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论谭人凤思想的特色
作者:张华腾
【摘要】论谭人凤思想的特色。谭人凤(1860——1920)湖南省新化县人,原名有府,字符善、又字石屏,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影响,变法失败后迅速走上革命道路。

    谭人凤(1860——1920)湖南省新化县人,原名有府,字符善、又字石屏,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影响,变法失败后迅速走上革命道路。最初,他从事会党工作。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了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谭人凤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反抗北洋军阀的斗争,为创立民国和捍卫民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谭人凤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他的思想颇具特色。但是至今学术界很少有人问津。本文试以论述谭人凤思想的特色,作为引玉之砖。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但辛亥革命时期的大多数革命党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许多人认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目的既达,建没共和,自有人在。”谭人凤却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革命党人掌握了各级政权,共和制度才有保障。他的政权要掌握在革命党人之手的思想超出了一切革命党人。

    众所周知,武昌起义后,由于年轻的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政权观念,错误地认为必须有一个名望大的人物作领导,才能产生大的影响,于是拥立一贯反对革命的清军协统黎元洪为军政府的都督、对以后的局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谭人凤为革命党人没有掌握住湖北政权一事非常惋惜,每当忆起这件事就耿耿于怀,直怨言于宋教仁未及时成行。他说:“黎元洪一无用之庸劣懦夫也。武昌革命以统率无人,拥为都督,施而副总统,旋而大总统,居然命世之英。而察其前后事功,汉口由其犹豫而烧,赣宁由其反对而败(即二次革命——引者),国会由其违法怕死而解散。推其祸始,则皆宋钝初之迁延有以致之也。不然,当时内地同志,对于外来者实有一种迷信心,安有黎元洪?无黎无洪、又安有此数年来之惨剧?”

    武昌起义后,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等急起响应,杀死清军巡防营统领黄忠浩,建立起湖南军政府,焦、陈二人分别被推为正副都督。湖南立宪党人谭延闿等阳为附和革命,阴为篡夺政权、将旧谘议局改头换面为参事会,以“军民分治”的方法限制都督的权力,“都督欲拍一电,亦必经该会盖戳,始得发行。”谭人凤在武昌闻讯湖南政局不稳,立即向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领得快枪两千支,子弹二百万,率领陆军第三中学的学生回湘,准备给湖南革命党人以强有力地声援。他到长沙的当夜,就去找焦达峰等谈话,“现在立宪派又要搞假民主借尸还魂了,你们必须注意。”指出现在“是军政时期、一切应集权于督署。谘议局的人,多半是宪政会分子,事事阻挠,恐非湖南之福。”他要焦达峰“采取断然手段,以解决这个议事机关。”但焦达峰等年青革命党人对政权问题认识不足,惧于立宪派的声望,迟迟不敢下手。而立宪派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杀死焦达峰陈作新,湖南军政府遂为立宪派所掌握。焦达峰在被害前懊悔地叹道,“悔不听谭石屏之言,先除若辈,今竟为若辈所算。”湖南是许多革命党领袖的家乡,湖南政权被立宪派篡夺,使谭人凤十分伤感,对谭延闿的卑鄙行为非常愤怒,称之为“弥天罪案,”湖南政权革命党人得尔复失,是“天翻地覆颠倒颠。”

