠的眼睛湿润了,心里暗暗立下誓言,决不负重托!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传世名言,左宗棠将这对联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回福建后,林则徐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左宗棠的名字引起了京城的注意。
寄身湘幕露锋芒
自尊心极强的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以他从小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满腹的“经世致用”学问以及他刚正清高的性格和他最敬重的伟人林则徐对他的重托,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际,左宗棠是不可能长期退隐深山,不闻世事的。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缝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起伏彼。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永州镇总兵樊燮到巡抚衙门办事,身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左宗棠给他冷板凳,还用言语嘲讽他。樊燮哪能受这窝囊气,一状告到京城,说左宗棠是“劣幕”。咸丰帝也很气愤,下令要湖广总督官文处理此事,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官文窃笑,樊燮告状是他的一手策划。这个满洲权贵,早就想杀鸡给猴看,杀了“劣幕”左宗棠,可以借此打击日益强大的汉人势力。
总有些正义的力量。保荐左宗棠的人很多,胡林翼、贺长龄、郭嵩焘等就曾上疏举荐左宗棠才可大用。咸丰帝终于心动,赦免了左宗棠。已是暮气沉沉的朝廷,多么希望有一点阳刚之气!这下倒好了,左宗棠因祸得福,不仅没有受到处分,还让皇上知道自己是个人才了。不久,在曾国藩和胡林翼的保荐下,左宗棠出任兵部郎中,从此进入仕途,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吏。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文争武斗
咸丰八年(1858年)秋,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同时,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也常来会商,一时间,大佬云集,蔚为盛况。大佬们经常就各种问题交换意见,一旦形不成共识,则常能擦出文斗的火花,甚至还演出武斗的闹剧。
左宗棠在营,称呼他人从来都直呼其名,惟对曾国藩客气一点,叫他“涤生”(国藩字)。有一次,两人辩论,互不相让,曾国藩为缓和气氛,乃改换话题,说咱们对对子吧,并出了上联:“季子自鸣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意谓老弟你莫总是牛气烘烘,非要跟我对着干;而联中巧妙嵌进“左季高”(宗棠字)三个字,算是一半玩笑一半顶真。左宗棠正在气头上,不假思索对了下联:“藩臣身许国,问君经济有何曾?”其意则云:我看你不过口头救国,真论经世济民之术,你是屁都不懂;下联也嵌进“曾国藩”三个字。但是,这是直呼其名,比起上联“季高”的字呼,极为无礼。曾国藩本拟借对联化解纷争,孰料引火烧身,反被左宗棠狠狠修理一餐。这顿饭终于不欢而散。
饭桌上口舌争胜是营中常事,更狠的是厅堂上拳脚相交。公余,众人围坐扯闲谝,扯着扯着,总不免搞搞地域攻击——今日网络论坛,若人气不旺,只要有人上帖谈谈上海人如何如何、北京人怎样怎样,点击率、回帖量必陡然上升;与此一个道理——有一次便扯到安徽人身上,语多调笑。既称湘军,在座自以湖南人为多,为安徽辩护的就只有李鸿章,他孤军奋战,苦苦支撑,无奈敌方人多势众,渐渐就显出颓势。据网络辩论可知,每届此时,泛泛而谈的地域攻击往往会演变为问候对方辩友直系亲属的人身攻击。鸿章未能免俗,以彭玉麟父曾在安徽作官为“机会点”,开始阴一句阳一句的反扑。这还了得,竟骂到老子的老子头上,一贯火爆的玉麟二话不说,“遂用老拳”,玉麟个小,不到一米七,一米八几的鸿章怎会怕他,“亦施毒手”。于是,参谋总长和海军司令“相扭扑地”,斯文尽丧。至于这场架谁打赢了,暂无史料佐证,据我分析:鸿章身体占优,玉麟格斗技巧娴熟,初一接战,当是两分之势,而旁人必会上前劝架扯间,最终应算平手。
后来,各位大佬都混成了一品大员,文斗仍不能尽免,激烈程度则有所降减(至少不会当面直呼其名);武斗则再未发生,令围观群众如我辈不由得意兴索然,掩卷太息。
抬棺出征战沙俄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奉诏以四品京堂衔候补,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组建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被封为一等恪靖伯。随即,左宗棠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将二人歼灭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
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反驳道:“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他还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他认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
