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蒋翊武家世考
作者:周星林
【摘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蒋翊武,出生在湖南澧水流域的澧州府城。他的祖辈一直生活在澧县的蒋家庙,为世居澧水流域的蒋姓分支。澧水流域的蒋家本支自清朝乾嘉以来,富甲一方,达官贵人层出不穷,为当地望族,这使得蒋翊武所在的蒋家庙分支相形见绌。正是在这种双重家族背景的影响下,蒋翊武形成了埋头苦干,却又勇于抗争的性格。蒋翊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杰出贡献,使澧水流域蒋家地位得以提升。

    近代革命者蒋翊武出生的湖南澧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澧州的蒋家曾经出过不少历史名人,是澧州地区很有影响的望族。

    澧州(今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下游,洞庭湖西岸。世居澧水流域的蒋姓,“原籍江南,元末徙湖北黄安”,最后在湖南澧水流域定居下来,现今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桑植、安乡,以及湖北的公安、松滋等县。从迁澧始祖蒋官一到蒋翊武,即蒋家第七十一世到九十一世,历经20代近500年,蒋姓在澧水流域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很快,成为澧州地区有名的望族。本文根据最近在石门山区发现的1948年修订的《蒋氏族谱》(22卷),重点探讨一下被孙中山赞誉为“开国元勋”的近代革命者蒋翊武所在的蒋家庙分支及其直系的情况。

    一、关于蒋翊武的祖先

    蒋翊武虽然出生在澧州府城,但他的祖辈10多代都生活在蒋家庙,属于蒋姓的分支。澧县蒋家庙位于澧阳平原腹地,现属澧县车溪乡群力村10组。2006年清明节,笔者为了深入研究蒋翊武,专程到了蒋家庙,并在蒋家“大坟塌”拜谒了蒋翊武的祖先。据当地居民介绍,为了恢复历史面貌,他们于2005年年底集资修建了原蒋家庙中用于宗族祭祀的“广富宫”。

    蒋家庙分支的蒋姓祖宗蒋启周,是蒋翊武的第十二世祖先。1948年蒋家庙蒋姓分支联宗合族,以蒋翊武的排行“保”字辈为参照中线,上朔11代,认定蒋启周为蒋姓第八十代世祖。关于这位“迁澧始祖”,族谱上有这样一段描写:“公原籍江南,一云江西。明永乐二年以贡生任澧教授,遂落业澧北蒋家庙。随置数十担,子孙世居其所。翊武先生其后也。凡蒋姓皆以伯龄公为始祖,我族此次联宗合族,其世系宗派当为连贯,故启周公应比列为80世。”

    蒋启周是否在澧县担任过。教授”,无从可考。而且,他是否为明“永乐”人也大有问题。

    第一,自他以后的第八十一世、八十二世亦无生卒年代记载。到第八十三世蒋辅泰,根据“红谱”:“廪生,生于顺治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九日子时,殁康熙五十九年辰子二月十七日戌时。藏缺。”对照一下启周公和辅泰公,从第八十世到八十三世,仅有4代人的距离。明永乐二年是公元1404年,如果那年他任“教授”,年龄至少是20岁以上,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应当是1380年左右;而清顺治十七年是1660年,4代人竟有280多年的年龄差,这几乎不可能。

    第二,总谱中关于“官一公”有“永乐二年表于朝”的记载,官一公即迁澧始祖蒋官一,按总谱记载,作为蒋姓第七十一世祖的蒋官一是永乐年间人士,但作为蒋姓第八十世祖的蒋启周居然也是永乐二年的“教授”。其间相差10代,怎么会同生于一时呢?

    第三,《蒋家庙合族谱序》的作者蒋保全是蒋翊武所在的蒋家庙分支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个代表,蒋翊武在世的时候,蒋保全曾经跟随蒋翊武参加过一些革命活动,对于世界的认识应当比较客观。他在《蒋家庙合族谱序》中写道,他们这支人“肇迁澧浦”,“自明末清初以来”世代耕种于澧阳平原,应当较为可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启周应该是明朝末年人士,即与蒋保全在《续修蒋氏族谱叙》中的记载相吻合。

    二、澧水流域蒋家的联宗修谱

    蒋家庙分支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同族其他分支不相往来,默默无闻,但从蒋保全在清末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考中秀才开始,他们与蒋家其他分支的联络逐渐密切,其地位也相应得到提升。辛亥革命以后,由于蒋翊武的出现,整个局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蒋家的重心从临澧县转到澧县。蒋家庙分支的知名度和威望,不仅在蒋氏家族中得以确立,而且也使整个蒋家在澧州地区的声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澧州蒋姓本来就同祖同宗,因为历史的原因失去一些联系,彼此之间少了一些沟通。现在,联宗的时机终于来到,但真正完成这个愿望却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