    政权要由革命党人掌握,这是谭人凤非常明确的思想。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他却力违众议,反对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而主张选举黎元洪。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但谭人凤如此主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黎元洪“既昌首义功,自应使其过渡,而后可移湖北地位于党人。加以中山不悉国内情形,临时政府初起事艰,决难任胜,不如以全权大使分聘列强,备为异日正式选任。”谭人凤的这个主张,过去被大多数人所否定。我认为他的主张是很有见地的,与他的政权要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的思想是一致的。当时的形势是,虽然黎元洪被迫参加革命,但终有首义都督之名,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其影响声望也越来越高,在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备过程中,他的声誉,甚至还超过了革命党的领袖黄兴,谭人凤认为不如乘势就势,拥黎元洪做临时大总统,革命党人则利用掌握的实权,将其驾空,使其成为一个徒有虚名的过渡总统,而革命党人可由此夺回湖北地方实权。至于孙中山,待时机成熟,再选作民国的正式大总统。可惜革命党人都没有象谭人凤这样站得高,看得远,他的建议,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了大家的厚非。后来,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谭人凤的远见卓识。黎元洪在湖北都督任上,扼南北之要冲,与革命党交恶,与袁世凯相勾结,给革命事业造下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谭人凤在总统选举时反对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而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他却极力拥护。当清帝下诏退位,孙中山要辞职让位于袁世凯时,谭人凤坚决反对,并对力促孙中山辞职的胡汉民、汪精卫非常不满,对他们的行为痛加抨击,“精卫、汉民,中山之张良、陈平也。精卫在京,既与袁克定商约调停,许推袁世凯为大总统,又附合汉民、君武等意见,推中山上台。何为既登台矣,则应极力夹辅,求达最终之目的,方闻宣统退位诏一下,精卫急欲践前言,汉民亦极力对中山辞职,狐埋狐猾,二人尚如此,又何怪朝秦暮楚之各议员?是尤中山之始料所不及也”。这时,对孙中山旬日之间的辞职表示惋惜,“所惜者以全国信仰之人不得本其次望学问魄力,备正式之选任,而仍以挂名九十日之大总统牺牲之,则不得不怪当日之纯以感情用事,极力怂恿者为大非也。”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人选上,谭人凤主张全用革命党人。他对孙中山、黄兴没有委有思想、有学问、有才能的同盟会的骨干宋教仁以重任;仅以一法制局局长敷衍了事的作法愤愤不平,而对立宪派、旧官僚“汤化龙、汤芗铭、刘冠雄辈,反特邀提擢”的作法提出批评。这些批评有些显得过分一些,如宋教仁初被提为内政部长,只是由于宋力持内阁制,有人以为他在谋总理位,因而未被通过而作罢。有些批评还是有见地的,指出了孙中山、黄兴在组织政府时指导思想的失误。他们力图笼络社会名流,兼顾各方,希望立宪派、旧官僚通力与革命党人合作,但这种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是失败的,立宪派、旧官僚不但不与革命党合作,还从中作梗破坏,加速了临时政府的失败。

    辛亥革命以袁世凯取代孙中山而宣告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总统职后,指定唐绍仪组阁,南下接收南京临时政府的权力。当谭人凤听说唐绍仪为总理、段祺瑞为陆军总长时,愤怒非常,发电通告全国,反对反革命分子掌握政府的要枢,“举十余省绞脑流血光复之奇勋,拱手让选于杀害民军之公敌……引公敌为公仆……不独粤省不承认,鄙亦不赞成。”但当时局势一定,非少数人所能挽回,他的呼吁虽然没有起任何用,但很明显地说明谭人凤对政权转移的态度。

    临时政府北迁,中央政权被袁世凯所篡夺。而长江以南的上海,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等地方政权还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特别是革命党的第二号人物黄兴为南京留守,手握七省兵权、统率着几十万革命军。如果革命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巩固地方政权,以此监督监视袁世凯,民初的政局或许会出现另一种状况。但革命党人一则经受不住袁氏中央的压力“拥兵自卫,”“破坏统一,”一则对政权问题认识的不足,多有放弃政权、濂身而退的想法和举动,先有上海都督陈其美请辞都督职于前,继有黄兴力辞南京留守于后,革命党控制的地方政权也将丧失。谭人凤在中央政权丧失后,他竭力为保住革命党仅有的几处地方政权而努力。他尖锐批评上海都督陈其美,“如认为大功告成,可以奉身而退耶,是为不智;知而放弃责任,听其糜烂,是谓不任;畏其难而希图苟安,是为不勇;……”当他听说黄兴辞南京留守电发出后,急忙赶到南京责问,“阁员去职后,所恃以保障共和者,君一人而已,何忍放弃责任,博功成身退之虚名。”为了帮助黄兴摆脱危机,他电袁世凯,表白“革命党断无拥兵自卫之心,”还建议改委黄兴为江苏都督、使其有财政实权。为此,他还专门跑到北京,要袁世凯收回取消黄兴留守的成命并“代为解困”他幻想袁世凯为革命党保留一些政权,不免太天真了。但他要革命党人保留住革命失败后的一些地方政权,以利再图,还是应于肯定的。