光绪元年(1875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拥有筹兵、筹饷和指挥全权。左宗棠受任后,立即准备进军新疆。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左宗棠移驻肃州,就近指挥新疆战事,各路大军陆续西行出关。六月二十一,西征军夜袭黄田,开始收复新疆战役,继而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九月,西征军收复玛纳斯,北疆平定。次年三月,西征军挥师南下,先后攻克达坂、吐鲁番等城。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二日(1878年1月4日),西征军肃清和田之敌,取得完全胜利。左宗棠以公由一等恪靖伯晋为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随即致力于收复伊犁。时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事,及《里瓦几亚条约》成,失地丧权,举国震怒。左宗棠愤然说:“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闻加遗,乃遽议捐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犹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审时度势,他认为只靠外交必不能收回伊犁,应“先之口舌,继以兵戎,事无不济”。于是,在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时,左宗棠在新疆备战。
光绪六年(1880年)春,左宗棠定出三路进兵伊犁之策。同年四月十八,左宗棠携棺木出关西征,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甫抵哈密,左宗棠忽获廷旨,谕其立即回京,“以备朝廷顾问”。左宗棠保荐刘锦棠继任督办新疆军务。次年正月,曾纪泽谈判后,签署《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
左宗棠在新疆注意兴修水利、筑路、屯田、植树等等,建议以新疆建省,意义深远。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曾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写了幅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借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壮志未酬身先死
1881年夏,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1884年6月,左宗棠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这个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下诏谕追赠左宗棠为太傅,恩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就在慈禧太后下达诏谕后的一个夜晚,福州暴雨倾盆,忽听一声劈雷,东南角城墙顿时被撕裂一个几丈宽的大口子。老百姓说,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左骡子”的清白家风
认认真真做学问,世世代代为良医
左宗棠一生刚直不阿,绰号“左骡子”。早在长沙幕府期间,永州总兵樊燮贪赃枉法,自恃身为满人,又是湖广总督官文的亲戚,拒不服罪。左宗棠坚决把他绳之以法。面对咆哮公堂的皇亲国戚,左宗棠大义凛然地喝斥:“纨绔子弟,国之硕鼠,有何面目见尔列祖列宗?”官文向咸丰皇帝诬告左宗棠,把他的话篡改为“八旗子弟,国之硕鼠”,说他“头上有反骨”。咸丰帝下旨“就地正法”。幸而大臣中有人力保,左宗棠才躲过横祸。
手握大权,左宗棠要发财易如反掌,但他一生清廉。他与晚清巨富胡雪岩交往颇深,胡雪岩为左宗棠筹措粮饷,左宗棠任命胡为军中总理粮台,还保荐他为候补道,后来更奏请皇帝,给胡加授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胡雪岩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左宗棠在东南用兵顺利,又在西北连战连捷,在财政上得益于胡雪岩支持。两人可谓典型的官商合作。说这样的合作不谋私利,当然有人不信,就向朝廷告发。但朝廷调查的结果是,胡雪岩的财力支持,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左宗棠一身清白。慈禧太后非常高兴,随即对满朝文武下了一道口谕:30年不准参奏左宗棠。