    蒋氏联宗修谱,蒋家庙分支参与者有蒋翊武的父亲蒋定照、四弟蒋保桢、同辈堂兄蒋保全等人。蒋保全,字继诩,号念堂,生于1877年,卒于1945年,与蒋翊武同辈,考中秀才后,是蒋氏合族联宗的发起者之一,虽然他在生前没有完成夙愿,但他的儿子蒋宗松代替他完成了修谱任务。

    在清朝末年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澧县有三位考中秀才的蒋姓后人,分别是余市桥的蒋保极、大杨树的蒋猛鏖和蒋家庙的蒋保全。当他们三位蒋氏后人相逢时,“谈及族事,某人某支某祖,悱恻缠绵,相见恨晚。自是往来遂密,而联合之议始成于此。”又据《续修蒋氏族谱叙》介绍,1912年,蒋翊武在北京“任中央高级军事顾问官时,拟在京都通修族谱,盖欲统中国20行省,乐安世家,极图联合,务成一固有之血系总团体”。后来,“二次革命”爆发,蒋翊武极力主张武力讨袁,结果遭到袁世凯的通缉,遇难于广西桂林,致使全国“通修族谱”之事流产。1915年冬,蒋定照、蒋保全,蒋福东等人再次倡议澧水流域蒋姓实行联宗修谱。直至1947年才将此项计划付诸行动。此时,官一公祠堂第5次修谱,御使桥祠堂和余市桥祠堂第3次修谱。由于澧县的蒋家峪、临澧县的余市桥世系记载次序井然,被公认为主线。大家一致赞同“以(官)一公祠为蒋氏总祠,成立谱局,共同编纂。”其他加盟进来的蒋姓分别有蒋家庙支(蒋翊武所在)、许家桥支、盐井坪支、蒋家冲支、复民垸支,跑马岗支、詹家垱支、四方桥支等。著名文学家丁玲之父蒋保黔与蒋翊武同辈,就出自临澧县佘市桥官一公一系。

    我们以蒋家第八十至九十四世的排行字为依据,对照蒋家峪、佘市桥、御史桥、蒋家庙四个分支的世系,不难看出他们在排行顺序上虽有差异,但却大体一致:

    蒋家峪:人—勋—君—锡—玉—光—明—正—宏—祚—肇—其—远—祖—谟。

    佘市桥:致—仕—文—之—大—正—世—光—明—徵—定—保—宗—祖—谟。

    御史桥:邦—自—泰—光—明—正—大—宏—祚—肇—兴—保—宗—祖—谟。

    蒋家庙:启—仕—汝—泰—遇—光—明—大—正—徵—定—保—宗—祖—谟。

    通过联宗合族,澧洲一带蒋家将排行又统一延续了20多代,目前乃至往后三四百年,澧水流域的蒋姓再也没有排行紊乱的担忧:

    明—徵—定—保,宗—祖—谟—训,

    开—国—孝—友,肇—锡—元—勋,

    克—成—先—德,丕—振—家—声,

    云—盛—凤—起,祚—延—万—春。

    蒋翊武殉难后,1921年12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抵达桂林,在蒋翊武的就义处,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的纪念碑,使得蒋翊武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他的家乡,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出生地澧县城关镇改名为“翊武镇”,将他生前经常走过的安多桥更名为“翊武桥”,还修建了“翊武大道”、“翊武剧院”、“翊武中学”等纪念性建筑。

    原先默默无闻的蒋家庙蒋家,也因为蒋翊武名扬四海而扬眉吐气,在整个澧水流域的蒋氏宗族中,地位得到明显提升。略举二例为证:

    其一是在联宗合族后的排行序列中,第九十六、九十七代和第一百零二、一百零三代中,将孙中山先生对蒋翊武“开国元勋”的题词巧妙地安排进去,凸显了蒋翊武在国家和家族中的地位。

    其二是蒋翊武逝世后,蒋家庙一直供奉着他的灵位。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原来富甲一方的临澧县蒋家开始衰落,蒋家的一些中小地主们常常遭到地方豪绅和区长、保长等地方官员的压制和刁难。于是,他们想借用蒋翊武英名以显家威。1947年春,御史桥蒋家的代表蒋保杰等人到澧县找到蒋翊武的胞弟蒋保桢,请求将蒋翊武的灵位安放在御史桥。蒋保桢便联络蒋家庙族人蒋宗松等,于1947年6月联名向湖南省政府提出书面报告,请求在御史桥建立翊武公祭祠堂,并告示天下。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很快作出批示,并亲书“翊武祠”匾额一块,以示对先烈的敬仰。

    三、蒋翊武直系五代考

    为了便于对蒋翊武的家族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对他的祖父蒋徵思、父亲蒋定照、本人和同胞兄弟,以及他的子孙五代,作了一个初步的考证。