    谭人凤的政权要掌握在革命党手中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他在辛亥革命时期为革命党人夺权保权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虽然一次一次的失败,但都有一定的价值,不失为正确的见解,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反对任何妥协,坚持彻底革命,是谭人凤思想的最显著特色。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月余之间革命烽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乘辛亥革命爆发之机东山再起的袁世凯,在武力镇压革命的同时玩起了和谈阴谋。南方革命党人一方而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多数党人主张从速结束革命,以避免列强干涉,于是和袁世凯开始了南北和谈。一部分革命党人反对议和,其中以谭人凤持之最力。他说停战议和“实堕虏计而懈士心,”是“大错特错,”力主整军北伐。他清醒的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认为举兵北伐,定获全胜。从武昌方面来说,增援武昌的各路援军有沈秉堃统率的湘桂联军。马毓宝率领的赣军以及黎天才的滇军等,“鄂固无虞矣。”南京方面,齐集在南京城周围的有浙军、沪军、光复军、铁血军、卫戍军等不下十余万。此外,广东、福建、浙江等省还在继续派兵,兵力可谓雄厚。北方各省,太原、长安已光复,山东有烟台刘基炎独立,河南有王天纵举兵,直隶滦州兵变,关外蓝天蔚正谋大举,整个形势对革命党十分有利,“使南政府毅然攻击,以援鄂各军出武胜关,直趋河南与山陕义军合,以南京集合各军分配前敌,三路夹攻徐州,分一支捣开封,与鄂军合,一支由京津取济南,与齐鲁义军合,行见北方健儿群起响应,袁且将为瓮中之鳖矣。”谭人凤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所设计的北伐方案是积极的。但当时和谈局势一定,谭人凤无能为力。南北和谈中产生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和清皇室优待条件。谭人凤反对尤为激烈,“条件备极优隆,旷古未有。”“夫君主、民主国体绝不相容,总统,皇帝名称自不能两立,今总统之外,再拥皇帝,非驴非马,”舍此条件不论,“惟有激励各军同时北上”直捣黄龙,求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孙中山赞许他的意见为“卓识伟论。”但局势发展到此,已无可奈何。

    临时政府北迁后,临时参议院增补了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方数省的参议员,革命党在参议院中的力量大为削弱,其席位与倾向袁世凯的共和党相差无几。为把同盟会建设成第一大党,在即将来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进而组织一党内阁限制袁世凯总统的权力,利用议会的讲坛与袁世凯作合法的斗争,同盟会实际负责人宋教仁施展政治家的手腕,合并了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不久,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大选中获胜。但是,国民党在改组过程中,为了扩张党势,拉选票、争势力,不惜降低纲领,放弃原则,把一些官僚、政客及“跋扈之武人、市侩之商贩,皆挽杂于其中。”甚至连袁世凯的走狗赵秉钧等也强行拉入,这就大大减低了同盟会的革命性。谭人凤对此事极为不满,“吾当日对于国民党,始终置身局外,不表赞成,在京在湘,且以狐群狗党目之。”表示了他坚持原则的坚定性。