左宗棠共有4个儿子,名为孝威、孝宽、孝勋、孝同。他得子较晚,大儿子孝威出生时,左宗棠已经35岁。儿子7岁时,他离家到长沙当幕僚,此后戎马生涯,与家人聚少离多,甚至一连6年都不能与家人见面。他对子女的教诲主要是靠书信。他写信教导儿子:“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这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哪一件可以比他?”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四子均已长大成人。左宗棠为左氏家塾写下一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他本人的表率作用,对子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人们称赞说:“公(指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左宗棠的儿子中,只有老四孝同在军中当过较大的官,甲午战争时,曾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在辽宁边关统帅大军,左孝同总办营务。战后,左孝同就退出了军队。
回归民本情怀
作为清末洋务派重臣之后,左景鉴(左宗棠曾孙)的大女儿左焕琛却并不愿对人提及自己的这一显赫身世:“很多人都会向我问起左宗棠。但祖先的业绩并不等于我们后代所做的事,我们现在要紧的是向先人学习,做好自身工作。”
生于1812年的左宗棠年轻时曾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自勉联。1876年,他以六十四岁高龄挂帅出征.最终驱逐外敌收复新疆。温家宝总理曾向媒体透露:他最喜欢的诗句之一即为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并以此自勉。
左焕琛说:“我们家庭一直非常强调左宗棠的清廉从政与爱国主义,尽管他没给我们留下丰厚的财产。但他的清廉与爱国让左家几代人都非常骄傲。”回忆起左宗棠,左焕琛讲起了从父亲那里听来的一个故事:左宗棠在某地为官时,一到饥荒年代,当地溺死女婴的现象就很严重。这时,左宗棠就会告诉穷人不要溺死自己的亲生孩子。给他们五斗米或十斗米,帮助他们抚养这些女婴。“左宗棠后来叫他的第四个儿子在家乡——湖南省湘阴县修建了一所小学。当地小孩上学的学费全免,都是由左家出钱。”左焕琛说。她坦言,这种善举一直在激励着左家。2005年9月,她与弟妹一起拿出几万块钱,帮助修建了这所小学的图书馆与操场,并代表农工党中央和农工党上海市委向当地捐赠了价值六十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代表上海计划生育协会向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捐款十万元。
这种家传的爱国爱民、悲天悯人情怀,使左焕琛全家三代人都选择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事业。1962年,21岁的她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即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就开始从事医学教学工作,期间曾赴西藏医学院教学。
1996年2月至2001年5月,她出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农工党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与医疗卫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她对贫困群体的“民生疾苦”有着切身感触。她致力于完善贫困医疗救助制度,让农民工等也能享受到类似“打防疫针”这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医疗救助的范围。“一个社会总是有弱势群体值得大家帮助,值得大家同情。因此为官的人应该多考虑平民百姓,鼓励富人帮助穷人,从而最终实现‘公平可及、人人享有’的目标。”左焕琛说。
后代名医不少
左宗棠的墓地,在湖南省长沙县跳马乡杨梅河白竹塘。据当地农民回忆,左墓在1975年毁过一次,当时村里要修桥,有人说左墓有很好的石料,就挖开了墓。左宗棠当时“看起来与活着时一样”,大概1.6米高,辫子有尺把长,一见风,皮肤就慢慢变黑,后来腐烂了。他墓里面“没什么东西”。当地农民在山上另挖了个坑,把左宗棠的尸骨藏起来。后来重修,才把遗骨葬到原地。左宗棠的祠堂“左文襄公祠”,上世纪50年代被改成工人文化宫。
左宗棠后人当官的不多,孙子左念恒做过余杭太守,是个诗人。到了第四代以后,多学者,多名医。左宗棠的曾孙左景鉴是著名外科专家,毛泽东早年在湖南搞农民运动的时候,左景鉴也搞过农运。上世纪50年代,他奉命入渝筹建重庆医学院,在上世纪60年代与黄家驷、裘法祖、吴阶平并称为中国外科的“四把刀”。据左宗棠曾孙女婿梁赐龙回忆,“文革”时,左景鉴被打成牛鬼蛇神,被迫去打扫厕所。有好几次,他扫着扫着,来人通知让他赶快换衣服,北京的首长要做手术,“飞机在那里等着”。
左景鉴的儿子左焕琮是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现任清华大学附属玉泉医院院长。1994年,蒋经国之子章孝慈到北京求医,为他做手术的就是左焕琮。左氏后人中,还有一位旅法华裔汉学家左景权,在敦煌学方面颇有成就。
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腐蚀与防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所创造的左氏定律,至今是化工防腐处理的一个重要定律。他曾撰文回忆王震将军对左宗棠的评价。1983年8月,王震将左景伊邀至自己家中,谈了3个小时,还将个人珍藏的《左宗棠年谱》送给左景伊。王震说:“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这个评价,对左宗棠还是蛮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