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祁寯藻与何绍基交游叙略
作者:刘长海
【摘要】他们通过交流不仅为士人交往提供了契机,而且增进了友谊和思想感情,对于传播学术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祭祠活动,对当时研究边疆史的兴起,是有一定影响的,何绍基、张穆、何秋涛、魏源、徐松等,他们既是祭顾祠的倡导者,也是研究边疆史的实施者。而这些人都与祁、何有密切的关系,应该说,祁、何在兴经学方面是起了一定推动作用的。

    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颖,号淳甫,后改实甫。山西寿阳平舒人。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世称“寿阳相国”、“三代(道、咸、同)帝师”。

    何绍基(1799一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州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官至四川学政。

    从年龄上看,祁比何大6岁,可以说他俩是同代人。而中进士时,祁为嘉庆十九年(1814年)22岁,可谓青年得志。何是道光十二年(1836年),37岁,比祁晚了12年,应是大器晚成。祁在京历事四朝,从政五十余年。何在国史馆任职15年,咸丰二年(1852年),何54岁,简放四川学政,五年(1854年)被降官调职,至起弃政从学,在探索诗、书的路上,奔波了近2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人称祁官声显赫,何学问惊人,但他俩并未因此各行其是,而是在爱好、学识、性情、志向一致的基础上,互勉同心,携手奋进,为晚清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祭顾祠,兴经世之学

    “顾祠”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何绍基和同仁张穆、何秋涛、苏夔、徐松、魏源等集资在北京宣武门外慈仁寺(又称相国寺)西院,为祭奠顾亭林而修建的。顾亭林,名炎武(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在学术上著书甚丰,倍受学人推崇。清顺治十五年来到北京,寓住报国寺。去世后,许多友人、名人常来报国寺祭奠他。后来报国寺扩建得名慈仁寺(时人有时称顾祠在报国寺西院,亦说在慈仁寺西院)。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顾祠建成后,每年春秋和顾亭林的生日(即五月二十八日)皆举行祭祀。遇闰月年,顾氏生日亦照常举祭,同人多赋诗纪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张穆去世,三十年(1850年)何绍基离京,祭祠活动有所冷清。咸丰六年顾祠重修后祭祀又复盛。咸丰七年(1857年)何绍基从山东泺源书院入都,祭顾祠活动又添了活力。此时祁寯藻已致仕,并成为祭祠的召集者,祁与何的交往日渐多了起来,唱和诗达十几首。其中有好几首和诗均表达了各自对祭顾祠的情感。

    咸丰五年(1855年),已致仕的祁寯藻居住在下斜街四眼井,与顾祠相距不远,所以常到顾祠和友人吟诗唱和,论书题字。他在给画家王鸿(字子梅)所画《顾祠听雨图》题诗中写道:“往者城南会,群儒步后尘。闻风神契久,听雨客来频。”并作序:“道光二十三年何子贞编修绍基■资建祠于寺西偏,次年落成,同人致祭,自是岁以为常。张石州穆重修年谱(注:寯藻出资),刊行于世。”(图一)对顾祠的修建和祭祀作了陈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咸丰七年何绍基在《题王子梅顾祠听雨图》诗中记述了他初构顾祠时,由阮元作记,张穆编年谱,“群贤高会无虚岁,三祀虔将成盛举”的盛况。十年来,军兴战乱,古寺已颓落,心中深感怃然。在这一图两题中,我们既可看到祁、何对祭顾祠的关爱之情,又可看到祁、何的深厚友谊。是年五月,何作《闰五月王子梅来都,以二十八日宴请于顾祠,余日是亭林先生闰生日也。辄成小诗书子(梅顾祠听雨图)后。是日,寿阳相国、诗黔少宰皆有和作》,诗中对闰月是否祭祠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祁即和《闰五月二十八日王子梅鸿招集顾祠,何子贞为亭林闰生日诗次韵奉答》诗:“先生生日亦可闰,他日当以诗传之,朝有飨燕家有集,古者上寿无专日。何况事师更无方,请君不必稽旧帙。”对何的说法表示赞同。在他俩的诗集中看,还有不少与他人交流的祭顾祠诗篇。由此可见,此时顾祠已成为士人宴集社交的场所,据《■■亭后集》中记载,咸丰八年七月至冬至,祁与友人到慈仁寺集会即达五次。他们通过交流不仅为士人交往提供了契机,而且增进了友谊和思想感情,对于传播学术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祭祠活动,对当时研究边疆史的兴起,是有一定影响的,何绍基、张穆、何秋涛、魏源、徐松等,他们既是祭顾祠的倡导者,也是研究边疆史的实施者。而这些人都与祁、何有密切的关系,应该说,祁、何在兴经学方面是起了一定推动作用的。

    图一  祁寯藻题《顾祠听雨图》序

    二、学宋诗,开近代诗风

    在清代道、咸年间,出现了一批以学人之诗为特征的学宋诗人士。程春海(1785—1837年),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官至户部侍郎。道光十七年(1837年)年去世。何绍基是程春海的学生,为学宋诗的中坚力量。道光初程、祁同值南书房,同住下斜街。祁住四眼井,是何绍基之父何凌汉曾住的地方。因此祁、何的关系亲如手足,常聚集到一起商讨学术,互为唱和。据何绍基回忆:“近年京师吟社,多在顾祠、长椿寺、松筠庵、寿阳第。”可见顾祠和祁宅都是诗人经常结社的地方,祁、何常在这几处聚集唱和。有不少和诗《用坡公韵》,在唱和吟咏中,互敬互学,切磋宋诗。咸丰二至四年,何在四川任学政时,著《游峨眉瓦屋诗草》,祁看了何诗后即《题何子贞绍基(游峨眉瓦屋)诗,即次其题仲昀诗韵奉寄二首》,对何诗大加赞赏:“新诗传诵满都京,披卷终宵梦不成。”“翠扫寒堆亲眼见,兹游真合冠生平。”并注“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东坡句。”他引用了苏东坡的“翠扫”、“寒堆”句,可见祁对苏诗之功底。