    袁世凯窃国后专制独裁,扼杀了一切民主制度后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行帝制,遭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反对,云南护国军首揭讨袁大旗,各省纷纷独立响应。谭人凤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护国讨袁斗争。他致函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建议他“肃清巴蜀,楼船东下,便收荆襄,以临武汉,挈湖湘之子弟,会中州之豪杰,直抵燕云,以诛元凶,静海疆之尘气,荡专制之毒螫。”他自己虽年老,“但雄心未已,一息尚存,当提挈同仇,身当前驱。”不久,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谭人凤认为“首恶虽殂,群凶尚在,”主张穷追猛打,彻底消灭袁氏走狗爪牙,“永绝乱源。”但局势的发展,不象谭人凤所料想的那样。袁世凯死后,南北武人官潦政客互相妥协,护国战争结束。谭人凤对护国战争如此“不痛不痒之收场”非常不满,认为与辛亥革命时的妥协如出一辙,“前车既覆,后辙仍蹈,革命弱点,昭然若揭。

    护法运动之初,粤桂联军下长沙破岳州声威大振,北洋军丧胆节节败退。谭人凤欢喜异常,数日内向西南各军领导发电数十封,劝他们“长驱直进,规复武昌,以求根本解决,”千万不可“半途中辍”。尽管谭人凤函电来往,大义规劝,可诸路军队无一响应。西南军阀假护法之名,行地方割据之实,他们之所以对北洋军作战,完全出于自己的私利,是为了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当战争取得一定进展之后,他们不是去再接再励,而是以此作为同北洋军阀讨价还价的本钱。南兵进占岳州后不久,就与北军停战议和,排斥坚持护法的孙中山,致使护法运动终归失败。谭人凤指望他们求得革命的彻底解决,无疑于缘木求鱼。

    纵观历次革命斗争,谭人凤无不坚持斗争,反对妥协退让,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他的思想‘也代表了一部分激进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就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整体来说,这个阶级是一个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又一方面——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但资产阶级的某些个别人物,其两面性表现得不十分突出,他们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背。在他们身上充满着勇敢刚毅之气,没有丝豪妥协懦弱的表现,他们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着强烈构追求和向往,为了把中国建成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置自己生死名利于不顾,一直坚持斗争,革命高潮如此,革命失败后亦然。谭人凤就是这一部分资产阶级杰出代表。

   

    谭人凤颇具特色思想的形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读了几年书。做过几年私塾先生,属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很深的矛盾。因此革命热情高,意志坚决。

    其次是谭人凤年长,阅历丰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谭人凤虽然不是首批同盟会会员,但他在十九世纪末就走上了反清道路,是革命党中最早从事会党工作的主要人物之一,华兴会长沙谋举,谭人凤曾图谋响应,加入同盟会后,几乎参加了同盟会领导的全部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又参加了历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有极其丰富的斗争经验。

    第三,谭人凤性格倔强,风操骨骾,从不附言趋事,认识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个性特征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上所述南京临时政府选举总统时,他力违众议,主张选举黎元洪。宋案发生后,他既又反对黄兴的法律解决,又反对孙中山的空言举兵,而主张促成湘、粤、滇三省独立,兴师问罪讨袁。他说:“孙先生之说空论也,两师兵从何而来?黄先生之谈,迂谈也,法律安有此效力?愚见以为宜遣一使促湘粤滇二省独立,再檄各省同兴问罪之师,以至仁我至不仁,必有起而应之者。”当黄兴担心宣告独立,袁世凯将借口破坏统一而用武力压迫时,谭人凤激昂地说:“公道在人心,曲直是非已大白于天下、袁欲出兵,不特师出无名,且借款未成,每月政费尚无着,兵费从何而来?滇粤远在边陲,中央鞭长莫及,湘省即当冲要有赣皖可以屏蔽,亦可无虑,夫何惧之有?”谭人凤的主张,在宋案发生、全国舆论沸腾,形势于革命党十分有利的情况下,确实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方案。

    第四,未操实权。谭人凤在革命党中,年纪长、资历深、名望高,可谓德高望重,但他怀才不遇,除中部同盟会的短暂时期外,他一直未操实权。同盟会时代,向以孙中山、黄兴为核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策和北洋军阀政府都没有给其适当位置,没做过实际官吏。他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其他条件的制约,因此,他的思想,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深入研究谭人凤的思想,对于辛亥革命史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下载全文:
 
来源:《殷都学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