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胡元倓先生事行
作者:
【摘要】先生讳元倓,字子靖,湖南湘潭人。父同生,世父蓟门,皆受书陈东塾先生之门,博文约礼,称湘中名儒。先生渊源家学,尤服膺姚江,以存诚为立身、治学基础。早入邑庠为名诸生,选丁酉科拔贡,旋弃举业。于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应湘省派送留学之选,赴日本,就学宏文师范学院。

    先生讳元倓,字子靖,湖南湘潭人。父同生,世父蓟门,皆受书陈东塾先生之门,博文约礼,称湘中名儒。先生渊源家学,尤服膺姚江,以存诚为立身、治学基础。早入邑庠为名诸生,选丁酉科拔贡,旋弃举业。于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应湘省派送留学之选,赴日本,就学宏文师范学院。察日本维新之功原于教育,以福泽谕吉之殚精竭虑,创办私立庆应义塾,终身又不参与政治,决志以教育救国,培养中级社会人才,复兴民族为己任。翌年返国,与中表龙研仙、萸溪兄弟谋设学校于长沙,得龙芝生先生出名领导,创立明德中学,旋请谭组安先生加入为发起人,并约黄克强、张溥泉、周道腴、吴禄贞诸先生分担职教责任,鼓吹民族思想,隐为革命中心,旧党嫉之,攻讦颇力,学校时在动荡之中,乃更创设经正中学,附设速成师范班,藉图培养师资,并树立第二基础。光绪三十年八月,黄克强先生在长沙起义,事泄走明德学校,先生实匿之。清吏搜捕甚急,虑将不免,乃往见清泉道、学务处总办张鹤龄,挺身自承与闻其事,请以头血染其顶戴,张固主革新教育者,益感服,阴为维护,事稍缓。克强先生得间道赴日本,见中山先生,而成立同盟会。当时人皆为先生危,先生处之晏如也。是时中学师资供不应求,地方小学未兴,投考学生复苦程度不合,故又于中学之外增设理化选科及高、初两等小学。此数年间,校内由谭组安、龙萸溪负责,先生则奔走奋斗,不遑宁处,未尝以为苦。光绪三十三年,谋于上海设立商业专科,为毕业生升学之所,以经费难于筹措,事将不谐。清督端方风仰先生办学热忱,闻其事,为特设江南高等商业学堂,收容明德毕业生,及上海新招学生。而请先生主持其事。一时人才萃集,如□丹崖、陈寅生、凌直支、柳翼□、陈本仁各先生,皆江南俊彦,共负职教重责。先生精诚孚于全校师生间,久而不渝,中国教育史上官立学校之具有私立精神者,盖唯此校为最。宣统三年,先生任留日学生监督,九阅月,革命乃起,资遣学生一律回国。民国元年,以民国成立,明德、经正两校无分设必要,更将经正并归明德。分设初小、高小、中学、专门四部,民国二年设明德大学于北京,分商业、政治经济两科。民国三年,全国私立大学成绩展览会,明德大学列第一。民国四年,袁世凯叛国,两班学生适于此时毕业,乃暂行结束。民国八年,重设大学部于汉口。至民国十四年,复因经费不足中辍,嗣后专办中学以迄如今。民国十八年兼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阅一年,以精神分教,不能集中,坚辞不就,仍肆力于明德中学。盖先生以明德学校为生命,艰苦支撑,垂四十年如一日,如当危疑震撼之际,或经费匮竭之时,多劝其入仕者。先生始终抱以身殉学之心,百折不饶,必将国难克服而后已。曾于清末请王壬秋先生为篆“虽九死吾犹未悔”横匾以见志,又尝语黄克强先生谓:“养成中等社会人才,实立国之本,事稳而难为。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事,我为此事,则磨血之人也。”故自号磨血人,取“坚苦真诚”四字为校训,尤注重躬行实践,撰《坚苦真诚四箴》,并集姚江及宋儒论学粹语,命名修身约言以示学子。家无担石之储,自奉异常刻苦,人咸以为莫及,学者受其人格之感化,人才辈出,服务社会,咸能屹然自立,无朋比结习,蔚为明德校风,声誉斐然,非无效也。民国二十七年,先生就参政员职,远驻重庆,主持校务如昔,平日操劳过度,患血管硬化,每有刺激,血压则高至二百余度。二十九年五月,突发血管阻塞症,经医治疗,时愈时剧,最后患恶瘧,复发旧疾,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午十一时在重庆歌乐山八塊田寓次逝世,嗣君彦专、彦久随时在侧,彦仁任华中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远在云南不及奔丧,灵榇暂厝歌山之九龙拐,尚待择期归葬。著有《耐庵言志》四集,皆其平日自述之诗史,其一生尽瘁教育事业,艰苦卓绝之精神,悉可于集中见之。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辛亥革命史料》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