    祁、何学宋诗,对世人颇有影响。陈衍在《近代诗钞•石遗诗话》中评述:“道成以来,何子贞(绍基)、祁春圃(寯藻)、魏默深(源)、曾涤生(国藩)、欧阳■东(辂)、郑子尹(珍)、莫子偲(友芝)诸老,始喜宋诗。”“故近代诗自春圃相国始。”钱仲联在《梦苕庵诗话》中称:“道光一代,祁、翁两文端秉国政,具以实学为天下倡。《■■亭诗》,清真硬瘦,力追苏黄,陈石遗《近代诗钞》,取以冠首。”钱又称:“晚清诗人,学坡公者,以何子贞(绍基)为第一人。”徐世昌在《晚晴移诗汇》中指出:“文端棐忱清节,为时名臣,于诗致力甚深,出入东坡,剑南,而归属于杜、韩。谕古述今,每关掌故。罢政后诗作,托意深婉,诗境益进。”

    祁为诗主张:“不论穷通显晦,都要温柔敦厚。”要讲究“学识”,以抒发“性情”为要,“揣摩格律,雕琢词藻,纵成结构,终乏性情。”“诗以言志,言为心声。”这是古人作诗的经验,也是祁作诗的实践总结。

    何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谈自家话”(《使黔草自序》、《与王菊士论诗》)。作诗强调“温柔敦厚”,宗李、杜、韩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以上即可说明祁、何的为诗理念是一致的,是清代道咸时期学倡宋诗的重要人物,开创近代诗的先辈。

    三、承古法,创各自书体

    祁、何不仅在祭顾祠、学宋诗这两项活动中,有突出贡献,受到后人的尊敬和赞颂,在书法艺术创新上亦有很大的成就。后人评论:祁书“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道健,自成一格,为大书深刻之绝旨,世争保重。”曾有“楷书称道”、“与陈孚恩、徐乃普、赵光为四书家”的称誉。何书“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数十遍。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成一家,世皆重之。”草书尤为一代之冠。”“书法溯源篆、分,下逮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神明众法,自成一体。”谭泽闿说:“先生与钱南园、刘石菴和翁松禅,并为清代四大书家。”众论翕然,祁、何当之无愧。

    纵观祁、何唱和之诗,亦可找到他俩学书的踪迹。祁在《何子贞藏晋唐古墨四种,次韵题后》中称:“晋唐书从篆隶来,文派虽殊犹适嗣。东洲居士得笔法,瘦不雕枯肥不腻。”说明何学书源于汉隶。咸丰八年(1858年),何作《诗黔送人见示宋拓争坐位帖,爱玩多日,敬题一诗》曰:“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东坡眼覬出势破,鲁国法非山阴承。”“公乎有灵应大笑,南北殊派本代兴。”“忠义同符贯日月,楮豪争长空薛滕。”咸丰九年祁在《何子贞太史题宋拓论坐帖长句,次韵和之并简张诗舲司空》和诗中写道:“杜诗颜书非变法,譬之画马与画鹰。”“神明于法变则化,岂执一家为准绳。”“诗书悉从至性出,能令百世闻新风。”“自从秦篆变汉隶,六艺遗意犹可征。”“源流细寻出二篆,筌蹄妙弃高千层。”“三稿字字挟悲愤,惊蛇赴壑犹缠藤。”对书法的源流及《争坐位》的价值与何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并奖许何书:“力追险绝得平正,猿叟所历皆崚增。”

    对如何学书,祁、何亦有共同的观点。

    祁认为:“学兰亭,须俟楷书已有规模,先写怀仁圣教序一二年,然后再临兰亭序,则事半功倍,且无后人习气。若能汉隶入手,加以十七帖草书,便可得其神理。”何认为:“欲习颜鲁公,当从楷书起。先习《争坐位》(图二),便坠云雾里。未能坐与立,趋走伤厥趾。呜乎宋元来,几人解此道。”他俩的说法均告诉我们:学书应先学楷。先学行书后学楷,如还不会走路就学跑,是不可取的。只有先楷而后各体,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他俩对颜书极为崇尚。《忠义堂帖》是宋人汇集的颜真卿书法,流传甚少。因何爱颜书,乃亲手临摹翻刻,方得以传世。祁亦酷爱颜书,咸丰十一年,请邑人任槐庭将《忠义堂帖》复刻为寿阳家塾教材(图三)。

    

    图二  何绍基临《争坐位帖》        图三  祁寯藻题《忠义堂帖》

    祁、何在诗书的唱和交往中,感情日益深厚。祁常邀何到家作客,吟诗论书。咸丰七年何到祁寓,按祁属题“草堂小秀野,花市下斜街”篆书联,咸丰九年,为祁题“以勤为本,学古有获”和“借园”匾。又题《■■亭图》(图四)。祁在《食笋不食笋斋歌,即送子贞还历下(子贞为书斋额)》诗中有:“东洲狻叟来坐啸,醉墨满墙洒新绿”之句,并置酒欢送子贞还济南。何在《嘉平廿日出都》诗中写道:“寿阳相国于五更时作诗送行。”由此可见他俩的友情甚深。祁、何二人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各树一帜,不仅在晚清誉满京城,至今在书法界仍有一定影响。

图四  何绍基《■■亭图》

下载全文:
 
来源:《文物世界》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