    蒋家庙分支到了蒋翊武的祖父蒋徵思(第八十九世)这一代,人丁开始兴旺,分别有蒋徵业、蒋徵元、蒋徵德、蒋徵远、蒋徵开(蒋保全的祖父)、蒋徵仁、蒋徵思、蒋徵泰、蒋徵麟9兄弟。到第九十世蒋定照一代,共计12人。在这12个蒋氏兄弟中,有几位离开了世居200多年的蒋家庙,到别的地方去发展:蒋徵德的嗣子蒋定迁居安乡县的广福东夹垸,蒋徵远的长子蒋定福迁居湖北省公安县横堤子大兴垸,蒋徵思的次子蒋定照迁居澧州城老二街。在他们中间,没有成家、或者成家之后没有男丁的情况较多。

    蒋徵思,蒋翊武的祖父,字仕公,配李氏,生子二;定章、定照。蒋徵思和一位与他结交多年、膝下无儿无女的张老板非常要好,并在张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将自己的次子蒋定照送到他那里当帮手。

    蒋定照,蒋翊武的父亲,字皋南,是蒋氏同辈兄弟中唯一离开蒋家庙进城发展的,也是同辈兄弟中生育男丁最多的一位,他的5个儿子有3个过继给别人做了嗣子。他开始在澧州城内丁公桥给他父亲的好朋友张老板夫妇当学徒,学习制作豆笋。老夫妇相继过世后,蒋定照继承了他们微薄的产业,并且拼凑了一点本钱在老二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新铺子“蒋兴发号”。蒋定照娶张氏为妻,生有五男一女:“子蒋翊武(保勷)、次子蒋保森(出继蒋定昭)、三子蒋保华(出继蒋定章)、四子蒋保桢、五子蒋保汉(出继蒋定道),女儿蒋保桂。

    蒋翊武,字保勷,是蒋家庙和澧水流域蒋姓中最有名望的人物。《蒋氏族谱》对这位伟人的描绘是:“民国反正有功,授中央陆军上将衔,实授陆军中将。历任鄂军招抚使、鄂都顾问官、鄂省军务部长,又任袁大总统高级军事顾问官。曾著有《武昌两日记》行于世。”这段文字基本上概括了蒋翊武生前的主要任职,只不过《武昌两日记》的作者是他的同乡和战友龚霞初,他只是为该书写了一个《序》。

    蒋翊武的二弟蒋保森,配张氏、田氏,生子蒋宗范,女蒋宗桃。蒋翊武的三弟蒋保华,号维汉,配刘氏,生子蒋宗栋,蒋宗梁。

    蒋翊武的四弟蒋保祯,字汝干,号翰平,配吕氏,生子三:蒋宗策、蒋宗恒、蒋宗成(漫征);女三:蒋宗杰、蒋宗媛、蒋宗英。

    蒋翊武的五弟蒋保汉,生于1898年2月2日(农历),卒于1942年10月25日(农历)。蒋保桂是蒋翊武兄妹中唯一的女性,由于当年重男轻女,她的情况在族谱上没有给予详细记载。

    关于蒋翊武的妻子及后辈:

    蒋翊武的原配妻子唐氏,生于1883年2月10日,长蒋翊武几乎2岁。他们何时完婚,没有记载。唐氏生有一女,取名蒋宗荣。1907年7月24日,年仅24岁的唐氏不幸病逝。

    武昌首义胜利之后,蒋翊武娶汉阳县青石桥刘玉珍、刘玉琴姐妹为妻。刘玉珍与蒋翊武生有一女,取名蒋宗仁。蒋翊武牺牲以后,刘玉珍曾经带着女儿到澧县老家居住,不久,她将蒋宗仁留在蒋家,自己则出家当了尼姑。至于刘玉珍的妹妹刘玉琴,她的情况在《蒋氏族谱》中没有记载。

    1913年上半年,由于“宋案”的发生,蒋翊武离开京城回到家乡,等待时机准备武力讨袁。就在家乡短暂居住的一个多月里,蒋翊武迫于母亲的压力,娶同里徐氏为妻。不久,蒋翊武到长沙,与谭人凤等革命党人一道,高举湖南反袁大旗,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徐氏无后,立蒋保祯的长子蒋宗策为嗣子。

    蒋翊武的长女蒋宗荣,生于1904年11月28日(农历),卒于1995年4月28日,享年91岁。她的第一位丈夫叫陈汉州,大庸县人,是贺龙的部下,1927年牺牲,生有一女一子:女儿陈良桂现已离休居北京;儿子陈良凯,现已退休在长沙居住。她的第二位丈夫是鲁泳秋,生有一子二女:大女鲁健,在新疆建设兵团离休;二女鲁汉珍,在河南焦作市退休;儿子鲁松鸣,现已退休在澧县县城居住。

    蒋翊武的二女蒋宗仁,生于1912年九月初五(农历),其丈夫叶国素是一位民主人士,他们生有5男5女。现在,95岁高龄的蒋宗仁女士与儿子叶辰明、叶光明居住在长沙市。

    蒋翊武的嗣子蒋宗策,配晏氏,生一子蒋祖钢。蒋祖钢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居北京。

下载全文:
 
来源:《民族论坛》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